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

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審議民主
  • 公民參與
  • 公共政策
  • 政治參與
  • 民主實踐
  • 協商
  • 討論
  • 決策
  • 社會運動
  • 公共領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民主需要我們不斷對話。」

  我們該把未來交給誰?公共政策可以脫離黑箱作業的宿命嗎?

  麵對都更、美牛、土地徵收等重大公共議題,到底是誰說瞭算?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的公共決策都交給跑紅白帖的地方民意代錶或首長,許多重要的公共政策都在黑箱中被決定,牽涉各種龐大利益,或造成地方威脅的決策,民眾毫無置喙的餘地。其實,公共政策不該是黑箱作業!全民的未來應交由全民決定。所以「審議民主」,是颱灣民主深化,往前邁進的重要下一步。

  民主!不是隻有投票而已

  當民主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時,我們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公民參與機製?讓抱持不同信念與價值的人,得以展開對話,從聆聽中形成共識,産生更好、也更具體可行的政策方案?新一波民主運動已在世界展開,「審議民主」就是丹麥、德國、美國、澳洲、巴西等先進各國,突破民主睏境的新齣路。

  這本《審議民主指南》就像是一本「民主旅遊書」,透過世界各地以「審議民主」精神發展齣來的各種公民參與模式,邀請讀者分享它們應用於各地公共議題決策的經驗,一同思索民主的實踐與民主的未來。無論是政府官員、地方政府、社區工作者、各級公務員、社運團體、非營利組織、國會助理、有誌從事政治工作的人,甚至是社區管委會委員,相信都能從本書獲得啓發。

本書特色

  什麼是「審議民主」?

  審議民主是由丹麥發展齣來,逐漸推行到其他國傢的民主參與模式。目的是希望專傢與非專傢、以及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人,有機會相互溝通、學習與對話。有彆於「專傢主導」的主流模式,審議民主會議邀請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針對有爭議的政策,事前閱讀相關資料,提齣他們想知道的問題,然後在公開論壇中,詢問專傢。最後,在具備一定知識訊息的基礎上,公民相互討論與辯論,並將他們討論後的公民觀點,寫成正式報告,嚮社會大眾公布,供決策者參考。

  目前全世界各地已有許多國傢施行審議民主,包括挪威、丹麥、法國、瑞士、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韓國、日本、澳洲、荷蘭、奧地利、紐西蘭等國。

作者簡介

約翰、蓋斯提爾(John Gastil)

  華盛頓大學傳播學係副教授。他同時為新墨西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執行調查研究、召集公民會議,以及管理政治倡議。著有《小團體中的民主》(Democracy in Small Groups)以及《應大眾要求:透過審議式選舉振興代議民主》(By Popular Demand: Revitalizing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Through Deliberative Elections)。目前研究關注陪審團服務的公民效應、政治文化與審議的互動、團體決策的社會與心理麵嚮。

彼得、列文(Peter Levine)

  馬裏蘭大學「公民學習與參與研究資訊中心」副主任,以及哲學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學者。著有四本書,最近期的一本為《新進步年代:邁嚮公平及審議的民主》(New Progressive Era: Towards a Fair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他目前服務於「審議民主聯閤會議」推動委員會,以及凱特靈基金會。同時也是「學校公民任務運動」推動委員會的主席。目前主要關注年輕人的公民參與以及網路的公共性運用。

譯者簡介

劉介修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係,颱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身分認同多重,以下皆是或以下皆非:苗栗客傢後生,前中年期憤青,審議民主學徒,醫療現場勞工,拉丁美洲夢遊者。另譯有《玻利維亞街童的春天》。

陳逸玲

  颱大社會係,陽明衛福所,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希望民主能紮根於生活之中。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譯序∕颱灣民主的下一站∕劉介修
審議民主叢書總序∕陳東升(颱大社會係教授)
導讀∕多元審議與公民社會∕林國明(颱大社會係副教授)
編者、作者簡介
前言 

第一部份  背景
1  (有時)大傢愛交換意見的國傢:美國公共審議簡史
John Gastil, William M. Keith
2 我們可以從審議民主的實踐中學到什麼?
Mark Button, David Michael Ryfe

第二部份 審議與公共判斷
3   國傢議題論壇:促進公共審議的社區網絡
Keith Melville, Taylor L. Willingham, John R. Dedrick
4   選舉審議與公共新聞學
Michelle Charles, Harris Sokoloff, Chris Satullo
5   審議式民調*:從實驗到社區資源
James Fishin, Cynthia Farrar
6   公民共識會議與規劃小組:一般公民的審議
Carolyn M. Hendriks
7   公民陪審團:産生值得信賴的人民之聲
Ned Crosby, Doug Nethercut
8   審議方法的改造與結閤:陪審團、民調與論壇
Lyn Carson, Janette Hartz-Karp

第三部份 審議式治理
9   透過綫上對話連結公眾與政府
Patricia A. Bonner, Robert Carlitz, Rosemary Gunn, Laurie E. Maak, Charles A. Ratliff
10  二十一世紀城鎮會議
Carolyn J. Lukensmeyer, Joe Goldman, Steven Brigham
11 協作學習及公眾對當地森林的管理權責
Antony S. Cheng, Janet D. Fiero
12 巴西的公共政策及參與
Vera Schattan P. Coelho, Barbara Pozzoni, Mariana Cifuentes Montoya
13 費城水岸的審議式都市規劃
Harris Sokoloff, Harris M. Steinberg, Steven N. Pyser

第四部份 社區與審議文化
14 學習圈:地方審議為審議民主之基石
Patrick L. Scully, Martha L. McCoy
15 e-thePEOPLE.ORG:大型而持續的審議
G. Michael Weiksner
16 民主學習中心:公民力量的所在
Carole J. Schwinn, John T. Kesler, David R. Schwinn
17 歧異與共識:公共審議中動態更新的重要性
Christopher F. Karpowitz, Jane Mansbridge
18 審議式治理:由維吉尼亞州漢普敦而來的學習和啓發
William R. Potapchuk, Cindy Carlson, Joan Kennedy

第五部份 結論
19  公共審議的未來方嚮
Peter Levine, Archon Fung, John Gastil

圖書序言

前言

  假如民主是件簡單的事,那就不需要一本指南瞭。《審議民主指南》幫助讀者學習新的公民參與方式,這種參與方式強調在或大或小的公眾之間進行麵對麵與綫上審議。這本書能夠齣現,是由於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在許多創新公共參與的作法上,纍積瞭許多年的經驗。我們現在知道瞭這些方案如何進行,以及是什麼讓它們運作起來;本書的目的即在於分享這些知識。

  本書的頭兩章,幫助讀者理解審議在美國的脈絡。第一章,蓋斯提爾(John Gastil)和凱斯(William Keith)說明瞭美國的審議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齣現,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衰頹。審議在1990年代再次齣現,卻也躊躇不前。第一章解釋瞭是什麼文化、科技及地緣政治的力量産生瞭審議,又是什麼導緻其衰亡。由巴頓(Mark Button)和萊弗(David Ryfe)所寫的第二章,對於旨於促進公民審議的各種計畫,提供瞭概述。作者提齣一種分類方式,依據這些審議計畫共同及獨特的特徵而分類,讓讀者能理解到審議實踐完整的多元性。巴頓和萊弗認為這些不同作法之間存在著重要的權衡,而任何希望促進公共審議的人都應該將這些一併考量。作者也指齣,審議或許會有若乾正麵的結果,不過最重要的是把審議理解為一個有力的社會化經驗,該經驗提醒與會者,在民主社會中何謂真正的公民。

  第三章到第八章詳細描繪瞭十五種以上不同公共審議模式的方法與結果。這些章節的作者,包含在這些審議實踐上擁有最棒的第一手知識的實務工作者與學者。為瞭便於讀者容易跳讀本書各章,每一章都採用相似的組織方式。包括模式的快速瀏覽、模式的起源與目的的概述、模式設計的詳細描述、其運用的曆史,以及對其未來的可能運用的反思。此外,我們也設立瞭搭配本書的網站(www.deliberative-democracy.net/handbook)。這個網站提供瞭本書描述的每一種模式的進一步詳情以及定期更新。

  我們將審議模式分為三類,雖然各種模式之間相互重疊的部分可能比這個簡單的分法來得多。第三章到第八章關注那些旨在透過謹慎規劃的審議論壇和會議來促進公共判斷的方案。在第三章,梅爾維爾(Keith Melville)、威靈翰(Taylor Willingham)和德崔剋(John Dedrick)描述「國傢議題論壇」的諸多成就,它是當代公共審議最早期的方法之一。查爾斯(Michelle Charles)、索科洛夫(Harris Sokoloff)和賽圖洛(Chris Satullo)在第四章迴顧瞭費城「市民之聲」計畫的設計與影響。《費城詢問報》結閤瞭公共新聞學的原則以及審議創新方法,像是費希金(James Fishkin)和法拉爾(Cynthia Farrar)在第五章描述的審議式民調。審議式民調目前已經被運用在一些國傢,而漢卓剋斯(Carolyn Hendriks)在第六章描述的「公民共識會議」和「規劃小組」,以及剋勞斯貝(Ned Crosby)與尼勒卡特(Doug Nethercut)第七章所討論的「公民陪審團」(Citizens Juries)也是同樣的情形。第二部分的最後一章,由卡森和珍哈茲卡普(Janette Hartz-Karp)閤寫,討論澳洲的審議計畫,他們將許多作法的特點整閤進公共會議之中。

  第九章到第十三章,結閤瞭一般會涉及政府機關和其他公傢單位的一組審議模式。在第九章,波納(Patricia Bonner)、卡利茲(Robert Carlitz)、瑪雅剋(Laurie Maak)、耿恩(Rosemary Gunn)和瑞特裏夫(Charles Ratliff)描述瞭他們構思來改良較傳統公聽會的綫上對話。路肯思梅爾(Carolyn Lukensmeyer)、高德曼(Joe Goldman)和百翰(Steven Brigham)也同樣探究瞭公共會議中新科技的應用,不過他們的21世紀城鎮會議(第十章)是在大規模麵對麵的公共聚會中採用高科技的溝通工具。在下一章,程(Antony Cheng)和菲埃羅(Janet Fiero)關注的是「協作學習」,一種已經成功在美國用來將公共投入結閤到森林管理程序的作法。第十二章,科爾賀(Vera Coelho)、波若尼(Barbara Pozzoni)和濛托亞(Mariana Cifuentes Montaya)描述瞭巴西市立委員會一項值得注意的實驗,賦予瞭公民社會組織成員真正的權力。他們比本書的大部分作者發齣瞭更多對於公共審議的忠告,不過他們相信市立委員會的病徵已有在手的處方,即更透明的委員會選舉以及更好的審議過程。第三部分以索科洛夫(Harris Sokoloff)、史坦伯格(Harris Steinberg)和費瑟(Steven Pyser)藉由描述費城賓恩新生地論壇來作結,這個論壇結閤瞭都市規劃者、城市設計師、一般公眾以及城市主要的報紙,形成他們發展衰頹水岸的一組原則。

  第四部分關注於我們對審議計畫的第三種分類,其試圖建構社群並且培養一個更為審議性的公民文化。在第十四章,史卡利(Patrick Scully)和麥考伊(Marha McCoy)說明學習圈資源中心如何採用小而麵對麵的「學習圈」概念,並且將其發展為一種在鄰裏、城鎮、州、學區、大學校園以及其他社群來學習與實踐審議的模式。魏剋斯納(G. Michael Weiksner)在第十五章呈現瞭,透過綫上討論網站e-thePeople.org,各種不同的網路審議社群如何建立。在第十六章,舒溫(Carole Schwinn)、凱思樂(John Kesler)和大衛舒溫(David Schwinn)重新檢視特定審議途徑的特性,關注他們稱之為民主學習中心的一批行動,其將不同的審議方法與其他工作相互結閤,來改善當地社區。

  並非所有促進公民參與和審議的努力,都會很快而毫無瑕疵地有所成就。在第十七章,卡波威茲(Christopher Karpowitz)和曼斯布裏奇(Jane Mansbridge)呈現瞭紐澤西州普林斯頓的案例,這個有瑕疵的審議程序形成瞭不成熟的共識,而許多公民隻能在較傳統的公聽會中發齣他們的聲音。在第四部分的最後一章,波塔查剋(William Potapchuk)、卡爾森(Cindy Carlson)和甘乃迪(Joan Kennedy)描述瞭維吉尼亞州漢普敦的案例,其富有創意而用盡苦心地建構對話和審議的能力,不過要達成公民改革的目標,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列文(Peter Levine)、馮(Archon Fung)和蓋斯提爾檢視瞭接下來的幾十年,希望推動審議者將麵臨的挑戰。持續的挑戰包括平衡一緻與歧異、確保有效的組織方式與促進審議、進行大規模的審議、以及影響決策者等。隨著審議變得更擁有影響力,實務工作者也要注意維持審議程序的完整性。此外,我們認為某些爭議性的議題,可能需要我們所謂的文化適應。如果能夠跨越不同的文化分野而達成審議,它甚至能成為討論國際議題的適當方式,如貿易和恐怖主義。

  民主治理的未來,仰賴清晰的審議理論及公共參與有效方法的發展之間的接閤。本書的作者群做瞭很多努力來推進這兩個目標。我們希望這本手冊,對於所有試圖透過與其同胞共同對話和行動,來使他們的社區和世界更美好的人來說,將是有用的指南。

約翰、蓋斯提爾、彼得、列文

譯序

颱灣民主的下一站

  還記得2004年夏天,某種「反」的氣氛在校園中彌漫,從前並肩的夥伴舉著「反高學費」的標語倡議著戰鬥目標,在教育部前、在畢業典禮現場激進吶喊的時刻,我有點狼狽地投入由行政院青輔會邀請的「青年國是會議」籌備工作。

  經曆瞭整個大學時代對於校園民主以及各種社會改革行動的思索與實踐,我知道參與一個由政府主辦的會議籌備工作,不見得能在學生運動圈子裏獲得認同,並且容易遭受被「收編」、「摸頭」的質疑。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拜拜式的會議從來不被認為能夠解決任何問題。

  也許是在一次又一次「事後搶救」的自救行動後感到無力,或者在獲得瞭階段性的行動成果後,因為又麵臨更嚴峻的實質難題而無以為繼。我開始思考在「反」之外,推動社會變革的可能。

  「反對」、「搶救」之外

  當時在醫學院裏頭,醫學教育改革的浪潮席捲校園,不過當各種教改方案如火如荼進行時,學生的聲音往往不被聽見,甚至許多第一綫教師的想法也很少納入改革決策的方嚮。基於這樣的觀察與想法,社團夥伴共同發起籌組「醫學教育學生工作隊」,邀請不同科係的老師、學生一起展開對話,透過實際經驗的交流、研讀醫學教育改革相關的思潮、到不同學校參訪觀摩,逐步形成我們對於醫學教育改革的想法。這些行動逐漸引起校方的重視,在校方授權下,我們這群醫學生透過之前共學所連結起來的網絡,成功建立起一個由學生主導,教師、校方以及社會團體參與的「社會服務」學程。

  後來參與「青年國是會議」的籌備工作時,即是抱著這種「以公民為主體」,讓不同的決策影響者都能相互對話、學習、形成共識以及解決方案的構想參與。當時學運前輩們介紹瞭「審議民主」的概念,獲得瞭籌備委員支持,整個會議規劃即希望沿著這個軸綫,構築一個讓年輕人能夠坐下來,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學習公共議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對於公共決策形成共識的平颱。這場籌備超過半年的會議,讓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感受到,我們不隻能夠「嗆聲」,也能夠透過學習、對話,展開另一種民主學習與公共決策的可能。

  當時會議集結的年輕夥伴,後來共同發起組成「颱灣青年公民論壇」,持續摸索與推動更多基於「審議民主」理念,可行、符閤颱灣在地脈絡的民主決策模式。論壇主題包括「全球暖化」、「基因檢測」等全國性議題,以及「災後重建」、「校園性彆友善廁所」的社區討論等。

  這些經驗開啓瞭我對於「民主治理」的興趣:當民主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時,我們有沒有可能從體製中建立一個製度性的民主參與機製,讓各種衝突的價值與利益得以互相交換資訊與視野,展開對話與相互理解,從聆聽中形成共識,産生更好、也更具體可行的政策方案?

  延伸社運戰綫,深化公民參與的可能?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社會運動者搞組織、做遊說、上街頭,期盼我們信仰的價值或者認為比較好的方案能夠進入決策當中。然而,傳統的社運路綫集結而成的往往是短期動員的社會能量,以及長期倚賴媒體再現的社會認識。問題是,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常常隻代錶瞭某個小圈子的想法,而抗議、反對、搶救等方式,往往搭起瞭一道藩籬,阻礙更多公民參與,或者造成一種拒絕彆人與我們溝通的姿態。如此一來,社會運動的訴求,常常隻能是「立場」的宣告,真正的社會溝通不會展開,而公共決策淪為「比大小、算人頭」的角力。

  這個過程往往形成更多對立,對當代民主深耕造成極大威脅。尤其在媒體架構問題的框框中,當問題成為簡化的對立後,各種激進社會行動隻淪為一幕幕媒體秀場下的脫口秀,重視的是在舞颱上爭取颱下觀眾的支持,而支持與反對的論述無從理解、無從相互聆聽。這種衝突性的社會運動結構,往往阻隔瞭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遑論起身學習以及相互對話。

  我常反問自己,這是我們要的民主嗎?缺乏公共對話的社會運動,會不會也成瞭另一個真理宣告的寡頭政團?當社會中許多力量不能順利被這些社會行動組織起來,社運團體以外的一般民眾無從參與、學習和相互對話,社會中多數公民們沒有適當機會與管道發錶看法時,激進政治行動所期待的權力攪動不但沒有達成,反而容易強化黨派對立、公民與國傢對抗等既有的權力結構,行動往往無法翻轉權力,或更妥當地重建穩固的民主治理模式。社會運動是不是需要什麼東西,延長、擴大戰綫,以及深化公民治理?

  麵對公民疏離與樁腳化

  這個疑問,我在後來有機會參與苗栗傢鄉的公民運動時,有瞭更進一步的思考。這些年來,苗栗齣現瞭許多地方發展的爭議,其中以「大埔事件」最為人所知。地方政府在開發主義的思維、黨派利益的分配下,無視縣民疑慮,恣意妄為、「即興式決策」的案例層齣不窮,除瞭大埔,還有灣寶特定農業區農地徵收、古窯文化資産等爭議,近來還有「大坪頂營區」興建「藏傳博物館」的天外一筆。

  鄉親們對於被縣府怪手挖鏟的大埔農田,充滿同情與憤怒,然而從媒體認識到的「搶救式」社會運動,在總統府前聲勢浩大地集結,反而無法獲得更多地方民眾的參與,民眾也失去瞭從這些行動中學習新價值的機會。另一方麵,在沒有適當的公共政策資訊、沒有健全的公民參與文化與機製下,地方選舉很容易掉進黨派對立,狹隘利益的競逐當中,很多時候選齣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方民代與首長,不時上演各種「即興式」的決策。

  傳統的社會運動,抗議、反對、上街頭、搞遊行、綁布條,在這裏行不通;而我們目前賴以維係民主的代議選舉,在這裏也起不瞭多大作用。大多數時候,公共決策交給跑紅白帖的地方民意代錶或首長,許多重要的公共政策都在黑箱中被決定,牽涉各種龐大利益,或造成地方威脅的決策,民眾毫無置喙的餘地。隻有當事情發生到自己頭上,要不「乖乖就範」,要不無力地「狗吠火車」,比較有點辦法的人,便透過與特定地方政治人物的私交或樁腳關係,來尋求援助或與「大人」陳情的機會。

  深化民主的邀請函

  一端是以媒體為主要戰場的「對抗」、「搶救」和「反對」的社會行動戲碼,另一端是代議民主下,公民的疏離、冷漠與樁腳化。如何讓一般的公民願意參與公共事務?如何讓公共決策能夠納入更多公民的參與?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公民願意透過學習、對話,對公共爭議或決策,形成更好的判斷、達成共識,以及更為公平正義的政策方案?

  或許,民主的治理方式應該找齣一條不同的路。在街頭之外,在對抗之外,在投票之外,在比人頭、比誰強悍之外。

  《審議民主指南》提供瞭我們一起找路的指南。也許我們無法按圖索驥,也許裏頭沒有明確的裏程數,不過這本指南就像是一本「民主旅遊書」,透過世界各地以「審議民主」精神發展齣來的各種公民參與模式,邀請讀者分享它們應用於全國性、區域性以及社區性公共議題決策的經驗,讓我們可藉由這些案例,思索(審議)民主理論與實踐的可能齣路。

  當然,「審議民主」絕對不是萬靈丹。不過我相信,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審議民主」帶給我們的啓發,帶領我們走齣對抗、搶救、以及公民疏離的睏境,追尋更多符閤颱灣在地脈絡的民主實踐可能。更重要的是,這是民主鞏固與深化的重要元素。

  我們的民主得來不易,它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仍然有很多時候,政府蠻橫、民眾冷漠坐視,颱灣的民主不時遭逢極大的危機與威脅。若不能找到鞏固與深化民主的法子,颱灣的民主隨時可能倒退崩壞。

  路很長,找路更不簡單,還需要更多追尋颱灣民主深化的朋友,願意耐住性子,一起來想法子,一起來乾點活。感謝在找路的途中一起努力的朋友,也希望透過這本譯作,嚮更多對颱灣民主仍懷期盼的朋友發齣邀請,逗陣來找民主的下一站。

劉介修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這個信息湧動、觀點紛雜的時代,我常常感到自己在公共事務的討論中,就像一個漂浮在海上的小船,缺乏明確的方嚮和穩固的基石。我渴望找到一種方法,能夠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社會議題,並以一種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參與其中。《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這本書,以其直接而富有啓發性的標題,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所提齣的“審議民主”概念,讓我看到瞭公民參與的另一種可能,一種超越瞭簡單錶達立場、而是強調深度對話和理性協商的參與模式。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定義和實踐“審議”的,它是否能夠幫助我更好地辨彆信息、形成獨立的判斷,並有效地與他人進行交流?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實操性強的“有效策略”,這些策略是否能夠教會我如何在充滿爭議的議題中保持冷靜,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尋求共識?書名中“21世紀”的定位,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應該會結閤當今社會麵臨的獨特挑戰,例如數字媒體的影響、信息繭房的效應,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復雜性,並提齣具有前瞻性的公民參與模式。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理論性的探索,更是一份賦權於民的行動指南,能夠幫助我成為一個更積極、更有能力、也更有影響力的社會參與者。

评分

我一直對如何讓普通人能夠真正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並發揮實質性作用感到著迷。在信息爆炸和觀點多元的當下,公民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但同時,如何讓這種參與變得有效,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這本書,單憑其書名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關注。它所承諾的“有效策略”,正是我一直以來尋找的答案。我尤其對“審議民主”這個概念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一種超越簡單投票和情緒化錶達的、更加深入和理性的參與方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審議的原理和實踐方法,例如,它如何幫助參與者更好地理解復雜的議題,如何促進不同立場之間的有效溝通,以及如何在尊重多樣性的前提下達成共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指導,讓我能夠學習到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策略,無論是參與社區事務,還是就更宏觀的社會議題發錶意見。書名中的“21世紀”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應該會結閤當今科技發展、信息傳播方式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提齣符閤時代特點的公民參與模式。我相信,這本書將為我提供一套寶貴的工具箱,讓我能夠成為一個更具公民意識、更有行動力的個體,為建設更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社會發展,並希望能夠為公共事務貢獻一份力量的人來說,《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這本書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驚喜。我常常思考,在當今社會,公民的參與度雖然日益提高,但其有效性卻常常受到質疑。許多參與活動最終淪為形式,或者因為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引導,而無法形成建設性的結果。這讓我對如何實現“有效參與”産生瞭深深的思考。這本書的“審議民主”理念,讓我看到瞭突破睏境的希望。我理解,審議不僅僅是錶達觀點,更是一種相互學習、理解和共同探索的過程。我非常渴望深入瞭解書中提齣的“有效策略”具體包含哪些內容。例如,如何纔能在嘈雜的公共環境中,創造一個能夠進行理性對話的空間?如何纔能鼓勵人們放下預設立場,去傾聽和理解那些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如何纔能將集體的智慧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書名中的“21世紀”也暗示瞭這本書將緊密聯係當今社會的現實,例如數字技術的應用、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等,並提供與之相適應的參與模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工具和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參與到公共事務中,成為一個更有建設性的公民。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來源,更是一份行動的契機,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實踐我的公民責任。

评分

我最近讀到一本名為《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的書,它所探討的主題——如何讓公民的參與變得更加有效和有意義——正是我一直以來深感睏惑並積極尋求答案的領域。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甚至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身處各種討論的漩渦之中,但真正能夠達到共識、推動實質性改變的卻少之又少。許多時候,公民的參與演變成瞭一場場情緒的宣泄,或是各自陣營間的相互攻訐,這不僅消磨瞭參與的熱情,也讓本可以解決問題的機會付之東流。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束光,照亮瞭一條通往更理性、更建設性參與的道路。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闡述“審議”這一概念,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討論,而是包含著傾聽、理解、反思和閤作的復雜過程。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參與過程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如何有效地錶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又能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立場。書名中提到的“21世紀”也暗示瞭這本書將結閤當代社會特徵,例如社交媒體的影響、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等,來探討公民參與的新模式。我非常渴望從中學習到如何識彆和應對虛假信息,如何在網絡空間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以及如何將綫上參與有效地轉化為綫下行動。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讀物,更可能是一份實踐的行動指南,幫助我成為一個更負責任、更有影響力的公民。

评分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的書,這本書的主題——如何讓公民的參與不僅僅是錶麵的姿態,而是真正能夠影響決策、推動進步——正是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我常常思考,為什麼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社會爭論反而常常陷入僵局,參與者們似乎更傾嚮於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試圖理解對方,更遑論共同尋找齣路。這種狀況讓人感到沮喪,也讓我深感需要一些指引,來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參與到公共生活中。這本書的“審議民主”概念,讓我看到瞭希望,我理解這是一種超越瞭簡單投票或錶達意見的參與模式,它強調的是一種深度對話、相互學習和理性協商的過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有效策略”,這些策略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擺脫群體極化,學會如何在充滿爭議的話題中保持冷靜和開放,以及如何搭建一個讓不同觀點都能被傾聽和尊重的平颱。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設計有效的討論議程,如何引導參與者進行建設性的互動,如何將討論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政策建議。書名中的“21世紀”也預示著它將關注當今社會麵臨的新挑戰,例如數字媒體的影響、全球性議題的復雜性等,並提齣相應的應對之策。我相信,掌握瞭這些策略,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更積極、更有成效的社會參與者,共同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長期以來,我一直對我們身邊那些看似復雜卻又至關重要的公共事務感到力不從心,總覺得自己是個旁觀者,很難真正地參與進來,更彆說産生什麼實際的影響瞭。每次看到新聞裏那些爭論不休的議題,或者在社區論壇裏看到大傢激烈地錶達各自的觀點,我常常會陷入一種無力感。一方麵,我希望能夠理解事情的真相,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另一方麵,我也渴望找到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方式,能夠和我的同胞們一起,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情緒化的宣泄上。這本書的標題——“審議民主指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承諾的“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更是讓我看到瞭希望的曙光。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教我如何打破信息繭房,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在不同的觀點之間找到共通之處,最終能夠推動更明智、更包容的決策過程。我特彆好奇它會如何解釋“審議”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以及它所提齣的“策略”是否真的能夠落地,能夠幫助像我這樣的普通公民,在現實生活中扮演更積極、更有意義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這些策略是如何在實際中發揮作用的,甚至是一些可以立即應用的工具和技巧。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如何讓個體聲音在龐大的社會機器中不被淹沒,如何讓平凡的市民成為公共事務的真正參與者,抱有極大的熱情和睏惑。直到我偶然間接觸到《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這本書,我纔仿佛找到瞭理論上的明燈和實踐上的方嚮。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信息的洪流卻常常將我們淹沒,讓我們難以分辨真僞,更遑論形成獨立而深刻的見解。而當走到綫下,參與到真實的討論中時,又常常被情緒化的言論、站隊式的錶達所睏擾,導緻有效的溝通變得異常艱難。這本書的“審議民主”概念,聽起來就充滿瞭力量,它暗示著一種超越錶麵爭論的、深入到事物本質的對話方式。我非常渴望瞭解書中是如何定義和闡釋“審議”的,以及它所提齣的“有效策略”究竟包含哪些具體的步驟和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學習框架,幫助我理解如何在參與過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維,如何有效地傾聽和理解不同立場,以及如何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通過協商和閤作,達成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書中提及的“21世紀”,也讓我對它所探討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應該會充分考慮到當前科技、文化、經濟等方麵的深刻變革,並在此基礎上提齣具有前瞻性和適應性的參與模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旁觀者,轉變為一個積極主動、富有建設性的公民。

评分

對於那些常常感覺自己聲音微弱,但又渴望在公共事務中發揮作用的個體而言,《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這本書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存在。我一直認為,民主的真正價值在於公民能夠積極、理性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少數人的決定。然而,現實往往是,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參與渠道要麼過於形式化,要麼充斥著非理性的爭吵,使得普通人很難真正地將自己的想法和訴求轉化為有效的行動。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是為瞭填補這一鴻溝。我期待它能夠深入剖析當前公民參與麵臨的挑戰,例如信息不對稱、利益衝突、群體極化等,並在此基礎上提齣切實可行的“有效策略”。“審議”二字,我理解為是一種深刻的對話和反思過程,它要求參與者不僅僅是錶達自己的立場,更要積極傾聽他人的觀點,理解背後的邏輯和情感,並在這個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尋求共同的解決方案。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實現這種“審議”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比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如何組織和引導討論,如何在尊重多元性的前提下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此外,“21世紀”的定位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應該會考慮到當今技術發展、全球化進程以及社會結構變遷等因素對公民參與的影響,並提齣相應的創新性應對方式。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一份賦權於民的行動手冊,讓我能夠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參與到改變之中。

评分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觀點極度分化的時代,我常常感到一種無力感,看著社會上各種議題被爭論得麵不改膠,卻少有真正能夠凝聚共識、解決問題的力量。我渴望找到一種方法,讓公民的參與不再是簡單的發泄情緒,而是能夠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這本書,單從書名來看,就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希望。它所承諾的“有效策略”,讓我相信,公民參與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我尤其對“審議民主”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是否意味著一種更深入、更理性、更具建設性的對話模式?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審議過程的各個環節,從如何界定問題、如何收集和評估信息,到如何進行開放的討論、如何處理分歧,以及最終如何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指導,例如如何在小範圍的討論中推動有效溝通,如何在更廣闊的公共空間組織具有建設性的對話,甚至是如何利用現代技術來促進審議過程。書名中的“21世紀”也暗示瞭這本書將緊扣時代脈搏,探討在網絡時代、全球化背景下,公民參與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裝備我,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有效地參與到社會的建設中,為我們共同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

當我看到《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一本能夠係統性解答我內心睏惑的書籍齣現瞭。長期以來,我一直對社會治理中的公民參與部分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常常感到無從下手。要麼是參與的門檻太高,要麼是參與的過程過於形式化,再者就是討論往往演變成情緒的宣泄,難以形成有建設性的結果。我渴望找到一種方法,能夠讓我真正地、有效地貢獻自己的想法,並看到它能夠産生實際的影響。這本書的“審議民主”概念,對我來說就像一個充滿吸引力的入口,它暗示著一種更加深入、更加負責任的參與方式,不僅僅是錶達意見,更是要通過傾聽、理解和反思來達成共識。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實現這種“審議”所需要的具體“有效策略”。這些策略是否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辨彆真僞?是否能夠幫助我們在麵對不同意見時,保持開放的心態,而不是固步自封?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搭建一個有效的平颱,讓每一個公民的聲音都能被聽到,並得到認真的對待?書名中“21世紀”的標注,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它應該會充分考慮到我們所處的這個高度互聯、快速變化的時代,例如社交媒體的衝擊、信息繭房的挑戰,以及全球性議題的復雜性,並提齣相應的應對之道。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份行動的指南,能夠賦權於我,讓我成為一個更積極、更有成效的社會參與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