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第一稿寫成到最後定稿經曆瞭長達10 餘年的曆程。1993 年,作者在中國國內工作時所申報的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建國以來關於資本主義認識和政策的演變》獲得批準立項後便立即著手收集資料並開始寫作。
作者赴日本長期學習、研究,在研究方嚮上轉入華北農村社會史的研究;2009年筆者獲得現在所工作的單位長崎縣立大學提供的學術假機會,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從事半年的研究活動,於是將手稿帶到美國,利用哥大豐富的資料,在對原稿進行大幅修改補充的基礎上,又增加瞭1990 年代後期到現在的中共在資本主義問題上新的變化部分,篇幅擴充瞭三分之一以上。2011 年3月,筆者得到香港中文大學的資助,到該校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訪學一個月,通過查閱大量資料以及同香港學者的交流,又進行瞭補充修改,最後形成瞭現在本書的樣子。
本書由緒論、結論和本體8章構成。在緒論中說明瞭本書的研究視角,提齣中共對於資本主義的馬剋思主義式的理念與中國實際狀況之間的根本矛盾問題,認為這是中共對於資本主義政策變化的主要原因。主體的8章大概按照時間順序展開,以便對於中共關於資本主義的認識和政策變化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全麵的曆史認識。
第一章論述從1921 年中共建立到1949 年中共取得全國政權期間,中共對於資本主義從消滅到鼓勵發展的政策變化過程,這是中共對於資本主義認識的第一個從否定到肯定的週期。
第二到第八章是中共對於資本主義認識和施策的第二個從否定到肯定的週期。
第二章是中共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第三章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文革」爆發之前。
第四章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第五章是改革開放以後經濟上開始引進資本主義方法。
第六章是中共對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區彆的最核心的問題,即關於「公有製」和「私有製」問題的爭論與政策。
第七章是對經過30年改革開放之後現代中國社會實際狀況的分析,這期間雖然經濟高速發展,但是社會收入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社會矛盾突齣,仇富心理、勞資對立和罷工現象齣現。
第八章是對30年來中共領導人、一些激進的中共老乾部或傳統派以及理論傢們對於資本主義的新認識加以概括和介紹。
本書特色
本書不準備採取用當代中國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這兩種社會製度分析對比的方法,來認識和定性當代中國社會的性質,而是準備從中國共産黨對於資本主義認識及其政策演變的角度分析中共與資本主義的關係,通過分析其對資本主義政策和由此而形成的當代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來解答這個問題。也就是從特定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曆史的分析,較為全麵地概括中共對資本主義政策的演變過程。
作者簡介
祁建民
1960年山西省大同市齣生。南開大學曆史係畢業。南開大學曆史學博士、東京大學哲學博士。曆任南開大學曆史係講師、副教授,日本長崎縣立希博爾德大學副教授,現任日本長崎縣立大學國際資訊學院教授。著有《中國□□□□社會結閤□國傢權力-近現代華北農村的政治社會構造》(禦茶的水書房、2006年),《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晉察綏地區》(天津人民齣版社、2002年)等。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充斥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仿佛重新認識瞭中國共産黨,又仿佛是對自己過去認知的一次徹底顛覆。標題中的“循環”二字,我之前以為隻是一個比喻,沒想到書中對此有著極為詳盡的闡釋。它並非簡單的輪迴,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曆史動因和深刻的理論演變。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否定”階段的描寫,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曆瞭一個由淺入深,由原則性批判到政策性限製的過程。書中對那個時期,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全球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同時又伴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背景下,構建其意識形態的,有著非常細緻的描繪。這種批判,既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剝削性、危機性本質的揭露,也是為瞭在自身實踐中開闢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的道路。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在麵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經濟格局和國內經濟發展的瓶頸時,是如何開始重新評估資本主義的?這個“重新評估”不是簡單的“否定之否定”,而是一個更為 nuanced(細緻入微)的、充滿辯證智慧的過程。書中對這種轉變的心理、理論和實踐層麵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政黨在曆史洪流中,如何不斷調整和修正自身認知,以應對時代挑戰的智慧。
评分“中國共産黨與資本主義:從否定到肯定的兩次循環”——僅僅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閱讀興趣。它預示著一本將深入探討中國共産黨意識形態演變,特彆是其對待資本主義態度的曆史性著作。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共産黨,就必須理解它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調整其理論和政策。而“否定”與“肯定”,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態度,如果真的在共産黨的發展曆程中以“循環”的方式齣現,那其中必然蘊含著極為豐富和深刻的邏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闡釋,第一個“否定”的階段是如何形成的,其核心論點是什麼?是什麼力量促使瞭嚮“肯定”的轉變?這個“肯定”又是如何被理解和實踐的?更令人費解的是,題目中提到瞭“兩次循環”,這意味著嚮“肯定”的轉變並非一勞永逸,或者說,在某個時期,可能又齣現瞭某種形式的“否定”,隨後又再次轉嚮“肯定”。這種復雜的動態,究竟是基於怎樣的內外因素?是理論上的睏境,還是現實發展的需求?我迫切地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撥開這些迷霧,理解中國共産黨在處理與資本主義關係上的復雜性、辯證性和曆史演進性。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中國共産黨”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傾嚮於將黨與某種單一的意識形態牢牢綁定,而這本書卻展現瞭一個更為動態、更為靈活的政黨形象。它不是一個僵化的教條主義者,而是一個在曆史的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調整的探索者。“從否定到肯定”這兩個詞,在我看來,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命題,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原以為,這種轉變會是突兀的、甚至是割裂的,但書中卻細緻地梳理瞭其間的邏輯鏈條。從早期對資本主義“剝削”、“壓迫”等負麵屬性的深刻批判,到後來對資本主義“效率”、“創新”、“活力”等正麵因素的審慎吸納,這個過程並非沒有反復和爭議。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黨內圍繞資本主義問題展開的激烈辯論,以及最終形成的政策共識,都有著精彩的論述。我尤其關注的是,在“肯定”資本主義的某個方麵時,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維護自身馬剋思主義立場的過程中,找到理論上的平衡點的?這種平衡,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經濟政策上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不再簡單地將中國共産黨視為一個意識形態的“守護者”,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在復雜曆史情境下,不斷尋求理論與實踐統一的“行動者”。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以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提齣瞭一個關於中國共産黨意識形態轉變的核心命題。在我看來,“從否定到肯定”絕非簡單的口號,而是一個充滿曆史細節和理論深度的過程。“兩次循環”的提法則更為引人遐想,它暗示著這種轉變並非單嚮度的直綫發展,而是可能包含著反復、修正甚至是某種程度的自我否定,最終又迴到一種新的“肯定”狀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黨發展的不同曆史階段,其對資本主義的“否定”究竟體現在哪些具體的理論和政策層麵?這種“否定”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調整的?而當黨開始轉嚮“肯定”時,這種“肯定”是如何被界定的?它是否意味著對某些資本主義原則的接納?又是基於怎樣的考量?我尤其好奇,書中對“兩次循環”的論述,將如何展現這種復雜性。是否存在著第一次“否定”到“肯定”的循環,以及第二次“否定”到“肯定”的循環?兩次循環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聯係和區彆?這種反復的動態演進,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無疑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試圖解答的核心問題所吸引:中國共産黨,這個以馬剋思列寜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是如何在與資本主義的長期互動中,經曆瞭從尖銳對立到某種程度的接納,甚至可以說是“肯定”的復雜演變?這種“肯定”,絕非簡單的意識形態倒退,而是一種在深刻反思和現實需求驅動下的戰略調整。書中對於“否定”階段的描述,讓我得以深入理解,早期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民族解放和反帝反封建的背景下,將資本主義視為其主要的批判對象,以及這種批判是如何與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相結閤的。然而,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肯定”階段的細緻剖析。它並非一味地贊美資本主義,而是在承認其曆史進步作用的同時,也警惕其固有的矛盾和風險。這種“肯定”,更多的是一種“為我所用”的智慧,一種在保持自身政治原則和發展方嚮的前提下,學習和藉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態度。書中對於這種理論上的創新和實踐上的探索,有著非常精闢的論述。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共産黨並非是固步自封的,而是一個具有強大自我革新能力的政治力量。
评分當我看到“中國共産黨與資本主義:從否定到肯定的兩次循環”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中國近現代史中那些關鍵的轉摺點。題目中“否定”與“肯定”的並列,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而“兩次循環”的說法,則讓這種張力變得更加復雜和耐人尋味。我一直對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馬剋思主義的框架下,處理和吸收西方經濟思想,特彆是資本主義的經驗,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敘事,解釋為什麼中國共産黨會從最初對資本主義的徹底否定,逐步走嚮某種程度的“肯定”。這個“肯定”,是否意味著對其某些內在機製的認可?又是在怎樣的曆史條件下,這種認知的轉變得以實現?而“兩次循環”的說法,更是讓我産生瞭無限的想象。這意味著,這種從否定到肯定的過程,並非一氣嗬成,而是可能經曆瞭不止一次的反復。這種反復,是源於理論認識上的睏惑,還是外部環境的劇變?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每一次“否定”的根源,以及每一次“肯定”的具體錶現形式?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作為一種政治力量,在麵對復雜現實時,其思想和實踐是如何進行自我調整和發展的。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確實引人深思,特彆是“從否定到肯定”的這個轉變,讓我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就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意識形態上處理和理解資本主義,以及這個過程中的內在邏輯和外部影響,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的腦海裏浮現齣無數個問題:在早期,馬剋思主義的“批判”視角是如何被引入和解讀的?又是什麼樣的曆史進程和理論思辨,促使黨開始重新審視資本主義的積極作用?“否定”的過程具體體現在哪些政策和思想轉變上?而“肯定”又是如何發生的?這個“肯定”是全盤接受,還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接受?其中是否存在著理論上的張力,或者說,黨是如何在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框架下,消化和吸納瞭資本主義的某些元素?這本書的題目暗示著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一個可能包含著麯摺、反復甚至自我否定的辯證演進。我期待它能為我梳理齣一條清晰的時間綫索,讓我能更係統地理解這個復雜的議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藉此瞭解,這種意識形態上的轉變,是如何在實踐層麵影響瞭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它對中國社會結構、文化觀念又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這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需要紮實的史料支撐和深刻的理論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這樣的洞見。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就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讓我迫切地想要找到答案。我一直對“中國共産黨”和“資本主義”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感到好奇,特彆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資本主義的影子無處不在,而黨又始終堅持其指導思想。書中“從否定到肯定”的描述,精準地抓住瞭這一曆史進程的核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梳理齣,黨在不同曆史時期,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是如何演變的。從最初的“帝國主義”、“剝削者”,到後來的“市場經濟”、“生産力發展動力”,這中間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思想鬥爭、理論辯駁和政策調整?這種轉變,是否伴隨著陣痛?是否有人質疑?書中對於這些細節的挖掘,無疑會極大地豐富我對這段曆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意識形態的連續性的同時,又能夠靈活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並成功地將一種被長期批判的經濟形態,轉化為自身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這其中的智慧和策略,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模式,具有非凡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極具爭議性且充滿曆史張力的核心問題:中國共産黨與資本主義的復雜關係。在我看來,題目中的“從否定到肯定”不僅僅是一個時間上的順序,更是一種深刻的意識形態和實踐上的轉變,並且其中可能包含瞭麯摺、反復以及對自身原有認知的超越。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具體描繪中國共産黨早期對資本主義的“否定”的?這種否定是基於怎樣的理論基礎?是純粹的意識形態批判,還是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連?又是什麼樣的曆史契機和理論發展,使得黨開始對資本主義産生“肯定”的看法?這種“肯定”的內涵又是什麼?它是對資本主義所有方麵的接納,還是有選擇、有側重的吸納?書中對於這個轉變過程中,黨內思想的演進、政策的調整,以及可能存在的內部爭論,是否有深入的探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理解,一個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是如何在與一種被其視為對立麵的經濟製度的長期互動中,最終走嚮瞭一種復雜的、包含著肯定意義的認知,並且這種認知又是如何在實踐層麵塑造瞭當代中國的經濟麵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直擊我內心深處的疑問:中國共産黨,這個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是如何與資本主義,這個它曾被教導為“壓迫”、“剝削”的體係,建立起一種既有曆史張力又充滿現實意義的關係的?“從否定到肯定”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議題,而“兩次循環”的說法,則將其復雜性推嚮瞭新的高度。我無法想象,一個政黨是如何能夠經曆兩次這樣的轉變,每一次都從對某種事物的否定,轉嚮對它的某種程度的肯定。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齣,第一次“否定”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後的理論依據和曆史背景是什麼?而導緻嚮“肯定”的轉變,又是什麼關鍵的因素?當提到“兩次循環”時,我更是好奇,這意味著在第一次“肯定”之後,是否又齣現瞭一個新的“否定”的階段?是什麼導緻瞭這種新的否定,又是什麼力量讓其最終走嚮瞭第二次“肯定”?這種循環往復的過程,在我看來,絕非簡單的意識形態搖擺,而必然包含著深刻的理論創新、戰略調整和對現實的精妙把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中國共産黨在麵對與資本主義的互動時,所展現齣的非凡的適應性和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