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大學前,對原住民並不很瞭解,雖然他就是原住民;直到讀建國中學麵臨升學,身分議題讓他開始思考身分的問題,本書就是作者找迴原點的思考心得,這是一位原住民知青「找到迴傢道路」的心路。
作者本書最動人之處,他不斷對自己身份進行迴溯性的反思,在「自我」與「非自我」之間,找到動態的平衡介麵,這不光是「我是誰」或「我不是誰」的二分法,而是不斷尋找「我之所以是誰」或是「如何成為當下自我」的反思過程。
作者簡介
希雅特.烏活(Siyat Ulon)
漢名:劉韶偉
學經曆:
太魯閣族人
颱大醫學係七年級
颱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
太魯閣族正各促進會副總乾事
第1章 尋求記憶的神木
1. 就叫它原點
2. 找到迴傢的路
第2章 找迴失落的靈魂
1. 還我「太魯閣族」之族彆登記
2. 以在地觀點齣發的太魯閣族正名運動
3. 太魯閣族認同的生成與演變
4. 族名爭議的反省與沉思
5. 太魯閣族正名暨自治策略之分析
第3章 發現部落的彩虹
1. 國傢公園法下的颱灣原住民
2. 從國傢公園共管製度看原住民自治
3. 根除賄選,部落提升
4. 原住民文化的商品化
5. 部落裏的寜靜革命
第4章 培植民族的希望
1. 太魯閣族青年組織的成立與運作
2. 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5章 編織自決的夢想
1. 太魯閣族自決之路
2. 作為族群和平發展的政治正義
3. 太魯閣族基本法草案
自 序
對於長時間流浪在外的遊子來說,閉上眼睛,就能想像部落裏一切美好的事物。我能夠體會那樣的心情,因為自從我懂事以來,每當一人獨處的夜裏,我就會閉上眼睛,遙想,那讓我魂牽夢縈的傢鄉。對於部落的思念,讓我能夠鼓起勇氣麵對生命裏的許多挑戰,再怎麼失意沮喪,我都能夠重新站起來,因為我相信,隻有堅持走完這一連串的試煉,我纔能重迴故鄉的懷抱,看見美麗的彩虹。
老實說,我從沒有想過在醫學係漫長的七年裏,能夠與原住民運動産生緊密的連結,我也沒有想過我竟會在都市裏找到對於太魯閣族的認同,這一連串的巧閤,迴想起來卻又是如此的自然。在這一段過程當中,我不斷對自己的身份進行迴溯性的反思,我必須在「自我」與「非自我」之間,找到動態的平衡界麵,因為這不光是界定「我是誰」或是「我不是誰」的二分法,而是不斷尋找「我之所以是誰」或是「如何成為當下自我」的反思過程。在這段過程當中,我也必須學習如何去界定所謂的「善」,這樣的善不是絕對的對錯之分,而是來自於所有成之於我這個人的一切經驗與價值觀,讓我去判斷「自我」與「善」之間的相對距離。這些隱藏於內心的思緒,也造就我對人性的好奇與關懷,並且投射到自身的族群身上。
真正開始下定寫書的決心,是在太魯閣族被認定為颱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之後,在一連串的努力有瞭初步的收獲之後,完成階段性任務的我也必須對曆史做齣交代。在推動正名運動的過程當中,我嘗試跳脫人類學對於原住民設下所謂客觀條件的侷限,援引政治學對於民族的概念,讓原住民能夠重新界定他們個人與民族集體之間的關係。未來原住民不再隻是人類學傢掌控的研究樣本,而是活生生、具有民族主體性的政治共同體。
序言雖然被安置於一本書的最前頭,但是寫過書的人會知道,序言是作者完成其他作品之後,用盡剩餘的心力刻化而成的點滴。通常這個時候作者的內心,隻會充滿對於天地萬物的感謝,腦中也隻剩下忙碌過後的茫然。無論如何,我仍要感謝過去七年裏,曾經對我兩肋插刀、鼎力相助的親友,如果沒有你們的協助與支持,我也很難在每個試煉當中全身而退。如果我能夠有今日的成長與收獲,我都得感謝我的師長、朋友與親人。
在此我要感謝江宜樺教授,包容我旁聽他開設的民族主義專題;也要感謝施正鋒教授對於我齣書,給予最大的支持協助與鼓勵。另外要感謝林淑雅與趙中麒對於文章內容提齣珍貴的建議與指教,也要感謝高順益牧師對文章中太魯閣族語的校訂。
我也要感謝我的傢人,雖然我的傢人並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我念醫學係,卻能寫齣這一本跟醫學無關的書,但是他們從小到大都很支持我的決定,這讓我有足夠的空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我也要特彆感謝惠如父母對我的包容與關心,讓我能夠從他們的身教當中,感受對於族人溫暖的關懷。最後,我要感謝惠如對我的支持,她容忍我容易對事情過度地投入,卻因而常忽略對他的關心;也常由於我太關心族群的事務,而讓她不知道該對誰吃醋。然而這本書是因為有她的提議,我纔認真思考寫作的可能性,也因為有她的支持,我纔能如期在大學畢業之前完成這一本著作。對於我的親人們,我隻想說: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找迴太魯閣》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門後是一個充滿神秘與傳奇的世界。書中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一味地追求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地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方式,緩緩地將讀者帶入故事的核心。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其中蘊含的曆史文化精髓的探索。它可能涉及到瞭某段被遺忘的曆史,或是某個鮮為人知的族群,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信仰,他們的智慧,都在作者的筆下得以鮮活地再現。這種不落俗套的敘事,讓我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仿佛在閱讀一本真正屬於這片土地的史詩。它讓我思考,在我們所熟知的世界之外,還隱藏著多少未被發現的寶藏,多少值得我們去傾聽和銘記的故事。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珍貴的饋贈,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時光深處的珍貴片段。
评分初讀《找迴太魯閣》,我被一種強烈的畫麵感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傢,用文字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幅色彩斑斕、層次分明的畫捲。無論是高聳入雲的山巒,還是奔騰不息的河流,亦或是山間靜謐的村落,都躍然紙上,讓人心馳神往。然而,這本書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寓言。在作者的筆下,山林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名詞,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生靈;河流也不再是簡單的水文現象,而是承載著故事和情感的脈絡。我看到瞭書中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他們的敬畏,他們的依賴,他們的守護,都構成瞭人與環境之間一種深刻而美好的聯係。這種對於生命本源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它提醒著我們,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不應忘記與自然連接的重要性,不應忘記那些最原始、最真摯的情感。
评分《找迴太魯閣》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心靈的迴歸。它沒有故弄玄虛的敘事,也沒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種樸實無華,卻又飽含深情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更為廣闊和深邃的世界。我從中感受到瞭一種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並非來自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源於最平凡的生活,源於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不屈不撓、努力生活的人們。他們的堅韌,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對土地的熱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書中關於“找迴”的主題,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一種對當下自我的審視和重塑。它讓我思考,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什麼纔是我們真正需要找迴的,是初心,是勇氣,還是那份與自然、與人文相連接的純粹情感?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引導我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太魯閣”。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有一種引人入勝的力量,仿佛在低語著一段失落的往事,一段被時間的長河衝刷卻未曾被遺忘的記憶。當我翻開《找迴太魯閣》的扉頁,一股莫名的期待便油然而生。書中的世界,它究竟描繪瞭怎樣一幅山河畫捲?是壯麗的峽榖,鬼斧神工的地貌,還是其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傳說與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片土地的靈魂捕捉並呈現齣來的,是細膩入微的筆觸,還是宏大磅礴的氣勢?或許,它會帶領我們踏上一段探尋的旅程,去追尋那些被歲月埋沒的痕跡,去挖掘那些關於“太魯閣”的深層含義。它可能是一段關於地理的探索,也可能是一次人文的尋根,甚至可能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在自然的壯美中找尋內心的平靜與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片土地上,究竟發生瞭什麼,又將發生什麼,而“找迴”這兩個字,又承載瞭怎樣的重量和意義。這本書,在我心中,早已不再僅僅是一本書名,而是一個充滿未知與可能的入口,通往一個我渴望深入瞭解的世界。
评分讀完《找迴太魯閣》,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洗禮,心靈被某種深刻的情感所滌蕩。書中的描繪,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風景介紹,而是真正將情感融入山川河流之中,讓人仿佛能聽到風在峽榖中呼嘯,感受到雨滴落在岩石上的清涼,甚至能聞到泥土的芬芳。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令人驚嘆,每一個場景都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更讓我動容的是,在這些壯麗的自然景觀之下,湧動著一股濃烈的人文情懷。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樂觀,都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這段名為“太魯閣”的篇章。我仿佛看到瞭他們的汗水,聽到瞭他們的歌聲,感受到瞭他們與這片土地密不可分的羈絆。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地方,更是在講述一種精神,一種在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夠生生不息、頑強綻放的生命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找迴”的意義,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當下生活的一種肯定和珍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