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濱的刺蝟---代序
記不得第幾次參加在花蓮市鬆園舉行的詩歌節瞭,十月依然燠熱的室內,不知哪裏冒齣來的那麼多聽眾---他們平常都在哪裏﹖讀詩嗎﹖為什麼颱灣詩集一般難賣一刷﹖也許都並不衝著我來的罷,隻能這樣解釋。
從位於南京街的傢走到鬆園不需廿分鍾,途經那已經拆空瞭的「溝仔尾」(舊夜市及風化區) ,「市中心」精華路段的中正、中山和中華路,過美崙溪走上美崙坡便是瞭---這一路由「非詩」步行進入「詩」,過程依然使我睏惑。
相較於「非詩」的版圖,鬆園那小小幾間房間,像大海中央的孤島。島上一群「詩人」奮力嚮四方虛空吶喊,連迴聲都聽不到。
「你是迴來鬆園開會嗎?」媽在我齣門前這樣問,似乎瞭解我正要去參加一場醫學會議。
遠遠地鬆園那獨棟老舊的兩層建築傳齣瞭麥剋風擴大的人聲和音樂,海風徐來,鬆林亭亭, 卅年前在林中戶外寫生課的景象依舊曆曆在目, 隻是少瞭一些原始和神秘。
總是有人捧著書來要簽名, 一本接一本---不禁起疑:我的詩集有這麼好賣? 還是轉手這些經作者簽字的書可以上網拍得好價錢﹖
一位婦人也湊過來要簽名, 一麵解釋(大概見我一臉睏惑於她似乎不是平常會讀詩的那種人):我女兒讀慈濟,老師帶她們全班來,我也陪著來。
「謝謝你來…。」我堆起職業性的笑容(一麵懷疑詩人如何能是一種「職業」),一麵說:「大姊…。」
她一聽,立刻臉色一變,氣沖雲霄:「什麼大姊,我還比你小兩歲!」
當我上颱讀著歌誦愛與青春的詩時,颱下有著這樣介意我比她大兩歲還膽敢尊稱她「大姊」的「讀者」,心中又是尷尬,又有說不齣的難過。
很難解釋這難過從何而來,隻直覺詩人與詩與讀者中間的那條看不見的連係的綫,不應該是落在這樣一個喧鬧,擁擠而揉離的場閤。
韆年之外的屈原,李白,韆裏之遙的波特來爾,莎翁,之於我們,都絲毫不曾影響這條綫的堅實緊密。
而在這濕熱擁擠的會場,我卻覺得我和詩,和詩另一頭的讀者,相隔無比遙遠。
詩唸完瞭,颱下響起掌聲,為什麼,我覺得我唸的這首詩一點也不好,我唸得也不好,為什麼就沒有人坦率誠實地說:我不喜歡這首詩,你唸的不好。
聽見這樣的掌聲,我眼角微濡,心中泣血。
詩人需要的敬意不是這樣的。我在吶喊。
如果你在讀著我的詩的時候嘗經心頭不由自主地一緊一震,曾經眉頭微蹙或嘴角飄過一絲心領神會的微笑或用眼尾餘光瞥見瞭我們共同窺見瞭的那光年之外一顆神秘的星光,既使今生隻是陌路,我都能在車馬喧囂中聽見韆裏之遙韆年之外你如潮汐般的呼吸。
那樣地貼近。
如果不曾,請你隨手放下我的詩,繼續你的人生行路,其他的閱讀。
而在鬆園,一切是那麼的疏離而遙遠。
詩在拍手,緻敬,高歌,「麵對麵」之間,遺落瞭更多詩的初衷與本懷。
柏拉圖從他的理想國裏趕走瞭詩人,正為的就是詩人「復製瞭拙劣的想像型式」, 而「遠離瞭真實」。
在詩裏,我要的是靈魂裏深埋的真相,而不是此刻週遭如潮水般湧來廉價的掌聲。
如果你們要聽見我,就請你們讀我的詩,好好地,安靜地,專注地,深情地,老老實實地。
不要想到詩人。
如果你們想要對詩人好,就請隻對他的詩好,就夠瞭。
我閤上手中的手冊,再一次後悔來到這詩歌節。
而過後不久我又要搭著火車北上由「詩」進入「非詩」的國度。
在我工作的醫院裏,有許多人亳不掩飾地鄙視著我白袍之外的繆斯身份。不務正業,誨淫誨盜。由鬆園返迴颱北,這一路同樣使我睏惑。昨日為我鼓掌的人知道今日的我的難堪處境嗎?
梁實鞦說的,住在隔壁的詩人不過是個笑話。我真的真的真的願意就隻是個笑話, 因為,居住在白色巨塔裏的詩人都應該是螻蟻屎溺之流罷。
「聽說你在詩歌節第一天的晚餐上都不跟人說話…。」有位年輕詩人在詩歌節後沒兩天這樣跟我八卦:「有人看見你一個人坐一張桌子,都不理人…。 」
我驀然想起那個晚上我端著餐盤踏進餐廳的情景。每個人都極力做齣良善,隨和且怡然舒泰的模樣,努力社交著。小小的餐室,長長的刺蝟的刺;隱隱的低氣壓。
而我是同誌,情色詩人,和我一起用餐恐怕會得愛滋病吧? !
每個人都有禮貌地立刻找到瞭共桌吃飯的人。
我端著餐盤像個隱形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刺蝟們在詩歌節裏暫時收短瞭身上的刺,相互取暖。但並不包括我在內。
我隻好是那隻刺最長的刺蝟,在我的理想國裏,驅逐著自己。
初見《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的書名,我便被一股莫名的吸引力包裹。標題中連串齣現的“阿大”,仿佛帶著一種古老而又熟悉的迴響,它不僅僅是一個詞語,更像是一種情感的符號,一種深深烙印在心底的呼喚。緊接著“美國”的字眼,立刻將這種情感投射到瞭一個具體的地理坐標上,瞬間勾勒齣一種跨越空間的對話。2000年至2008年,這八年光陰,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段充滿意義的旅程,而對於一位詩人而言,更是可能孕育齣無數靈感的沃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這段生命曆程中,陳剋華的詩歌是如何書寫“阿大”與“美國”之間的羈絆?是身處異國他鄉的孤獨與思索?是對傢鄉的深切眷戀?抑或是對兩種文化碰撞下的新認知?“阿大”這個詞,在我看來,可能是一種對童年純真的追憶,也可能是一種對某個特定人物或情感的寄托,又或者是一種對自我身份的探索。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詩集,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遠行,一次對生命中那些重要坐標的深刻解讀,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感受那份獨特的詩意。
评分《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這個書名就像一扇扇緊閉的心門,在我的眼前緩緩開啓。那三個相連的“阿大”,不僅僅是簡單的重復,更像是某種深刻的、情感濃烈的呼喚,或者是一種對某種過往的執著迴溯。而“美國”的齣現,立刻將這種呼喚投射到瞭一個具體的地理空間,一個充滿想象與未知的地方。2000-2008,這十年,是新世紀的開端,世界格局、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經曆瞭前所未有的變革。我渴望在這本詩集中,看到陳剋華如何用他的文字,去捕捉時代的脈搏,去記錄他在“美國”這個特殊語境下的生命體驗。“阿大”究竟象徵著什麼?是童年的記憶,是對某個特定人物的情感寄托,還是對某種理想狀態的追求?它與“美國”的結閤,又會碰撞齣怎樣的詩學火花?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探險,一次深入的挖掘,一次對生命中那些復雜情感與深刻體驗的追尋。
评分《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讓我心生漣漪。那三個連在一起的“阿大”,帶著一種孩童般的純真,又飽含著成年人難以言說的情感,仿佛是對某種永恒的呼喚,或是一種無處安放的思念。緊隨其後的“美國”,則將這種情感的指嚮,鎖定在一個具體的國度,一個充滿文化衝擊與個人探索的場域。2000-2008這十年,是世界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也是個體生命經曆塑造的重要階段。我非常好奇,在這段特殊的時期,陳剋華是如何以他的詩歌,去丈量“阿大”與“美國”之間的距離,去描繪他在這片土地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是關於鄉愁的泛濫,還是關於融入的掙紮?“阿大”這個詞,在我看來,可能是一種深情的呼喚,也可能是一種對身份的追問,它承載著詩人太多的情感與思考,而“美國”則為這份情感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舞颱。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瞬間抓住我的眼球——《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單是這重復而充滿情緒的“阿大”,就仿佛帶著某種呼喚、某種無奈,又或是某種對過往的追溯。而“美國”這個詞,又給詩集濛上瞭一層地域的色彩,讓人好奇陳剋華在這段時期的創作,是否與美國這個遙遠的國度有著怎樣的關聯。2000-2008,這十年,是一個充滿變遷的時代,也是一個個人生命軌跡可能發生巨大轉摺的時期。作為一名讀者,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看到詩人如何用文字編織齣屬於那個年代,屬於那個特定地點的,屬於陳剋華個人的詩意圖景。也許會有初到異鄉的疏離感,也許會有對故土的思念,又或許會有在陌生的環境中尋找自我、安頓心靈的掙紮與感悟。詩集的名字本身就像一個引子,拋齣瞭無數的可能性,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扉頁,潛入文字的海洋,去探索那片由“阿大”與“美國”交織而成的,充滿生命氣息的詩歌世界。我尤其對“阿大”這個詞的意象感到好奇,它究竟代錶著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身份的追問,還是一種對某種缺失的填補?而這些情緒,又如何與“美國”這個龐大而復雜的背景融閤在一起,形成獨特的詩學風景?這本詩集,在我眼中,已經不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像是一扇通往內心深處,通往一段特定曆史的窗口。
评分《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詩意的張力。那重復的“阿大”兩個字,像一聲聲遙遠的呼喚,又像一種無處不在的羈絆,讓人忍不住去猜測其背後隱藏的情感與故事。而“美國”的齣現,則將這種情感的指嚮明確化,似乎在暗示著一段發生在異國他鄉的經曆,或是一種對遙遠國度的想象與投射。2000-2008年,這是一個承載瞭太多時代印記的十年,新世紀初的全球化浪潮,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定位,這些都可能成為詩人筆下的素材。我很好奇,陳剋華在這段時期,是如何捕捉時代的氣息,並將之融入到他的詩歌創作中的?“阿大”究竟代錶著什麼?是某種鄉愁,某種失去,還是某種對未知的探索?亦或是詩人內心深處某種恒久不變的情感寄托?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陳剋華十年的詩歌結集,更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一次對身份、情感、以及文化碰撞的細膩描摹。它像一本充滿韻味的陳釀,等待著我去細細品味其中的甘甜與苦澀。
评分“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這個標題,像一首節奏感十足的歌,又像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的開端。那三個重復齣現的“阿大”,帶著一種強烈的個人色彩,仿佛是詩人對自己內心深處某個部分的呼喚,又或者是對某個特定迴憶的追尋。而“美國”這個詞,則立刻為這種呼喚賦予瞭空間感,讓人聯想到一段跨越地域的情感旅程。2000-2008,這十年,對於任何一位創作者而言,都是一段寶貴而充滿變化的時期。在這段期間,陳剋華的詩歌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阿大”這個詞,在詩人的筆下,又會演變齣怎樣的意象與情感?它是否代錶著一種童年的純真,一種對故土的思念,抑或是對某種理想的執著追求?而“美國”這個巨大的文化背景,又會對“阿大”的情感産生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精妙連接,一次對生命中那些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感的深刻探索。
评分《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這個書名,就像一首帶有強烈節奏感的詩歌,又像是隱藏著一個關於遠方的故事。那三個重復的“阿大”,帶著一種孩童般的純真,又充滿著成年人難以言喻的情感,仿佛是對某個深藏心底的迴憶,或者是一種對永恒價值的呼喚。而“美國”的齣現,則立刻為這種呼喚注入瞭地理的維度,將讀者的想象力帶嚮瞭一個具體的國度。2000-2008,這十年,是新世紀初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也是個人生命曆程中可能發生巨大轉變的時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陳剋華在這段時期,是如何用他的詩歌,去描繪“阿大”與“美國”之間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聯係的?“阿大”可能是一種鄉愁,一種對過往的眷戀,也可能是一種對自我身份的追問。而“美國”這個充滿多元文化的背景,又會在這份情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次對生命中那些深刻情感與獨特經曆的詩意解讀,一次對自我與世界的對話。
评分《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這本詩集,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閱讀衝動,這不僅僅是因為“陳剋華”這個名字本身所帶有的文學光環,更在於其標題所營造齣的獨特氛圍。標題中的“阿大,阿大,阿大”,重復的音節帶著一種孩童般的呼喚,又像是成年人麵對某種無法言喻的情感時的低語,充滿瞭情感的張力。而“美國”的齣現,則立刻將讀者的思緒拉嚮瞭一個具體的空間,一個充滿異域風情、可能也是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國度。2000-2008這十年,是新世紀初的關鍵時期,世界格局、文化思潮都經曆瞭深刻的變化,陳剋華在這段時間的創作,無疑會摺射齣那個時代的印記。我很好奇,詩人是如何在這十年間,將個人的情感體驗、生命感悟,與“美國”這個宏大的背景相結閤的?是關於移民的視角?是關於文化衝突的體驗?還是關於在異國他鄉追尋夢想與自我的故事?“阿大”這個稱謂,在我腦海中不斷浮現,它可能是一種親昵的昵稱,也可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或者是一種對過往的依戀。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深層次的自我探索,也是一次對文化、身份、情感的精妙描繪。它像是一本未解之謎,等待我去一一揭開。
评分“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這個書名,如同一個謎語,又像一首低吟淺唱的歌謠,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標題中反復齣現的“阿大”,帶有一種極強的音樂性和情感共鳴,仿佛是某種內心的低語,或是對過往某種重要事物的執著呼喚。而“美國”的齣現,則賦予瞭這種情感一個明確的地域背景,讓人不禁聯想到一段跨越太平洋的詩歌旅程。2000年至2008年,這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新韆年伊始,世界的格局悄然改變,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陳剋華的詩歌創作,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阿大”這個詞,它可能是一個人,一種情感,一個地方,甚至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在詩人的筆下,將如何與“美國”這個廣闊而復雜的空間發生碰撞與融閤?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感受到詩人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捕捉,對情感深層邏輯的探索,以及對時代變遷的獨特體悟。
评分《阿大,阿大,阿大美國:陳剋華2000-2008詩集》,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讓人産生無限遐想。那三個連貫的“阿大”,仿佛是一聲聲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又帶著某種濃烈的個人情感,像是對某種缺失的追尋,或是對某種永恒的執著。而“美國”的齣現,則瞬間將這種呼喚的場景,置於一個具體而又廣闊的國度。2000-2008,這十年,是新韆年充滿變遷的開端,也是個體生命軌跡可能發生巨大轉摺的時期。我非常好奇,陳剋華在這段時期,是如何通過他的詩歌,去詮釋“阿大”與“美國”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的?“阿大”可能代錶著一種親昵,一種懷念,一種身份的認同,又或者是一種對某種生活狀態的嚮往。而“美國”這個充滿異域風情的舞颱,又會對“阿大”的情感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詩歌集,更是一次心靈的遠徵,一次對生命中那些至關重要元素的深度挖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