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觴麯水的感懷》收錄作者鄭培凱最新65篇散文。新書主題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麯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透過書中散文,讀者可體會一趟獨特的文化之旅,分享作者對現今消失的文化、戲劇藝術,以及他對曆史和文學的種種見解。作者認為,緬懷先人賢德,像朝聖一樣,在自己心底走一遭,讓自己的虔敬之意,外化成一次心靈的旅程。青山綠水,碑碣荒草,都是淨化崇敬之心的外景,而人人心底的王羲之,則是萬世流芳。
作者簡介
鄭培凱
山東人,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副修曆史。一九七○年負笈美國,主修中國與歐洲思想史,及後獲耶魯大學曆史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衛斯理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及紐約佩斯大學,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兼教授。牛津齣版有︰《吹笛到天明》、《遊於藝:跨文化美食》、《樹倒猢猻散之後》,另著《高尚的快樂》、《齣土的愉悅》、《真理愈辯愈昏》及《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等。另以筆名程步奎著有詩集︰《程步奎詩抄》、《也許要落雨》、《從何說起》,及譯詩集三種、翻譯小說兩種;於《明報》、《蘋果日報》發錶專欄文字。
I 文明的省思
3 天災與人禍的文明省思
9 從草昧到文明
13 國寶的流失和收復
18 戲麯的存亡
21 戲麯的現代睏境
25 崑麯傳承與學術研究
32 瓷器與曆史的弔詭
36 藝術是甚麼?
40 如何教書
43 如何開學店
46 專業中文
49 外語專業
52 誰的通識教育?
55 通識教育的理念
58 教育是否洗腦
61 大師的標
II 行腳的感懷
67 西溪濕地
70 上海世博
73 大阪行
76 京都行
79 嵐山鞦色
82 鼕暖黃檗
85 在故宮吃晚飯
88 首都首堵
91 杭州立春
94 夏威夷重遊
97 夏威夷叉燒
100 夏威夷海鮮
103 夏威夷土菜
106 普林斯頓的暮春
109 青花瓷的聯想
113 北灣青花瓷片展
116 景德鎮的風景
119 景德鎮禦瓷
III 往昔的追尋
127 參拜王羲之
130 張岱的冶遊與檄文
135 尋找孫中山
138 老虎尾巴
143 紀念俞振飛
147 (土反)東的牡丹亭
150 卡謬還活著
154 想像山海經
157 尋訪桃花庵
160 曆史方法
163 研究齣版史
166 三國人物歇後語
171 弱不禁風子龍橋
174 茶道東傳日本
177 美麗的錯誤
180 名人八卦
IV 和諧的弔詭
185 和諧社會
188 塞車也有中國特色
191 不亦說乎
194 如何讀經
198 金庸是禁書
201 馬屁精
204 翻筋鬥
207 帶瓶醬油去上海
210 自然的容顔
213 獵食大自然
216 文藝青年
219 非遺戰爭
222 茉莉與素馨
225 茉莉花的來曆
229 德與色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一場心靈的深度探索。作者的筆觸,時而如同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生活哲理;時而又如同一位敏銳的觀察者,犀利地剖析社會現象。我喜歡它那種不露痕跡的引導,它不會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描繪,通過啓發,讓你自己去思考,去領悟。書中,我看到瞭作者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眷戀,以及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她筆下的世界,既有現實的殘酷,也有理想的光輝。這種理想的光輝,不是遙不可及的幻影,而是深植於內心的力量,它支撐著人們在艱難時刻依然保持希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融入的那些東方哲學思想,它使得整個作品更具深度和廣度,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於書本的堆砌,而是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的關懷,以及對生命意義的不斷追尋。這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重新審視。
评分這本書的書寫風格,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作者的語言,沒有過多的修飾,卻充滿瞭力量。它就像一把鈍刀子,看似不鋒利,卻能一點點地切割開我們內心的堅冰。我喜歡它那種直擊人心的敘事方式,它不迴避生活中的殘酷,也不粉飾人性的弱點,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去呈現生活的本來麵貌。然而,在那些看似黑暗的角落裏,作者卻總能捕捉到那一絲微弱的光芒。這種光芒,不是戲劇性的轉摺,也不是奇跡般的救贖,而是源於生命本身的那種韌性,那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些人物的堅韌而感到震撼,他們或許平凡,或許渺小,但他們在睏境中展現齣的勇氣和智慧,卻足以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生活的另一麵,也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它讓我明白,即使生活充滿瞭挑戰,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勇敢地麵對,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光彩。
评分在我看來,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在於它能夠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作者似乎有著一種讀心術,她筆下的人物,就像是我們身邊熟悉的朋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糾結與彷徨,都讓我們感同身受。我常常會一邊閱讀,一邊在心中默默地迴應,仿佛在和書中人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情節,雖然不一定驚心動魄,卻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那些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它讓我們意識到,原來最深刻的情感,往往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細節之中。作者的敘事,也很有技巧,她不會一次性地將所有信息都拋給讀者,而是循序漸進,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被帶入故事的情境。這種“欲揚先抑”的寫法,更增添瞭故事的張力,也讓讀者對故事的發展充滿瞭期待。它讓我反思,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我們曾經忽略的情感,有多少我們曾經錯過的美好。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到瞭許多與水相關的意象,比如流動、清澈、深邃。當我真正翻開它,我發現作者的文字,也恰恰有著這樣的特質。它的語言流暢自然,仿佛一股清泉,滋潤著我乾涸的心靈。它並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喜歡作者對情感的細膩捕捉,她能夠將那些復雜的情感,用最簡潔明瞭的方式錶達齣來,讓讀者能夠輕易地理解和體會。書中的人物,雖然各有各的命運,但都散發著一種堅韌的光芒。她們在生活中所經曆的磨難,並沒有將她們打垮,反而讓她們更加堅定地走嚮自己的方嚮。我欣賞作者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鼓勵我們在麵對睏難時,不要輕言放棄,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它讓我明白瞭,生命的意義,並非在於一帆風順,而在於我們在逆境中能夠展現齣的勇氣和智慧。這本書,是一份關於生命的禮物,它讓我更加熱愛生活,也更加珍惜當下。
评分初讀這本書,便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作者似乎總能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她提齣的問題,常常讓我陷入沉思,不得不去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喜歡她那種不迴避問題的態度,她敢於觸碰那些敏感而復雜的話題,並且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方式去探討。這種探討,不是為瞭得齣結論,而是為瞭引發思考,為瞭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書中,我看到瞭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也看到瞭對社會現實的無聲批判。然而,這種批判並非尖銳的指責,而是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地觸及人心。它讓我反思,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丟失瞭什麼?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內心的富足又從何而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思考的平颱,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鼓勵我們自己去尋找。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書本的知識,而是來自對生活經驗的提煉,來自對內心世界的探索。我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打開瞭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的另一扇窗。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初初看到的時候,就有一種說不齣的熟悉感,好像它就藏在記憶深處某個角落,等待被喚醒。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著一場與文字的靈魂對話,渴望在字裏行間找到共鳴,或是被全新的視角所觸動。書頁翻動間,那些精心雕琢的詞句,如同悠揚的樂章,緩緩流淌,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也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有著魔力,能輕易地穿透錶象,直抵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每一個角色都立體而鮮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追求,都如此真實,讓人忍不住代入其中,仿佛自己也成為瞭故事的一部分。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書籍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我常常在想,文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它能穿越時空,連接不同的靈魂,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也能引發我們對生命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一本具有力量的作品,它讓我暫時忘卻瞭現實的煩惱,沉醉在作者構建的那個獨特世界裏,體驗著文字帶來的純粹的感動。我喜歡它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淡淡的憂傷,也欣賞它在絕望中閃爍的希望之光。這一切都讓我覺得,閱讀不僅僅是一種消遣,更是一種修行,一種與自我對話,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有一種古典的韻味,讓我覺得它背後一定蘊含著許多故事。翻開書頁,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她對人性的刻畫,極其生動而真實,那些人物的掙紮、無奈、愛與恨,都仿佛發生在昨天。我能夠從那些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她試圖通過這些故事,來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來喚醒我們沉睡已久的情感。書中的情節,或許並不驚天動地,但卻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那些細節的描繪,那些人物的對話,都顯得那麼自然而貼切。它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中的戲劇性,往往就隱藏在那些不經意的瞬間。我喜歡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敘事方式,她不會刻意煽情,也不會刻意製造衝突,而是讓故事自然而然地展開,讓人物在情境中展現真實的自我。它讓我反思,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我們曾經忽略的情感,有多少我們曾經錯過的美好。這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重新審視。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仿佛有一種魔力,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翻開書頁,我被引入瞭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如同行雲流水,又如涓涓細流,緩緩地浸潤著我的心田。我仿佛能聽到那水聲潺潺,看到那綠意盎然,感受到那歲月流轉。書中所描繪的場景,雖然是文學的想象,卻有著一種無比真實的質感。它讓我懷念起那些逝去的時光,那些純粹的情感,那些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美好迴憶。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感懷”二字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對過往的追溯,更是對當下的一種體悟,對未來的一種期許。這種“感懷”,是深沉的,是厚重的,它飽含著歲月的沉澱,也閃爍著生命的智慧。作者用她獨特的筆觸,將這份“感懷”具象化,讓它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一個場景而濕潤瞭眼眶,也會因為某一個哲思而若有所思。它讓我明白,人生並非隻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還有那些值得我們去珍藏和迴味的美好。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個知心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傾聽,然後給予你溫暖的迴應。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情感的細膩描繪,作者善於捕捉人物內心最微妙的變化,將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通過文字一一呈現齣來。那種糾結,那種猶豫,那種愛與痛的交織,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令人動容。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一個角色的經曆而黯然神傷,也會因為他們最終的釋懷而感到欣慰。這種與書中人物的情感連接,讓我覺得,我並不孤單,我的睏惑和掙紮,也曾有人經曆過,並且找到瞭答案。作者的敘事方式也十分獨特,她不像傳統意義上的講故事,而是通過碎片化的記憶,通過細枝末節的描繪,一點點地拼湊齣完整的故事輪廓。這種留白的處理,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力,讓讀者自己去填補那些空白,去解讀那些未曾言明的含義。我喜歡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它讓我在閤上書本後,依舊會迴味無窮,依舊會在腦海中反復推敲。它讓我思考,人生究竟是什麼,情感的羈絆又將把我們帶嚮何方。這本書,給予瞭我太多的思考,也帶來瞭太多的慰藉。
评分讀到這本書,總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鄉間玩耍的日子,那種無憂無慮,那種對世界的好奇與探尋。書裏描繪的場景,有著一種古樸的美感,就像老照片一樣,泛著溫暖的光暈。我能夠想象齣那潺潺的流水,那岸邊的青草,那偶爾掠過的飛鳥,以及在這些景緻中,那些或歡笑或沉思的身影。作者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自有其打動人心的力量,它就像一杯清茶,初入口時或許平淡無奇,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那份甘醇與悠長。我喜歡它字裏行間透齣的那種溫情,那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與體悟。它讓我想起,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也可以如此美好。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身邊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失去瞭感受微小幸福的能力。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洗滌著我疲憊的心靈,讓我重新審視生活,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美好。我欣賞作者的真誠,她的文字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作高深,隻是用最樸實的方式,講述著那些觸動人心的故事。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明白,即使在平凡的日子裏,也蘊藏著不平凡的意義,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