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

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核災
  • 日本311
  • 颱灣
  • 災難
  • 風險
  • 能源政策
  • 核安
  • 危機處理
  • 公共安全
  • 社會影響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11年《自然》(Nature)雜誌公佈全球最危險的三座核電廠,颱灣就佔瞭兩座,
而且颱灣還擁有世界最高密度、最恐怖的沒法處理的核廢料……
萬一有朝一日,颱灣能怎麼辦?

  日本311的世紀大浩劫,景象悽慘,令人心悲……

  9級超強地震,毀滅性的大海嘯,日本東北沿海地帶成為一片廢墟,超過1萬人喪生,5韆人失蹤……

  而更可怕的是,地震、海嘯引發的福島核電廠爆炸及嚴重輻射外洩事故,比之1979年美國三哩島(四級核災)、1986年前蘇聯車諾堡(七級核災)的核能災變更為慘烈,不但數韆核電廠工作人員冒死搶救,災區20公裏範圍內人民強製撤離,全日本人民都陷入在高輻射塵威脅的精神恐慌之中。

  核電災變如影隨形的夢魘,恐怖!

  反觀颱灣,我們的核電廠密度居世界之冠,最要命的,四座核能電廠全部建在海邊活斷層地震帶,萬一來個大地震和海嘯,以颱灣核電廠脆弱的建築技術,及人謀不臧的防護管理機製,誰能保證不會有核電廠爆炸而緻輻射外洩的可能?到時,就是預言小說傢宋澤萊所描述的《廢墟颱灣》瞭!

  可憐可悲颱灣人,在政府和核電商業集團黑心共犯結構下,我們就猶如被強迫點一把火在自己的屁股上,隨時都暴露在死無葬身之地的高度危險中,你還能忍受這樣無止盡的精神虐待嗎?

  颱灣人,與其等死,不如現在就起而行動吧!

  廢除核電廠,終結核電。

  非核傢園,永保安康!

編者簡介﹕

高成炎

  1971年颱大數學係畢業,1974年赴英國威斯康辛大學留學。

  1981年拿到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後卻因黑名單無法迴颱任教,而轉到美國太空總署休士頓太空中心任職。

  1986年在電視上目睹太空梭升空兩分鍾內爆炸及蘇聯車諾堡核災報導後投入反核運動。

  1991年迴颱灣後一直任職於颱大資訊工程係,但全部心力都投入颱灣的環境保護運動中,尤其是反核四的工作中。

  高成炎教授活躍於颱灣之社運界,經曆包括﹕
  颱灣環境保護聯盟副會長、颱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颱灣教授協會環保組召集人、颱灣教授協會副會長;
  颱灣反核行動聯盟召集人;
  核四公投促進會執委、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
  社會立法行動聯盟召集人;颱灣21世紀議程協會創會召集人;
  颱灣綠黨創黨召集人;
  大法官釋字四四五號集遊法違憲案釋憲案申請人;

  高成炎教授擔任過數十次反核遊行總指揮,寫過數百篇文章,此書為他所編的第一本書。

啓示錄:危機下的抉擇與韌性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次具體的災難事件,而是深入探討在極端危機情境下,社會結構、治理體係以及個體心理所麵臨的極限挑戰與潛在的適應能力。 在全球化與復雜係統日益交織的今天,任何一個看似孤立的局部危機,都有可能迅速蔓延,成為牽動區域乃至全球穩定的連鎖反應。本書試圖構建一個關於“係統性風險”的宏大敘事框架,通過對一係列假設情景的嚴謹推演,剖析現代社會在麵對突發、高烈度衝擊時的脆弱性與內在的韌性。 第一部分:係統的脆弱性——看不見的裂痕 本書首先從“係統性脆弱性”的理論基礎入手。我們不再將災害簡單視為自然力量的單方麵傾瀉,而是將其視為技術、社會、經濟等多重係統耦閤失穩的臨界點。 1. 基礎設施的協同失效: 詳細分析現代城市運作所依賴的復雜網絡——能源、通訊、交通、供水——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探討當某一核心節點(如大型能源中心、關鍵數據樞紐)遭受重創時,次生效應如何層層疊加,導緻整個城市機能的“級聯崩潰”。書中通過模擬不同類型衝擊(如長時間斷電、主要數據中心癱瘓)對城市生存指標的影響,揭示瞭“冗餘設計”在實際操作中的局限性。 2. 供應鏈的“黑天鵝”效應: 現代工業體係高度依賴“即時生産”(Just-In-Time)模式,這極大地提高瞭效率,但也極大地犧牲瞭抗衝擊能力。本書深入剖析瞭在關鍵物資(如特定化學原料、精密元件、醫療物資)供應鏈被瞬間切斷後,社會運轉將如何迅速陷入停滯。內容包括對醫療供應鏈、食品分配係統在壓力下的行為模式的量化分析。 3. 認知與信息的失真: 在危機爆發的最初幾小時,信息洪流與恐慌情緒如何相互作用,放大不確定性。本書探討瞭“信息繭房”在危機傳播中的負麵效應,以及官方信息發布在速度、透明度與公眾信任之間尋求平衡的難度。這部分內容著重於社會心理學在群體決策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識彆並遏製虛假信息的擴散。 第二部分:治理的極限——決策的“鍾擺效應” 麵對突發的高烈度危機,政府機構和應急管理部門的反應機製將受到最嚴峻的考驗。本書著眼於“危機治理”的動態過程,而非靜態的預案手冊。 1. 資源調配的倫理睏境: 在資源極度稀缺的背景下,權力中心必須做齣艱難的分配決策。本書不迴避探討在“最大化存活率”與“保障公平性”之間的衝突。案例分析集中於跨部門、跨層級資源調用的摩擦點,例如軍隊、民防力量與地方政府權力邊界的模糊化,以及在信息不全下,如何快速形成統一的指揮鏈條。 2. 法律與秩序的重塑: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社會規範和法律秩序可能會經曆暫時的“彈性重構”。本書審視瞭在緊急狀態下,為瞭維護公共安全而采取的臨時性限製措施的閤理性邊界,以及這些措施對公民自由和長期社會結構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關注點在於如何在“控製”與“自由”之間,找到能夠被社會接受的動態平衡點。 3. 跨界閤作的必要性與障礙: 現代危機解決依賴於政府、私營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社區的深度協作。本書分析瞭在不同組織文化、激勵機製和法律責任體係下,實現有效“協同作戰”的內在障礙,以及如何設計更具適應性的跨界閤作框架。 第三部分:個體的能動性——韌性與重建的微觀基礎 技術和體製的應對固然重要,但最終支撐社會度過難關的,是個體的相互支持與社區的自我修復能力。本書將焦點轉嚮微觀層麵的人性反應。 1. 鄰裏互助的潛能與局限: 探討在官方援助尚未到達的“真空期”,社區內部的社會資本如何轉化為實際的互助行動。通過分析不同社區結構(高信任度、低流動性 vs. 低信任度、高流動性)在危機中的錶現差異,揭示社區網絡在災後恢復中的關鍵作用。 2. 創傷後的心理調適: 危機不僅摧毀物質,更在心靈上留下深刻烙印。本書以非臨床視角,審視集體創傷如何影響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和未來預期。重點關注個體如何通過敘事重構、意義發現以及集體哀悼來恢復心理平衡,並探討社會如何為“看不見的傷痕”提供支持係統。 3. 知識的傳承與創新: 危機往往是“被遺忘的知識”重新浮現的催化劑。本書考察瞭在傳統工業和高科技係統受損後,地方性、傳統性的生存技能和知識如何被重新激活,並與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有機結閤,形成新的、更具地域適應性的解決方案。這部分內容強調瞭在“重置”狀態下,人類創新思維的爆發力。 總結:麵嚮未來的預演 《啓示錄:危機下的抉擇與韌性》旨在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角,用審慎的、去地域化的分析方法,探討任何一個高度復雜、相互連接的現代社會,在麵臨顛覆性衝擊時,其體製的“應激反應”機製。本書提供的是一套用於思考、評估和提升係統整體“生存質量”的工具箱,而非針對特定地理或政治情境的預言,核心關切在於:我們如何設計一個能夠承受超齣預期之重,並在破碎之後能夠有效自我修復的社會? 這是一次關於係統、人性與未來的深刻對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施信民
推薦序-葉博文
緣起與導言 ~ 當核災在颱灣發生時-高成炎 
2011 NNAF主題演講: 颱灣的核能危機-呂秀蓮 前副總統 
2011年日本亞洲非核論壇暨要-李秀容 

福島 

你的生命, 我的生活, 哪個重要? -徐光蓉 
自仙颱的主動避難和傢人的分離-皆川萬葉 
來自福島與車諾堡的訊息-河田昌東 
因核電事故引起的農業傷害與農民處境(提問,迴答)-農業記者 大野和興  
福島核電廠事故經驗-輻射汙染和避難(提問,迴答)-中手聖一 
核電廠的建設對當地社區的影響(提問,迴答)-大賀彩子
從日本東電看颱灣颱電-颱大研究生協會副會長 葉慈容 

東京

要建造沒有核電的世界就必須先從亞洲做起-李憲錫 
從玩小手段到廢核-仙颱核電問題研究團隊

祝島

祝島反核運動與颱灣-渡田正弘 (停止上關核電廠吧!廣島分會)
311給颱灣的契機:從日本核電推動體製談起-陳威誌

廣島

對蘆濱核電廠的抗爭--一個戰勝的紀錄-柴原洋一
日本核災文明中的三「島」進程-林碧堯
日本的核能産業(第69屆禁止核彈水爆世界大會)-伴英幸
第66屆「原水禁」禁止原子彈及氫彈世界大會
為廣島長崎原子彈66周年紀念日所說的話- Barbel Hohn
「廢除核能的構思力」閉幕緻詞-佐藤大介

共同聲明與訴求書

2011 非核亞洲論壇共同聲明
共同聲明 
Joint Declaration 
給經産省與東京電力公司的訴求書-中
給經産省與東京電力公司的訴求書-日 
給經産省與東京電力公司的訴求書-英 

颱灣 

山腳斷層和大颱北地區的斷層知多少? -李昭興 
日本核災陣亡,颱灣能證明自己更好?-張武修
輻射詩集:福島,請為我哭泣
NNAF 2011參訪心得-高成炎 
大自然示警,颱灣怎麼作:二0一五非核傢園-高成炎、林鐵雄
颱灣廢核條件世界第一 -劉黎兒
印第安那.瓊斯在日本-李建畿
福島核災-伴英幸(日本NGO原子力情報室代錶)

附錄 

莫讓颱灣成為第二個車諾堡-高成炎
歐洲能,颱灣能不能?-施信民老師
核電經濟成本知多少-王塗發
不定時炸彈:核廢料-徐光蓉 
開發地熱與黑潮取代核能發電-高成炎
日本福島核災對颱灣的啓示-陳逸芬
福島核災相關報導連結
總統大選後的反核情勢-高成炎

編後語-高成炎

圖書序言

緣起與導言

當核災在颱灣發生時

  從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發生車諾堡核災變後,本人就開始在雜誌上發錶反核的文章。1990年迴颱灣後,更全力投入颱灣的反核四運動,並主辦過數十場反核的演講,集會及遊行。然而,今年3月11日下午日本時間14時46分,日本福島、宮城縣外海仙颱市以東的太平洋海域約130公裏處發生9.0級大地震,引發平均十一公尺,有些地區浪高三十多公尺的大海嘯,鄰近地震中心海岸邊的女川、福島第一、福島第二核電廠都因而停機。尤其是福島一廠的核災可謂越演越烈、甚至到瞭七個多月後的十一月一日深夜,福島一廠的第二核機組,還因爐心熔毀後的溫度控製及燃料棒碎片掉落時,使鈾的濃度增加而使核分裂連鎖反應再度發生,十一月二日淩晨東京電力公司緊急投入大量硼砂水,纔阻止瞭危機的擴大。東京電力公司說福島電廠要進入安全的冷停機狀態,至少還要三十年。

  311事件至今的八個月期間,我兩次到日本去,第一次是3月30日至5月16日,在大阪附近的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NAIST)擔任訪問學者。這一個半月的時間,我每天看著NHK及關西的地方電視颱有關福島核災的進展。4月9日並與非核亞洲論壇日本事務局長(召集人)佐藤大介,先生及負責非核亞洲論壇(NNAF)網站的Toach(奧野律也)先生見麵,討論核災現況及日本的反核運動進展。4月16日大阪地區舉辦反核示威,我以颱灣反核運動代錶、颱灣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的身分受邀發錶演講,並嚮日本反核戰友報告3月20日在颱北舉辦、我擔任總指揮的「我愛颱灣,不要核災」大遊行的情況及訴求。

  我所暫住的關西奈良地區距離福島核電災區有八百公裏之遠,因此當地居民的生活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除瞭核災發生後的前一個月,超市有礦泉水每人每次限買一罐之類的小小不便之外。另外,對關西地區甚至有的小幫助,例如說我的訪問對象森教授就告訴我,他在京都的空房子就被東京來的人租走瞭,因此無法讓我們到京都時在他的房子多住幾晚。然而,電視上看到的地震、海嘯及核災畫麵,是令人驚恐及絕望的。

  五月中迴颱灣後,我馬上找幾位朋友討論我們應該立即推動「核電公投,非核颱灣」的運動,並且在接下來到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八個月時間內,要把反核的資訊藉著推動核四公投的連署工作散佈到全颱灣去。然而,溝通是睏難的,因為現行鳥籠公投法有太多不閤理的限製,例如說要提案(0.5%公民數)及連署(5%公民數)及投票率(50%公民數)的高門檻,還有不閤理的公投審議委員會,隨時可以否決幾萬人的連署成果,而讓公投案無法成案。貢寮地方居民則怕若舉行全國性核四公投可能會投輸,而反對全國性核四公投,甚至新北市之地方性公投,也有若推動公投案則對馬政府就沒有在選舉期間對核四議題錶態的壓力而反對的說法。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提齣要地方性公投要十萬人,全國性公投要百萬人的連署,這個工程太浩大且需要投入許多經費而反對。因此,核電公投的運動,在六、七月時,雖然環保聯盟許多位老師多方協調,還是動彈不得。

  六月十一日是福島核災三個月的日子,颱灣環境保護聯盟響應非核亞洲論壇的提議,在颱灣各大車站舉辦611「莫讓傢園變福島」亞洲反核大串聯活動。當天有20多處反核靜坐點約2000人員參加。6月13日環盟又前往立法院請願要求立法院院會依照公投法第十六條,將主文為「你是否同意政府於颱電公司核能四廠興建完工後,依計劃併聯運轉發電?」的提案交付全國性公民投票。可惜立法院在國民黨多數主控下未接受此請願案,倒是主動辦此請願活動的本人被警方以「妨礙公務」之罪名移送檢察官偵辦,後來檢察官以不起訴偵結。

  五月二十九日,颱灣心會在羅東辦演講,邀請我去參加。呂秀蓮前副總統演講「愛地球‧保颱灣」,我則講「我愛颱灣、不要核災」。六月中,我受邀參加呂前副總統所籌組的「非核傢園推動委員會」,並邀請呂前副總統於七月底八月初到東京參加第十四屆非核亞洲論壇。並前往福島災區訪問,親自瞭解日本受害之情況,呂前副總統慨然受邀,並於非核亞洲論壇(NAAF)之大會中發錶主題演講。本書的文章,就是以今年的NNAF與會的參訪心得為基礎,加上在日本蒐集到的一些會議資料翻譯整理而成。日文資料由高微惠小姐翻譯成中文,英文資料則由曹存慧小姐翻譯成中文,另外從1993年第一屆非核亞洲論壇就開始參加的李秀蓉小姐則從事較為繁瑣的聯絡各作者及催稿的工作,非常感謝他們三位的辛勞。本書之文章主要依7月30日至8月7日我們參訪團的行程所拜訪的地點跟時間次序而排列。颱灣參訪成員介紹見李秀蓉的文章。我將呂秀蓮前副總統的主題演講放在第一篇,除瞭因為該文是此會議的主題演講之外,更慶幸颱灣的反核運動能夠有此重量級生力軍的加入,聊以此行動錶達無上的歡迎。接下來放著是此次NNAF的正式宣言。

  記得三月十一日福島核災發生後,我一位在放射綫醫學綜閤研究所(NIRS)工作多年的高能物理學傢熊田先生,發電子郵件給我說東京太危險瞭,尤其是濱岡核電廠隨時可能因地震而引發更大的核災,他要齣國避難一下,先去美國住幾個月再說。在本書中,我們也收錄住仙颱地區 (離核災地點100公裏)的皆川萬葉女士在核災過後幾天的逃難記。這篇文章讓我們警惕到若同樣規模的地震、海嘯及核災發生在地小人稠的颱灣,我們又能往哪裏逃瞭呢?颱灣隻有滅亡一途。

  佐藤大介是非核亞洲論壇的日本負責人,這次研討會及參訪活動是他長期的努力纔有的成果。8月5日,日本最大的反核武組織「原水禁」與非核亞洲論壇閤辦瞭一場再生能源國際研討會(脫原子力□□□□構想力;廢除核能的構思力)。這是成立瞭66年的「原水禁」第一次由反核武不反核電的立場轉變成反核武又反核電。我們特彆將佐藤先生的閉幕緻詞及開幕時,德國綠黨國會副主席Barbel Hohn MP女士的演講內容以及她在「被爆66周年原水爆禁止世界大會國際會議」上的緻詞內容,以及一些相關醫師的演講內容包括進來。

  除瞭福島、廣島之外,我們亦參訪瞭在廣島附近反對中國電力公司之「上關原發」長達29年,舉辦過一韆多次海上抗爭活動的祝島,並將祝島反核的故事介紹給大傢,除瞭日人渡田正弘的文章外,颱灣留學生陳威誌的文章「311給颱灣的契機.從日本核電推動體製談起」,除介紹祝島反核之外,更將颱灣及日本的反核運動作分析比較,更加引人深思。

  公共電視之《我們的島》製作單位,派瞭張岱屏等四名記者參加瞭這次的NNAF及福島、廣島之行,其節目並已於九月底十月初分四集播齣,此書亦包括瞭該節目的書麵簡介。

  除瞭祝島的反核運動之外,我們廣島之行的同行者中,也有位柴原洋一先生,在我們參訪完祝島迴廣島的遊覽車路上,嚮我們介紹比祝島抗爭29年更長久且已經反核成功的故事﹕長達35年,反對蘆濱源發的運動史。我聽完後深為感動,也拜託他寫一篇文章。蘆濱及祝島的抗爭,可以做為反核已長達25年的颱灣反核四運動的學習榜樣。

  1999年9月日本東海村核臨界事故(JCO)是大傢雖有耳聞但對其事件經過不怎麼瞭解的事件。雖然我也曾買瞭幾本日文的JCO臨界事故的書,而且在311核災發生時,日本政府也一再堅持311福島核災與JCO臨界事件一樣隻是四級核災,而非美國三哩島事件的五級核災,更不是前蘇聯車諾堡事件的七級核災。

  最近看瞭一本日本NHK《東海村核臨界事故》劇組所編著的《日本核輻射死亡事件》的書,作者為岩本藤原浩,此書詳細記載1999年9月30日,發生的事件﹕「這裏的工作是加工鈾燃料,提供給核燃料循環開發學院的實驗快中子反應堆,……他執行上司的命令,首先使用過濾器過濾溶解在一個不銹鋼桶內的鈾溶液…同事將過濾後的溶液倒入一個沉澱罐。…用不銹鋼量杯嚮漏鬥傾注鈾溶液。…10時45分,倒完最後一點溶液時,大內聽到一記響亮的撞擊聲,還伴隨著一道藍色光亮。這種光亮,即達到核臨界值時發射齣來的「切倫科夫輻射光」。那一刻強烈的中子束射穿瞭他們的身體。事發後大內被送到放射綫醫學綜閤研究所(NIRS)治療,三天後轉院到東京大學之附設醫院,第七天進行造血乾細胞移植,第十一天氣切插管幫助呼吸,第59天肝腎功能衰竭,第83天死亡,大內的同事筱原受到大內一半的輻射量,則在事故後的211天死亡。事故發生時推估大內受至8西弗的輻射量,後來則推定是20西弗。2003年3月3日,水戶市地區法院作齣判決,判定JCO忽視安全管製,六個被告分彆被判二至三年徒刑。

  我們在仙颱法運寺藉宿的7月31日早晨四點多發生地震,當天晚上NHK報導福島一廠內管綫破裂高強度輻射水外洩,其強度達每小時數十西弗。換句話說,當時若在附近的人,隻要停留一小時時間,就會像大內及筱原一樣受到輻射綫緻命的照射。即使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團隊搶救,也隻是增加痛苦的延長生命,一百天或兩百天後還是隻有死亡一途。

  而這樣的高強度輻射外洩事故,在已因地震而受損的核電廠是隨時可能再發生的,11月2日福島之核二廠就在不明原因之下再度發生瞭核連鎖反應。若忽視或處理不當就會發生核爆。其災情必然會是1999年JCO臨界事件的韆百萬倍,也會是311核災的數百倍。

  十一月十日下午,終於在NHK上看到瞭福島一廠四號機在3月15日氫爆的原因。四號機在311時是停機狀況,其圍阻體之遮蔽建屋在震災時沒有受損,東電進行外部供電時就是由四號機開始供電。停機中的四號機為何會爆炸,事隔八個月,終於纔得以確認四號機是因為空調管嚴重受損,三號機的氫氣排放的波及而氫爆的。事實上,還有比上述四號機氫爆更嚴重的一、二、三機爐心熔毀的過程及受損程度至今都還未查明,核電夢魘何時瞭,實在令人驚恐及茫然。

  十一月十一日,我整天守在圓山飯店參加由「中華民國德國學術交流協會」主辦的「再生能源-德國能源政策對颱灣的啓發」,主講「太陽能未來,科技與政策」課題的是Fraunhofer 太陽能係統學院的主任 Eicke Weber教授,另外日本風力發電專傢鬆宮輝教授主講「風能在日本的發展」,兩位講者都指齣311福島核災已使核電的時代結束,再生能源將非常快速的發展,日本風力發電量十年之內將增加一倍。鬆宮教授更指齣十月十日時,日本54座核電機組,隻剩十座在運轉且無缺電問題。尤其難得的是颱灣能源國傢型計劃執行長颱大陳發林教授在報告完颱灣的黑潮發電一百萬仟瓦投資一韆億元,每單位發電容量成本比核四廠低,且每度電平均成本新颱幣1.7元。且將於2030年建一韆萬仟瓦 (10GW) 之黑潮發電,即目前核一、二、三廠發電之總和。另外,颱灣一公裏至四公裏深度之地熱發電,潛能為三萬三韆六百萬瓦 (33.6GW),即核一、二、三總和之六倍,核四之12倍。其每度電2.4元。地熱及黑潮發電都可作為基載發電。陳發林教授在結論中更進一步指齣2030年時,颱灣所有的發電都可用非核電之再生能源來供應。

  由於目前之備載容量有二十四%,而核電發電容量隻佔14%。且在屏東高日照地區,隻要撥齣100平方公裏土地興建聚光型太陽能電廠就可取核一、二、三加核四之所有發電廠的發電量且建廠時程迅速,故我認為「二O一五,非核颱灣」是可行的。隻要我們有決心投入資源建廠。

  擁核者要死自己去死,不要把我們,不要把無辜的颱灣人民拖下水一起死。我們要公投反核電,使颱灣早日成為非核傢園。

高成炎
颱大資工係教授
颱灣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這個書名,單單聽著就讓人心頭一緊,腦海裏不由自主地浮現齣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的種種畫麵,那份令人不安的輻射陰影,以及對環境和生命的長期影響,至今仍然曆曆在目。將這樣一個極具毀滅性的事件,套用在颱灣這個我生活、我熟悉的土地上,更是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和一種深深的憂慮。我一直對颱灣的能源政策,特彆是核能的使用,有著復雜的情感和持續的關注。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如果這樣的災難真的發生在颱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作者會從哪些方麵來展開這場“假如”的敘事?是聚焦於災難發生那一刻的混亂與無助,還是更側重於災後漫長而艱辛的重建過程?“啓示錄”這個詞,更是為整本書籠罩上瞭一層宿命般的色彩,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這是否是一次對未來潛在風險的預警,一次對我們當前決策的深刻反思?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具備瞭強大的敘事潛力和思想深度,它迫使我停下腳步,認真思考,我們究竟為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做好瞭多少準備。

评分

《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這個書名,確實像一道閃電,瞬間擊中瞭我的好奇心和我的擔憂。福島核災,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沉重的含義:環境的破壞、生命的逝去、經濟的停滯,以及長達數十年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而將這樣一個極具破壞力的事件,置換到我們熟悉的颱灣這片土地上,實在是太有衝擊力瞭。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如果”,它更像是一次對我們現有準備的嚴峻拷問,一次對我們認知盲點的深刻揭示。我一直以來對颱灣的核能政策和電力供應有著自己的思考,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我需要更深入地去瞭解。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場“假如”的災難?是聚焦於技術層麵的分析,還是更側重於社會層麵的影響?會探討科學傢的預測,還是更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書名中的“啓示錄”三個字,更是增添瞭一層末世的意味,讓我不禁思考,在這樣一場浩劫之後,我們是否還有能力重建,是否還能保有曾經的傢園?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預示著一場深刻的、可能是令人不安的探索,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充滿挑戰和思考的境地。

评分

當我拿到這本《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核能安全的書,更是一次關於“如果”的深度思考,一次關於“未雨綢繆”的警鍾。福島核事故的陰影,像一條長長的曆史刻痕,提醒著我們,即使在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社會,我們也依然可能麵臨著無法預測的巨大風險。而將這個假設的情境置於颱灣,這個我生活、我熟悉的土地上,更是讓我感到一種切膚之痛的關聯。颱灣的地理位置,其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其高度依賴的科技産業,都讓這個“假如”變得格外真實和迫切。我一直關注著颱灣的能源政策和核能議題,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接觸及瞭這個敏感而重要的話題。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分析,在颱灣的特殊地緣政治和自然環境下,一次大規模核災難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應對,更包含瞭社會結構的衝擊、民眾心理的恐慌、以及國際社會可能扮演的角色。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和哲學意味,它迫使我們直麵一個我們寜願不去想,卻又必須去麵對的現實可能性,思考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準備,來應對這樣一場可能顛覆我們生活方式的災難。

评分

《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這個書名,光是讀齣來,就足以讓我陷入沉思。福島核災,是一個永遠無法磨滅的警鍾,它讓我們看到瞭科技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潛藏著毀滅性的風險。而將這樣一個災難情境,假定發生在颱灣,一個我生活、我工作的土地,更是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切身的、無法迴避的緊迫感。我一直關注著颱灣的能源政策,特彆是關於核能的使用問題,這本書的書名,無疑觸及瞭我內心最敏感的神經。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構建這個“假如”的世界?他會從哪些角度去解析這場可能發生的災難?是側重於科學技術的層麵,比如核泄漏的影響範圍、防護措施的有效性?還是會更深入地探討社會層麵的衝擊,比如民眾的恐慌、政府的應對、以及長期存在的輻射威脅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啓示錄”這個詞,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抹末世的色彩,讓我不禁去思考,在這樣一場巨大的災難麵前,人類的渺小與堅韌,以及我們是否真的有能力去應對如此嚴峻的挑戰。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具備瞭強大的敘事吸引力,它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一個充滿未知和警示的未來。

评分

讀到《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閃過瞭2011年那場震驚世界的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畫麵,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核能安全、環境影響和人類生存的深刻反思。將這樣一場極具破壞力的災難,以“假如”的形式置換到颱灣這片土地上,著實是一個極具衝擊力和思考價值的設定。颱灣,這個我既熟悉又牽掛的地方,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密度,讓這個“假如”顯得尤為沉重和真實。我一直以來都對颱灣的能源發展,尤其是核能議題有著濃厚的興趣和一些自己的看法,而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把鑰匙,直接打開瞭我內心深處對這個話題的探究欲望。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場“啓示錄”般的假設?是側重於科學層麵的事故演變和環境影響,還是更深入地探討社會結構、民眾反應和國際援助等復雜議題?“啓示錄”這個詞,更是增添瞭一層宿命的意味,讓人不禁思考,在災難麵前,人類的渺小與堅韌,以及我們對未來的警覺與希望。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強大的敘事張力,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充滿挑戰和思考的平行時空,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現實,並為可能到來的危機做好準備。

评分

《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這個書名,光是聽著就讓人不寒而栗。福島核災,作為現代文明史上的一個沉重傷疤,其帶來的警示意義至今仍未消退。它讓全世界都對核能的安全性産生瞭深刻的疑問,也促使各國重新審視自身的能源政策和風險防範能力。而將這樣一個假設性的災難,置換到颱灣這片我同樣關心和瞭解的土地上,更是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緊迫感和一種對未來的深深憂慮。我一直以來都對颱灣的能源結構,尤其是核能的使用,抱持著復雜而審慎的態度。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道閃電,擊中瞭我的好奇心,同時也敲響瞭我內心的警鍾。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會如何構建這個“假如”的世界,會從哪些維度去剖析這場可能發生的核災難?是聚焦於技術層麵的事故演變,還是更側重於社會層麵的心理衝擊、經濟崩潰以及長期存在的環境隱患?“啓示錄”這個詞,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種命運的色彩,讓我不禁去思考,麵對如此巨大的挑戰,人類的應對能力究竟幾何?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具備瞭極強的敘事張力和思想深度,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災難的預警,更是一次關於人類如何麵對未知、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深刻探討。

评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福島核事故那觸目驚心的畫麵,以及隨之而來的長時間的恐慌和重建的艱辛。日本311事件,無疑是人類在核能利用史上的一次沉痛教訓,它讓全世界都開始重新審視核能的安全性與風險。而將這個假設的情境搬到颱灣,一個與日本同樣處於地震帶,同樣擁有核電設施的島嶼,更是讓這個題目顯得格外具有現實意義和警示價值。我一直對颱灣的能源結構和核能安全問題保持著高度關注,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思考的機會。我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去展開論述,是純粹的技術分析,還是對社會、經濟、心理等多個層麵的影響進行深入剖析?“啓示錄”這個詞,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命運的色彩,仿佛預示著一場可能帶來顛覆性改變的事件。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它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卻又息息相關的未來,迫使我們思考,麵對潛在的災難,我們是否做好瞭準備。

评分

當我看到《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天哪,這太令人不安瞭”。福島核事故,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它不僅代錶瞭環境的破壞和生命的逝去,更是一種對人類科技能力極限的拷問。而將這樣一個假設的情景,置換到颱灣,這個我生活、我呼吸的土地上,更是讓我感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觸動和憂慮。我一直對颱灣的能源問題,特彆是核能議題,有著持續的關注和一些自己的思考,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挖掘的契機。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展開這個“假如”的故事,是專注於災難發生那一刻的混亂與無助,還是會更深入地剖析災難發生後,對颱灣社會、經濟、生態以及民眾心理帶來的長遠影響?“啓示錄”這個詞,更是為整本書增添瞭一層宿命般的色彩,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這是否是一次關於未來潛在風險的預警,一次對我們當前決策的深刻反思?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思想能量,它邀請讀者一同去麵對一個可能不那麼美好的未來,並從中汲取力量和啓示。

评分

當我看到《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深處湧起瞭一股復雜的情緒——既有對福島核災慘痛教訓的記憶,也有對颱灣這片土地深深的牽掛,以及一種強烈的想要瞭解“如果”可能性的好奇。福島核事故,是一個讓人類在科技發展麵前不得不停下來反思的巨大事件,它暴露瞭在追求能源效率的同時,我們對風險的評估和應對能力可能存在的不足。而將這樣一個極具破壞性的情境,置換到颱灣,這個我既熟悉又充滿情感的地方,更是讓我感受到一種切身的、無法迴避的重量。我一直關注著颱灣的能源政策,特彆是關於核能安全議題的討論,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我去深入思考。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場“啓示錄”般的假設?是會從科學傢的角度去分析核泄漏的可能性和影響範圍?還是會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展現災難發生時,颱灣社會可能麵臨的混亂、恐慌以及人性的考驗?“啓示錄”這個詞,更是為整本書增添瞭一層宿命般的色彩,讓我忍不住去思考,在這樣的極端情境下,人類的韌性與脆弱,以及我們對未來的認知和準備程度。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極富感染力,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充滿想象空間和現實關照的領域,去探尋那些我們不願意麵對,卻又必須去思考的可能。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福島核災啓示錄:假如日本311發生在颱灣……》光是讀齣來,就足以讓人內心泛起一陣寒意。我一直對日本311大地震和福島核災的事件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對颱灣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立刻被這個引人深思的假設所吸引。核災難,這個詞本身就帶著沉重的重量,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位置上的災難,更是一個涉及無數生命、生態、經濟以及人類社會未來走嚮的巨大陰影。福島核事故的慘痛教訓,至今仍未讓世人完全釋懷,其長遠影響和潛在風險,依然是科學傢們不斷研究和警示的焦點。而將這樣一個假設情境放在颱灣,一個與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同樣是太平洋火環帶上的島嶼,更是讓這本書充滿瞭未雨綢繆的緊迫感和對潛在威脅的深刻反思。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構建這個“假如”的情境,會從哪些角度去剖析可能發生的後果,又會提齣哪些值得我們警醒的觀點。是純粹的災難預警,還是包含著更深層次的社會、政治、科技層麵的探討?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具備瞭極強的敘事張力,它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打開瞭一個充滿想象空間和現實關照的窗口,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筆下的“啓示錄”究竟是什麼模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