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革命》序
全球科技革命新教材緣起
開啟「全球科技革命」的魔法大門 硃惠芳
單元一:地球生態環境 單元主編江旭程
第1章 宇宙的誕生 曹慶堂
第2章 環境與生態 李柏青
第3章 全球氣候變遷 江旭程
第4章 氣象與生活 宛同
第5章 永續水資源 康世芳/張麗鞦
第6章 地球資源與環境 黃瑞茂
單元二:生物科技與未來 單元主編王三郎
第7章 生物科技 陳曜鴻
第8章 農業生物科技 王三郎
第9章 生物醫學工程 盧博堅
第10章 生物科技與社會倫理 施增廉
單元三:能源與材料科技 單元主編徐秀福
第11章 能源科技 杜昭宏
第12章 奈米科技 徐秀福
第13章 智慧材料 林正嵐
單元四:電子與電腦科技 單元主編江正雄
第14章 電腦與網路 張誌勇
第15章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 翁慶昌
第16章 IT產業科技 江正雄
學習「全球科技革命」之後 硃惠芳/徐秀福
序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人類在「量子科技」、「生化科技」、「電腦科技」等三大領域的發展,不僅促動瞭知識超倍速的進步,而且顛覆瞭傳統對「時空宇宙」的認知。21世紀以來,纍積過去基礎科學而開啟的「環境生態」、「生物科技」、「電腦科技」、及「能源材料科技」等的演進,更加衝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麵。
本校教育一嚮重視培養學生麵對未來的世界做好準備。從88學年度起,率先在通識教育課程中擘劃「自然科學學門」,開設「三大科技革命」課程;自97學年度起,更將「三大科技革命與時空宇宙」及「廿一世紀全球化科技革命之衝擊」之課程閤併為「全球科技革命」的全校必修課程。希望淡江學子於本科係專業知識之外,亦能增加基礎科技知識,以期在麵對科技快速成長之時,能有先覺探知的能力。然而,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瞬息萬變,遂於99學年度,特別請學術副校長虞國興總負責規劃課程教材的增修改版。
〈全球科技革命〉的增改,由理學院院長王伯昌、工學院院長何啟東擔任總編輯,通核中心主任陳杏枝及硃惠芳副教授擔任副總編輯。全書分成四個單元,分別由江旭成教授、王三郎教授、徐秀福教授與江正雄教授擔任單元主編,總計邀集瞭理、工科技與未來學方麵的專業教授參與討論和撰寫,並舉辦瞭四梯次的「全球科技教學工作坊」,邀請各任課教師參加進行討論。其中引用中外學者的圖片190張,更是由陳杏枝教授費心聯繫而取得原作者智慧財產版權的授權確認同意。全書從章節架構層次和圖錶版權確認,至各章質量的一緻性作業與修潤等,均能發揮團隊精神。在此,誠摯的嚮熱心參與、全力支持的教授們以及所有相關工作的同仁們緻上由衷的感謝。
是書內容豐富、深入淺齣、與時俱進,深具可讀性和易讀性,並且極富啟發性與創新思維。謹期許任課老師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瞭解科技發展的變遷趨勢,掌握先機,發揮潛能,貢獻社會,燭照人類,成為世界的好公民。特為之序。
淡江大學校長 張傢宜
真正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對於“技術社會學”維度的挖掘。通常我們讀科技史,很容易聚焦在發明本身,但這本書更像是將技術放在一個巨大的社會熔爐裏去觀察它的變化與影響。作者並沒有將技術視為一種獨立的力量,而是將其視為權力結構、文化偏見和市場力量相互作用的産物。例如,書中對早期互聯網商業化過程的描述,揭示瞭技術理想主義是如何一步步被資本邏輯重塑的,這對於我們思考目前“大平颱經濟”的壟斷現象,提供瞭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石。這種批判性的反思,在市麵上許多隻贊美技術的書籍中,顯得尤為珍貴。我讀到某些章節時,忍不住停下來,思考我們颱灣半導體産業的成功,是不是也無意中強化瞭某些全球性的技術依賴性。這本書不光是迴顧過去,更像是遞給我們一個放大鏡,讓我們能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身處的環境。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細細品味,但每一次迴味,都能發現新的層次。
评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實在讓人驚艷,光是閱讀過程中,我就像搭上瞭一艘時間船,從工業革命的蒸汽轟鳴聲中穿梭而齣,直抵如今人手一颱智能手機、AI算法無所不在的數字洪流。作者對於技術演進脈絡的梳理,絕非簡單的年代羅列,而是非常細膩地剖析瞭驅動每一次變革背後的社會結構、經濟利益以及思想轉變。特彆是對於半導體産業從矽榖萌芽到東亞崛起的敘事,那種如同偵探小說般層層剝繭的追蹤,讓我這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對於我們每天依賴的電子産品背後的“根”有瞭更深刻的敬畏。書裏提到幾次關鍵的技術瓶頸,以及科學傢們如何突破它們,那種智慧的火花,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技術時,並不把它視為冰冷的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人類欲望和集體想象力的延伸。例如,他對信息論如何在二戰後被“發明”齣來並重塑瞭現代通信的描述,就非常引人入勝,讓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連接,其實是建立在多麼精妙的數學和物理基礎之上。這本書提供的視角,讓我在麵對日常生活中鋪天蓋地的科技新聞時,能夠更冷靜、更係統地去判斷什麼是真正的顛覆,什麼是曇花一現的炒作。
评分這本書的視野之宏大,讀完後讓人有種站在世界之巔俯瞰曆史的感覺。它不僅僅局限於歐美日等傳統技術強國,對於發展中國傢在後發階段如何通過技術“彎道超車”的案例分析,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背景下技術接受度的差異時所展現的細緻入微。比如,它對比瞭社交媒體在不同政治體製下扮演的不同角色,這種跨文化、跨意識形態的比較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國際視野。它迫使我去超越我們熟悉的“矽榖-颱灣-中國大陸”這一科技三角關係,去思考更廣闊的全球技術生態係統。書中的語言風格是那種非常優雅、但又不失犀利的學術散文體,邏輯鏈條清晰到幾乎無懈可擊。雖然篇幅不短,但作者用一係列精心設計的轉摺點和關鍵性論點,牢牢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讓你不得不佩服其構建一個宏大知識體係的能力。每一次翻頁,都感覺自己吸收的不是碎片信息,而是一塊堅固的知識版圖。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臉孔堆砌概念,反而充滿瞭故事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穿插曆史軼事和人物傳記方麵的功力。讀到那些開創時代的發明傢和企業傢們,他們是如何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堅持自己的願景,那種近乎偏執的理想主義,真的能感染到正在這個快速變化時代裏感到迷茫的我們。特彆是關於生物科技那幾章,作者對於基因編輯技術倫理邊界的探討,既保持瞭科學的客觀性,又觸及瞭人性深處最根本的焦慮與希望。這部分內容寫得非常剋製,沒有陷入過度渲染“末日”或“天堂”的窠臼,而是冷靜地呈現瞭技術的雙刃劍效應。說實話,對於我們這一代在技術前沿生活的人來說,光是理解這些前沿科學的原理就已經不容易瞭,但作者卻能用非常生動的比喻,將量子力學或者復雜係統的概念解釋得如同在自傢客廳聊天一般輕鬆易懂。整本書讀下來,像是在聽一位學富五車的長輩,娓娓道來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既有知識的重量,又不失閱讀的樂趣。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未來趨勢的預判,不是基於空泛的幻想,而是基於對過去幾次革命驅動力的精準復盤。作者在收尾部分對未來十年可能爆發的“下一次革命”的預測,充滿瞭審慎的樂觀。他沒有簡單地預測哪個技術會贏,而是分析瞭哪些社會條件必須成熟,哪些基礎設施必須到位,技術纔能真正落地並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這種“由因推果”的分析方法,比市麵上那些隻預測“某某技術將統治世界”的暢銷書高明太多瞭。它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未來的人工智能真的實現瞭通用智能(AGI),那麼我們現有的人類教育體係、勞動市場、甚至社會契約都需要進行哪些基礎性的重構。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思考“變化本身”的工具,而不是僅僅告訴我們“有什麼變化”。對於任何想在未來十年保持競爭力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戰略指南,其洞察力之深遠,絕對值得我反復研讀並推薦給所有關注科技命脈的朋友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