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
馬剋吐溫膾炙人口的曠世钜著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5),中文譯名《頑童流浪記》傳之久遠達半世紀以上,近來新版譯名則五花八門,如《哈剋貝利.費恩曆險記》、《哈剋貝利.芬曆險記》、《赫剋爾貝裏.芬曆險記》、《哈剋曆險記》、《哈剋流浪記》、《頑童曆險記》等等。比較二十多本譯名可看齣,幾乎都在主角人名姓氏上有所變異,反觀《湯姆曆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中譯書名則從一而終,很少人在湯姆的姓氏上做文章。
在多年譯注本書過程中,經過長期掙紮與深思熟慮,越來越覺得《頑童流浪記》書名不夠貼切。再加上國科會計畫審查人的評審建議:「經典譯注的用意之一乃是修訂、改善過去不妥之中譯,包括書名在內」;並參照彭鏡禧Hamlet譯為《哈姆雷》及單德興Gulliver’s Travels譯為《格理弗遊記》的成功先例,終於在全書譯注完畢之後決定更改書名,由通俗的《頑童流浪記》改為《赫剋曆險記》,以與《湯姆曆險記》對照並稱。
本譯注書名改為《赫剋曆險記》原因有四:
(1)主角人物名字Huck,在音譯上「赫剋」當然比「哈剋」更近似;
(2)赫剋並不是「頑童」,真正的頑童是那個調皮搗蛋、摺騰煞人、鬼點子層齣不窮、不管他人死活的湯姆,相對之下,赫剋孤苦無依、自生自滅、身為社會邊緣人物、抗拒世俗文明的洗腦,反而擁有一顆不被汙染的赤子之心,稱他為「頑童」非常委屈他;
(3)赫剋積極協助吉姆爭取自由,自己則逃避禮教羈束,「曆」經各種逾越道德標準的風「險」與挑戰,也是一種「曆險記」,並不是純粹外齣「流浪」而已;
(4)譯為《赫剋曆險記》可與《湯姆曆險記》互相對稱前後呼應,各有中心人物為主角,兩本書互為錶裏,主角配角互換地位。
1990年發生馬剋吐溫手稿前半部「失而復得」的傳奇故事,往後這本原著文本全麵改版,還恢復插圖。
依照國際智慧財産權慣例,作傢逝世50年(美國作傢70年)之後,其作品成為公共財産。但馬剋吐溫(1835-1910)是特例,全部作品主權由其女兒Clara捐給「馬剋吐溫基金會」,該基金會聲稱對馬剋吐溫著作「保有任何形式的復製或改編權利」,由設於柏剋萊加州大學「馬剋吐溫文獻及計畫中心」統籌處理所有「先前未曾齣版的文稿及序跋」。
柏剋萊加州大學在數十位學者專傢共同努力之下,費時多年,逐字逐句比對手稿及所有現存資料,集思廣益精心編輯,修正1885年第一版的文字,恢復1885年版所附的174幅插圖,植迴第十六章「筏伕章節」及其13幅插圖,整理齣所謂的「加州大學學者版」,號稱是「根據完整原本手稿的唯一權威版」,於2001年齣版。2010年又推齣125th Anniversary Edition(125周年紀念版)售價19.95美元。目前這個版本已提供免費綫上閱讀版於Mark Twain Project Online網站 (www.marktwainproject.org),讀者可以中英參照閱讀,還可以讀到馬剋吐溫當年未完成的續集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among the Indians。
讀者可將原著英文本與譯注中文本並列閱讀,一句英文對照一句中文,一方麵讀經典,一方麵學英文。閱讀文學文化的確能夠學習精深的語文及內涵,難怪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literature已經成為目前全世界語文學習的主流趨勢。
另外特彆推薦一個lit2go(literature to go)網站,(etc.usf.edu/lit2go/title/h/hf.html),裏麵提供幾百部文學作品,都可以免費下載「聲音檔」存在個人MP3裏,帶著耳機聽走到哪裏聽到哪裏,另外還有PDF「文字檔」存在電腦裏,一麵閱讀一麵傾聽。這是美國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設計提供的教學服務,用現代科技呈現文學的影音資料。由專人朗讀錄製全書,像聽廣播劇似的非常有趣,尤其是《赫剋曆險記》裏方言土語和黑人英文,抑揚頓挫更是繪聲曆曆,耳聽其聲恰如目睹其人,把閱讀「非標準英文」的障礙減化到最低程度,聽過的人都贊嘆不已,就不會嫌棄赫剋的爛英文,隻要還原文法及拼字錯誤,即可發現赫剋的語法謬誤其實有相當模式可循,讀慣瞭就會視而不見,自動矯正迴來,而吉姆的黑人英文其實也接近大舌頭說話,多看一些黑人主演的電影,耳朵自然而然也會適應,還有中西部及南方英文,也是同樣道理。
本譯注堪稱是最完整的中文「全文譯注插圖本」,而且是學者們根據「失而復得」手稿校正並植迴「筏伕章節」後的最新版本,最大的特色在於保留全書187幅插圖。目前市麵上中譯本幾乎全無插圖,附插圖的隻有一本:成時譯的《哈剋貝利.費恩曆險記》(人民文學齣版社,2004),封麵註明「插圖本」,但全書隻有13幅插圖而已,與原著187幅相去甚遠。
譯注完成之後,巧逢馬剋吐溫逝世一百周年,他晚年口述的自傳也遵照遺旨如期在他死後百年由柏剋萊加州大學齣版,世人引頸盼望的三大冊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馬剋吐溫自傳》)高達2000頁超過50萬字,號稱原汁原味毫無刪節,第一冊配閤馬剋吐溫175歲誕辰(11月30日)於11月底齣版,隨即造成大轟動,全世界報章雜誌轉載訊息,讀者更是瘋狂搶購,導緻供不應求,根據林博文專欄(2010年11月24日)所述,第一冊原本打算印行7韆5百本,後來加印到27萬5韆本。這本自傳全文放在Mark Twain Project Online網站。
馬剋吐溫這本钜著從「禁書」變成「經典」,大傢往往隻知其偉大,但不知其何以偉大,這本全文譯注插圖本發揮「提味」的作用,佐以精闢的導讀和注釋,解釋字裏行間的微言大義,闡釋經典作品「典律轉移」的現象,剖析爭議議題的前因後果,以讓讀者閱讀更透徹、享受更極緻,畢竟這是前後投注近六年心血的結晶。
馬剋吐溫是美國人最鍾愛、最引以為豪的幽默大師,開創「美式本土幽默」,擅長「罵人的藝術」和「玩弄文字遊戲」,妙言雋語和軼聞佳話後世廣為流傳,令人迴味無窮一再引述。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曾說過:「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是笨蛋」,當然引發群起抗議要求道歉,於是他從善如流立刻更正:「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笨蛋」,一字之差,奧妙盡現,另外一半還是笨蛋,該更正也更正瞭,該罵的還是照罵,真是大快人心。
馬剋吐溫12歲喪父輟學打工協助傢計,相當於隻念到小學畢業而已,日後成為世界級大文豪,到瞭晚年終於贏得學術界肯定,知名大學紛紛頒贈榮譽學位給他。1907年他已高齡72歲,還專程遠赴英國牛津大學光榮接受殊榮,英國國王愛德華二世在溫莎古堡設宴款待,並拍下一張他引以為傲的照片。89年之後牛津大學為他齣版全世界第一套馬剋吐溫全集共29冊,號稱The Oxford Mark Twain,由著名學者Shelley Fisher Fishkin主編。
馬剋吐溫一生奮鬥不懈,樂觀進取,自學有成,憑著一枝筆為自己打拼齣一片天下,可說是美國人最推崇的「白手起傢」楷模。他12歲喪父輟學,沒有顯赫傢世,沒有飽讀詩書,但他天資聰穎,觀察入微,對人情世故的省思,對人性的深度觀察,完全齣自個人的體驗與領悟,其貼切傳神獲得讀者高度共鳴與肯定,再配閤個人特有的機智幽默風格,成為當時最受讀者大眾歡迎的作傢。馬剋吐溫生長在變動的年代,他的人生經曆見證美國民族曆史與社會變遷,他的作品傳達對傳統意識型態的文化批判。
盡管市麵上充斥馬剋吐溫作品,琳瑯滿目良莠不齊,高低深淺各自有其預設讀者,但本譯注計畫目的在於結閤學術研究與專業翻譯,將殿堂文學經典大眾化、平民化、普及化,同時也將通俗文化的大眾品味導嚮經典化,在學術殿堂菁英與蕓蕓眾生庶民之間的鴻溝上架起橋梁,藉以提升全民閱讀水準,增進個人人文素養,同時也為有誌於閱讀西洋文學經典原著的初學者指點迷津。其實經典作品並沒有那麼嚴肅,讀起來也可以很輕鬆,當今的經典作品很多都是當年的通俗或前衛作品。多讀經典就會瞭解為什麼有些作品禁得起時代考驗,能夠曆久彌新,而且薪火相傳代代傳承下去,發揮「文學反映人生,文學照亮人生」的啓濛作用,譬如莎士比亞曆經四百多年來的聲譽始終維持不墜,因為他對人性與人生詮釋透徹,贏得古今中外讀者的認同與激賞。
馬剋吐溫可能是國內最受歡迎的美國作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赫剋曆險記》是他最膾炙人口的代錶作,但一般社會大眾對其印象僅止於兒童文學而已,不明白這本通俗暢銷書為何能夠鯉魚躍龍門,突然躍升為美國文學主流的一等經典。本導讀深入淺齣,讓社會大眾瞭解學術界如何看待這部美國人民引以為豪的作品,討論其「邊緣文學主流化」的現象,從「禁書」過渡到學術界「經典」的曆程。
《赫剋曆險記》是美國文學的裏程碑,是第一部純然以美國本土文化及方言為背景的美式幽默傑作,走齣英國文學傳統的陰影,創造美國文學的獨立革命,海明威曾說:「全部美國文學始於《赫剋曆險記》一書」。這本小說錶麵上是一個無傢可歸叛逆男孩離鄉背井四處流浪的故事,實際上是深入美國社會各階層文化的「意識型態批判」,以南北戰爭前密西西比河沿岸鄉鎮村莊為縮影。以一個半文盲十四歲男孩的另類角度,旁觀成人的世故世界,運用「反諷」手法間接暴露其價值觀的荒謬虛僞,對人性的剖析諷刺尤其深入。馬剋吐溫最大的成就是,開創嶄新的敘事策略與文字風格,其技巧嚮來為諸多小說理論傢大力贊揚,以十四歲男孩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半文盲非常有限的字匯,在極為局限的範圍之內大耍關刀,拿捏分寸,寫齣美國文學中最優美的詩意散文,展現幽默大師處處戲謔的效果。
此書跨界多種不同閱讀領域:兒童文學、諷刺文學、旅行文學、成長文學等等。兒童讀者讀取其捉弄大人自得其樂的趣味;成年讀者享受其重溫舊夢與創意想像;社會民眾附議其顛覆體製與影射時局;研究學者則鑽研其主題結構與技巧典故。作者浪跡天涯閱曆豐富,對世界文化認識廣博,對祖國同胞愛之深責之切,本書也可從比較文學方嚮切入,或從意識型態論述與文化批判的角度加以觀察。
《赫剋曆險記》齣版時曾引起美國文壇譁然,衛道人士與公立圖書館紛紛公然抵製查禁,嫌其言語低俗、充滿種族歧視、誤導青少年離經叛道、凸顯「白人垃圾」的負麵印象、間接肯定黑奴是「高貴野蠻人」,把白人與黑人讀者同時都給得罪瞭,nigger(「黑鬼」)一詞充斥全書觸犯禁忌(齣現219次之多)。所幸真金不怕火煉,經典畢竟禁得起時代考驗而傳承下來,125年來該書地位逐年攀升,曆代知名作傢與研究學者紛紛為該書正言,注入活水,使之成為世界文學中少數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作品時至今日,經過知名學者與作傢多年來的捍衛,已經成為美國本土文學的曠世經典,當年的缺點和詬病,現在都變成優點與特色。
馬剋吐溫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赫剋曆險記》書裏書外也都有戲劇性故事,足以見證文學史的有趣現象,興衰消長不足為奇,好的作品禁得起時代考驗。不過,大傢還是禁不住扼腕嘆息,如果《赫剋曆險記》沒有被衛道人士抵製,馬剋吐溫很可能還會繼續寫齣第三、第四部更有趣的青少年曆險小說,大傢最喜歡的也是他這種重溫童年舊夢、迴味年少猖狂的小說:捉弄大人、陽奉陰違、挑戰紀律、抗議懲罰、暴露大人世界的迷思與矛盾。
關於「經典」(classic),馬剋吐溫也說過很有名的笑話,很符閤他的筆調:「經典就是每一個人都希望讀過,但卻沒有人想讀的東西」。曾幾何時,他的作品居然也成瞭文學經典。學者指稱,美國文學有史以來沒有一本書遭遇這樣矛盾的經曆:既是文學經典傑作,又是種族歧視垃圾;既是推薦給孩子們的禮物書,又被排除於圖書館的兒童讀物書架;既是國內外大學課程的指定教材,又不列入中小學閱讀書單。一百多年來,《赫剋曆險記》依然是大傢既愛又恨、最具爭議性的一本書。
《赫剋曆險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富傳奇性,先被打入冷宮,攻擊得體無完膚,後又扶為正室,吹捧得如日中天。曆盡滄桑125年之後,當年避之唯恐不及的「禁書」,現在已被公認為美國文學中數一數二的「經典」。正如同馬剋吐溫人生際遇的大起大落,先是白手起傢,後又晉身顯貴,接著投資失敗,但拒絕宣告破産,藉著巡迴世界演講,終於清償債務,然後又東山再起。世界文學經典作品曆盡滄桑從「邊緣」到「主流」的例子屢見不鮮,主要是因為經典的條件遊移不定,隨著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價值觀而搖擺起伏,完全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衡量標準,「昨是今非」或「昨非今是」難以捉摸,前世的「前衛」作品被後世翻案平反的例子比比皆是。
馬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河岸小鎮齣生長大,從小看著蒸汽輪船南下北上來往頻繁,是當地不可或缺的交通運輸工具,但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廣闊,泥沙淤積嚴重沙洲很多,每次洪水氾濫河道就會大幅改變,大型輪船很容易擱淺沙洲,必須由熟悉水域領有執照的「領航員」在前麵駕著小船指引水道,大型輪船完全聽命於這艘小船,叫它嚮左它不敢嚮右,馬剋吐溫一夥小孩子立誌要當權威高薪的領航員。馬剋吐溫長大之後拜師學藝,果然如願以償取得一張執照,連受訓在內總共當瞭四年領航員,終其一生都非常懷念這四年擔任領航員的歲月,認為那是他活得最充實、最有價值、最能掌控自我的日子,其作品也處處可見引用領航員專業術語,化為譬喻和典故,在商言商,內行人讀來十分窩心。
領航員利用專業工具「測錘」,一根10呎或12呎的長桿探測器,沉入水中探測河水深度,然後對著輪船大喊:「標示三噚半!」或「標示四噚深!」錶示可以安全通過的水深。「噚」測量水深的單位,一噚為6呎深,相當於180多公分。馬剋吐溫筆名裏Mark是個動詞「標示」,Twain是two的諧音(類似我們區分1、0、7為麼、洞、拐),Mark Twain指的是「標示兩噚深」,這是危險河水深度的臨界點,當領航員大喊「兩噚深」的口令時,輪船舵手就要當心瞭,要努力迴避以免擱淺。
Mark Twain是他第三個筆名,但跟定他一輩子,甚至比他本名更響亮。他喜歡用筆名,因為他的個性直率暴躁,口誅筆伐人性虛僞與社會黑暗,仗義執言時往往口無遮攔,下筆時又與人針鋒相對,因此經常得罪人,甚至還遭人挑戰要求決鬥。他的原名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大傢都以為「馬剋」是他的名字,「吐溫」是他的姓氏,有人稱他為「吐溫先生」。但我個人認為,考量他筆名由來,應該完整稱呼他為「馬剋吐溫先生」,不應該隻稱他為「吐溫先生」。值得注意的是,馬剋吐溫不僅隻是他的筆名,還是他刻意營造齣來的一個公眾形象,他很注重外錶,穿著體麵而有品味,永遠保持最受歡迎的演說傢兼作傢派頭,錶麵上他妙語如珠嬉笑怒罵,而私底下他也有不為人知的消極焦慮,他一生曆盡滄桑大起大落,都能履險如夷,經營這個形象無人比他更成功,也難怪他能夠從鄉下小夥子白手起傢變成世界大文豪。
本書主角姓Finn名Huckleberry。Finn這個姓氏雖然罕見,但馬剋吐溫傢鄉就有這麼一個叫Old Finn的醉鬼,成天醉醺醺的不務正事,就是書中那個老爹的藍本。根據馬剋吐溫朋友所述和學者考證,赫剋是他兒時玩伴Tom Blankenship的寫照,長期和一個十多歲的小黑奴男孩混在一起,所以赫剋對黑奴心態言行很瞭解,鎮上孩子們都喜歡這個野孩子,但被傢長們禁止和他交往。
赫剋Huckleberry的暱稱,通常沒有人取這個名字,馬剋吐溫以此為這個化外小子命名,實在彆具用意。huckleberry(黑木漿果)是一種低矮灌木的深黑色漿果,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這種野生漿果圖片,原産於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一般都是野地摘採迴傢做糕餅點心,不是值得種植的經濟作物,甚至被當成雜草,因為它的種子繁殖能力很強。這多多少少象徵瞭赫剋的齣身卑微與欠缺教養,不被人重視,也不被人珍惜,土生土長,自生自滅,同時也象徵他能夠隨遇而安、適應環境。字典上也說,huckleberry引申指毫不起眼、毫無價值、無關緊要、被人忽略的人或事物,馬剋吐溫給赫剋這樣命名,真是貼切極瞭。
書裏的赫剋天生天養,時勢造英雄,野外求生本領高強,逆勢環境造就他一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功夫。赫剋是一個典型的邊緣人物,馬剋吐溫將心比心,設想一個化外小子的心境,從另類角度觀察文明世界,可以進齣穿梭兩套價值觀世界。赫剋的齣身卑微令他常有自卑感,經常責怪自己不學好,天生的壞胚子,天堂有路卻不走,地獄無門偏硬闖。殊不知那世俗文明的價值觀卻是矛盾百齣荒謬之至,而他自己渾然天成、遵循自然法則發展齣來的概念,反而更閤乎人性準則。他抗拒文明的羈束,常因欠缺教養而自慚形穢,南北戰爭前的文明世界把人們洗腦到相信黑人不是人,隻是財産而已,唯獨赫剋肯定黑人吉姆的人性與人權,他明明齣汙泥而不染,反而時時責備自己未能融入社會。反諷的是,他認同那個社會,卻不認同他自己,三番兩次天人交戰,越是肯定世俗「良心」的價值,反諷的效果就越強烈,我們看著他飽受煎熬,鑽沒有必要的牛角尖,心痛之餘,也不得不佩服馬剋吐溫運用這麼一號人物製造齣來的戲劇張力。
以赫剋第一人稱現身說故事,作為小說的敘事觀點,是馬剋吐溫最大創舉,赫剋這個敘事者冷眼旁觀,觀察敏銳,能夠「見人所未見」,以他的知識水準和半文盲程度,要他寫一本書實在是緣木求魚,有些字詞根本超乎他的認知範圍,讀者明知其不可能,但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予追究,然而赫剋說故事說得太有趣,掌握分寸恰到好處,得到讀者高度認同,自然而然隨之起舞,不知不覺忘懷語言障礙。
馬剋吐溫最擅長套用他人之口說話,他用過三個筆名和各種報社特派員身分寫文章,轉述他聽來的故事,假他人之口而盡情發揮,肆無忌憚也不怕得罪人,這種手法好比特技「腹語術」,他運用得非常成功因而食髓知味,《赫剋曆險記》裏的赫剋就是那個動嘴巴的玩偶。赫剋很容易就贏得讀者認同,讀者一路被牽著鼻子走,很難跳脫開來,也沒時間去細究當中是否另有蹊蹺,在《赫剋曆險記》裏我們大部分時間都非常信賴赫剋,透過他的眼睛看世界,透過他的聲音聽故事,他經常看穿事理,看到彆人看不到的層麵。大部分時候我們相信他說的一切,但也有少部分情況我們偵測到弦外之音,有時候赫剋永遠不知道,他所看到說齣來的故事其實背後蘊藏另一層深遠意義,這時候他就成瞭典型的「不可信賴的敘事者」。精明的讀者會對赫剋所敘述的故事持「保留態度」,智慧型讀者更會看到字裏行間的「反諷」。
馬剋吐溫大膽啓用這樣一個十四歲的半文盲化外小子作為敘事者,用各式俚俗方言說故事,就是美國文壇一大革命,在此之前的美國文學一嚮活在英國陰影之下,追隨所謂「斯文傳統」,敘事者不論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幾乎全是閱曆豐富、博學多聞、文筆優雅的上層社會菁英人士,他們所說的一切都無庸置疑,齣自權威口吻,完全值得信賴。
馬剋吐溫完成《湯姆曆險記》後曾寫信給好友懊悔沒用第一人稱寫它。赫剋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是《赫剋曆險記》最大特色,直接和讀者對話,讓讀者如聞其聲、如曆其境,既有「親切感」又有「臨場感」,既「可信賴」又「不可信賴」,被後世小說理論傢大為推崇,甚至拍案叫絕。
赫剋有時候「見人所未見」,但他也有盲點,有時候又「未見人所見」,讀者也不能盡信之;他有時候「一針見血」,有時候又「霧裏看花」。就是這樣遊走於赫剋這個「既可信賴」又「不可信賴」的敘事者之間,馬剋吐溫的意圖與寓意令人捉摸不定,很容易誤導讀者,造成麯解和爭議,難怪大傢議論不休。其實《赫剋曆險記》可以說是一部「雙重文本」的作品,我們讀到的文字部分是「上層文本」,而寓意深遠的部分是「下層文本」,錶麵的嬉笑怒罵,引發齣哄堂大笑,底下蘊藏的是意識型態文化批判,值得反省深思。套用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文字文本是那個露在海麵上的八分之一,另外八分之七隱沒在水裏的部分,要靠讀者自己去揣摩想像。
《赫剋曆險記》當年被挑剔為「言語粗俗」的缺點,到瞭20世紀卻成瞭優點,而且被譽為最佳「文學語言」。這本書是美國文學有史以來第一部本土方言著作,密西西比河流域上、中、下階層鄉土人物的日常生活語言,都被馬剋吐溫栩栩如生的呈現齣來,貼切其身分地位,符閤其教育背景,真的是「什麼人說什麼話」。赫剋這個敘事者的語言更是一大革命,文法拼字錯誤百齣,在當年是「標新立異」,如今卻已「司空見慣」,馬剋吐溫的卓著貢獻堪稱「篳路藍縷,以啓山林」,啓發後輩靈感。
馬剋吐溫書前的「說明啓事」是嚴肅的,不是開玩笑,強調他採用的方言土語都是有根有據的,而經過語言學專傢們考據、調查、分析之後,也證明確實都有所本,既非隨意杜撰,也非譁眾取寵。馬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林肯齣身於隔壁的伊利諾州),也是因為他運用大眾平民的語言和題材,走齣英國殖民傳統的陰影,建立美國文學本土文化的特色,因此《赫剋曆險記》也被譽為美國「文化獨立」的代錶作。
「馬剋吐溫研究」近年來雨後春筍與日俱增,主要有三大契機:一是1985年《赫剋曆險記》「百年紀念」,二是手稿1990年「失而復得」,三是2010年自傳逝世百年後終於齣版。
慶祝《赫剋曆險記》齣版一百周年紀念,1985年有不少活動,主要為百老匯上演歌舞劇Big River、研究論文集紛紛齣版、公共電視推齣影集等。
1990年《赫剋曆險記》的前半部手稿失而復得,被刪掉的「筏伕章節」完璧歸趙。其實在此之前,即有某些版本將此一章節列在書後「附錄」,許多學者強力主張這一章節的特殊功能,在主題與結構連貫性都有不可或缺的意義,代錶密西西比河特殊人文景觀的「筏伕」行業,十幾艘木筏前後連結成一長串,漂流河麵運送木材或貨物,靠岸時筏伕忙著搬運貨物,但漂流河麵時速度緩慢,窮極無聊就靠鬥嘴、吹牛、說故事互娛,他們的故事通常誇張離譜荒誕不經,也是早期中西部拓荒時期的一種特殊文類“tall tale”(「大話故事」),吹牛不打草稿,牛皮吹破瞭不償命,無所不用其極的誇張。這種文類也是馬剋吐溫的專長之一,許多短篇小說具此色彩而聞名。
馬剋吐溫寫《赫剋曆險記》到第十六章時,碰到寫作瓶頸而中斷,本來寫瞭一段很長的「筏伕」故事,曆曆如繪的呈現他們的性格與神態,「筏伕」是密西西比河上一大營生與特色,所以把這一大段文字放入1883年《密西西比河河上生涯》。但是齣版商1884年預備齣版《赫剋曆險記》時,為瞭縮短篇幅,希望該書在頁數上接近《湯姆曆險記》,以便兩本書以4.75美元的套裝價趕在聖誕節促銷,同時警告他可能會有「一稿兩登」的版權問題,馬剋吐溫從善如流刪掉該段章節。
《赫剋曆險記》手稿「失而復得傳奇」充滿戲劇性,是一樁文壇津津樂道的軼事與佳話。原來《赫剋曆險記》齣版後,水牛城「青年會」圖書館的館長Gluck寫信徵詢馬剋吐溫,可否將手稿捐贈當地的圖書館收藏,因為馬剋吐溫曾在水牛城報社工作。馬剋吐溫慷慨答應,隨即將小說後半部的手稿寄給Gluck轉交圖書館,但前半部手稿一時找不到。兩年之後,馬剋吐溫找到這前半部手稿再寄給圖書館,1887年來自圖書館的一封緻謝函成瞭關鍵證物,顯示圖書館的確曾經收到這份捐贈的手稿,還好當年這些往來信件都被完整保留下來,成為日後爭奪手稿主權的確鑿證據。據推測可能是館長Gluck把手稿帶迴傢閱讀,沒想到猝然病逝,沒來得及交代遺言,以緻這前半部手稿就被當成他的遺物,收入一具行李箱,隨著傢人搬遷到加州,輾轉來到孫女傢中閣樓,就這麼失蹤瞭一百多年,大傢原先還一直以為是印刷廠搞丟的。1990年孫女在自傢閣樓裏發現祖父遺物有一疊手稿,共有664頁,身為圖書館員的她,直覺就知道那是失蹤一百多年的手稿,公諸於世後立刻得到證實,確實是馬剋吐溫真跡。於是三方人馬開始角力:水牛城伊瑞郡公共圖書館、蘇世比拍賣公司、馬剋吐溫基金會。謠言四起,聽說手稿商們醞釀集資標購,喊價高達150萬美元。還好經過三方律師團隊多年的斡鏇協商,終於妥協底定,和平落幕,手稿主權歸於水牛城伊瑞郡圖書館,而馬剋吐溫基金會和蘇世比拍賣公司則享有手稿齣版權。
世人引頸盼望的《馬剋吐溫自傳》2010年齣版隨即造成大轟動,全世界報章雜誌轉載訊息,讀者更是瘋狂搶購,導緻供不應求。馬剋吐溫個性耿直思想激進,辯纔無礙筆鋒犀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因為得理不饒人,所以經常得罪人,再加上對宗教、政治、及「該死的人類」錶達過許多反傳統反世俗的理念。馬剋吐溫有自知之明,怕彆人捷足先登,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生前早就想替自己寫自傳,起起停停不下三、四十次之多。馬剋吐溫希望暢所欲言呈獻真實世界的自我和他人,但也很矛盾能否毫無偏見的講齣自己對周遭人事物的感覺,而不傷害當事人及其子孫的感情,延後百年纔公開完整原貌目的在此。馬剋吐溫《北美評論》雜誌上,而且每篇序言聲明絕對不得於作者有生之年齣版專書,但還是有三位明知故犯,假冒聖旨竄改文字,刪除其所不樂見部分,濛騙世人多年,現在終於真相大白。
《赫剋曆險記》和《湯姆曆險記》獲得成年讀者共鳴的原因,就是那股情懷:緬懷往日情誼、追憶童年舊事。馬剋吐溫與友人信件往來時曾不隻一次錶示過,他寫這兩本書是專給成年人看的,「中年憶往」,重拾當年荒唐事蹟,迴憶年少猖狂的點點滴滴。他寫這兩部作品時年齡介於40-50歲之間,那時正值他自己三個女兒童年成長時期,他還寫瞭《王子與乞丐》,這三部作品都以孩童為主角,因此經常都被歸類為「兒童文學」,但是彼此之間關係有待釐清。《王子與乞丐》是標準的兒童文學,他寫這部作品時,經常對著妻女傢人朗誦,甚至排演給他們看,滿足於聽他們嘻笑,再三斟酌修改文字,盡量迎閤他們興趣,難怪後來一而再、再而三被搬演成電影或舞颱劇,娛樂效果極高,兼備教誨意義。所以「設定讀者」就是兒童或青少年,其遣詞用字、思維邏輯、說故事的口吻、寓教於樂的主題等,都是針對兒童或青少年,就像典型的兒童文學作品如《愛麗絲夢遊記》、《納尼亞傳奇》、《魔戒》、《哈利波特》等。
相較之下,《湯姆曆險記》反而是從成人心態去迴憶年少猖狂,重溫童年舊夢,所用詞匯就比較深奧一些,句型結構也相當復雜冗長,倒是更像與成年讀者分享童年往事,多瞭那份老氣橫鞦的世故老練,少瞭那種未經世事的天真無邪,湯姆的世故老練好像超越年齡本分,整本書令人聯想到是一場「寜靜憶往」,語氣之中自然流露曆盡滄桑後的自我揶揄,有些片段迴憶年少癡迷、少男懷春的文字韻味。這也是為什麼《湯姆曆險記》大為暢銷,超越兒童文學,變成老少鹹宜雅俗共賞,老少讀者各取所需,難怪馬剋吐溫乘勝追擊,立刻提筆接著寫《赫剋曆險記》。
《赫剋曆險記》有更多超越兒童文學的範圍,甚至碰到諸多難以處理的棘手問題,書中背景設在南北戰爭之前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馬剋吐溫想要包羅萬象,可是一時又無法全然囊括,難怪斷斷續續寫瞭8年之久,他在1876年美國獨立一百周年開始動筆,這時南北戰爭結束纔11年,美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麵都麵臨轉型過渡期,馬剋吐溫觀察入微,關心斯土斯民,當然也麵臨無所適從的矛盾,我們從他發錶於報章雜誌的文章,也可以看到他思想觀念的逐步演變。
《赫剋曆險記》固然是《湯姆曆險記》的續集,但也是青齣於藍、卓然獨立、自成一局的作品。兩部作品被歸納為兒童文學實在不很貼切,如果硬要給兒童看,就得另備「淨化版」或「簡易版」,隻取其冒險犯難的趣味部分,剔除批判成人社會矛盾價值觀的復雜部分,不過,那樣也會害得這兩部作品失去準頭意義盡失,這兩本書可說是「微言隱大義」,批判社會意識型態,讓小孩子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盲點。《赫剋曆險記》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暴露成人世界的種種缺失:正經八百、道貌岸然、自相矛盾、荒唐謬誤、庸人自擾、自欺欺人等,由於齣自兒童觀感,自然而然降低嚴肅性,發揮「童言無忌」模糊焦點的作用,解除讀者武裝防衛心理,大傢也樂得歸類於「兒童文學」,淡化諷刺批判的苦楚,對人性弱點一笑置之,延展童年階段的無憂無慮,延
(評價七)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就像一杯醇厚的紅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讀越覺得迴味無窮。我之前讀過不少冒險類的書籍,但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那種刻意製造的戲劇性衝突,但故事本身卻充滿瞭張力和深度。赫剋,這個主角,我真的太愛瞭!他不像某些故事裏的主人公那樣,一開始就光芒萬丈,他也有自己的迷茫,自己的脆弱,甚至會犯一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但正是這些不完美,讓他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看著他在一次次挑戰中摸索,在無數次的跌倒中站起,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真的給瞭我很大的鼓舞。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人物關係的刻畫,每一個角色,即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配角,都擁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之間的對話,時而火花四濺,時而溫情脈脈,時而又充滿誤解。這些互動,不僅僅推動瞭劇情的發展,更是把人物的內心世界一點一點地剝開,讓我看到瞭他們最真實的一麵。我看著赫剋在這個過程中,與不同的人建立聯係,從最初的陌生到後來的理解,甚至産生深厚的友誼。這種描繪,太細膩瞭,太打動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冒險故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寓言。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很多我習以為常的觀念,讓我對“善良”和“勇氣”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評價三)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真的就像一股清流,衝刷瞭我內心積壓已久的疲憊。我平時也算是個喜歡閱讀的人,但最近總覺得讀的書都少瞭一些“靈魂”。直到翻開這本書,我纔找迴瞭那種被故事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成瞭其中一份子的感覺。赫剋這個角色,我真的是從心底裏佩服。他不像某些主角那樣,一開始就光芒四射,他也有自己的迷茫,自己的缺點,甚至有時候會犯一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但正是這些不完美,讓他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看著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摸索,在無數次的跌倒中站起,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真的給瞭我很大的鼓舞。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描繪,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赫剋遇到的每個人,都有他們存在的意義,都有他們獨特的個性和故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內心的復雜情感,以及他們在不同關係中的微妙變化。我看著赫剋和不同的人建立聯係,有時候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有時候是心心相印的知己,有時候又是需要小心提防的對手。這些關係的發展,既推動瞭劇情的進展,也讓赫剋這個人物更加豐滿。我尤其喜歡書中一些關於“選擇”的探討,赫剋在麵臨艱難抉擇時,他的糾結、他的思考、他的最終決定,都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冒險故事,它更像是在用赫剋的經曆,嚮我們展示瞭成長的代價,人性的光輝與陰影,以及在復雜世界中如何保持初心。
评分(評價十)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真的讓我徹底愛上瞭閱讀!我之前以為冒險小說就是那種情節緊湊、打鬥刺激的類型,但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沒有落入俗套,沒有那些刻意的煽情,但故事本身卻充滿瞭力量,而且觸動人心的點特彆多。赫剋,這個主角,我真的太喜歡他瞭!他不是那種天生的英雄,甚至有時候會顯得有點莽撞。但正是這種真實,讓他顯得那麼鮮活,那麼 relatable。我看著他在一次次挑戰中摸索,在一次次錯誤中學習,那種成長的軌跡,真的讓我感同身受。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人物的塑造,簡直是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每一個人物,即使是那些齣場不多的小角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故事。他們之間的互動,充滿瞭張力,有時候是激烈的爭論,有時候是溫暖的理解,有時候又是令人心酸的誤會。這些互動,不僅僅推動瞭劇情的發展,更是把人物的內心世界一點一點地剝開,讓我看到瞭他們脆弱的一麵,看到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我看著赫剋在這個過程中,與不同的人建立聯係,從最初的陌生到後來的理解,甚至産生深厚的友誼。這種描繪,太細膩瞭,太打動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冒險故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選擇,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真我的寓言。
评分(評價二)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讀過最讓我意猶未盡的作品之一。它就像一個精美的萬花筒,每一次翻轉都能呈現齣不同的色彩和圖案,讓我眼花繚亂,又愛不釋手。我一直以為冒險小說就應該是有明確的目標,然後一路披荊斬棘,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認知。它更像是一段充滿未知和驚喜的旅程,赫剋和他的夥伴們,以及他們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分彆,都仿佛在我眼前真實上演,那種情感的起伏,那種人性的復雜,簡直寫得太淋灕盡緻瞭。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環境和氛圍的描繪,無論是荒涼的曠野,還是喧囂的城市,又或者是某個神秘的古跡,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文字就像是有魔力一樣,能夠瞬間將我拉入那個場景,讓我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聽到遠處傳來的低語,甚至聞到泥土的芬芳。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真的太棒瞭!更重要的是,這些場景不僅僅是背景,它們也深刻地影響著赫剋和他的夥伴們的命運,襯托齣他們內心的掙紮和情感的變化。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性的衝突,但故事本身就充滿瞭力量。那些看似平淡的對話,那些細微的眼神交流,卻能揭示齣人物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和恐懼。赫剋的成長,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通過無數次的選擇和經曆,一點一滴積纍起來的,這種循序漸進的刻畫,讓他的形象更加飽滿和立體,也讓我更加信服他的每一次決定。
评分(評價五)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真的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我以前對冒險故事的印象,大多是那種情節緊湊、打鬥刺激的類型,但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沒有刻意去製造那些誇張的衝突,但故事本身卻充滿瞭力量,而且觸動人心的點特彆多。赫剋這個主角,我真的太喜歡他瞭!他不是那種一開始就光芒四射的英雄,他有自己的缺點,自己的迷茫,甚至有時候會顯得有點衝動。但正是這種真實,讓他顯得那麼鮮活,那麼 relatable。我看著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掙紮,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學習,那種成長的軌跡,真的讓我感同身受。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人物的塑造,簡直是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每一個人物,即使是那些齣場不多的小角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故事。他們之間的互動,充滿瞭張力,有時候是激烈的爭論,有時候是溫暖的理解,有時候又是令人心酸的誤會。這些互動,不僅僅推動瞭劇情的發展,更是把人物的內心世界一點一點地剝開,讓我看到瞭他們脆弱的一麵,看到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我看著赫剋在旅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他們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這種描繪,太真實瞭,太打動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冒險故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選擇,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真我的寓言。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很多我習以為常的觀念,讓我對“善良”和“勇敢”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評價九)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簡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我一直以為冒險故事就是關於打怪升級,尋找寶藏,但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沒有那些刻意的煽情,沒有那些陳詞濫調的橋段,但故事本身卻充滿瞭力量,而且觸動人心的點特彆多。赫剋,這個主角,我真的太喜歡他瞭!他不是那種天生的英雄,甚至有時候會顯得有點莽撞。但正是這種真實,讓他顯得那麼鮮活,那麼 relatable。我看著他在一次次挑戰中摸索,在一次次錯誤中學習,那種成長的軌跡,真的讓我感同身受。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人物的塑造,簡直是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每一個人物,即使是那些齣場不多的小角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故事。他們之間的互動,充滿瞭張力,有時候是激烈的爭論,有時候是溫暖的理解,有時候又是令人心酸的誤會。這些互動,不僅僅推動瞭劇情的發展,更是把人物的內心世界一點一點地剝開,讓我看到瞭他們脆弱的一麵,看到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我看著赫剋在這個過程中,與不同的人建立聯係,從最初的陌生到後來的理解,甚至産生深厚的友誼。這種描繪,太細膩瞭,太打動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冒險故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選擇,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真我的寓言。
评分(評價一) 哇,終於讀完《赫剋曆險記》瞭!這本書真的讓我驚艷到不行,完全顛覆瞭我對冒險故事的刻闆印象。一開始,我以為會是那種跌宕起伏、驚險刺激的“打怪升級”模式,但它卻巧妙地融入瞭非常深刻的人性探討,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敘事。赫剋這個角色,我真的太愛瞭!他不是那種天生的英雄,甚至可以說是個有點固執、有點莽撞的少年,但他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對身邊人的那種真誠和義氣,太打動人瞭。尤其是在麵對種種睏境和不公時,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闖,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那種成長過程中的掙紮和蛻變,寫得太真實瞭,仿佛我就是他旁邊那個看著他一步步變強大的夥伴。 而且,《赫剋曆險記》裏的配角也都塑造得非常立體,沒有一個是簡單的符號。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掙紮,自己的選擇。我特彆喜歡赫剋和幾個關鍵人物之間的互動,他們的對話充滿瞭張力,有時候是激烈的爭論,有時候是默默的支持,有時候又是令人心酸的誤解。這些互動不僅僅推動瞭劇情發展,更是把角色的內心世界一層層剝開,讓我們看到他們脆弱的一麵,看到他們背後的傷痕,也看到他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本書真的不隻是講一個冒險故事,它更像是在描繪一群人在命運的洪流中,如何努力掙紮,如何尋找自我,如何定義“善良”和“正義”。它讓我重新思考瞭很多問題,比如,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勇敢?我們該如何麵對內心的恐懼?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內心的純淨?這些,都是《赫剋曆險記》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情節本身的思考。
评分(評價四)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文字的盛宴!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開始讀,結果完全被吸引住瞭,讀完後真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甚至有點失落,感覺好像和一群好朋友分彆瞭。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落入俗套,沒有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套路。赫剋,這個主角,他不像我想象中的那種“完美英雄”,他也有自己的迷茫和睏惑,有時候甚至是莽撞的。但正是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他離我很近,我能理解他的每一個決定,甚至能在他犯錯的時候,也為他捏一把汗。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握,無論是環境的描寫,還是人物的微錶情,都寫得細緻入微。我讀的時候,仿佛自己就站在赫剋身邊,親眼看著他經曆的一切,感受到他內心的喜怒哀樂。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能深刻地揭示齣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講冒險,它更像是在探討人性,探討成長。赫剋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故事,他們的選擇,都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看著赫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變得越來越堅強,也越來越懂得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情義。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不是來自於外在的武力,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勇氣和智慧。它不僅僅是給我帶來瞭一個精彩的故事,更給瞭我一次深刻的人生洗禮。
评分(評價六)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就像一個精緻的寶藏盒,每次打開都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一直以為冒險故事就是關於打怪升級,尋找寶藏,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它沒有那些陳詞濫調的橋段,而是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講述瞭一個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人性的故事。赫剋,這個主角,我真的太喜歡他瞭!他不是那種天生的英雄,甚至可以說有點笨拙,有點固執。但他身上那種不服輸的勁兒,那種對身邊人的真誠,真的太打動我瞭。我看著他在一次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來,在一次次睏境中尋找齣路,這種堅韌的生命力,真的讓我感到無比的欽佩。 更讓我驚艷的是,作者對於環境和氛圍的描寫,簡直是大師級的。無論是廣袤無垠的荒野,還是繁華喧囂的都市,又或者是某個神秘莫測的古跡,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文字就像是有魔力一樣,能夠瞬間將我帶入那個場景,讓我感受到微風的輕撫,聽到遠處的蟲鳴,甚至聞到泥土的芬芳。這些場景不僅僅是簡單的背景,它們也深刻地影響著赫剋和他的夥伴們的命運,襯托齣他們內心的掙紮和情感的變化。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選擇”的探討,赫剋在麵臨艱難抉擇時,他的糾結、他的思考、他的最終決定,都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精彩的冒險故事,它更像是在用赫剋的經曆,嚮我們展示瞭成長的代價,人性的光輝與陰影,以及在復雜世界中如何保持初心。
评分(評價八) 《赫剋曆險記》這本書,就像一陣清爽的山風,吹散瞭我心中的陰霾,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天地。我一直以為冒險小說就是關於奇幻的設定和驚險的劇情,但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沒有落入俗套,沒有那些刻意的煽情,但故事本身卻充滿瞭力量,而且觸動人心的點特彆多。赫剋,這個主角,我真的太喜歡他瞭!他不是那種天生的英雄,甚至有時候會顯得有點莽撞。但正是這種真實,讓他顯得那麼鮮活,那麼 relatable。我看著他在一次次挑戰中摸索,在一次次錯誤中學習,那種成長的軌跡,真的讓我感同身受。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人物的塑造,簡直是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每一個人物,即使是那些齣場不多的小角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故事。他們之間的互動,充滿瞭張力,有時候是激烈的爭論,有時候是溫暖的理解,有時候又是令人心酸的誤會。這些互動,不僅僅推動瞭劇情的發展,更是把人物的內心世界一點一點地剝開,讓我看到瞭他們脆弱的一麵,看到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我看著赫剋在這個過程中,與不同的人建立聯係,從最初的陌生到後來的理解,甚至産生深厚的友誼。這種描繪,太細膩瞭,太打動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冒險故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選擇,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真我的寓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