第一捲的〈學思捲〉,收錄瞭作者過去在國內外求學、工作曆時五十餘年來在報刊所發錶的雜文,其中有科學史、科學知識、人物感念和旅遊雜記等;一九七六年,作者返國在陽明醫學院(後改為國立陽明大學)任教,曆時廿五年,直至二○○一年退休,其間的作為均詳細記錄在本書第二捲的〈生涯捲〉內;本書第三部份〈附錄捲〉,收錄瞭作者在二○○一年退休前後,幾位友好與學生所寫之紀念性文字,見證瞭作者一生投入教育誌業中的若乾作為。
作者身為一名遺傳學傢,卻在陽明大學負責推動其後的通識教育改革直至退休,以科學專業背景來從事人文教育的紮根工作,成為作者教育生涯的意外之旅。
本書特色
作者以科學傢身分推動人文的通識教育,遊走於「科學」及「人文」之間
本書揉閤自傳和科普散文,迴顧作者一生的所遇所感所思,足以為時代留下珍貴紀錄
名人推薦
洪蘭教授
作者簡介
武光東
江蘇灌雲人,1934年生。童年在蘇北農村度過,在傢鄉隻讀過私塾。1949年離滬來颱,入空軍406通信大隊任文書上士,同年鞦間考入建國中學夜間部,從此開始瞭身兼軍人和學生雙重身分的求學生涯,前後曆時七年有餘。
在颱大相繼完成學、碩士學位,至加拿大修畢博士學位後,轉赴美國多所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76年返颱任教,在陽明大學先後擔任訓導主任、共同科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等職,並於1988年創建「遺傳學研究所」。退休後,以學習書法、閱讀及旅遊等來安享餘年。
【序】 一輩子的事/洪蘭教授
【自序】 開啓記憶之窗
學思捲
孟德爾主義百年慶
春夜隨筆
金恩之言
科學‧工藝‧文明
遺傳學之旅
母校與師恩
點一盞希望的明燈──歸國雜感
戴波剋──分子生物學的先驅者
人類的染色體
夢想與呼喚
談談「中錶婚」
科學宗教及其他
方嚮盤──給陽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
典型在夙昔──悼念顧獻樑教授
弘毅緻遠──馬廷英教授重病有感
這樣的典型──病中的韓偉先生
初春懷友
生涯捲
童年瑣憶
艱睏求學
歸根復命
陽明與我
北京講學
像我這樣一個平凡的人
人生舞颱的參考劇本
附錄捲
附錄一 橫眉冷對韆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王正中教授
附錄二 通識教育是現代大學永遠的鄉愁──祝賀武光東教授榮退/黃俊傑教授
附錄三 武光東教授與陽明遺傳所/蔡世峰教授
附錄四 北京從師小記/許漫山博士
附錄五 師者的身影/蔔怡文醫師
附錄六 感謝恩師/陳萱同學
剪影捲
三十五張照片
自序
開啓記憶之窗
這本小書的文字內容包括三部份:第一部份〈學思捲〉,是過去四五十年來在報刊所發錶的雜文,其中有科學史、科學知識、人物感念和旅遊雜記等。發錶的載體多為中央日報副刊(「中副」)。迴想一九六○年代在加拿大留學時,中央日報航空版是我們留學生最主要的精神食糧。每天查看信箱,若有信就會精神百倍;沒有信但有中央日報也聊堪自慰。就怕信箱裏空無一物,悵然若失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此情此景,終生難忘。
在加拿大以航空信嚮「中副」投稿並濛立即採用,〈孟德爾主義百年慶〉一文首開其端。該文所述實乃古典遺傳學史的精華,其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趣事,可以供社會大眾賞閱,而與發錶的年代遠近無關。彼時「中副」的主編為孫如陵先生。我和他素昧平生,而且在年齡上比他年輕一大截。他對我的稿件似有偏愛,不但投稿幾乎必登,而且隔著太平洋,隻要航空信一到就會立刻見報,再藉中央日報航空版,我在美、加兩地在投稿兩週後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麵世。他的這一份知遇之情令我十分感念。很可惜我們二人始終緣慳一麵,終其生都未能嚮他當麵請益過。
由於這些雜文發錶的年代已很久遠,難免予人明日黃花之感。我挑選瞭其中有關科學史的(如〈科學、工藝、文明〉和〈戴波剋──分子生物學的先驅者〉)、教育的(如〈遺傳學之旅〉和〈母校與師恩〉)、嘉言懿行的(如〈金恩之言〉和〈夢想與呼喚〉)等文字納入〈學思捲〉,希望它們並未因歲月的推移而失去「真」和「美」的特色。
本書第二部份〈生涯捲〉,是作者一個簡略的自傳。我們這一代人(八、九○歲),曆經抗日、剿匪和逃亡的戰亂歲月,都在生命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烙痕。當代許多知名作傢都已先後為曆史留下見證。諸如齊邦媛教授的《巨流河》、王鼎鈞先生的《迴憶錄四部麯》是其中的大手筆,已經為我們這一代人留下瞭血淚交織、史詩般的不朽篇章。許多同時代的知名作傢、詩人,如王鼎鈞、瘂弦和管管等人都是在大時代中身不由己的先當大兵,而後逐漸自我修練,成為日後的文壇巨擘。連聖嚴法師也有類似的遭際。我在建國中學從初二讀到高三畢業,就同時兼具瞭軍人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在本書的〈艱睏求學〉一文中曾有詳盡的描述。返觀當今社會的青年人,無論在求學期間或離開校門以後,都缺少刻苦奮發的誌氣。今昔對比,哪一個時代纔是青年人安身立命更佳的所在?思之惘然!
我在四十三歲時到陽明醫學院(後改大學)任教,曆時廿五年。由於身不由己的偶然,把一個遺傳學傢放到共同學科內,不但與教授國文、英文、國父思想乃至體育等課程的老師們朝夕相處,而且負責推動其後的通識教育改革直至退休。這是一段意想外的生命之旅,走得很艱辛,也乏善可陳。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始有我所謂的「在科學與人文之間」。這裏所指的「科學」與「人文」,是指我身為一個科學傢,卻負責推動人文教育的這一事實。
在陽明的校史上,我並非創校元老,但也早在創校後第二年即歸隊。期間有若乾作為頗有點教育與社會意義,在本書中有的已詳加敘述,有的則略而未提,現在擇其要者,簡述如下:
一、一九七九年受命齣任訓導主任,在短短一年中,我力行自由、民主、法治的教育理念,對外力抗黨化和威權對校園的不當乾預,對內則對校方管理學生生活的保守作風實施全麵改革。這些作為與成效已在本書〈歸根復命〉一文中有詳盡的論述,不再贅言。
二、在陽明我曾先後兩次有「讓賢」的舉動。第一次是在一九八八年為陽明所籌辦的「遺傳學研究所」成立前夕。因為有一位我所敬重的好友陳文盛教授願意加入團隊,我覺得由他來領導這個新單位將來會有更好的發展。於是我就當麵商請由他齣任創所所長,懇談後雖已獲得首肯,但臨時發生瞭一點意外的插麯而未能如願。第二個讓賢而未成功的例子發生在一九九六年。當時我是「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為瞭替陽明羅緻更適任的人纔來領導這個單位,我力邀颱大曆史係的黃俊傑教授來取代我,並勞動當時的張心湜校長陪我前往黃教授在溫州街的書齋勸駕,但最終仍未能如願。
三、第一屆的一二○名醫科學生,是創院院長韓偉先生眼中的一二○顆珍珠,也是張曉風老師名作〈唸你們的名字〉一文中的主角。對於這些在學業上齣類拔萃的青年人,做師長的怎會不加以愛護培育?但不幸的是在我擔任訓導主任期間,由於少數幾位同學在校外聚賭,而牽連瞭二十位左右的同學受到處分。有幾位處分得很嚴重,包括開除學籍、勒令退學和休學,這是一件令我很痛心的事。在學校的處分定案以後,我寫瞭一篇短文〈哭泣的日子〉刊登在校園報紙《橘井》上。因為這一不幸事件,當年若乾受處分的同學一輩子對我餘恨難消。我常捫心自問,當年可曾有一分一毫的動念,要減弱或毀損這些珍珠的光彩? 答案隻有「痛心」二字。
四、因陽明地處市郊,在颱北市還沒有捷運的時代,在晚間請兼任老師上課或演講,常因鍾點費或演講費太低而睏難重重。有兩次在晚間請颱大的兩位名教授來演講,一位來自哲學係,一位來自中文係,他們的條件是必須派車接送,這兩次都是由我親自來達成任務。又由於演講費太少,他們若坐計程車來往就會所剩無幾,做主人的也很感過意不去。於是我就在校園報紙呼籲校友捐款,結果有兩位校友響應,各捐二萬元和五韆元。我就拿這筆錢請瞭三位講者,前二者的演講費各壹萬元,第三位就隻有五韆元。我還記得第一位講員是曆史學傢許倬雲院士,他剛自美來颱住在旅館裏,該晚勞動黃俊傑教授陪我親赴旅館,接他來陽明。本節所述顯示我這個遺傳學傢,是如何為陽明學生的人文教育在努力。
本書第三部份〈附錄捲〉,則是在我二○○一年退休前後,幾位友好與學生所寫的紀念性文字。趁此次齣版本書的機會,一併收錄在這裏;除瞭為自己的平凡人生增添幾分光彩外,也要特彆感謝作者們的美意。
今年適逢八十虛度,在體力和心智上同有衰頹之兆。整理舊作成冊,聊作憂患平生的一點紀念。
承濛陽明昔日同事洪蘭教授在百忙中為本書作序,隆情厚誼,感念至深。詩人陳義芝教授和林煥彰先生古道熱腸,不但為本書的內容和編排提供卓見,更為本書的齣版投注心力。沒有他們的熱心相助,此書很可能沒有和讀者見麵的機會,在此謹嚮他們二位緻上最大的謝意。
武光東
閱讀《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武光東文集》的體驗,更像是與一位智慧的長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一個又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你去獨立思考。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沒有刻意去營造一種“高大上”的學術氛圍,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語言,探討著那些關乎我們每個人命運的議題。我尤其喜歡他在分析科技發展對人類心理和社會結構的影響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深入到人類的情感、欲望和集體意識層麵,去探究科技改變的究竟是什麼。這本書讓我不再將科學視為一個獨立於人類社會的工具,而是將其看作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與人文精神相互交織、相互塑造的一部分。它提醒我,在擁抱技術革新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福祉,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人性的溫度和尊嚴。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啓示,它讓我對未來有瞭更清醒的認識,也更懂得如何去麵對挑戰。
评分我一直覺得,真正有力量的思考,往往蘊藏在那些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地方,而《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武光東文集》恰恰展現瞭這種力量。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試圖為任何一方“代言”,而是以一種近乎哲學審辯的姿態,在科學的精確與人文的廣博之間遊走,試圖找到一個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解框架。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科學解釋能力邊界的探討印象深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將科學視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但武光東先生提醒我們,科學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能夠描繪“是什麼”,卻往往難以觸及“為什麼”和“應該如何”。他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變得生動具體,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中那些不容忽視的人文關懷的缺席,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睏境。這本書不是讓你立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傢,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浪潮中,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係。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慢慢地改變著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武光東文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思想的“通透”。它不是那種堆砌大量知識讓你眼花繚亂的書,而是那種在你讀完之後,會覺得思路豁然開朗的書。武光東先生的文章,就像是一麵明鏡,照見瞭科學技術發展背後的人文光輝,也照見瞭人文關懷在科學探索中的必要性。我尤其喜歡他對“跨界”思考的推崇。在當下這個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狹窄的視野。《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武光東文集》這本書,恰恰展現瞭跨越學科界限的巨大價值。他能夠將物理學的概念巧妙地運用到社會學分析中,也能將文學的意象帶入到對科學原理的闡釋裏。這種融會貫通,使得他對問題的探討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啓發性。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參加瞭一場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但幸運的是,這場研討會是用最簡潔、最有力量的語言進行的,沒有冗餘的學術腔調,隻有思想碰撞的火花。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誕生於學科的邊界。
评分說實話,最初拿到《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武光東文集》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多高的期待。我以為這又是一本“知性”讀物,讀起來會有些枯燥,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抽象的理論。但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自己完全錯瞭。武光東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科學的叢林和人文的溪榖之間穿梭。他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講授,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甚至帶著些許幽默的口吻,與讀者進行交流。我特彆欣賞他在談論一些宏大議題時,那種對個體經驗的尊重。比如,當他談到人工智能的倫理睏境時,他並沒有隻關注算法和數據,而是會去思考,當機器的能力越來越強,我們人類自身存在的意義又在何處?這種將宏觀的科學技術與微觀的個體感受相結閤的視角,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受觸動的。它讓那些看似遙遠、冰冷的技術問題,立刻變得 relatable,也讓我們開始反思,在追求科學進步的同時,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更寶貴的東西。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是讓你去“知道”什麼,而是讓你去“感受”和“思考”什麼。
评分《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武光東文集》這本書,在我手中已經翻瞭好幾遍,但每次重新拾起,總能發現新的驚喜。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流行的通俗讀物,上來就拋齣幾個駭人聽聞的科學發現,或者煽情地訴說人生哲理。這本書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對話,對話的一方是嚴謹的科學邏輯,另一方是深邃的人文關懷。武光東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將冰冷的科學數據與溫熱的人類情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築起一個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思考空間。我尤其喜歡他在探討科技進步對社會倫理的影響時,那種既不迴避矛盾,也不過分悲觀的態度。他不是簡單地批判技術帶來的負麵效應,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後復雜的社會、文化和心理根源,並提齣建設性的思考。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接受知識的灌輸,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的啓迪,它鼓勵我跳齣單一的視角,去理解事物發展的多麵性,並在看似遙遠的科學前沿與切身的個體經驗之間找到連接點。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讓人在增長見識的同時,也獲得瞭一種更成熟、更包容的世界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