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鬍騎聲啾啾
從大興安嶺南下的「麒麟傳人」,
在中原各處留下自己的足跡,
統治中國長達四百年,
更建立起中國第一個非漢人統治的正統王朝!
和在馬背上四處徵服的其他遊牧民族不同,鮮卑人在下瞭馬後融入中國,身處於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創屬於自己的王朝,前前後後共建立十三個政權,統治疆域涵蓋今天中國的東北、華北、內濛古、新疆東部,乃至淮河流域,其中還包括統一北方,結束諸鬍列國時代混亂局麵的北魏。
這些遍布於中國各地的鮮卑人,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下,加速民族融閤的腳步,經營西域,傳播佛教思想,在敦煌、雲岡石窟鑿齣許多大佛;北周時創建的府兵製,打下隋唐盛世的基礎;鮮卑人酈道元寫齣《水經注》、賈思勰寫齣農學專書《齊民要術》、陽銜之如實記載《洛陽伽藍記》,連同膾炙人口的《木蘭詩》,留給中國許多豐富的文化遺産。
作者簡介
劉學銚
山東諸城人。
學曆: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士
經曆:現任中國邊政協會祕書長兼季刊主編、文化大學教授。曾任濛藏委員會委員兼主任祕書,中原大學、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著作:《五鬍史論》
《匈奴史論》
《鮮卑史論》(曾獲新聞局最佳齣版奬)
《五鬍興華》
《鬍馬渡陰山》
《成吉思汗傳略》
《北亞草原民族雙軌政製》
《西藏論文集》
《藏族源流蠡測》
《濛藏委員會簡史續編》
《外濛古問題》
《土爾扈特源流考證與校補》
《清季民初中濛關係》
《中國曆代邊疆大事年錶》
《文化外史》
《中國文化史講稿》
《從古籍看中亞與中國關係史》
第一章 「鮮卑」的源起
「東鬍」與「匈奴」
冒頓鳴嘀弒父
東鬍與匈奴之爭
「鮮卑」的意義
關於「鮮卑」的記載
鮮卑山和鮮卑民族
「鮮卑」的意涵
第二章 從大興安嶺來的鮮卑人
鮮卑遷徙路綫
早期鮮卑民族習俗
鮮卑語言
鮮卑文字
第三章 鮮卑的列國時代(上)
檀石槐
鮮卑「慕容」之由來
鮮卑慕容部的崛起
前燕建立
慕容雋建元稱帝
前燕之禍
慕容垂建後燕
後燕之亂
馮跋篡建北燕
西燕建國
兩燕之爭
慕容德之南燕
第四章 鮮卑的列國時代(下)
吐榖渾
乞伏部西秦
禿發部南涼
代政權
第五章 北魏王朝的建立
道武帝拓跋珪
從代到魏的建立
北魏國傢建設
討高車與爭河東
道武帝晚年的昏亂
太武帝的霸業
南北對峙
第六章 統一北方的北魏
北魏的兵製
北魏疆域
立子殺母
崔浩撰史族誅事件
馮太後臨朝
馮太後改政
第七章 孝文帝太和改製
遷都洛陽
孝文帝漢化政策
評「太和改製」
第八章 北魏的黃昏
朝廷內亂
鬍太後臨朝
六鎮之亂
爾硃榮叛亂
高歡與宇文泰崛起
東魏
西魏
第九章 北齊與北周
北齊
北周
東、西魏之戰
齊周和戰
第十章 鮮卑的遺産
石窟文化
學術成就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展現瞭一個曾經在曆史上“隱身”的民族,如何在大興安嶺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齣令人驚嘆的文明和強大的生命力。我一直覺得,我們對中原王朝的曆史瞭解更多,但那些散落在邊疆的民族,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甚至更具傳奇色彩。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作者在梳理鮮卑各部興衰的同時,將大興安嶺的山川地貌、氣候環境與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係起來。我仿佛看到瞭鮮卑人在廣袤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在險峻的山林中狩獵生存,他們的強悍與堅韌,很大程度上是這片土地所賦予的。書中的曆史脈絡清晰,但又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那些曾經強大的鮮卑王朝,為何會走嚮衰落?又有哪些部落能夠在時代的變遷中崛起?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讓我對曆史的發展規律有瞭更深一層的思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解讀,它們不僅僅是對事件本身的敘述,更是對背後深層原因的挖掘,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必然與偶然。
评分這絕對是一本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曆史讀物。我很少對曆史題材的書籍産生如此強烈的沉浸感,但這本書做到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在描繪宏大曆史敘事的同時,又不乏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揣摩。我最看重的一點是,這本書並沒有將鮮卑民族簡單地視為“野蠻人”或“徵服者”,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思想,以及他們在與漢族文明互動中所産生的復雜影響。書中的很多篇章都讓我駐足思考,比如關於鮮卑統治者如何學習和藉鑒漢族文化,如何將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結閤,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啓示意義的。它打破瞭我之前對那個時代的一些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生動的曆史畫捲。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也會思考不同文化如何能夠和諧共存,如何在碰撞中發展。這本書不僅是關於鮮卑的曆史,更是關於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普遍規律的探索,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難得。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情懷。在閱讀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鮮卑民族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懷有一種深厚的情感。這種情感並非盲目的崇拜,而是一種對曆史真實的尊重,對民族精神的探尋。我喜歡書中那種兼具史學嚴謹性和文學感染力的敘事風格。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冰冷,也不像通俗小說那樣失真。作者在還原曆史細節的同時,還融入瞭自己對曆史的理解和感悟,讓文字充滿瞭溫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曆史事件時的態度,既不迴避矛盾,又不進行簡單評判,而是通過多角度的呈現,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大興安嶺這個地理名詞,在這本書中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它變成瞭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無數傳奇的文化符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北方曆史的理解,有瞭一個全新的維度。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角落,原來隱藏著如此精彩的故事,也塑造瞭我們今天中國的麵貌。
评分這本書,說實話,我最初是被書名吸引的——“鮮卑列國:大興安嶺傳奇”。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到瞭那個充滿風沙與鐵蹄的年代。我一直對北方民族的曆史,特彆是那些曾經在中原舞颱上留下濃墨重彩痕跡的遊牧民族,抱有濃厚的興趣。鮮卑,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我知道他們與魏晉南北朝的曆史緊密相連,知道他們曾建立過強大的帝國,但具體的王朝更迭、民族融閤、文化碰撞,我總覺得隔著一層模糊的麵紗。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就像看到瞭一扇通往那個未知世界的大門。我期待著它能帶我深入瞭解鮮卑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社會結構、他們的信仰習俗,以及他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留下的那些不為人知的輝煌與悲愴。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堆冰冷的曆史事件的堆砌,更能夠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那個民族的精神。我尤其好奇“大興安嶺傳奇”這一部分,這片土地對於鮮卑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他們的發祥地,還是他們徵戰的舞颱?亦或是他們精神的寄托?這些問題,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書中尋找答案。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真的不是書本上那些死闆的年代和事件清單。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鮮卑民族波瀾壯闊的興衰曆程。從一開始,我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所打動。雖然是寫曆史,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故事性。那些曾經隻存在於史書中的名字,比如慕容垂、拓跋珪,在書中變得鮮活起來,他們不僅僅是統治者,更是有著血有肉、有情感、有智慧的個體。我能夠想象他們在決策時的猶豫與決斷,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勇與謀略,甚至是在失意時的痛苦與掙紮。書中的很多細節都描繪得非常到位,比如鮮卑人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的習俗,還有他們獨特的宗教信仰。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底色,讓我對鮮卑人的生活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對於民族之間的衝突、融閤,以及政治鬥爭的殘酷,都進行瞭坦誠的描寫。這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不再是簡單的好人壞人的二元劃分,而是看到瞭不同民族、不同勢力在曆史洪流中的艱難抉擇與命運沉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