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讀櫺曦◎博弈
櫺曦在《自體感官》裏有一詩是〈我們談詩,不談感情〉,耐人尋思,詩怎麼能不談感情呢?這首詩,開始是這樣的:「詩集裏躲隻蠍子」,詩結尾則說:
一度以為自己是隻蠍子
然而,當被翻閱
開始,我螫嚮一段不算短的
懷念
難道是感情螫人?或更怕的是自己螫瞭自己,近詩情怯,至痛如冷不防的蠍螫。對於詩人而言,隔一段時間再看自己所寫的詩時,曾經投入的情感又迴來敲著心門,以為死矣卻未僵直的悸動,這種迴憶所引起的刺痛,是詩者那曾幻化為詩句描述的分身,靈魂,又齣現眼前,似曾相識的迴螫。詩裏一句「透明分身或靈魂搬運」,讓我想起有位詩人曾言,當讀到一首詩而有頭蓋骨被掀開的觸動,我就知道那是真詩。這螫的概念在這本詩集內亦齣現於〈影〉,〈囈病持續〉,與〈齣版〉數詩中。在〈天亮〉一詩中,也有「詩的談論不再激情」一語,似乎不談感情,談則不再激情;
詩的談論不再激情───
你是我,你在白格內看我
盡管爬行牆與牆間,你的臉
有我的臉
而「你是我,你在白格內看我」,自體與字體在這裏似有瞭暗示,你的臉與我的臉有瞭重疊。
櫺曦的這本詩集並不易讀,有極深的個人情感描述方式在裏頭,也跳齣傳統的詩審美,幾乎是寫給創作者看的,交流的,其中思想飄忽,詞語豐富,少因循舊語,語句多有暗示,和比喻性的詩語言是有些區隔的;但也正是這些吸引人。詩人的詩有「詩句換日綫」(〈天亮〉),「末頁皺瞭一條∕換日綫」(〈齣版〉),似乎詩人常夜行,詩句如地球是鏇轉的,或許在黑夜換日的時候來讀,更有體會;但行到無腳印之處,我也擔心後頭是否有尋荒的拓客。知識上來說,若不嚮異處探索,有什麼可以進步的呢?故樂於──亦覺榮幸──為短文略述閱讀所得。
1. 詩句可另成詩題
這樣的情形,意味著詩句是有啓發性的,觸動人想像的;而想像是脫繮野馬,甚至不在原詩的草原上奔跑。比如〈島旅〉的「闔眼的路燈是兀立撐傘的耆老」,再比如〈天亮〉裏的「蠹魚與言鳥」,〈讀我的感官〉裏的「過於抵抗的感官」,〈熱血與懶懶〉裏的「平行不比垂直討喜」,或〈詩.兩棲〉裏的「傳統外皮中裸超現實的骨」都能讓人另有想像。櫺曦與文字維持的關係是矛盾的,似愛但總是有哀愁的;如「如何對文字∕不設防」,「就讓文字的銳利割破我喉嚨」,「文字反射在黑色屏風上」,「文字裏的黑潮」,「文字沼澤適逢鞦味」,「裸裎的文字」或「是否那文字也能纏綿?」
一直到讀到〈曖昧期〉裏的
我們很有默契的
翻齣愛情
便如同一棵樹上開滿瞭花等待結果
我竟生齣「纔放下心」的感受。
在讀完〈讀信〉,〈翻信〉,〈郵戳〉諸詩後,不由即筆緻詩人如下:
《無聲的字幕》
斑駁的地址
郵差許久未曾經過
破損的窗
漏齣遺世的眼神
詩人棲居在格子裏
無聲的語言在
無色的圖畫下
一個個詩人的輪廓
時代彈爆的強光
落印在負片上
我經過一格小鎮
不見藍衫子
我走到一格山野
蘆葦說著去年
這入骨的情感,不在皮肉上;櫺曦詩者辛苦瞭。
2. 性的意識
性可說是體變化的開端,也是潛伏在成年人意識裏最主要的自體本能念頭,這本詩集裏巧妙地把性意識融入比喻與暗示,並賦予自體的新意義,構成瞭一部份的自「體」感官,因此文字「自體」與人的身體器官的意義聯係也因此豐富瞭起來,有一個平行意識的貫穿感官。這與哲學上的自體與感官的定義是不同的。下麵我摘句一些具有性意識的例子,排列以方式如下:
詩題:句∕句∕……
無聲的人們:獨自手淫語言∕獨自飯菜
島內哭泣:有韆萬隻觸手∕分彆猥褻海岸∕路的盡頭是時間的腳趾∕意識在裏邊泅泳
啖腸論:送入嘴裏∕洞房∕枕在後腦的牙
骨人:將史料點嚮每一個空虛穴位
援女:我曾從那隙縫裏找尋∕解離的青春字詞∕除瞭跨(跨)下所藏匿的信仰
一夜晴:不如多買幾個蘋果∕等待夜黑∕許多體液經紫外綫照射後竟無情
郵戳:齒狀花排擠你的青春∕臉,處女不再
不隻沉默的艦隊:魚貫著 尾隨∕輿論∕這棟宅體的裏外∕皆是補強∕在這棟過於龐大的艦隊裏∕各自尋找可親吻的女體∕交媾,為這抹自由尋找∕繁衍的道路
油畫.Ⅱ:蛋黃 讓倘佯給釣瞭上
油畫.Ⅲ:你是幻想的口吻,在∕我的季節裏∕捉 迷藏
油畫.Ⅳ:意識的死因∕不單純於∕空白的繪布上
油畫.Ⅴ:夜的腋下騷癢
入睡:許多隻羔羊∕都躲著∕都躲在你的闔眼
層玻璃:幾種果汁裸泳在不外遇的泉區∕細微的掙紮在毛孔裏立現∕切綫上滿住你的懷念
葬花:花瓣掉落的方式似高樓大廈解體∕哭泣聲不過爾爾抽∕噎也隻是一種反射
尋夢的男子:就寫些麥穗的隱事
相反:便讓我銳利得∕切開你豐腴的外錶∕在情緒上種一棵樹∕許多背離者都脫逃到鏡外
咖啡潛讀:失速墜毀一片∕未經世事的土地
囈病持續:囈病已不是口水舔舐∕解決在於把洞填補
逐波:我們輪流開往潮汐∕他睡在我的眉尖
靈魂錯落:安靜得∕擁入名為虹的夾層中
天亮:天亮以後∕我們需將蠹魚與言鳥放行
性的意識齣現在詩裏可算是當代詩的一個特有的現象。能夠言之有義,自肉體的到心靈的,自小我的到大我的,自社會的到文化的,以性為體,以體為鑰,開啓瞭解當代詩情的另一篇,這是前輩詩人少寫的,也是這本詩集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地方。
3. 自體感官的延伸
在輯七〈短印記〉的短詩選中,我看到瞭詠物詩的轉變,或以物為自體,或以感官入物;那自體的陳述,期待感官的邂逅。如〈購物袋〉一詩,說的何嘗不是詩?鬧字就像個手推車,裏麵裝著「市」;鬧字有何嘗不是腦,詩人推著它;鬥字又比如有雙耳,産生字形的聯想暗示;則,再迴顧〈側耳〉那詩,就更有意思瞭。(《說文解字》:鬧,不靜也。從市鬥。)
〈購物袋〉
雙耳
倒摺成舊的手推車
置放,鬧鬧鬧的
感
官
氛圍
重覆
使用
耳是自體,也是感官,在這本詩集裏多次齣現,已構成一個母題意識,令詩人所〈緻無聲的人們〉也要〈側耳〉來「傾聽遠方的要來未來的停滯」,這是詩者的心聲吧。
於是,摺下兩片耳朵
裝上
倏地消失在
巨
大
夜
空
這本詩集,語言形式是不落俗套的,讓我藉用〈天亮〉詩中的句式:不落俗套的語言形式是□□,我喜歡;)
詩無法說盡,甚至說近,我的短文所及於其他讀者與作者是次體的,個人的。讀者放空自己,接著進入詩集,跟隨著櫺曦的詩,進行一趟自體感官之旅,那麼,承認你所感受到的,那便是屬於你的自體感官。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多樣,有時候是哲學的思辨,有時候是詩意的描繪,有時候又是非常接地氣的日常觀察。作者仿佛掌握瞭語言的魔力,能夠根據不同的主題,切換不同的錶達方式。我尤其喜歡他運用隱喻和象徵,這些意象在我的腦海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們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視覺和情感的體驗,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想要傳達的理念。
评分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很有意思,沒有按照傳統的邏輯順序,而是像是在大腦中不斷跳躍的思緒。有時候,我會突然被一個意想不到的段落觸動,它可能是在講一個關於“連接”的哲學思考,也可能是在描繪一種“失落”的感受。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反而更加貼近瞭我日常生活中對“自我”的體驗。我們的大腦不是一颱順序處理的機器,我們的情感也不是一條直綫。這本書就像是作者在和我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他拋齣一個問題,然後邀請我去思考,去感受,去尋找屬於我自己的答案。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中間部分,作者開始探討“身體”作為一個容器,承載著我們情緒、記憶和經曆的復雜性。他並不是將身體看作是一個純粹的生物機器,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生生的、有感知能力的實體。他用瞭一些非常生動的比喻,比如將身體比作一本厚重的日記,每一道疤痕,每一次疼痛,都記錄著一段故事。我發現自己讀著讀著,就不由自主地開始審視自己的身體,迴憶起那些曾經讓我難以忘懷的經曆,那些喜悅、悲傷、甚至是隱秘的痛苦,它們都以某種方式烙印在我的身體裏。作者的敘述具有一種強大的共情力,讓我覺得他不僅僅是在講述自己的經曆,而是在引導我,去傾聽我自己的身體在訴說什麼。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深深的平靜,但這種平靜並非是麻木,而是一種經過深刻體驗後的沉澱。我開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更加珍惜當下擁有的,也更加有勇氣去麵對未知的挑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瞭自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活著”這件事的全部含義。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是一種極簡主義的美學,深邃的藍色背景,中間若隱若現一個抽象的、由綫條構成的身體輪廓,仿佛暗示著某種內在的探索。翻開第一頁,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淌進我的心田。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澀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甚至有些詩意的語言,描繪瞭他對“自我”的感知過程。我尤其喜歡他描述童年時,那種對身體的懵懂好奇,對世界萬物觸手可及的興奮,以及那種不加修飾的、純粹的體驗。那種感覺,我仿佛也迴到瞭自己的童年,那些被遺忘的、微小的、卻又如此真實的觸感和情感,在他筆下被重新喚醒。
评分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更是作為與世界萬物互聯互通的存在。作者在描述他對自然的感知時,那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仿佛也置身於那片森林,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傾聽著樹葉的沙沙聲。他用一種非常謙遜的姿態,錶達瞭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宇宙奧秘的好奇。這種廣闊的視野,讓我覺得我渺小的煩惱,在宏大的宇宙麵前,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瞭。
评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邊界”的探討。他不僅僅是指身體上的界限,更是指我們心理上、情感上的界限。他用很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當這些邊界被侵犯,或者被模糊時的那種不適感,以及當我們學會清晰地劃分和維護自己的邊界時,那種由內而外的力量感。我在這部分學到瞭很多,開始反思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是否總是過於迎閤,或者過於封閉。作者的文字給我瞭一種啓發,讓我意識到,清晰的邊界並不是孤立,而是建立健康連接的基礎。
评分我喜歡作者的坦誠。他沒有迴避自己的脆弱和睏境,而是將它們 as part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這種真實的展現,讓我感到非常親近,仿佛他就是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在和我分享他最私密的感受。他讓我意識到,我的不完美,我的掙紮,並不是一種缺陷,而是構成我獨特性的重要部分。這種接納,從內心深處讓我感到一種釋放。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並非提供一套標準化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全新視角。作者沒有說“你應該如何”,而是引導你去“如何感受”、“如何體驗”。他用一種非常溫和、但又充滿力量的方式,鼓勵我去探索內心的未知領域。我發現,我不再試圖去“控製”自己的情緒,而是學習去“理解”和“接納”它們。這種轉變,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评分“記憶”在這本書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作者不僅僅是將記憶看作是過去事件的記錄,更是將其視為一種流動的、具有生命力的存在。他描述瞭記憶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在,又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於“遺忘”的章節,他認為遺忘並非是一種損失,而是一種自然的過濾和新生。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過於執著於那些過去的傷痛,而忽略瞭生命本身的更新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