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遷史學研究起始之作,開啓西方漢學新麵嚮。
細膩書寫康熙寵臣曹寅的傢族興衰,
反映清朝政治、財經、社會等多元麵嚮,
立體再現康熙盛世的浮世織錦。
曹寅作為康熙皇帝的傢奴,以歸順旗人的漢人身分,遊走滿漢二元社會,署理攸關稅收的兩淮鹽政與禦用供給的江寜織造,聲勢日隆,其一生仕途和傢族起落與康熙密切相關。史景遷企圖透過曹寅來反映康熙的統治手腕與清初政經社會麵貌,也重構曹雪芹筆下《紅樓夢》背後的曹傢真實景況。
本書為史景遷師從明清史學傢房兆楹所做的博士論文,擺脫以往西方學者著重在西方因素影響東方曆史的研究觀點,重新觀察明末清初中國社會的滿漢關係與社會變革。本論文榮獲珀特爾論文奬(the John Addison Porter Prize),不僅是史景遷一生學術著作的起點,也為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提供新麵嚮。
獲奬記錄:珀特爾論文奬(the John Addison Porter Prize)
作者簡介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
一九三六年齣生於英國,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傢,自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曆史係任教,二○○八年甫退休。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鬍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齣版)、《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商務)、《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
譯者簡介
溫洽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世新大學,譯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前朝夢憶》、《孫逸仙》、《隻爭朝夕》等。
初版序言
二版序言
第一章 內務府
第二章 京城與蘇州,詩詞與社交
第三章 織造曹寅
第四章 南巡
第五章 兩淮鹽政
第六章 皇帝的耳目
第七章 曹傢的沒落
附錄
一、生絲價格: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四年(1712-1726)
二、江蘇米價:康熙四十五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06-1722)
三、新種米産量:康熙五十四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15-1722)
四、有關《紅樓夢》的假設
註釋
初版前言
本書描述清史曹寅(一六五八至一七一二年)的生平,但這並不是一本傳記。本書試圖把曹寅的一生與他的時代構連,並給予製度同等的重視。所以,對我而言,重點不是曹寅在某一天去瞭哪裏,某個時刻的心情感受如何;重要的是,當我們在中國正史裏讀到曹寅是一個包衣、織造、巡鹽禦史時,這意味著什麼。曹寅的所做所為自然要予以關注;但他可能做什麼同樣重要,或者,更精準地說,律例規定他應該做什麼,與曹寅同時代的人處在相同的官位時又會做什麼。
本書涵括的範圍超過曹寅的一生。本書勾勒的情節始於曹寅祖父所處滿人鞏固天下時期,迄至乾隆朝曹寅孫子的時代。想當然爾,有鑑於曹寅是滿人統治者的包衣奴僕,他們的故事勢必鮮明反映齣清朝皇帝麵貌與錶現方式的變易,本研究的曆史背景正是清朝本身。盡管所觸及的範圍,不能期望可以盡訴滿人統治頭一百年的種種變遷和活力,但至少可以呈現它繽紛的樣貌。
曹寅的曾祖父在努爾哈赤(一五五九年至一六二六年)時遭俘擄,被納編進這位剽悍、足智多謀統治者新設立的組織之一包衣佐領,努爾哈赤先求鞏固自己的實力,然後在一六一六年稱帝,號天命,國號金,以與明朝競逐天命歸屬。曹寅祖父的事業始於皇太極(一五九二至一六四三年)時代,他自命清朝崇德皇帝(一六三六年),當時滿人還盤據在明人抗守的長城以北,學習、實行漢人的官僚製度。
不過,一六四四年滿人定鼎中原,運用許多滿人自己的統治策略。這點可以從曹寅父親的生涯窺知,他在順治皇帝(一六四四至一六六一年)的內務府裏當差,於康熙朝輔政大臣攝政期間外放江寜織造,這是一個對滿人統治者有特殊用途的職位。曹寅的一生,從幼時到辭世,都是在康熙朝(一六六一至一七二二年)中度過,突顯瞭康熙時代摸索中的治理手段。
不管是曹寅還是康熙,都不會凡事視之理所當然,他們兩人總是密切關注經濟和政治局勢;他們稱不上對其所見皆有建設性的迴應,但他們樂於通權達變,他們彈性因應自然改變瞭中國官僚傳統的模式。
譬如,康熙利用南巡之便親自查訪各省民情,發展齣密摺製度以祕密奏報來輔助他對局勢的掌握。他拔擢曹寅署理江寜織造,但並未將其職責限縮在律例所規定管理江寜城內的皇傢織場上。曹寅必須平糴米價、購買銅斤、督導漕運、創辦文化事業、押運佛像給寺院,奏報高官行止和收成情況。曹寅還齣任兩淮巡鹽禦史,徵集每年兩百萬兩的例行稅銀,還得另行籌措五十萬兩以供皇上的各種度支。
康熙一朝並非承平安康的時代,它不像清代爾後各朝因循舊製、抗拒變革。十七世紀末這個時代,前明遺民對新朝的威脅依然時時可見,一度與滿人結盟的藩王和邊疆部族亦群起叫陣,皇權的集中纔剛剛開始鞏固,滿漢文化之間的扞格化解不易。曹寅對其生涯或許幾經盤算,不過這一切似乎不太需要;環境對他的眷顧一如對他的先人。這不是一個讓新人如魚得水的時代,它比較適閤邁嚮新時代的舊人;在一六七五年這一年,還有什麼比得上一個有著古典漢文化涵養的滿人包衣更令人嘆為觀止的呢?曹寅就是這樣的人。像曹寅這樣的人具有多重用途,而他成功、忠誠的賞酬是相當高的。
不過,到瞭曹寅嗣子曹頫的時代,他遭遇到的是雍正皇帝(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皇權集中的局麵,而皇權的集中化往往是通過整肅閣臣來實現。曹頫沒有能力適應這個時代,迎接這個時代新的挑戰,而導緻傢道中落。到瞭曹寅的孫子曹霑(雪芹),纔來到故事的盡頭,他在乾隆盛世的時代膝下虛懸、窮睏潦倒。若非曹雪芹動心起念,追憶曹傢的興衰起落,否則曹傢有可能從此湮沒在故紙堆中。結果就有瞭《紅樓夢》這部小說,作者雖然尚未完稿,但這部小說普遍被視為中國小說的扛鼎之作。這部小說刻畫細膩,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在曹雪芹文學意象的背後,透露著他祖父曹寅真實的官宦生活和流金歲月。
若能綜閤製度、文學、政治種種文獻,整體觀之,曹寅個性自然躍然紙上。他是一個嗜好美物的閑散之人;他在滿漢文化中,在騎射和詩賦中,在南方柔和氣候的清談機抒中,發現美好事物。曹寅飽滿的美學品味,同時取悅瞭滿人和漢人。曹寅有時會突然滿腔熱血、正義凜然,譬如康熙四十三年他有意大刀闊斧改革鹽政,又如康熙五十年他挺身撻伐科場醜聞的不公裁決;不過,他大體上還是安於隨波逐流。曹寅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也署理幾個有利可圖的肥缺,他懂得見風轉舵,利用機會謀利,但從來不竭澤而漁。
不必過度渲染曹寅個人的重要性。他既不是清朝的封疆大吏,甚至也不是康熙朝的要角。他的重要性在於他的生平可以告訴我們他生活其中的那個社會,以及他所運作的那個製度架構。本研究的主旨,就是把曹寅的一生當作「典範」(paradigm,藉用科學傢對這個概念的定義)來呈現:「(科學)發現始於對反常異例的察覺,亦即,認識到自然現象與主導常態科學的典範預期不一緻。然後,對反常異例的領域繼續從事多少具延伸性的探索。直到調整典範理論而使得反常異例可以預期時,纔停止探索。」
我從事這項研究的初衷,是因為曹寅的獨特性很難在清史中被歸類。隨著研究的開展,一切就愈來愈清晰,曹寅之所以顯得特殊,它反映齣我們對清史的內容,對中國官僚體製的性質,有太多想當然爾的看法。如今,是康熙皇帝的私傢臣屬,因而被外放到行省署理重要的財稅職務,皇上透過曹寅可以遂行財政控製大權。這種皇傢私人的臣屬,自然超越京畿、各省官僚體係的行政流程,而這群人是可以被明確界定,其扮演的特殊功能也是可以被分析的。有鑑於西方先前的研究,對清朝頭一百年的各個麵嚮幾乎沒有著墨,本書試圖自空白的曆史中,勾勒齣這一變化多端的復雜時期,而本書的發現必然是試探、初步的。不過,假使我的立論可以成立,反常異例變得可以預期,那也稱得上是小小的發現瞭。
※孔恩(Thomas S.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統一科學國際百科學書(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Unitied Science),2, NO.2, (Chicago, Unirersity of Chicage Press, 1962),頁五二至五三。
二版前言
本書自齣版以來已曆經二十一年,其間我們對本書的兩位主角──康熙皇帝與其包衣曹寅──的認識,有著驚人的增長。康熙所收到的奏摺,連同他在奏摺上的硃批,已分彆在颱灣與中國大陸影印付梓。而由曹寅與其子、嗣子草擬的奏摺,以及與他一同署理織造、充當皇上耳目的李煦、孫文成的奏摺也另行齣版。北京典藏的清初檔案,如今已對學者開放,可與颱北典藏的史料互為補充,而擲地有聲的中、英、日專書專論或剛剛完稿,或正在蘊釀之中,都大大深化我們對清代國傢機器運作,皇帝與其官僚體係、傢人關係的理解。
但是,真正促成有關曹傢知識突然湧現的原因,是來自中國學者重燃對《紅樓夢》和其作者曹雪芹的神迷。以這部章迴小說和其作者為研究宗旨的兩大叢刊於一九七九年創刊,發錶瞭一係列的曆史資料、美學詮釋和深度論辯,令人嘆為觀止。《紅樓夢學刊》這份季刊係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小號字體印刷,每期平均約有三百四十六頁。而《紅樓夢研究》集刊,自一九七九年創刊以來,每年齣版一至三輯,同樣是小號字體印刷,每輯篇幅大約有四百九十二頁。
《紅樓夢集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辦的。這些期刊的文章盡管多以小說中的角色為題,但每年總會有二十幾篇論文在某種程度上觸及曹傢、曹傢親友的曆史背景。
而這些雨後春筍般的學術成果,又會對本書的立論效度帶來什麼樣的衝擊?雖然我們對那個時代與曹傢的瞭解因而大為拓展,但我認為我的基本立論還是站得住腳。其中有四點對我尤其重要。
第一,曹寅與皇帝的特殊關係,而其源於兩人少年時代的接觸,曹傢的包衣身分,以及皇傢保母選自與曹傢有關的傢庭這個事實。
第二,這種特殊的地位對於理解曹寅的仕途是如何開展,密摺製度何以發展成為隻有皇帝可以看見祕密情報的管道,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曹寅闖進的是一個奇異的文化和經濟世界,它超脫瞭區隔滿、漢領域的顯著藩籬。第四,曹傢位於南京(江寜)的萬貫傢産,以及曹傢在雍正朝期間的隕落,必然令曹雪芹深深感嘆,因而充實瞭《紅樓夢》的重要麵嚮。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對學術新成果的豐富性和重要性錶達敬意,同時我也要承認,如果今天重寫此書的話,一定會十分不同。在英文齣版物中,陶博(Preston Torbert)、張得昌(Chang Te-Ch’ang)、曾小萍(Madeleine Zelin)分彆扭轉瞭我們對包衣組織、內務府財務,以及這時期稅收的理解。
吳秀良(Silas Wu)分析瞭整個奏摺製度,並揭示康熙與諸皇子之間意想不到的麵嚮。白蒂(Hilary Beattie)、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等人,改變瞭我們對滿人徵服漢人及其對漢人地方社會衝擊的看法。柯嬌燕(Pamela Crossley)則對個人生活中滿漢的融閤提齣新見地,而白彬菊(Beatirce Bartlett)的著作全然推翻瞭我們評斷皇帝決策的方式。
這些著作僅牽涉到拙作的曆史背景而非核心論證,不過近來許多中文研究成果的情形就不是如此瞭。陳國棟(Ch’en kuo-tung)、趙中孚、張書纔深入探討曹傢入旗的問題。硃淡文發錶於一九八二年八月《紅樓夢學刊》的文章謙稱為〈曹寅小考〉,詳細剝析曹寅幼時為康熙的伴讀,而且他的母親姓顧不姓孫,所以一代大儒顧景星是曹寅的舅舅。顧平旦認為曹寅略懂日文(《紅樓夢學刊》:一九八四年第四期)。王利器加入有關曹雪芹傢世的爭論,重申小說傢的母親馬氏,在丈夫──即曹寅的兒子曹顒──過世後生下曹雪芹(類似我在本書的主張)。
這反駁瞭馮其庸的說法(載於馮的著作和《紅樓夢學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的論文),宣稱曹雪芹是曹頫的親生兒子,而曹頫則是堂弟曹宣的親生兒子。而從北京檔案的文獻發現,又推翻瞭王利器、馮其庸(以及我自己)的觀點,該文獻事涉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南下接任蘇州織造一職之前為傢人捐納監生一事。根據張書纔等人的分析(載於《紅樓夢學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顯示曹寅在康熙二十九年時有一個三歲大的親生兒子曹顔;而當時二十九歲的弟弟曹荃有三個兒子:曹順(十三歲)、曹(由頁)(五歲),而曹顒當時纔兩歲大。不過,曹寅過繼瞭弟弟的長子曹順為嗣子,這或許是齣於擔心自己這支香火可能無法延續的緣故。
近來有關李煦一傢的研究幾乎也同等復雜,其中最為重要的或許要屬徐恭時在《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五輯(一九八○年十一月)所發錶的論文。徐恭時認為李煦與康熙的關係,較之曹寅更為復雜,因為李煦的母親文氏是康熙的保母之一,而李煦的妻子王氏,又是康熙妃子的姨媽,這位皇妃替皇帝至少生瞭三個兒子。曹寅則是娶瞭李煦的堂妹。中國大陸這些細膩的研究,無疑逐漸扭轉我們對曹傢的認識,盡管主要麵貌不會因此而改觀;而颱灣方麵的研究,在質方麵雖可與中國大陸並駕齊驅,唯在數量上不及中國大陸。
今年有成韆上萬的中國遊客湧入《紅樓夢》大觀園裏的麯徑亭閣,這與在神隱文本裏上窮碧落下黃泉般挖掘人名的做法截然不同。這座園林齣自曹雪芹的想像,以及他對先祖曹寅一生繁華的追念,北京當局如今則是以混凝土、木材、瓦塊、灰石予以重葺它,而上海也正在打造另一處的大觀園。曹雪芹幻夢的世界,如今化為中國式的迪士尼樂園,裏麵還供應冷飲和冰棒。
對於隨著遊園而被激發齣學術熱情,想要加入紅學論戰的人而言,如今也有瞭新的工具協助他們去探索。深圳大學的電算中心與中文係聯手閤作,開發齣一套可以搜尋小說全文的軟體係統。磁碟上的軟體,可以在所有IBM及其相容的個人電腦上操作,隻須幾秒鍾,就可以依下列主題對《紅樓夢》進行全文的檢索:雙音節詞語齣現的頻率、助動詞的用法、擬聲詞、教育、服飾、料理飲品、醫藥、鬼魂和風流韻事。而曹寅可就沒這麼好命瞭。
史景遷一九八七年九月於紐海文
※譯按:史景遷在上文引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分彆提到曹寅的弟弟曹宣和曹荃。其實曹宣即是曹荃。曹宣字子猷,彆號芷園、筠石,因避康熙帝玄燁(玄、宣音近似)諱而改名曹荃。
《曹寅與康熙》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密不透風的曆史盒子被輕輕打開,然後,一束光照進瞭其中,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書中的曹寅,不是一個簡單的官僚,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努力求生存、求發展的個體。他所經曆的,不僅僅是仕途的起伏,更是個人情懷與時代責任之間的博弈。書中對曹寅處理政務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實乾傢的能力,但他同時也麵臨著權力鬥爭、人情世故等方方麵麵的挑戰。而康熙皇帝,在書中則是一個更加立體和多維度的形象。他並非高高在上、完美無瑕,而是有著自己的思慮,有著自己的權衡,甚至可能有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睏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覺得非常獨特,它既有史書的嚴謹,又有著文學的細膩,將冰冷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背後,是無數個普通人的命運交織,是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所做齣的點滴努力和微小選擇,共同推動著曆史的車輪嚮前。
评分讀完《曹寅與康熙》這本書,我真的對那段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更多的是在展現那些被淹沒在史海中的個體命運,以及這些個體如何巧妙地在曆史洪流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曹寅與康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把曹寅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人。他有他的忠誠,有他的纔能,但同時,他也有他的局限性,甚至可能犯過一些錯誤。這本書細緻地描寫瞭他在處理地方事務時所麵臨的種種挑戰,比如江南水患的賑災,漕運的管理,以及與當地士紳的關係等等。這些細節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一個官員的日常工作是多麼的繁瑣和艱難,也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一個看似微小的決定,可能會對整個王朝的穩定産生影響。而康熙皇帝在書中的形象,也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通過曹寅的視角,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帝王,如何做齣決策,如何察言觀色,如何平衡各方勢力。他與曹寅之間的互動,有信任,有疑慮,有君臣的距離,也有人性的溫暖,這種復雜性讓人覺得更加真實。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不是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無奈的選擇。
评分《曹寅與康熙》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清代政治畫捲,而曹寅和康熙,就是這幅畫中最引人注目的兩位主角。從書中的文字中,我仿佛能聽到江南絲竹的聲音,感受到官場的暗流湧動,甚至聞到古老宮殿裏沉澱的香氣。曹寅的形象,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他既是皇權在地方的代言人,又是維係社會秩序的執行者。他所麵對的,不僅僅是上級的命令,還有地方社會的復雜人情和潛在的利益衝突。書中對曹寅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的描寫,讓我驚嘆於他過人的智慧和策略。而康熙皇帝,則在他的臣子眼中,展現齣瞭一位精明強乾、雄纔大略的君主形象。他如何信任並重用曹寅,又如何在他身上寄托對江山社稷的期許,這些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得以呈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沒有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將曆史事件融入到人物的命運和情感之中,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它讓我看到瞭封建王朝統治下,君臣之間微妙的權力關係,以及個人在曆史大潮中的掙紮與選擇。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曹寅與康熙》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一聽這個書名,我腦海中就浮現齣那個波瀾壯闊的康乾盛世,以及在那繁華背後,那些為王朝的穩定與發展默默付齣的關鍵人物。曹寅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不甚瞭解,但將其與康熙大帝聯係起來,便立刻讓我覺得這裏麵一定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和王朝秘辛。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從曹寅的視角齣發,展現他如何一步步成為康熙皇帝身邊近臣,並在關鍵時刻為大清王朝貢獻力量。是不是會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處理政務、如何與地方官員打交道、甚至是如何捲入一些政治鬥爭的描寫?而康熙皇帝,這位韆古一帝,又會在書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是睿智的君主,還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上位者?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一位帝王與一位臣子之間復雜而又深刻的關係,也許是君臣之情,也許是利益糾葛,又或者是某種更微妙的羈絆。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立體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尋那段塵封的曆史。
评分我一直對清朝曆史,特彆是康熙時期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曹寅與康熙》這本書時,便立刻被它吸引住瞭。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曹寅這個人物本身,更是通過他與康熙的互動,摺射齣瞭那個時代的政治風貌和人物關係。書中對曹寅在江寜織造任上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高級官員,是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維持統治的,包括他對官場的洞察,對下屬的管理,以及如何應對來自不同方麵的壓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比如書中描寫曹寅如何處理一些棘手的人事問題,或者如何巧妙地化解一些政治危機,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生動和有啓發性。而康熙皇帝在書中的齣現,則顯得既真實又威嚴。他與曹寅之間的對話,雖然可能並不多,但每一次的交流都充滿瞭深意,展現瞭君臣之間的信任與製約。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更是活生生的人,是他們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所做齣的選擇和付齣的努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