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昆蟲教室

颱灣昆蟲教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昆蟲
  • 颱灣
  • 自然
  • 科普
  • 生物
  • 動物
  • 兒童
  • 教育
  • 博物
  • 觀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素有「昆蟲王國」的美譽,已知的昆蟲種類超過2萬種以上,要逐一認識這些昆蟲是不可能的,昆蟲大師硃耀沂和昆蟲科班齣身的攝影高手林韋宏,特彆透過專業的攝影和繪圖,以及有趣的生態行為,規劃齣老少鹹宜的80餘堂昆蟲課程,帶領大小讀者近距離觀察一些颱灣常見或具有代錶性的昆蟲。

  本書全彩精印,收錄五百多幅昆蟲圖片,其中包括硃耀沂教授親自繪製的200多幅昆蟲鉛筆素描,彌足珍貴。書中並介紹16位對颱灣昆蟲學界有貢獻的業餘蟲人。

作者簡介

硃耀沂

  颱灣研究昆蟲的翹楚,也是昆蟲學術界的重量級人物。1932年齣生於颱南,自小喜愛各種動物,大學就讀颱中省立農學院植病係﹝中興大學前身﹞,在颱大植物病蟲害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曆任颱大植物病蟲害學係助教、講師,並赴日取得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應聘為颱大植物病蟲害學係客座副教授,後升任副教授、教授至退休,並獲選為名譽教授。其研究領域主要為水稻和果樹害蟲。退休勤於著述,著有『熱帶昆蟲學』、『午茶昆蟲學』、『黑道昆蟲記』、『人蟲大戰』、『情色昆蟲學』、『成語動物學』等書,『蜘蛛博物學』、『老鼠博物學』、『蟑螂博物學』均為大樹教授博物學係列的重量級著作。『昆蟲Q&A』是作者寫給颱灣青少年的第一本著作,第二本『颱灣昆蟲教室』承襲前作的親和力﹝均為天下文化齣版﹞,並收錄瞭作者親手繪製的數百隻颱灣的昆蟲,意義非凡。

林韋宏∕攝影

  颱大昆蟲學研究所畢業,主修害蟲綜閤防治、昆蟲分類學。曾任昆蟲係計畫助理,參與農委會害蟲防治研究計畫、國科會國傢數位典藏颱大昆蟲標本館數位化計畫以及佚失海外颱灣産模式標本計畫、昆蟲生態推廣解說等。熱愛攝影、大自然與昆蟲。擅長生態攝影、標本攝影、網站設計製作、Flash動畫製作、Flash電子書。作品有電子書『昆蟲修業』、『昆蟲生態』;2009及2010年颱大昆蟲標本館數位典藏網路特展、颱大昆蟲係標本館、3D虛擬昆蟲等。

好的,這是一份以《颱灣昆蟲教室》為背景,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的圖書簡介,力求自然、詳盡,字數約1500字。 --- 圖書名稱:《秘境之境:中歐山脈的生態交響》 作者: 艾德裏安·馮·霍夫曼 齣版社: 琉璃文創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 內容概要:穿梭於阿爾卑斯與喀爾巴阡的生命史詩 《秘境之境:中歐山脈的生態交響》並非一部傳統的自然圖鑒,而是一部深入中歐山地生態係統肌理的史詩性著作。作者艾德裏安·馮·霍夫曼,一位行走於山脊數十載的生物地理學傢,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曆史積澱,為讀者描繪瞭一幅關於阿爾卑斯山脈和喀爾巴阡山脈在地質變遷、氣候演化和生物遷徙過程中所形成的復雜、精妙的生命網絡圖景。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一個獨特的生態維度,展現瞭這些宏偉山係如何塑造瞭歐洲大陸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景觀。 --- 第一部分:巨石的呼吸——地質塑形與冰河迴響 本部分追溯瞭中歐山脈的形成史,重點剖析瞭數百萬年來闆塊構造運動如何雕刻齣今日的崇山峻嶺。作者並未停留在枯燥的地質年代描述,而是將地質學與生物棲息地的形成緊密聯係起來。 我們跟隨霍夫曼的筆觸,進入到古老的冰川時期。他詳細闡述瞭冰磧物、U形榖和冰鬥湖泊如何充當瞭物種的“隔離帶”與“生命庇護所”。特彆引人注目的是,他對“冰川殘遺種”(Relict Species)的探討,解析瞭如特定種類的苔蘚和高山植物如何在氣候迴暖後,依然固守在陰涼陡峭的岩壁縫隙中,成為活著的化石。 書中特彆收錄瞭對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es)特殊石灰岩地貌的研究,解釋瞭這些由珊瑚礁沉積形成的岩石如何影響當地水文循環,進而決定瞭下遊森林的植被類型。作者用精妙的筆法描繪瞭岩石從宏觀的地理形態到微觀的礦物成分,如何共同譜寫齣山地生態係統的基礎樂章。 --- 第二部分:垂直的生命帶——從河榖到雪綫 中歐山脈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其清晰可見的垂直植被帶。本捲詳盡記錄瞭從河榖低地的闊葉林到高海拔的冰緣帶,生命形態的梯度變化。 作者以深入淺齣的方式,解構瞭不同海拔高度對植物光閤作用、水分保持機製的嚴苛要求。例如,在奧地利的泰奧多爾森林(Theodor Forest)區域,他對比瞭山毛櫸、冷杉和歐洲雲杉在不同坡嚮上的生長速度差異,並探討瞭這些樹種的根係結構如何共同維護著陡峭山坡的土壤穩定性。 在動物方麵,本書對中歐特有的中高海拔哺乳動物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對歐洲野牛(Wisent)在喀爾巴阡山脈恢復種群的研究尤為深刻,描述瞭這些大型植食動物在恢復過程中,對次生林結構和灌木層多樣性産生的“生態係統工程師”效應。書中對高山嚙齒動物如旱獺(Marmot)的鼕眠策略、食物偏好及社會結構,提供瞭前沿的田野觀察數據。 --- 第三部分:山間的古老通道——生物遷徙與基因交流 山脈既是屏障,也是廊道。《秘境之境》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生物跨越山係的動態過程。霍夫曼教授展示瞭阿爾卑斯與喀爾巴阡山脈在第四紀以來,如何作為東西歐生物交流的“橋梁”和“阻隔”。 書中通過分子生物學標記,分析瞭分布在東西兩側山脈中的兩棲類和小型爬行動物的基因流動情況。一個引人入勝的章節是關於高山蝴蝶種群的研究,展示瞭氣候變暖如何迫使一些適應寒冷環境的物種,沿著特定的山脊綫進行“嚮上遷移”(Uphill Migration),並揭示瞭不同山脈間孤立種群的形成機製。 作者也探討瞭人為因素對這些古老通道的影響,如修建公路、水壩和采礦活動如何在現代景觀中切割瞭原有的遷徙路徑,並提齣瞭基於生態廊道恢復的保護建議,強調瞭連接分散棲息地的“綠色走廊”對於維持山地生態韌性的關鍵作用。 --- 第四部分:水之靈:山地河流與湖泊的生態循環 中歐山脈是多瑙河、萊茵河等歐洲主要水係的源頭。本部分聚焦於山地水文係統,描繪瞭冰雪融水、降雨徑流如何塑造河流的能量與營養物質傳輸。 本書對高山湖泊生態係統的水質變化進行瞭長達十餘年的監測記錄。霍夫曼詳細記錄瞭湖泊中浮遊生物群落結構如何對季節性冰雪消融的營養鹽衝擊做齣反應。在特拉維夫湖(Lac de Trévaux)的案例研究中,作者揭示瞭酸雨和大氣沉降對高山湖泊底棲無脊椎動物群落的長期影響。 此外,本書還深入到山地森林地下的“隱形網絡”。通過對真菌菌根網絡的研究,揭示瞭森林如何通過地下生物質傳遞,實現跨物種間的物質共享,這對於理解山地森林在乾旱壓力下的生存至關重要。 --- 第五部分:與山共存——人類世的山地文化景觀 在最後一章,霍夫曼將視角拉迴人類活動。他認為,中歐山地的文化景觀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長期的生態適應産物。 本書探討瞭傳統的高山放牧(Alpwirtschaft)係統如何通過人工乾預(如砍伐、放牧壓力)維持瞭特定的草原生態係統,並如何在現代化農業衝擊下逐漸消亡,導緻灌木入侵和生物多樣性下降。作者對比瞭瑞士和斯洛伐剋境內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山地管理哲學。 最後,作者對“可持續的山地旅遊”提齣瞭深刻反思。他以勃艮第阿爾卑斯山(Bourguignon Alps)的登山步道侵蝕問題為例,探討瞭如何平衡生態敏感性與經濟需求。這本書的結尾並非簡單的總結,而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呼籲:理解山脈的“非人類”曆史,纔能更好地規劃我們共同的未來。 ---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專業的學生與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歐洲自然曆史、山地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議題抱有濃厚興趣的自然愛好者和旅行者。本書圖文並茂,配有大量作者親手繪製的生態剖麵圖和高分辨率的野外攝影作品。 關鍵詞: 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冰川地貌、垂直植被帶、生態廊道、山地水文、生物地理學、文化景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6
作者序 7

昆蟲教室第一堂 無變態類昆蟲 8
彈尾目 9
彈尾蟲 10
纓尾目 12
衣魚 13
石蛃目 14
石蛃 15

昆蟲教室第二堂 半變態類昆蟲 16
蜉蝣目 17
蜉蝣 18
蜻蛉目 20
豆娘 21
蜻蜓 25

昆蟲教室第三堂 不完全變態類昆蟲 32
蜚蠊目 33
蜚蠊 34
直翅目 38
蝗蟲 39
蟋蟀 43
螽蟴 46
等翅目 50
白蟻 51
螳螂目 53
螳螂 54
竹節蟲目 58
竹節蟲 59
革翅目 61
蠼□ 62
紡足目 64
紡足蟻 65
嚙蟲目 66
嚙蟲 67
食毛目和蝨目 69
羽蝨和蝨子 70
半翅目 72
椿象 73
食蟲椿象 78
水黽 81
蟬 84
吹沫蟲 89
角蟬 91
飛蝨 92
葉蟬 94
木蝨 96
粉蝨 98
蚜蟲 99
介殼蟲 101

昆蟲教室第四堂 完全變態類昆蟲 103
脈翅目 104
草蛉 105
長翅目 107
舉尾蟲 108
鱗翅目 110
鳳蝶 111
粉蝶 116
輪紋蝶 120
□蝶 124
蛺蝶 128
斑蝶 132
小灰蝶 134
小翅蛾 136
鹿子蛾 138
夜盜蟲 140
大水青蛾 142
皇蛾 143
天蛾 145
傢蠶 148
毒蛾 150
鞘翅目 155
虎甲蟲 156
步行蟲 158
芫菁 160
隱翅蟲 162
螢火蟲 164
埋葬蟲 166
番死蟲 168
龍蝨 169
麵包蟲 171
吉丁蟲 173
叩頭蟲 175
瓢蟲 178
金花蟲 182
天牛 185
糞金龜 190
獨角仙 191
長臂金龜 196
鍬形蟲 197
擬鍬形蟲 201
象鼻蟲 202
球背象鼻蟲 204
捲葉象鼻蟲 206
膜翅目 209
葉蜂 210
寄生蜂 213
狩獵蜂 218
刺人蜂 220
授粉蜂 225
螞蟻 226
雙翅目 229
黃果蠅 230
果實蠅 232
傢蠅 234
黑蠅 235
寄生蠅 237
捕食虻 239
吸血蠅 243
蚊 244
大蚊 247
蚤目 248
跳蚤 249

後記一 251
後記二 252
中名與學名對照錶 253

圖書序言

後記1

  從提筆寫稿至定稿,把完成的原稿、插圖、照片送給大樹文化的張總編輯蕙芬後,我終於鬆瞭一口氣。本書的錶現形式與我以往的寫作風格不同,之前我寫的書大都以文字為主,插圖是點綴,但這次以鉛筆圖、照片為主,文章為輔,對我來說挑戰性頗大,加上文章、插圖、照片的配閤工作等幾乎超過我個人能力所及,因而在定稿的最後關頭,林韋宏先生和主編遊紫玲小姐不知開瞭幾天的特快夜車纔搞定。

  在颱灣雖有不少昆蟲圖鑑,但大都以照片為主,偏重於外形的錶述,有關生活、習性方麵的說明多未著墨,在我們三人閤作下終於做齣一本與眾不同的書,在完成此項工作時,讓我有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相信林、遊二人也有同感。

  目前颱灣已有紀錄的昆蟲種類近三萬種,受限於我人的能力、興趣等各種原因,本書所介紹的昆蟲種類不過九牛一毛,從此要瞭解颱灣産昆蟲的全貌,有如看到一個花紋而大談花豹,但總比一個花紋都沒看到好。反過來說,我們還是該替後學留下大片可挖掘的空間。

  在此要特彆感謝總編輯張蕙芬小姐,再度接受我這不按牌理的稿件齣版。正因為她這樣的氣度和雄心,從此颱灣昆蟲的普及教育又邁齣新步。另外,要感激颱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係的陳建誌副教授,他為現今多種蝶類野外調查的領導人物之一,除教學外,他長時間忙碌奔波於採集調查工作,但他仍願意放下手邊工作,為我寫篇推薦序,我十分感激。本書的美術設計黃一峰,細心又認真的完成書稿的編排,讓本書生色不少。照片提供者林韋宏先生是我退休後認識的蟲友,他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我隔壁的辦公室工作,我與他之間有頻繁的互動,他工作認真負責,這是我這次找他閤作齣書的最大原因。最後,仍然要感謝這十多年來一直協助我處理文稿的遊紫玲小姐,沒有她的大力襄助,此書不知何時纔能齣版?但願這次最後關鍵的大加班,沒為她增添華發纔好。

硃耀沂

後記2

  「圖像」是一種藝術,它被廣泛應用在現今社會中的各個層麵裏,它不僅可以呈現齣物體或事件的影像,同時還可以傳達意象。不論是繪圖或是攝影,我們都可以從每一張圖像中,看到其背後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可以說的滔滔江水、長篇大論,也可以蜻蜓點水、令人驚艷,就看說故事人的功力瞭。目前在颱灣昆蟲界中,硃耀沂老師的學識與閱曆是無人能及的,任何的昆蟲圖像到瞭他手裏,他總是能告訴我們一些與圖中昆蟲相關的有趣故事,如此高超的功力讓許多人印象深刻。常看硃老師文章的人就會知道,老師喜歡畫畫,所以他的文章裏常有一些插畫,不管是人物、事件、物品等,他都畫過,更不用提無數的昆蟲插畫瞭。本書共收錄瞭硃老師280多幅精選的颱灣産昆蟲插畫,其中有很多我也是第一次見到,真是大開眼界。個人因為職務的關係與硃老師相識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與老師一起閤作齣書,並更進一步地見識到老師對知識及對工作的認真態度,這也是我此次最大的收獲。

  我在學生時代時就開始接觸攝影,並且對它深深著迷,從黑白底片、暗房、負片、正片學起,拍過許多不同的主題,也說不清為什麼,就是覺得很有趣。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接觸昆蟲上,因此當兩種有趣的事物碰在一起,那就會有特彆的火花,也許人生就是該把時間花費在這些火花上吧。因為喜歡拍昆蟲,所以每到假日與閑暇時就會往野外跑,日曬雨淋也樂此不疲,但有時也會發生一些小插麯,像曾經被黑尾虎頭蜂追的到處亂竄,頭上還被叮瞭好幾個包;有時為瞭不驚動被拍攝的昆蟲,得忍受同時被10幾隻蚊子叮咬的奇癢;被狗兒追也是常有的事;夏夜裏與學弟們一起去山上夜間採集,晚瞭睡在帳棚裏,淩晨卻被冷醒……。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點綴著那些隱埋在山林中的日子,這也算是照片故事背後的小故事吧。把昆蟲拍的美美的,一方麵是興趣,另一方麵則是希望能讓更多人注意到昆蟲,因為當越多人開始喜歡觀察或注意到昆蟲時,他們也會慢慢瞭解到大自然的美妙,進而體認到保育與環保的重要。

  最後要再次感謝硃老師對我這後輩提攜與包容,以及促成本書的主編遊紫玲小姐;另外要感謝蕭旭峰老師與其研究室的學姐、學弟妹們的幫助,讓我能順利收集完所需要的照片。

林韋宏

作者序

  1997年屆齡退休後不久,門生陳建誌教授引薦遊主編紫玲小姐來找我,為一本日文翻譯書的審訂做善後工作。工作完成後,遊主編邀我寫一本附圖的昆蟲書,從此開始瞭我退休後的筆耕生活。轉瞬間過瞭十餘年,此間受到她的甜言唆使及讀者反應的鼓勵,齣版瞭十餘本書及數十篇的短文,畫瞭數百張素描圖;除瞭昆蟲,還畫瞭其他的動物、植物,甚至卡通畫等,當然還是以颱灣産的昆蟲居多。這本『颱灣昆蟲教室』延續著我寫作之初的熱情和畢生對昆蟲的執迷,為瞭讓讀者更能瞭解昆蟲王國颱灣分佈的昆蟲,我挑選瞭一些種類,以扼要的文字及素樸的鉛筆圖繪略加介紹。

  我畫的是鉛筆圖,不夠生動多彩是必然的,用生態照片彌補此缺憾是絕佳的點子。但我連齣國旅遊也不帶相機,遑論從事昆蟲攝影。幸好蟲友林韋宏先生不但擅長昆蟲攝影,還樂意提供多年來拍攝的昆蟲照片,讓本來瞭無生意的黑白圖片和文字增色不少。

  不善攝影的我沒資格評論昆蟲照片的優劣,但我深知用鉛筆畫昆蟲有它的優點。因為鉛筆畫要畫得逼真,必得先對昆蟲有一番詳細的觀察,例如觀察頭寬與復眼直徑、前胸長與體長的比例,六隻腳每隻的長度,翅上的翅脈分佈情形,條紋、斑點的位置、形狀,何處有多少支刺、長毛、叢毛等都不可忽略,如此可能比攝影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但在這些觀察測定的工夫中,可以深入瞭解該種昆蟲的身體構造,從此得知牠生活中的一些行為。例如畫蝗蟲時必定注意到牠粗壯的後腳,從而瞭解到牠善跳的原因就在此。相反地,蟋蟀、螽蟴之類,後腳不像蝗蟲般粗壯,跳躍能力自然比不上蝗蟲,但觸角呈絲狀,從此可知牠們以長絲狀的觸角摸索四周的環境而行動。蜻蜓、螳螂等具有大眼晴,無疑錶示牠們是狩獵高手。這些昆蟲生活上的特色,經過畫圖這道手續,就不容易忘記。再者,對自己畫過的昆蟲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這也是踏入昆蟲世界的另一途徑。

  當然開始畫第一張圖時,一定非常吃力又畫不好,但萬事起頭難,再用心接著畫第二張、第三張…,就會愈畫愈好瞭。隻是要畫得更好,必須遵守兩件事;第一要專心,專心觀察昆蟲的特徵,纔能詳實的將牠畫齣來,否則再怎麼畫也畫不像!第二是絕不可急,急忙中畫不齣一張好圖。若是時間不夠,就先停筆,等到有足夠的時間再完成。如此來說,畫昆蟲好似一種修練,但苦中也有樂,不信你試試看!

硃耀沂

圖書試讀

昆蟲教室第一堂 無變態類昆蟲Ametabola

彈尾目Collembola

彈尾蟲
  昆蟲的特徵之一是胸部背闆上有翅膀。大多數的昆蟲有兩對翅膀,但也可以發現一些沒有翅膀的,如跳蚤、蝨子或附在葉片、枝條上的介殼蟲等。這些昆蟲的無翅,與在此介紹的原始型昆蟲的無翅,意義完全不同。跳蚤等的無翅昆蟲在卵期末孵化之前的所謂胚胎期,仍有翅膀之類的構造,隻是在孵化時翅膀已退化。然而原始型昆蟲卻始終沒有這種構造,由於牠們具有一對觸角、三對腳等昆蟲應有的特徵,因此還是屬於昆蟲類的成員。

  彈尾蟲體型小,體長大多不到1公釐,大約1萬至1萬5000隻纔有1公剋的重量。牠們族群的數量意外地多,根據一次森林裏的調查,平均1平方公尺的林床土壤中可發現上百萬隻這類的昆蟲。彈尾蟲由於腹部、腹麵與腹端有彈跳用的特殊構造,而有彈尾蟲、跳蟲的名稱。由於體型小,彈尾蟲可說是無孔不入地存在,在南極陸地,目前所知的昆蟲就隻有數種搖蚊和彈尾蟲,但牠生活的場所也包括我們周遭。當我們在種植花木的花盆中加水,水溢到土錶時,水麵會浮現一些白色粉末,用手掌接近它,牠們卻忽然像是被風吹走般地失蹤瞭,那些粉末應該就是彈尾蟲,牠們是靠著彈跳逃走的。

雖然牠們體型小,但種類卻不少,已知有5韆至6韆種,有身體略呈圓筒型的角彈尾蟲、白彈尾蟲、粗短的姬彈尾蟲,以及呈球狀的疣彈尾蟲等。

纓尾目Thysanura

衣魚
  另一種我們身邊可見的原始型昆蟲是衣魚。翻開放置一堆舊衣服的衣櫃或舊書,有時可看到身體覆蓋銀色鱗片,腹端有三支長尾毛,像小魚的小蟲子,那是衣魚,牠的名字就是從這種習性來的。牠還有紙魚、書魚、銀魚等的彆名。最大型的衣魚體長約為1公分,大部分的衣魚體長約1公釐,主要的食物是澱粉,所以牠會舐食衣服上留下的手垢、汗滴或書本裝訂時所用的漿糊,並且常在書本封麵上留下一些食痕,以書籍害蟲而有名。不過,書本上更常見的是深達數公分的食痕,有時從封麵到最後一頁都有直徑約1公釐的深洞,造成這種洞道的元兇,不是衣魚,而是一種番死蟲的幼蟲。

要捉住衣魚得費點心思,因為牠的身體很柔軟,用力太大會捏死牠,另一方麵力氣太輕,牠會從你手中溜走,隻留下一些銀鱗。其實衣魚的口器並不發達,不適宜咬食東西,在此要還衣魚一個小公道。

石蛃目Microcoryphia

石蛃
石蛃是形狀類似衣魚的一種原始型昆蟲,多生活在落葉、樹皮下,鮮苔、地衣類,也有生活在白蟻、螞蟻的巢中。不像衣魚善於爬行,石蛃類彎麯腹端撃打地麵而彈跳。由於衣魚、石蛃之類的器官還不大發達,雖然體長隻有1分分左右,取食的食物需要經過2至3天纔會排齣體外。發育較慢,壽命較長者,通常有3至4年。原始型昆蟲的特徵之一是雌蟲及雄蟲不交尾而繁殖。雄蟲先把含有精子的精包排到適當之處,然後引誘雌蟲到有精包之處以腹端吸取精包,如此形成受精卵。這種生殖方法叫做間接受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昆蟲的“社會行為”和“交流方式”充滿瞭好奇,所以《颱灣昆蟲教室》這本書,我首先就鎖定瞭這方麵的內容。我特彆想知道,那些看似個體獨立的昆蟲,是否也存在著復雜的社會結構?例如,螞蟻和蜜蜂的群體生活,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它們的等級製度、分工閤作,以及它們是如何實現高效的群體協作的?而那些獨居的昆蟲,它們又是如何進行“溝通”的?書中是否會介紹它們復雜的“語言”,比如利用化學信息素來吸引配偶、標記領地,或者發齣警報?我希望書中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並輔以生動的案例,來解讀這些令人著迷的昆蟲行為。想象一下,瞭解一隻工蟻如何與同伴傳遞信息,或者一隻雄性蝴蝶如何通過氣味追蹤雌性,這種體驗一定會非常奇妙。這本書不僅僅是科普,更像是解開生命密碼的一把鑰匙,讓我窺探到微觀世界裏令人驚嘆的復雜性。

评分

拿到《颱灣昆蟲教室》這本書,我被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人文關懷所打動。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昆蟲的生命周期與演化”的內容。我一直好奇,那些在地球上存在瞭數億年的古老生物,是如何一路演變至今的?書中是否會追溯昆蟲的起源,並且介紹它們在漫長的演化曆程中,是如何適應各種環境變化的?例如,昆蟲翅膀的演化,又或者它們身體結構的變遷,這些背後是否蘊含著令人驚嘆的自然選擇的智慧?我希望書中能夠用清晰的脈絡和詳實的資料,來展現昆蟲演化的壯麗畫捲,讓我們看到生命形式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傳遞一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物種的消失,都可能是地球生命演化進程中的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昆蟲的知識,更是一種關於生命、關於演化、關於保護的深刻思考。

评分

剛收到這本書,還沒來得及深入翻閱,隻是粗略地瀏覽瞭一下目錄和幾頁內文。但光是看那排版和插畫風格,就立刻把我拉迴瞭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童年。封麵設計就很吸引人,那種帶著點復古又不失童趣的風格,讓我仿佛看到瞭小時候在書店裏偶然發現的寶藏。翻開第一頁,就看到一句引人入勝的開場白,似乎在邀請我一起踏上一場未知的探索之旅。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常見昆蟲的介紹方式,沒有那種冷冰冰的科學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活潑的語言,仿佛一位和藹的長輩在給我講故事。想象一下,在夏日的午後,伴著蟬鳴,翻開這本書,瞭解那些在草叢中、在花朵間忙碌的小生命,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美妙?我對它關於昆蟲生活習性的描述特彆好奇,比如它們如何築巢,如何覓食,甚至是如何繁殖後代。我一直覺得,這些小小的生物身上藏著很多我們人類難以想象的智慧和生存之道。這本書的字體大小和行間距也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壓迫感。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找個安靜的下午,泡一杯茶,然後沉浸在這本書營造的昆蟲世界裏,去發現那些隱藏在身邊的奇妙。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通往自然世界的邀請函,讓我對周圍的環境有瞭更深的期待。

评分

《颱灣昆蟲教室》這本書,光是目錄就讓我感覺信息量巨大。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昆蟲與人類的關係”這一部分。我一直覺得,昆蟲並非隻是田間地頭的害蟲或者餐桌上的美味,它們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例如,蜜蜂授粉對農業生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蠶絲則曾是人類重要的紡織材料。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經濟昆蟲的曆史地位?我又很好奇,除瞭那些顯而易見的例子,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昆蟲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一些昆蟲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或者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清道夫”角色,如何維持著環境的平衡。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昆蟲與人類社會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也許,這本書能夠改變我對昆蟲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它們身上蘊含的巨大價值和潛力。我甚至在想,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關於利用昆蟲來解決環境問題,比如昆蟲在生物降解方麵的能力?這絕對是當下一個非常熱門且有意義的研究方嚮,如果書中有所涉及,那將是一大驚喜。

评分

《颱灣昆蟲教室》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親切”和“實用”。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昆蟲與文化”的部分。我一直覺得,昆蟲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研究對象,它們在人類的文化、藝術、甚至民間傳說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颱灣民間關於昆蟲的俗語、故事,或者與昆蟲相關的傳統習俗?例如,在某些節日裏,人們是否會用特定的昆蟲來寓意某種祝福?或者在文學作品中,哪些昆蟲形象被賦予瞭特殊的象徵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挖掘齣這些隱藏在昆蟲身上的文化內涵,讓我們感受到,科學知識與人文情懷的完美結閤。這種角度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純粹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扇窗口,讓我們能夠通過昆蟲,去瞭解颱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曆史和文化底蘊,這種跨學科的融閤,無疑會大大提升閱讀的深度和趣味性。

评分

拿到《颱灣昆蟲教室》這本書,我首先被其精美的插畫深深吸引。那些色彩鮮艷、綫條流暢的圖畫,栩栩如生地描繪瞭各種形態各異的昆蟲,仿佛它們下一秒就會從紙頁中跳齣來。這些插畫不僅僅是裝飾,我預感它們在講解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直觀地幫助讀者理解昆蟲的結構、顔色、以及它們所處的生存環境。我尤其好奇書中關於昆蟲“僞裝術”和“擬態”的章節,想象著書中會如何通過插畫來揭示這些令人驚嘆的生存策略。例如,一隻葉蟲如何完美地融入樹葉之中,或者一隻蝴蝶的翅膀如何模仿其他更危險的昆蟲,從而保護自己。這些視覺化的呈現方式,無疑會大大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和學習效果,尤其是對於那些像我一樣,視覺學習能力較強的朋友來說。我期待書中的插畫能夠做到既科學嚴謹,又不失藝術美感,讓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學到紮實的昆蟲知識。而且,這樣的插畫風格,我相信即使是小孩子也會愛不釋手,這絕對是一本適閤全傢共享的科普讀物,能夠激發下一代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评分

《颱灣昆蟲教室》這本書,讓我産生瞭一種想要重新認識“傢門口”的自然的衝動。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昆蟲的食性與相互關係”的章節。我一直覺得,一個生態係統中,沒有哪一種生物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各種昆蟲的食性,比如植食性昆蟲、肉食性昆蟲、以及雜食性昆蟲,並且闡述它們在維係生態平衡中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展示一個簡單的食物鏈,比如草→蚱蜢→青蛙→蛇,來讓我們直觀地理解這些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解釋,當某一環節的昆蟲數量發生變化時,會對整個生態係統産生怎樣的連鎖反應。這種宏觀的生態視角,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每一個微小的生命,都是構成我們這個美麗星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的存在,都在默默地維持著這個精妙的平衡。

评分

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一下我對這本《颱灣昆蟲教室》的初步印象。盡管我還未完全讀透,但它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已經讓我摺服。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颱灣特有昆蟲的介紹,我一直對我們這片土地上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充滿著濃厚的興趣。書中不僅羅列瞭昆蟲的名稱和分類,更深入地挖掘瞭它們與颱灣獨特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之間的緊密聯係。我好奇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演化壓力讓這些昆蟲得以在這個島嶼上繁衍生息,並且形成瞭如此多樣的形態和習性。書中對昆蟲遷徙、繁殖、以及與植物相互作用的描述,似乎都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學意義。我特彆期待它能解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昆蟲行為背後所隱藏的生存智慧,比如它們如何利用僞裝來躲避天敵,或者如何通過復雜的化學信號來進行交流。作者的筆觸似乎非常細膩,能夠捕捉到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細節。我深信,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生態係統是一個多麼精妙而復雜的整體,而每一個小小的昆蟲,都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昆蟲的知識普及,更是一次對生命科學的深刻探索,它讓我對“微觀世界”充滿瞭敬畏。

评分

《颱灣昆蟲教室》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打動。它不像那些枯燥乏味的百科全書,而是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昆蟲學傢,帶著你深入颱灣的每一個角落,去發現那些藏匿於尋常百姓傢、農田、甚至城市公園裏的昆蟲朋友。我特彆好奇書中關於“都市昆蟲”的章節。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身邊的這些小生命。我想知道,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有哪些昆蟲依然頑強地生存著?它們是如何適應城市環境的?又有哪些“意外”的訪客會齣現在我們的窗颱或陽颱上?我期待書中能用有趣的故事和生動的描寫,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麻煩”的昆蟲,發現它們身上隱藏的生命力和適應力。這本書是否會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這些都市昆蟲和諧相處,而不是一味地驅趕?這種貼近生活的角度,我覺得特彆有意義,它能讓我們感受到,科學知識就蘊含在我們觸手可及的身邊,而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

评分

我是一名對自然觀察充滿熱情的業餘愛好者,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颱灣昆蟲教室》時,我的眼睛立刻就被吸引住瞭。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野外觀察技巧”和“昆蟲采集與飼養”的內容。我一直覺得,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真正讓你愛上一個領域的,往往是親身的實踐體驗。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教我們如何纔能在野外更容易地發現不同種類的昆蟲?比如,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更容易遇到特定的昆蟲?又該如何避免驚擾它們,以便更清晰地觀察它們的行為?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秘籍”,讓我這個新手能夠快速入門,並且提高觀察的效率和成功率。另外,關於昆蟲的采集和飼養,雖然我對此持謹慎態度,但我相信書中會以一種科學且負責任的方式來介紹。也許會強調保護環境、不濫捕濫殺的原則,並且指導我們如何為昆蟲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讓它們能夠健康成長,甚至繁殖。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我相信能夠讓更多人瞭解昆蟲,從而産生對它們的保護意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