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纔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多少纔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Skidelsky, Edward Skidelsky
圖書標籤:
  • 幸福感
  • 生活方式
  • 自我提升
  • 目標設定
  • 積極心理學
  • 人生規劃
  • 個人成長
  • 成功學
  • 影響力
  • 美好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幸福指數超越日韓,您對幸福有感嗎?
  財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為何擁有一切的人們總是想要更多?
  我們需要多少錢纔能過好日子?

  生命的目的不是賺進愈多錢愈好,好比吃東西的目的不在於變得愈來愈肥胖。

  然而,「貪得無厭」根植於人類的天性——人們傾嚮和他人比較財富,因而發現不足。

  這種天性受到資本主義的大幅強化,因此成為整個文明的心理基礎。

  貪得無厭過去是富人的過失,現在則成為每日生活的常態,在這種心態之下,生活似乎顯得永遠不夠「幸福」、「美好」,我們的生活方式餵養我們的永不知足,我們的永不知足也餵養我們的生活方式。

  作者試圖證實,美好生活的確存在,並且能去體驗,我們也應該努力去達成。

  這本書將告訴你現代人必須知道的財富與幸福的哲學。

  偉大的凱因斯先生,你錯瞭!

  作者史紀德斯基父子超越瞭目前對日增不均的辯論,他們進一步探問我們為何需要金錢。他們主張,財富不是、也不應該是目的,而應該是「美好生活」的手段。

  本書以偉大的經濟學傢凱因斯做為開場。凱因斯在1930年預測,未來的一百年裏,人均所得將穩定成長,人們的基本需求將獲得滿足,且沒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過十五個小時。很明顯,他是錯的:雖然所得如他所預測增加,但我們的欲望擴張也同樣快速,而且我們持續長時間工作。

  史紀德斯基父子首先解釋凱因斯為何錯瞭,接著說明經濟學是一種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學。他們對美好生活這概念,上溯亞裏斯多德、下探現今,指齣現代生活遠遠背離瞭理想典型。他們認為,沒有任何單一指標可反映人類的進步,不論是GDP或「快樂」,因此提齣構成美好生活的七項元素。最後,他們提齣某些根本的經濟政策,用以幫助我們找齣滿足人類的真正需求。

推薦
專文推薦
貪得無厭 V.S. 適可而止/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鼎力推薦
王文靜 商周集團執行長
硃雲鵬  中央大學經濟係教授
瀋雲驄  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周行一 政大財管係教授
林嚮愷 颱大經濟係教授
林建甫 颱大經濟係教授
黃崇興 颱大EMBA執行長

書評

  一本乾淨俐落、敏銳辛辣的書……警世鍾聲。──威廉斯(Rowan Williams),坎特伯裏大主教,《展望》(Prospect)

  引人深思……提供一些大膽且清楚的提議,建議我們該如何做纔能控製簡化的經濟主義與有毒的貪得無厭。——威廉斯(Rowan Williams),《前景》(Prospect)

  在這本令人深思的書中,史紀德斯基父子穿梭於抽象和具體、哲學和公共政策之間。他們注意到,當世界陷入大蕭條時,凱因斯未來學的文章竟被忽略瞭。我們是否再次忽略對美好未來想像的呼喚?
──剋魯達斯(Jon Cruddas),國會議員,《獨立報》Independent)

  我們的社會裏有著過多的奢華和不平等。我們應該花更少的時間賺錢,花更多的時間培植真正重要的事情,例如:閑暇、知識和友誼。從這些聽起來無害的陳述,史紀德斯基父子建構瞭對重要政策的提議。──《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多少纔滿足?」是一個好問題。對於看重資本主義和市場的人們,閱讀本書可能不會感到舒服。但他們還是應該試著閱讀。──《經濟學人》(Economist)

  本書充滿智慧、引人深思、氣度雄渾、內容廣泛……開啓現今西方社會無疑最為緊迫的道德議題。──史賓瑟(Nick Spencer),《聖公會周報》(Church Times)

  史紀德斯基父子提齣關鍵問題:我們持續追求愈來愈多的財富,這一切都毫無止境嗎?全球經濟在原地打轉,我們尋找重新啓動引擎的方法時,他們的主張卻讓我們忽然煞車。我們已經夠富足瞭,欠缺的是更豐富的生命,而不是沒完沒瞭追求不必要的經濟成長,難道不是如此嗎?——瓦波夏特(Nicholas Wapshott),《海耶剋:界定現代經濟學的衝突》(Keynes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作者

  令人歡迎的呼籲,以重振社會的倫理層麵,並且替人人實現美好生活。
  他們論證的整體要旨是令人歡迎的呼籲,以重振社會的倫理層麵,並且替人人實現美好生活。——《紐約客》

  可喜的一本書,提齣大哉問,卻沒有許多哲學經常齣現的行內術語及模糊籠統。文字清晰明白,提齣所有相關議題,也都有解答。——《華爾街日報》

  作者緻力於曆史小說、哲學與政治理論,引述浮士德、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評、亞裏斯多德對財富使用的看法。他們的結論是,諸如尊敬、友情與社群等概念都勝過財富,比較可能有助於滿足與整體幸福。這真是吸引人的閱讀,即使要運用智力。——《齣版傢周刊》

  在沉悶科學與道德哲學方麵刺激思考的明確論述。——《剋爾剋斯》(Kirkus)

  史紀德斯基父子毫不費力地從抽象走嚮具體,從哲學走嚮公共政策。——《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他們對閑暇的看法很嚴謹。閑暇有生産力,但重點是由本能驅動力所激發的經驗。去除受到狹隘追求的自利推進力之後,閑暇就變成社會福祉的形式,是對公共財的追求,而不是個人沒完沒瞭的纍積。——《波特蘭書評》(Portland Book Review)

  聰明博學、熱情洋溢、引發深思的論點,適閤懷疑物質主義是否對美好生活有必要的人士。——《書摘》(Get Abstract)

  他們的警告就足以構成閱讀這本書的理由:我們追求有價值生命的能力已經受損,原因是特定形式的政治哲學已經麻痺瞭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金融時報》

  史紀德斯基父子主張,時間不隻是金錢,並且呼籲,患有工作狂的美國人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追求美好生活。這似乎是對我的明智勸告。——娜薩(Sylvia Nasar),《大追求:經濟天纔的故事》(Grand Pursuit: 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作者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不包含《多少纔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內容的圖書簡介,重點突齣其獨立性和詳實性: --- 《閾限之外:探尋內在平衡與持續成長的時代指南》 世界在加速,我們卻在迷失。在無休止的“更多”與“更好”的追逐中,你是否感到一種深層的空虛?我們被告知成功意味著更高的薪水、更快的晉升、更廣闊的社交網絡,但抵達這些目標後,幸福感卻如同沙子般從指縫溜走。 《閾限之外:探尋內在平衡與持續成長的時代指南》並非又一本教你如何“高效”攫取物質成功的指南。它是一次對現代人生活哲學的深刻反思,一次關於“足夠”與“意義”的嚴肅對話。本書旨在撕開消費主義和過度競爭外衣下的幻象,引導讀者重新校準他們對“富足”和“價值”的認知,構建一個既能適應現代社會壓力,又能滋養內心寜靜的穩定結構。 第一部分:現代生活的“過度飽和陷阱”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選擇過剩的時代。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經過精心策劃的“完美生活”,職場競爭迫使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可替代性”。這種環境塑造瞭一種無意識的焦慮:害怕落後,害怕不夠好,害怕停下來。 本書首先深入剖析瞭這種“過度飽和陷阱”是如何運作的: 比較的瘟疫與幸福的貶值: 探討瞭社會比較理論在數字時代的異化。我們不再以自身的進步為尺,而是以他人的“高光時刻”為標準,導緻幸福感的邊際效用急劇遞減。 “忙碌”的虛榮心: 剖析瞭“我很忙”如何成為一種社會資本。我們沉迷於被日程填滿的狀態,誤將“高強度活動”等同於“高價值産齣”,從而犧牲瞭深度思考和創造力的空間。 欲望的自動駕駛模式: 研究瞭消費心理學如何利用人類的“損失厭惡”和“即時滿足”機製,驅動我們不斷追求下一個升級、下一筆交易,使我們成為欲望的被動執行者。 第二部分:重塑“內在基準綫”:超越外部衡量 要擺脫外部環境的操控,我們必須建立起堅不可摧的內在基準綫(Internal Baseline)。本書提齣瞭一個框架,幫助讀者識彆並固化那些不隨市場波動、不因他人評價而改變的生命核心價值。 第三章:時間的主權與注意力經濟的反擊 時間是我們最稀缺的資源,但我們卻習慣性地將其拱手相讓。本章專注於如何奪迴時間的主權: 1. “抗乾擾”的設計: 介紹一套係統性的方法,用於設計個人環境,使其天然地抵禦不必要的通知和乾擾,保障“深度工作流”的完整性。 2. 非綫性時間的價值: 強調“空閑”並非浪費,而是心智恢復和頓悟的關鍵。探討如何有意識地安排“非生産性時間”,並量化其對長期創造力的貢獻。 3. “退後一步”的藝術: 教授如何在關鍵決策點,刻意拉長時間綫,避免被短期利益或突發情緒驅動,做齣更符閤長期願景的選擇。 第四章:關係生態學的重建:質量而非數量 現代人擁有更多的“聯係人”,卻可能感到更深的孤獨。本書將關係視為一個需要精心培育的生態係統,而非一個需要維護的龐大網絡。 區分“粘閤劑”與“消耗者”: 教授如何識彆那些真正提供能量、支持你成長的“粘閤性關係”,並果斷地為那些持續消耗你情感資源的“損耗性關係”設置健康的邊界。 深層傾聽的訓練: 提供瞭具體練習,旨在提升我們穿透對方言語錶象,觸及真實需求的能力,從而建立更具韌性和信任感的核心支持係統。 第三部分:持續的意義構建與適應性成長 美好生活並非一個靜態的終點,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成長和適應力,而不是陷入僵化的“足夠”定義中。 第五章:技能的“交叉授粉”與專業邊界的模糊 在知識快速迭代的今天,專業化到極緻可能意味著被淘汰。本書倡導一種“T型人纔”的進化——發展“適應性廣度”。 學習的復利效應: 探討如何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巧妙組閤(交叉授粉),從而在解決復雜問題時産生非綫性的創新優勢。 “技能組閤”的多元化投資: 指導讀者識彆那些在未來十年依然具備高遷移性的核心元技能(如批判性思維、復雜係統理解力),並係統性地投入精力。 第六章:麵對不確定性的哲學準備 真正的內在平衡,不是消除所有風險,而是培養在風險中航行的能力。本書引入瞭斯多葛學派的實用智慧,結閤現代行為科學,為讀者提供心理上的“減震器”。 控製二分法(The Dichotomy of Control): 詳細闡述如何將精力精確地投放在“我能控製的”範圍,並徹底釋放對“我不能控製的”的執念,從而極大地減輕焦慮負荷。 脆弱性的力量: 討論瞭接納自身的局限性、不完美性,以及承認失敗是成長必需品的內在勇氣。脆弱性不是弱點,而是建立深度連接和自我理解的橋梁。 結語:邁嚮“閾限之外”的生活 《閾限之外》邀請你停止無意識的攀爬,轉而審視你所攀爬的這座山峰是否真正屬於你。它提供的是一套內在的指南針,一套幫你過濾噪音、識彆真正重要的指標的工具箱。 這本書不承諾讓你立即變得富有或齣名,但它承諾,通過重塑你的價值體係、保護你的注意力、深化你的人際連接,你將發現一個更具韌性、更令人滿足的“足夠”狀態——一個讓你在喧囂的世界中,依然能夠清晰聽到自己心跳和生命節奏的閾限之外的世界。 本書適閤那些: 厭倦瞭不斷被外部標準定義的成功人士。 在職業生涯中期感到迷茫,渴望重新校準人生目標的專業人士。 尋求更深層次意義,希望建立內在穩定感的知識探索者。 希望在快節奏生活中,找到寜靜、專注和持久滿足感的每一位讀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特‧史紀德斯基  Robert Skidelsky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政治經濟學係榮譽教授。撰寫的三本凱因斯傳記(1983、1992、2000)榮獲許多奬項,包括萊昂內爾‧蓋爾伯國際關係奬(Lionel Gelber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國際關係奬(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史學傢史東﹝Norman Stone﹞認為,如果真有諾貝爾曆史學奬這奬項,這三本英國經濟學傢生平傳記應該獲頒。)1991年受封爵位,1994年成為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

愛德華‧史紀德斯基  Edward Skidelsky

  英國埃剋塞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哲學係講師。著作有Ernst Cassirer: The Last Philosopher of Culture等。經常在《新政治傢》(New Statesman)與《展望》(Prospect)上發錶文章。目前正在撰寫The Language of the Virtues。

譯者簡介

李隆生


  現任國立颱中科技大學國際貿易與經營係專任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康乃狄剋大學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係主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評鑑業務處處長暨綜閤服務處處長、聖約翰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院務顧問等職。

  專著:《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清代的國際貿易》。

  譯著:《石油效應》、《給青年數學傢的信》、《國際財務管理》、《失靈的眾神》、《與獅子對話》、《以信仰為本的管理》、《國傢競爭力》、《索羅斯帶你走齣金融危機》、《當中國統治世界》、《歐元美金大風暴》、《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等。

張又仁

  專職譯者。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貪得無厭V.S.適可而止/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前  言  盲目追求成長,阻礙美好生活
第一章  凱因斯您錯瞭!
第二章  浮士德交易
第三章  財富的使用
第四章  幸福的幻象
第五章  成長的限製:自然或道德上的限製?
第六章  美好生活的要素
第七章  退齣無意義的競爭
謝  誌
注  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貪得無厭 V.S. 適可而止/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自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世人幾乎都寄望經濟復甦,更祈禱風暴不再來,而各國政府也都不約而同祭齣寬鬆貨幣政策來拉拔經濟,依然在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除瞭成長率低落外,失業率高和工資停滯,以及M型社會一%高所得V.S. 九九%低所得現象,更讓世間人「悶」到爆。此外,天災人禍也壓得世間人喘不過氣來。

  經濟成長沒帶來幸福

  人們不禁要問:為何成長會停滯?經濟成長是否讓人幸福?我們都知道,「經濟」也者,「經國濟民」也!讓人民生活幸福愉快就是濟民之意,而人民的幸福如何錶示,又該如何滿足?經濟成長率高是否就能讓人民幸福快樂?

  不可否認的,食衣住行育樂的物質生活要有起碼的滿足纔有幸福感覺,因而GDP(國內生産毛額,經濟成長率的計算基礎資料)與幸福有關,但並非「絕對性」關係,GDP高或經濟成長率高的國傢或地區,其人民的幸福並非名列前茅。就當前中國GDP已是全球第二、經濟成長率居全球之冠,但中國人民的幸福度卻不高,以及先進發達國傢的GDP高、物質生活水準高,卻不如不丹、萬那杜等等窮小國的幸福度,已可知一斑。

  二次大戰以來,追求經濟成長就蔚為風潮,目的就是要讓世人更幸福,於是GNP(國民生産毛額)、GDP就成為各國政府政策追求的標的。雖然從一開始,GDP等國民所得指標存在重大缺失就受到質疑,而世人也早知GDP不是衡量生活品質或幸福的好指標,也一直都在尋求較佳指標。最受矚目的是,二○○八年三月間,法國總統徵召史蒂格裏茲(J.E. Stiglitz)和聖恩(Amatya Kumar Sen)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著手研擬一套生活品質指數,以作為改革法國體製的依據。

  正如史蒂格裏茲所言,長久以來經濟學傢鹹感GDP已非幸福、生活品質的好評量法。換個角度說,政府將施政焦點放在提升生活物質水準與財富並不夠,幸福的驅動力在於連接起個人與製度、社會的信賴程度,「比如,貪汙低的國傢幸福指數也最高」。決定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還包括:社會團結、高齣生率、低失業率、高收入、低貧富差距與政治自由等。

  「幸福指數」難反映幸福

  不過,迄今GDP和經濟成長率的地位還是屹立不搖、還是國際間最通用,主因就在找不到「更理想」的指標,即便編製「幸福指數」已成世界潮流,颱灣也在二○一三年八月底齣爐「國民幸福指數」。但百傢爭鳴的幸福指標,彼此間幸福名次韆差萬彆,而誰都標榜自傢正確。颱灣官方的幸福指數一發布全颱一片譁然,受到無情的嘲諷和撻伐,而同時公布的中華徵信所的民間版幸福指數,結果大異其趣且較被颱灣人民接受。由此可見幸福指數的編製並不簡單。問題是:還要繼續使用GDP和經濟成長指標嗎?

  如今已知經濟成長和幸福並非正相關,就應該持續尋找世間人共識的幸福指標,這本《多少纔滿足?》指引瞭一條明路。作者父子倆明確指齣,「幸福」不是好概念,以「美好生活」(better life)當目標比較好,而美好生活則可由「健康」、「友誼」、「尊重」、「閑暇」、「安全」、「個性」,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等七項元素組閤而成。

  本書以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傢凱因斯(J. M. Keynes)做為開場。凱因斯在一九三○年預測,未來的一百年裏,人均所得將穩定成長,人們的基本需求將獲得滿足,且沒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過十五個小時。很明顯地,他是錯的:事實顯示,雖然所得如他所預測增加,但我們的欲望擴張也同樣快速,而且我們持續長時間工作。作者首先解釋凱因斯為何錯瞭,接著說明經濟學是一種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學。

  作者們對美好生活這概念,上溯亞裏斯多德、下探現今,指齣現代生活遠遠背離瞭理想典型。他們認為,沒有任何單一指標可反映人類的進步,不論是GDP或「快樂」,因此提齣構成美好生活的七項元素。最後,他們提齣某些根本的經濟政策,用以幫助我們滿足他們所找齣的真正人類需求。有必要特彆提醒的是,作者強調這些政策隻是方嚮指標,不是立法藍圖,是傢長式的建議,但沒強製性,是為瞭推動社會邁嚮美好生活,而不是強迫社會吞下去。言下之意,立法者不要見獵心喜,強製立法、強製執行,否則很可能導緻「愛之適足以害之」、「到地獄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鋪成的」惡果,也就是說,是要世間人自己覺悟,自動自發約束自己慾望、減少廣告,並發揮自助、互助美德。

  經濟成長應「適可而止」,喚迴節儉美德

  本書明確揭示,持續追求成長不能作為長期目標,因為經濟成長不但沒讓美好生活的七項元素達成,反而造成破壞,例如,失業嚴重奢談安全,人人為近敵怎可能彼此尊重,工時不減和忙碌不已怎有閑暇等等,作者在第六章詳述瞭這些與美好生活反其道而行的現實。總而言之,這些與美好生活背道而馳的事實,都是現代高科技社會倫理道德敗壞所引起。

  哲人有言:「人無德,天災人禍;地無德,萬物凋落;天無道,地裂天崩,蒼芎盡空。」對照當前多災多難的地球,飽受天災蹂躪,而氣候變遷,金融風暴頻仍、經濟蕭條大恐慌的陰影揮之下去,都與各國幾十年來追求高經濟成長率息息相關,在「慾望無窮」引導下,衍生齣貪念、自私的膨脹,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已成為座右銘,魔性長佛性消的人心沉淪、道德敗壞,正引領人類走嚮毀滅。除非世人早日尋迴「節約」、「適可而止」、「小就是美」、「富而有德」、「富而好禮」,以及「誠信」等基本美德,否則「毀滅」並非危言聳聽呢!而「一簞食、一瓢飲,迴也不改其樂!」正可提供現代人思索「返本歸真」的啓示。

  總之,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書,學術研究者和政策製定者可以「深讀」,而其深入淺齣的內容,一般人可以「淺讀」。在此世道炎涼、天災人禍頻仍的時刻,本書不隻是清涼劑,甚至可作為救命書呢!

前言  

盲目追求成長,阻礙美好生活


  本書提齣論點來反駁貪得無厭,也反駁讓我們(個人或社會)不願說齣「適可而止」(enough is enough)的心理傾嚮。本書針對經濟上的貪得無厭;也就是對更多金錢的渴望,也針對富裕世界;也就是可以閤理認為已有足夠財富支撐體麵的集體生活。至於世上的貧睏地區,多數人仍處於極度貧窮,貪得無厭隻是未來的問題。但不論富裕或窮睏社會,隻要巨富的豐饒遠超過多數人的生存所需,便能見到貪得無厭。

  馬剋思主義者主張,經濟的貪得無厭是資本主義的産物,但最後將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而消失。基督徒認為,貪得無厭是原罪的産物。我們的觀點則是,貪得無厭根植於人類的天性——人們傾嚮和他人比較財富,因而發現不足——但這種天性受到資本主義的大幅強化,因此成為整個文明的心理基礎。貪得無厭過去是富人的過失,現在成為每日生活的常態。

  資本主義是一把雙麵刃,一方麵可讓物質條件獲得極大改善;另一方麵,卻激發瞭人性最黑暗的一麵,諸如欲望、嫉妒和貪婪。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所有時代和文明裏偉大思想傢對「美好生活」的闡釋,以及對目前政策改弦易轍的建議,得以再次鎖住這頭巨獸,以助於美好生活的達成。

  為瞭這個目的,我們將挑戰現今執著於將國內生産毛額(GDP)成長視為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我們不反對經濟成長,但認為該閤理詢問為何成長,以及成長在哪些地方。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閑暇和更少的汙染,這兩者為人類福祉閤理概念的一部分,但都未納入GDP。GDP隻量測在市場內交易的國內産齣部分,沒有扣除汙染,也未加上閑暇,因此,GDP進一步成長所帶來福祉改善的程度有多少,是難以決定的事。對非常貧窮的國傢當然有很大的改善,但對富裕社會來說,可能已有過多的GDP。我們認為,對全球的富裕國傢來說,GDP應被視為實現美好生活政策的副産物。隻有經驗能顯示,GDP成果為正、負或停滯不變。

  本書並非關於正義原理,而是關於美好生活的組成。大多數的現代政治理論以抽象的形式,從探討何謂正義或公平開始,然後根據這個「正義」的社會安排進行推論。我們採取不同的方式,從個人及其需求切入,然後嘗試建立公共利益的圖像。分配問題位居當代對正義討論的核心,雖然非常重要,但對我們來說,它隻是美好生活的必要內涵而已。

  想像在某個世界,大多數人每星期隻須工作十五個小時。因為勞動果實更能平均分配到社會各層麵,他們的所得因此等於、甚至遠多於目前的收入,且閑暇時間多過工作時數。以上描述正是經濟學傢凱因斯在一九三○年發錶的短文〈我們孫子輩的經濟可能性〉(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裏齣現的景象。他的立論非常簡單:科技進步有可能提升每小時工時的産齣,人們必須工作以滿足需求的時間愈來愈少,直到最後將幾乎不再需要工作瞭。然後,凱因斯寫道:「自從有人類以來的第一次,人類必須麵對真實和永久的問題,也就是如何使用從迫切經濟需求解放而來的自由、如何利用閑暇—讓科學和復利為人類贏取而來的閑暇—睿智、愉快而滿意地生活著。」他認為,這樣的生活約在一百年後(即二○三○年)就可以達成。

  考慮寫作時點,不難理解凱因斯未來學的文章不受重視。當時的世界有更多要緊的問題待解決,包括結束大蕭條。此外,凱因斯自身未再公然重提他的願景,但未來不須工作的夢想總是位在他思考的背景裏。事實上,因為《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這本钜著,讓凱因斯成為以短期失業、而非長期經濟進步而名聞天下的理論傢。然而,我們有很好的理由迴到凱因斯提齣後又遺棄的問題。

  首先,凱因斯探討某件現今幾乎不被提及的事:財富的目的?我們需要多少錢纔能過好日子?這看起來像是一個不可能的問題,但絕不是一個不重要的問題。賺錢不會是自身的目的,至少對沒有罹患嚴重精神錯亂的人們是如此。如果說我生命的目的是要賺進愈多的金錢愈好,就像是說我吃東西的目的在於變得愈來愈肥。對個人而言是對的事,對社會來說也是對的。賺錢不能是人類的永久事業,這不過是因為金錢除瞭花掉以外,彆無其他用途。我們不可能持續花錢,因為到瞭某個程度,我們終將感到滿足、厭惡,或同時有這兩種感受。不是如此嗎?

  第二,我們所處的西方世界再次陷入「大緊縮」(Great Contraction),也就是自一九二九至三二年大蕭條以來最糟的情況。巨大危機像是一次檢查:暴露瞭社會體係的缺陷,並刺激尋求替代體係。資本主義正是受到檢驗的體係,而針對資本主義的未來,凱因斯的文章提供瞭很好的觀點。這個危機讓我們瞭解到體係裏的兩項缺失,之前常被不計任何代價也要追求成長的共識給模糊掉瞭。

  道德缺陷是我們首先要提及的缺失。銀行危機再次顯示,目前的體係依賴貪婪和利慾的動機,但卻與道德相牴觸。現行體係也將社會分裂為窮和富(近來則是大貧和大富),它的閤理性受到某種「涓滴」理論所支持。大富和大貧共存,特彆是在可讓每個人都能充足的社會裏,違反我們對正義的感受。其次,這場危機暴露資本主義明顯的經濟缺陷。我們的金融體係在本質上是不穩定的,一旦失誤(如二○○八年),我們理解到它能帶來多大的無效率、浪費和痛苦。嚴重負債的國傢被告知:直到將國傢所得的一大部分進行清算,否則債券市場不會感到滿意。賺錢機器如此週期性的崩潰,更使我們去思考較好的生活方式。

  最後,凱因斯的論文逼使我們去想像後資本主義的景象(不論你如何稱呼,一個不再纍積資本的經濟體係就不再是資本主義)。凱因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動力基礎為「個人受到賺錢和愛錢的強烈本能所吸引。」他認為,等到充裕時代來臨,這種動機驅力將不再受到社會認可。也就是說,當資本主義的使命完成後,就會棄絕自身。然而,我們是如此習慣將缺乏視為圭臬,以緻隻有少數的人們思考:在一個充裕的世界裏,行為的動機和原則可以是、或應該是什麼。

  所以,讓我們想像,每個人都足以過上好日子。那麼什麼是美好生活呢?什麼又不是呢?我們的道德和經濟體係需要哪些改變,纔能實現美好生活呢?我們很少問這樣的問題,因為它們較難歸類在組成現代智識生活的任一專業領域內。哲學傢無視於實際現實的雜亂性,建構瞭正義的完美體係;經濟學傢探究如何以最佳方式滿足客觀的渴望,不論這些渴望是什麼。本書結閤哲學和經濟學的觀點,因為我們相信這兩個專業領域彼此互補,經濟學具有實務影響力、哲學則有道德想像。本書的目的在於讓經濟學被視為道德科學的舊想法復活:經濟學是關於社群裏人們的科學,而不是處理機器人互動的科學。

圖書試讀

追求無盡增長的危害/薛巍(三聯生活週刊)(節錄)

凱因斯說,大約100年後人類就能夠達到富足狀態,即2030年。但為什麼凱因斯的預言失敗瞭呢?為何差不多100年過去瞭,我們仍在辛苦地工作?史紀德斯基父子認為,答案是,自由市場經濟既給瞭工人決定勞動時間的權利,又激發瞭我們競爭、地位消費的先天傾嚮。西方文明跟魔鬼做交易,換到瞭無盡的知識、力量和快樂。我們實現瞭富足,資本主義令我們養成的習慣卻使我們沒有能力享受富足。怎樣纔能避免這種命運呢?必須吸取前現代的東西方智慧,恢復舊的被忽視和扭麯的幸福觀。古典、中世紀和東方哲學認為,幸福生活不是保證我們會感到快樂的生活,而是與環境和諧共存、能在環境中自由行動的生活。幸福經濟學把幸福看做滿足,亞裏斯多德則認為,幸福是性格、謹慎、行為和環境之間的和諧。在亞裏斯多德看來,幸福依賴於能做齣正確判斷的性格。幸福還依賴於充足的閑暇。由此史紀德斯基父子提齣,要迴到凱因斯和馬剋思的女婿拉法格在《懶惰的權利》中提齣的閑暇論。

批評者說,增長不僅沒有使我們變得更幸福,對環境也有災難性影響。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但都沒有更深入地反對無止境的增長。找齣增長破壞幸福和環境的事例,對手可以反駁說增長沒有破壞幸福和環境。但在科學傢和統計學傢告知我們之前,我們就知道對財富無止境的追求是瘋狂的。

有人說,現在不是談論終止增長的時候。如果凱因斯還活著,他也會催促我們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以降低失業率和償還國債。但我們需要區分短期內恢復經濟的政策與實現幸福的長期政策,不能讓當前的需要遮蔽我們的最終目標。另外終止經濟增長的要求還有區域限製,不是說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人應該滿足於他們現有的生活水準,而是針對已經具備幸福的物質條件的地區。如果發展中國傢繼續發展,最終它們也會麵對同樣的睏境,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不能重復西方的錯誤。

用户评价

评分

《多少纔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和一位非常智慧的朋友聊天。它不是那種一本正經地講道理的書,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而且非常貼心。我讀的時候,常常會一邊看一邊點頭,覺得“對!就是這樣!”。書裏提到的7個指標,涵蓋瞭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個人內在的成長,到我們與他人的連接,再到我們對世界的貢獻,都給瞭非常深刻的解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每個指標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洞察,讓我能看到自己身上一些不自知的盲點。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滿足”不是一種終點,而是一種持續學習和調整的過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和“幸福”的定義,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執念,反而能收獲更多。它不是一本教你“得到”的書,而是一本教你“懂得”的書。

评分

我一直以為,很多關於“幸福”的書都會講得很虛,要不就是一套一套的人生大道理。但《多少纔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完全不一樣。作者的筆觸很細膩,而且非常懂得我們這種普通上班族的心聲。書裏提到的7個指標,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都能去實踐的方嚮。我記得其中一個指標講到“時間”,我以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忙得像陀螺一樣,但看瞭這本書我纔發現,真正重要的不是擁有多少時間,而是如何高質量地利用這些時間,去做那些真正讓你感到快樂和充實的事情。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任何“你應該怎樣”的觀念,而是啓發我去思考“我想要怎樣”。這種循循善誘的方式,讓我覺得很舒服,也很容易接受。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更強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可以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评分

《多少纔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這本書,說實話,一開始是被它的書名吸引的。我常常會想,我到底要賺多少錢纔算有錢?要買多少東西纔算夠?什麼時候我纔能真正感到“滿足”?這種模糊的不確定感一直睏擾著我。這本書就好像一個解憂雜貨店,提供瞭7個具體的指標,讓我可以量化“滿足感”這個抽象的概念。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每個指標時,都會穿插一些真實的案例和研究,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枯燥。它讓我明白,幸福感並非隻與金錢掛鈎,更與我們的內在狀態、人際關係、健康狀況等息息相關。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視角,讓我不再隻把目光聚焦在物質的纍積上,而是開始關注生活的其他麵嚮。它提供瞭一個更全麵、更健康的幸福觀,讓我覺得生活還有很多其他的美好值得去發掘和經營。

评分

最近剛讀完《多少纔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真的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生活好像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競賽,總覺得好像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經濟數字,或者擁有某種特定的物質纔能算是“成功”和“幸福”。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想法。它不是教你如何去“追求更多”,而是讓你去思考“什麼纔叫足夠”。裏麵提到的7個指標,非常貼閤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而且講得都很實在,沒有那些空泛的理論。作者的觀點非常接地氣,能讓我立刻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讀完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之前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攀比,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隻是被社會上的種種信息“洗腦”瞭,以為“多”就等於“好”。這本書就像一個溫和的提醒者,讓我慢下來,去感受和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並且思考什麼纔是對我而言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评分

這本書《多少纔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看瞭書名就覺得很切題!現代人生活壓力這麼大,常常感覺追逐的東西永遠不夠,心裏總是不滿足,所以這本關於“滿足感”的書,簡直就是及時雨。我一直覺得,我們好像被社會塑造成一個不停購買、不停追求“更多”的機器,好像擁有越多就越幸福。但仔細想想,很多時候,那種“更多”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甚至是一種虛假的繁榮。這本書好像就是想幫我們撥開迷霧,看看到底什麼纔是真正能帶來持久幸福感的關鍵。它提齣的7大指標,我很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清晰的指引,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盲目地跟著彆人的腳步。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知道如何纔能真正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而不是一直在“多少纔滿足”的睏境裏掙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