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小小的體悟與感動,
也可以是生命中大大的收獲。
作者曾野綾子以冷靜、恬淡的筆觸,在書中細細描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反思。有的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有的是聽來的故事,不過曾野綾子對於這些故事都有自己的反思與體悟。例如「『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是一種傲慢」、「人生要『繞遠路』,纔有趣」、「食物若沒吃對,頭腦會變糟」等等。書中透過一篇篇的散文,提供讀者從另一個角度欣賞世界與人世的機會。
作者簡介
曾野綾子
一九三一年齣生於東京,聖心女子大學英文係畢業。一九七九年,獲頒梵諦岡聖十字勛章;一九八七年,以《湖水誕生》獲土木學會著作奬;一九九三年,獲恩賜奬.日本藝術學會奬;一九九五年,獲日本廣播協會廣播文化奬;一九九七年,以海外日本人傳教活動援助後援會代錶的身分,獲得吉川英治文化奬以及讀賣國際協力奬;二OO三年,獲選文化功勞者;一九九五年至二OO五年,擔任日本財團董事長一職。
譯者簡介
姚巧梅
自由文字工作者。
推薦序 晚年人生的收獲 韓良露
第1章 人生,無一日相同
筍的偉大─人生,無一日相同
迎閤他人的危險─即使顯得笨拙,也要忠於自我
不擅長休息─活得自然的訣竅
鄰座的人─交朋友的纔能
等待收獲的漫長歲月─堅忍地守候
秘書─彆變成不通人情的人
無用的思考─能夠以「如果」這種假設思考的幸福
聖地─「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是一種傲慢
微量元素─不幸,也是培育人格的要素之一
祖國─柔軟的精神與身體,而且,「暢通」無比
第2章 「恰如其分」,是人生至高無上的藝術
非放置物品的場所─「恰如其分」,是人生至高無上的藝術
逕自狂吠的個性─從事擅長且喜歡的工作,將獲得成功與幸福
沒什麼大不瞭的─將所有被賦予的事視為自己的特性
樸素的智慧─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
今天一天,很高檔─無限深奧的料理
喔,是這麼迴事呀─再度被僱用之道與充裕的人生規劃
建立人脈的方法─隻要不利用人脈,就能創造人脈
自作自受─當緊張感消失之後
真想看看老闆的錶情─應改善卻置之不理,不可思議
緊急要事─「喜歡與大人物見麵」的壞習慣
第3章 「繞遠路」的人生,纔有趣
失敗的功名─人生要「繞遠路」,纔有趣
未依計畫行事─「農夫的早餐」這齣戲
早晨的妄想─當善意變惡意時
雨男晴女─受命運所託付之重要事業
三十秒、三十分、三十小時─在非洲所見識的生活根源
農地的圍牆─在貧睏之地學習
嚮日葵之眼─清新大自然的恩惠
繁花盛開的森林逐漸遠去─人類選擇文明後的失落
對健康有害的語句─曖昧語言之害
實驗性的祈禱─「人權」,這個貧乏的語匯
第4章 沒有冒險的人生,很無趣
母親的驕傲─沒有冒險的人生,很無趣
凍結的壽司─享受失敗,也是一種纔能
毫不猶豫的反抗─不迎閤世間常識做判斷
培養自信的方法─能適應嚴酷的處境,是對人生有所認知
禮物─每個人都濛受恩惠
辯論的效果─既無勝利者,也無失敗者
普通的行為─盡瞭該盡的義務,纔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內戰的犧牲者─「做什麼都好」的天真與幼稚
撒豆也要看時機─「怠惰者不食」的原則
復活之料理─食物若沒吃對,頭腦會變糟
第5章 人生,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無論何時、何地.....─人生,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不痛的理由─身為人,活著的意義
一個詩人之死─過度自由的不幸
二十九年之無言─長期沉默的意義
粗暴的原因─不讓孩子體驗光榮的雙親們
東部的天空─主張「人權」之前
組織,從聲音開始─成人要能不失平靜並且有禮地善後
殘酷的掃墓─比起惡意者,善意者更恐怖
新知識人─愛是以知識做為前提
日常中潛藏的危險─毫無理由的信任是愚蠢的
第6章 老年的人生,更燦爛
享受等待的時間─老年的人生更燦爛
失勢─對有缺陷的肉體忍耐,是平庸的自我修行法
生活在船上的人─有獨創力的老後生活
往日情懷─貧睏的戰後,卻是心靈豐富的時代
與寵物共生─人,最終總要和誰一起生活
最後的一塊─親手做料理的重要
一月一日的大生意─在就寢時勞動,即使薪水少,也要工作
充足的條件─接納命運的勇氣
恐怖且睏難的事─高尚的靈魂會「選擇做吃虧的事」
光輝的每一天─直到人生的最後,都要維持日常生活
推薦序
晚年人生的收獲
看完瞭天下雜誌日本館寄來的《人生的收獲》一書書稿,瞭解作者曾野綾子齣生於一九三一年,《人生的收獲》於二○一一年齣版,作者寫作當時已八十歲,今年也已八十二歲瞭。
迴想起過去幾年,天下雜誌日本館先後齣版瞭幾位熟齡女作傢的作品,如連續劇《阿信》的編劇橋田壽賀子和《白色巨塔》的作傢山崎豐子,齣版的都是她們七、八十歲的人生隨筆,談的都是晚年對於人生的思考與麵對人生的智慧。
過去二十年,當日本社會陷入長期的經濟衰退、社會成長的腳步變慢、晚年人口愈來愈長壽,日本人麵對的是成熟社會的停滯與沉澱,老人學、晚年學、死亡學也相繼成為日本書市重要的齣版主題。
天下雜誌日本館大概是國內特彆注意到此一趨勢的齣版社,又尤其看重譯介日本晚年女作傢的作品。也可能和日本女性比男性長壽,對於閱讀反省人生的心靈隨筆也比較有興趣。
根據我對日本和英國的瞭解,這兩個國傢的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歡閱讀的族群,又由於男性與女性閱讀興趣的不同,英國、日本書市一直都有支持長青型作者(寫作四十年以上)的晚年粉絲。
我想,在日本看曾野綾子作品《人生的收獲》的讀者,大概有不少是二、三十歲就開始讀她的小說,也跟她一樣齣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九四五年),對日本人在二次大戰前後社會民生的疾苦有所理解,也一起經曆瞭日本六○年代的經濟起飛與八○年代的經濟狂潮,更一起渡過瞭九○年代開始的經濟退潮。這些經曆過人生春、夏、鞦季節的讀者(恐怕不少是女性吧!),如今安靜下來,對人生也都有所感悟,總會期待看到更有智慧或更能清楚錶達人生的作傢寫齣人生的普世價值與特殊意義吧!
尤其曾野綾子的思考,本質上奠基於日本社會,卻又有點不太一樣,使得她的人生的收獲,結齣獨特的果實。
曾野綾子齣生於東京,念的是天主教的聖心女子大學英文係,她的寫作一直有著天主教神學的思想背景,也長期從事日本人天主教徒的海外傳教活動, 並獲得梵諦岡聖十字勛章。
在以神道、佛教為主流宗教的日本社會,曾野綾子的背景當然有一些特彆。但日本社會也一直存在著少數天主教徒的作傢,如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大江健三郎;日本有某些城市也特彆受早期西方傳教士的影響,如長崎、神戶、東京等等,日本天主教徒作傢最大的特色是具有拯救與救贖他人的宗教熱情,而神佛教徒關心的比較是個人的解脫。
閱讀曾野綾子的《人生的收獲》一書,有如天主教徒的反省錄,像人要謙虛,不要太看重世間的常識,要忠於自我(但在天主的關注下)、在貧睏之地學習、怠惰者不食、身為人活著的意義等……日本的文壇一直有著兩大流派, 一是追求偉大精神提昇的白樺派,另一是體驗黑暗人性的頹廢派,曾野綾子應當類似前者。
曾野綾子的書在日本自有其社會脈絡與讀者階層,但翻譯成中文在颱灣齣版,卻讓我覺得她的書恐怕比在日本更具有未來的發展。因為我懷疑颱灣目前六十五歲到八十歲的年齡層中,會有多少女性讀者擁有與她互動的社會背景,因為日本社會大約比颱灣社會提前開放二十年,日本女性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麵對晚年獨立的社會思潮與情境,但這些問題卻纔剛在颱灣開始。
就像一直到七、八十歲晚年還一直從事海外(非洲、南美洲)公益旅行的曾野綾子,對自己的個體意義有著強烈的自覺,比較起颱灣從事慈濟的海外慈善救助的年長女性的集體認同,也可以看齣兩個社會目前的差異。
颱灣如今正邁嚮遲緩而成熟的老年社會,提早閱讀日本老年學、晚年學的書,當然對如今中年近老的我有所助益。還好聯閤國如今定義五十歲的人是中年的開始,六十歲還是壯年,七十歲纔是老年的開始,人生的收獲或許可以到七十歲纔收集。但要怎麼栽、怎麼植,卻必須從現在開始思考與追求,纔會在未來擁有豐碩的晚年人生的收獲。
韓良露
(本文作者為南村落總監)
這本書,我真的拖瞭很久纔來寫評價,實在是因為裏麵的內容太豐富瞭,以至於我反復翻閱,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一開始拿到《人生的收獲》,我其實帶著點兒好奇,又有點兒忐忑,不知道它究竟會帶給我怎樣的“收獲”。畢竟,人生這兩個字太大瞭,承載瞭太多東西,而“收獲”又是一種總結和沉澱。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瞭。他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娓娓道來,分享著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那些跌跌撞撞,那些豁然開朗,都寫得那麼真切,那麼有溫度。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個靈魂深處的知己對話。它探討瞭許多關於生命意義、人際關係、自我認知以及如何麵對生活中的起伏等根本性問題。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選擇”的論述,他不僅僅是將選擇擺在颱麵上,而是深入剖析瞭選擇背後的心理動機、社會影響以及長遠後果。他舉瞭好多身邊真實的例子,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無論是哪種,都充滿瞭深刻的教訓。我記得有一次,我因為工作上的一個決策而陷入瞭長久的糾結,讀到書裏關於“責任與自由”的章節時,我纔猛然醒悟,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選擇,而是不敢承擔選擇的後果。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審視自己的內心,最終做齣一個我能心安理得的決定。
评分《人生的收獲》在探討“成長”這個主題時,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將成長描述成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將其比喻為一場漫長的旅途,充滿瞭未知與挑戰。他分享瞭自己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成熟男人的心路曆程,其中有迷茫,有掙紮,也有蛻變。他用真實的經曆告訴我,成長並非意味著失去童真,而是意味著擁有更多的智慧和責任。書中那些關於“擁抱變化”的章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變動的態度。以前我總害怕改變,害怕未知,但讀完這本書,我開始認識到,變化是成長的必然,而擁抱變化,纔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不是那種綫性敘事,而是像一條蜿蜒的小溪,時而流淌,時而匯聚,總能帶你抵達意想不到的風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時間”的理解。他沒有將時間視為一個冷冰冰的度量衡,而是賦予瞭它生命和情感。書中有很多關於“珍惜”的段落,讓我深刻體會到,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一旦流逝,便再也無法挽迴。他分享瞭自己錯過的一些重要時刻,以及因此帶來的遺憾,讀來讓人心有戚戚焉。這促使我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有多少個“本可以”變成瞭“已錯過”。現在,我試著更加專注於當下,不再被過去的懊悔或未來的焦慮所睏擾,努力活在每一個真實存在的瞬間。
评分《人生的收獲》給我最大的啓示在於“接納”。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一帆風順,事事如意,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書中,作者以一種平和的態度,講述瞭如何擁抱生活中的不完美,如何與那些難以改變的現實和解。他談到童年時的陰影,談到成年後的挫敗,他沒有迴避那些痛苦的經曆,而是通過它們來展現人性的堅韌和成長的力量。讀到這一部分時,我感覺像是被一股暖流包裹著,那些曾經深埋心底的傷痛,似乎也找到瞭齣口,得到瞭安慰。作者通過自己的經曆告訴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完美的,但正是這些“瑕疵”,讓我們變得更加獨特,更加有血有肉。
评分我非常喜歡作者在書中對“遺憾”的解讀。許多人談到遺憾,總是帶著沉重的色彩,認為那是一種失敗和痛苦的印記。然而,在《人生的收獲》中,作者卻將遺憾描繪成瞭一麵鏡子,一麵能夠照見我們內心深處渴望的鏡子。他分享瞭自己年輕時因為膽怯而錯過的一些機會,那些錯失的風景,如今想來,確實是人生中的一抹淡然的憂傷。但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沉溺於過去的遺憾,而是從中汲取教訓,並且以更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的挑戰。這讓我明白,遺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為遺憾而停滯不前,不敢再去嘗試。
评分總而言之,《人生的收獲》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能讓你在短暫的閱讀中獲得短暫的興奮,而是像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每次翻開,都能在其中找到新的啓發,新的思考。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提供瞭一套思考人生問題的工具和方法。通過這本書,我不再害怕人生的起伏,不再糾結於過去的得失,而是學會以一種更加平和、更加豁達的態度去麵對生活。它讓我明白,人生的“收獲”,不僅僅是那些看得見的成就,更是那些看不見的內心成長,是那些在經曆風雨後,依然能夠保持內心平靜與美好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對“孤獨”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瞭他的人生境界。這本書在探討孤獨這一主題時,展現瞭非常深刻的洞察力。作者並不鼓吹所謂的“享受孤獨”,而是以一種更現實的方式,展現瞭孤獨的本質,以及如何在孤獨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他描述瞭自己在獨處時的思考,那些與自我對話的瞬間,那些在靜謐中迸發的靈感。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外部的認可,而是源自內心的豐盈。通過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孤獨的關係,不再將其視為一種負擔,而是將其看作是自我成長和深度思考的寶貴契機。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之一,便是關於“愛”的理解。作者並沒有從那些浪漫化的角度去描寫愛,而是深入淺齣地探討瞭愛在生活中的各種形式,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以及最重要的——自我之愛。他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去錶達愛,如何去接受愛,以及如何處理愛中的矛盾與衝突。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付齣與索取”的論述所打動。他強調,真正的愛,並非一場交易,而是一種無私的給予。讀到這裏,我反思瞭自己在過去的人際關係中,是否有過過於計較付齣和迴報的時刻,這本書教會我,以更寬廣的胸懷去愛,去感受被愛。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的態度,去審視自己的人生。他沒有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而是坦誠地展現瞭自己所有的脆弱和不足。我記得有一段,他迴憶起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以及因此給他人帶來的傷害。那種真誠的懺悔,那種深刻的反思,讓我深深地被觸動。他告訴我,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並非在於他從不犯錯,而在於他能夠勇於承認錯誤,並且從中吸取教訓。這種“反躬自省”的精神,是我在這本書中學習到的最寶貴的品質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