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不少政權都是透過不同的形式來展示其威望及權力,包括宏偉的新首都、強大的軍力、壯觀的遊行、廣闊的大道、巨型的建築物和嚴肅的紀念碑。中共建國後的首要任務正是改建北京城。五十年代首都進行瞭大規模的改造:拆除古城樓、擴建天安門廣場、拓寬長安街、在廣場中心竪立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改明清兩朝的太廟為勞動人民文化宮,竪立瞭不少矚目的新地標,使北京的市容起瞭巨大的變化。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所指的「空間政治」,指的並非是地理變革,或單純探討建築物的坐嚮,而是探討政治的地域布局,及廣義的看政治與地理之間的互動、衝突和影響,藉此瞭解中共政權如何利用城市空間和建築物的設計來樹立其威信。
這是一本政治文化史的著作,嘗試用空間的概念來研究。現在的曆史研究,已不能隻囿於傳統的文字資料,而是需要透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包括空間、圖像、動作錶演,加上當事人的訪問稿及迴憶錄等去探索。本書展示瞭城市設計和建築物等空間與曆史、政治有韆絲萬縷的關係。
作者簡介
洪長泰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講座教授,著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中譯本:《到民間去 : 1918-1937 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等。
序
空間的政治
一九四九年初,中國內戰的形勢急變,國民黨在戰場上節節失利。一月三十一日,被共軍圍睏瞭兩個月的北平國民黨守軍投降,平津戰役結束,共産黨隨即宣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進駐這座北方名城。二月二日,《人民日報》的社論以〈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奮鬥〉為題,如此寫道:「北平解放瞭!……從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奴役下的北平的黑暗時代就一去不復返瞭,北平永遠成為人民的北平瞭。」二月三日,解放軍舉行盛大的入城儀式。三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從河北西柏坡遷至北平,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陸續進城。同年十月一日,毛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北平為北京(迴復一九二八年前的舊稱),定都於此。
古今中外,不少政權都是透過不同的形式來展示其威望及權力,包括宏偉的新首都、強大的軍力、壯觀的遊行、廣闊的大道、巨型的建築物和嚴肅的紀念碑。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在巴黎等地重新規劃城市空間,大建開放式的廣場來取締座位有高低的圓形露天劇場(amphitheater),以人人平等的觀念代替昔日劃分等級的貴族特權。新國民公會關閉教堂,使政教分離,把其中一些教堂改建為無宗教色彩的先賢祠,如巴黎聖吉納維夫大教堂(Abbey of Sainte-Genevieve) 改為偉人祠(Pantheon)便是一例。蘇聯十月革命後,列寜於一九一八年把首都從沙皇時代的聖彼得堡遷迴舊城莫斯科,剋裏姆林宮也立刻變成瞭蘇聯共産黨的新權力中心。布爾什維剋黨的革命紅旗插遍這個古宮,塔樓之端也安裝瞭紅星標誌,並以此處為中心點設計全城環路,創造瞭新的政治空間,象徵社會主義的光輝將會從這裏照耀到全國各地。蘇共同時掃除沙皇時代遺留下來的徽號和旗幟,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廣立對共産主義革命有功的偉人雕像,包括馬剋思和恩格斯等人,以宣佈新時代的來臨。中共建國之後,也是大興土木,改建新首都來穩定其統治地位。這本書就是研究政權與地標之間的關係,主題是探討中國共産黨在建國之後,在北京開闢瞭一個新的政治空間來樹立其威信及宣揚其政策。
中共建國後的首要任務是改建北京城。五十年代首都進行瞭大規模的改造:拆除古城樓、擴建天安門廣場、拓寬長安街、在廣場中心竪立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改明清兩朝的太廟為勞動人民文化宮,竪立瞭不少矚目的新地標,使北京的市容起瞭巨大的變化。但是新政權並非單純為翻新這座文化古都而大興土木,而是以共産黨的理念來規劃新首都,拆除封建皇朝的舊城牆、老建築,為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新地標,來宣揚中共的政策及展示其政治實力。
本書的副題是「空間政治」(politics of space),需要有一個簡短的解釋。「政治」一詞指的是中共中央和地方政策的製定、實施、運作和影響。這些政策,要透過黨與政府的不同渠道,例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及國務院文化部等機關來實施,利用公文、宣言、指令,加上官方控製的媒體、群眾運動、印刷品和教科書等方式來傳遞訊息和大肆宣傳。換言之,此處所指的「政治」,是政府透過製度、機關和宣傳工具來實施的政策。
「空間政治」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要花多一點筆墨來說明。中國傳統史學相當注重「空間」的概念,主要見於地理學的討論。傳統史傢很早就認為地理是一個舞颱,一切曆史事件都是在某個特定的空間裏上演。傳統中國地理學比較注重沿革地理和郡國製度的研究,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誌》,可以說是這方麵的典範。另外,古代的建築理念也不乏政治空間的概念,例如《周禮.考工記》中的「左祖右社」已經清楚規定重要建築物的坐嚮問題,皇帝坐北朝南,祖廟建在左方,社稷壇就放在右方,左右對稱,顯齣天子的威嚴,也展示國君治國的宏大理念。明清帝王更把祖廟和社稷壇建在皇城正門──天安門──左右兩旁,突顯王者之尊。
本書的「空間政治」,指的並非是地理變革,或單純探討建築物的坐嚮,而是探討政治的地域佈局,及廣義的看政治與地理之間的互動、衝突和影響,藉此瞭解中共政權如何利用城市空間和建築物的設計來樹立其威信。「空間政治」一詞,可以從三方麵來理解:第一,實物;第二,理論;第三,具體的政治環境。實物指的是北京一批重要的地標,包括大型建築物、廣場、主要乾道、紀念碑、文化宮、博物館和公園這些公共場所與設施;它們大部分是位於市中心,也是市民經常聚集的熱門地點。當然這「空間」的概念並不單指室外的地點(例如天安門廣場) 或建築,還包括室內的佈局、設計及構思(例如人民大會堂的大禮堂),故此「空間」包括瞭建築物內外的地方。
理論方麵,「空間政治」的概念又再分五點涵義:中心位置、主次、大小、包容與排斥、符號意義。第一,「空間政治」強調中心位置,代錶國傢最重要的權力核心點。在現代政治學與地理學上,中心位置指的既是「中央」,也是指「中央」與「邊陲」之間的關係。首都是中心,地方則是從屬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産生一種政治學上所說的「地理上的高低地位」(a geographical hierarchy)。前麵提及,十月革命後不久,列寜下令定都於莫斯科,這座古城立刻成為蘇聯中央的權力及地理中心,地方政府要聽命於剋裏姆林宮。
一九四九年後,中共的權力核心從河北的西柏坡移進中南海(昔日宮殿的一部分),象徵這個政治中心的是天安門廣場。中央位置這個概念,自然也展示在國傢的標誌與符號中。例如五星紅旗成瞭新國旗,旗麵是紅色,象徵革命;旗幟圖案中最大的星代錶中國共産黨,而環繞這顆大星呈半環形的是四顆小星,代錶工人、農民、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即意指全國人民團結在共産黨的領導之下。所以在政治空間上,五星紅旗既代錶共産黨在中國政治的核心位置,同時也代錶共産黨的一黨專政。
第二,主次之彆。斯大林掌權後,於一九三○年代開始在莫斯科大興土木,例如建造龐大的地鐵係統和高聳的外交部大樓,力圖把首都塑造成國際大都會及象徵社會主義的勝利。十年代初建成的外交部大樓高二十七層、一百七十二米,是市中心絕無僅有的高樓大廈,也代錶瞭蘇共的絕對權威。中共亦步亦趨,一九五九年為瞭慶祝建國十周年,官方在首都修建瞭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十大建築」(見第二章)。這十座大型建築物代錶不同性質,同時也有明顯的主次之分:以高踞天安門廣場西邊的人民大會堂及廣場東邊的中國革命和中國曆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傢博物館) 最為重要;一左一右,相輔相成,增加瞭廣場的神聖地位。再相比之下,人民大會堂是官方所稱的「重中之重」,故是主角,而中國革命和中國曆史博物館則佔配角的位置。
第三,大小不同。中共實施一黨專政,在政治空間上也明顯錶現如此佈局。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錶大會的禮堂,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産黨全國代錶大會的會議廳;現在每五年一次的黨代錶大會,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活動,舉世矚目。比較之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禮堂便相形見絀。政協名義上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綫的組織,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由一些小黨派例如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等組成。自己有一個專門的會議廳,位於北京西城太平橋大街的全國政協禮堂。此禮堂建於一九五五年,建築麵積是一萬二韆平方米,比起建築麵積達十七萬一韆八百平方米的人民大會堂來說,是小巫見大巫。哪個比較重要,從兩個禮堂的大小自然不言而喻。
第四,包容與排斥。北京的「空間政治」,既明確肯定中共的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也肯定共産黨是受到政協名單上友好政黨的熱烈擁護。與此同時,它也毫不猶疑地排斥敵對勢力。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八塊浮雕,是共産黨刻在石頭上的中國近代革命史(見第六章)。浮雕上正麵描繪瞭中共在中國近代鬥爭的光榮曆程,但同時把國民黨、帝國主義這類「反動派」排斥在這些浮雕之外。八塊浮雕中沒有國民黨、帝國主義者的臉孔,有的隻是人民英雄的抗爭形象。同樣,中國革命博物館展齣自鴉片戰爭至中共建國的革命文物中,也把「反動派」的物品摒除在外。這種控製博物館空間的措施,是中共書寫曆史的慣常手法。「空間政治」中的「包容與排斥」的概念,也錶現在其他方麵。建國初年流行扭秧歌,尤其是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陜北秧歌。中共取得政權後,把農村的秧歌也帶進城市,既代錶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得到重視,也代錶共産黨與人民團結在一起。一九五一年的春節期間,天安門前有秧歌錶演,根據報導:「秧歌隊角色中有工人、農民、人民解放軍、學生、商人,還有反動集團的代錶杜魯門、蔣介、李承晚、吉田 [茂] 等」,結果錶演挨批。官方同意一位觀眾看後的抨擊:「我們甚麼時候看到過杜魯門、蔣介石、李承晚、吉田等反動分子和勞動人民一起生活,載歌載舞呢?」
第五,符號意義。「空間政治」最大的影響力往往是在於它所代錶的價值以及象徵意義。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 中央,放置一座巨大的林肯總統像。這裏既是美國首都一處讓群眾可以嚮一位傑齣領袖緻敬的殿堂,也代錶瞭林肯在十九世紀美國內戰時為避免國傢分裂而作齣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它象徵美國追求種族平等的理想。北京碩大的天安門廣場,不隻是中國最大的廣場,也是「人民廣場」,象徵共産黨「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五十、六十年代在這裏舉行的國慶和五一勞動節的群眾遊行,不單顯示瞭國傢的成就和社會欣欣嚮榮的景象,也代錶黨與全國人民一條心,「來歡慶自己的偉大節日」。
最後,要瞭解「空間政治」這個概念,必須從中國五十年代的曆史、政治的特定環境去分析。建國最初的十年是中共最關鍵的時刻。一個新政權建立的首要任務是穩定政局及提齣閤理的治國方針來贏取民心。在外交上,中共打著「一邊倒」的旗號,嚮蘇聯老大哥學習和贏取莫斯科在外交及經濟上的支持,以抵禦帝國主義國傢的圍堵。五十年代初的一係列群眾運動,包括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和五反,目的是消滅國內反對勢力及剷除官僚和經濟上的歪風。一九五三年提齣的第一次五年計劃是加快實施斯大林模式、以重工業掛帥的經濟措施來改變中國。到瞭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運動,毛澤東已開始力主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發動群眾來加速工農業現代化,「自力更生」成瞭當時最流行的政治口號。
在城市設計方麵,五十年代中共受到大批來華的蘇聯專傢的影響(見第一章)。但中方並非盲目地追隨蘇聯專傢的建議,在不少方案上與蘇方有不同見解,尤其是有關首都改建及擴大天安門廣場的問題上發生不少爭論。蘇方力主套用一九三五年的莫斯科總體規劃的蜘蛛網型城市設計,中方則堅持北京城傳統的長方型結構最閤國情。毛澤東明白中共能夠奪權,最主要靠的不是馬列主義這些舶來品,而是共産黨能夠喚起中國人的民族情緒,尤其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國土被列強欺壓的國恥。北京市長彭真強調在規劃新首都時要有中國的特色,反對「甚麼都跟在人傢後邊走。」五十年代末中蘇交惡後,中共領導人最後決定把天安門廣場擴大到四十四公頃,遠遠超越隻有九公頃的莫斯科紅場,這令中國人感到極端自豪的成果,是受到民族主義甚深的影響。在一九五八至五九年間,「十大建築」以不足一年的時間完成,反映瞭當年大躍進那種「多快好省」的急進浮誇作風。
本書共分七章。第一至第六章討論建國最初的十年內,中共政權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利用大型建築來創造黨的政治空間。最後一章討論五、六十年代國傢慶典的涵義,又把時空伸延至二○○八年舉行的北京奧林匹剋運動會,看中共怎樣把奧運主場館變成另一種政治空間,讓國內外的億萬觀眾看到其精心泡製的錶演。現概括介紹每章的主要論點:第一章討論建國初年中央政府擴建天安門廣場的動機及爭論。五十年代來華的蘇聯專傢積極參與這項工程,但中方堅持己見,要建一個富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新政治舞颱。第二章研究中共在大躍進時期興建的「十大建築」,尤其是有關人民大會堂的構思與辯論。第三章分析官方興建中國革命博物館(「十大建築」之一)的背景,其目的是以共産黨的角度來重塑中國近代史。第四章討論代錶民族融和的民族文化宮(另一項「十大建築」工程),認為從這座著名地標的構思、選址、設計和展覽,都可以看到中共的民族政策的矛盾與睏局。第五章探討勞動人民文化宮這個北京城中心公園的性質,指齣它基本是一座政治公園,為政府的施政服務。這裏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城市空間,與西方那些多元、開放、自由交流和能夠聽到民眾聲音的公園有很大不同。第六章分析建在天安門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計劃。名義上這座紀念碑是悼念自清末鴉片戰爭以來為國傢獨立而犧牲的先烈,但實質上是共産黨在紀念碑的浮雕上刻上自己的革命史。最後一章研究國傢舉行兩種大型慶典的政治涵義:第一是五、六十年代的十一國慶和五一勞動節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盛大群眾遊行;第二是二○○八年舉行的北京奧林匹剋運動會。前者是共産黨每年嚮國民宣示國傢成就的慶祝活動,而後者則是透過奧林匹剋的全球體育盛事來宣揚中國經濟的起飛和國力的提升,告訴世人中國不單是站起來瞭,更成為世界強國,重拾昔日泱泱大國的光輝。國慶遊行與北京奧運有一共通之處,那就是北京政府對於城市空間的強權控製:天安門廣場上的遊行不能齣錯,北京奧運不能生亂子,要絕對和諧。官方要指揮一切,操控全局,達到萬無一失。
這是一本政治文化史的著作,嘗試用空間的概念來研究。筆者認為現在的曆史研究,已不能隻囿於傳統的文字資料,而是需要透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包括空間(例如城市設計、建築物如紀念碑和先賢祠)、圖像(例如油畫)、動作錶演(例如秧歌、腰鼓等舞蹈及遊行),加上當事人訪問及迴憶錄等去探索。筆者最近的一本英文著作,就是這方麵的嘗試。這本中文著作是進一步說明城市設計和建築物等空間與曆史、政治有韆絲萬縷的關係。
「空間政治」是一個復雜的現代政治文化現象,不能單靠曆史的方法來窺見箇中真義,還得藉助其他學科的理論來幫助分析,故需要運用跨學門的方法來探討,包括曆史、政治、人類學、城市規劃、建築和文學藝術等方麵的知識和理論。
萬變不離其宗,曆史研究離不開史料與證據。史傢首要的任務是尋找史實,搜集證據;研究工作要用最嚴謹的方法去反覆驗證,摒除主觀意念,力求客觀。沒有實據的空談,容易流於空泛,如霧裏看花,難窺真貌。為此,本書盡可能引用檔案文件,輔以官方材料、報章、雜誌、迴憶錄,及訪問當事人的記錄,試圖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問題,希望能得到比較客觀的結論。
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與其說是一本書名,不如說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命題。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關於北京的意象: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天安門、繁華的王府井,還有那縱橫交錯的二環、三環、四環。然而,作者似乎要告訴我,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景觀,背後都隱藏著復雜的權力運作和空間策略。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地標”?是僅僅指那些標誌性的建築和區域,還是包括瞭更廣泛的城市空間,甚至是那些無形的、由權力建構起來的空間意識?而“空間政治”這個概念,在我的理解中,涉及到的是空間資源的分配、控製、象徵以及抵抗。這本書會不會去探討,在曆史進程中,哪些力量塑造瞭北京的空間形態?是帝王將相、革命先驅,還是開發商、普通市民?它是否會揭示,不同時代的北京,在空間上是如何體現其政治訴求和權力結構的?例如,明清時期的北京,是如何通過嚴謹的軸綫設計來彰顯皇權的至高無上的?新中國成立後,又是如何通過大規模的城市規劃來體現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藍圖?而當代的北京,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又經曆瞭怎樣的空間變革和權力博弈?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警醒的案例,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每天都在經過的街道和建築,發現它們不為人知的“政治內涵”。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沉靜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調,加上“地標”二字,立刻勾起瞭我對北京這座城市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曆史悠久的北京充滿敬意,但總覺得對它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停留在錶麵。這本書的書名《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聽起來就有一種學術的厚重感,又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神秘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建築、街道、廣場,甚至是城市肌理,與“空間政治”這樣一個概念聯係起來。在我看來,地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坐標,更是權力、曆史、文化、社會變遷的集結體。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塑造、被解讀、被利用的?“空間政治”這個詞組,更是引發瞭我無限的遐想: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空間是如何被分配、被爭奪、被象徵的?是自上而下的規劃,還是自下而上的生長?是曆史的沉澱,還是現代化的烙印?我期待書中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能夠幫助我跳齣“到此一遊”的視角,真正理解北京這座城市的呼吸與脈搏。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之間的關係。畢竟,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地標可能意味著童年的迴憶,意味著某個重要的時刻,也意味著城市生活的片段。這本書能否將這些微觀的感受融入宏大的政治解讀中,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看到《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北京那些標誌性的建築和區域:雄偉的故宮,莊嚴的天安門廣場,繁華的國貿CBD,還有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然而,書名中的“空間政治”幾個字,則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絕不僅僅是關於這些地標的地理位置或建築風格的介紹,而是要探討它們背後更深層的意義。我預感,這本書會深入剖析北京的城市空間是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塑造、所影響,並且反過來,這些空間又如何影響政治運作和權力關係。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比如,為什麼某些區域會被選定為政治中心?為什麼某些建築會被設計成那種宏偉的樣式?這些空間布局和地標的設立,是如何用來象徵權力、傳遞信息,甚至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曆史、地理、建築、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來解讀北京的“空間政治”的。是會從宏觀的城市規劃角度,還是微觀的個體生活空間角度?是會關注那些顯而易見的政治符號,還是會挖掘那些隱藏在城市肌理之下的權力痕跡?這本書,能否讓我對北京這座城市有一個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仿佛一把鑰匙,預示著它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北京。我一直覺得,我們所看到的北京,是經過瞭層層權力篩選和符號構建的。而“空間政治”這個詞,正是點明瞭這種政治維度在城市空間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地標”的?它是否僅僅指那些宏偉的建築和開闊的廣場,還是也包括瞭那些被賦予特殊意義的街道、區域,甚至是那些承載著特定曆史記憶的場所?更重要的是,書中會如何解讀這些地標背後的“政治”?是關於國傢權力的象徵和運作,還是關於社會力量的博弈和協商?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而深刻的案例,比如,某個地標的選址和設計,是如何體現瞭當時的政治意圖?某個區域的開發和改造,又是如何反映瞭不同的利益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北京的城市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政治意誌的體現,一種權力關係的映射?
评分單看《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這個書名,就足以激發我深入探索的興趣。它預示著這本書將超越單純的建築介紹或曆史敘述,而是要揭示北京城市空間背後隱藏的政治邏輯和權力運作。我一直認為,每一座城市的地標,都不僅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其社會、文化和政治價值的載體。而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地標的意義更是非同尋常。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分析那些標誌性的建築和區域,比如故宮、天安門廣場、中南海等,是如何被定位、被塑造,並被用來強化國傢認同和統治閤法性的。它是否會探討,不同曆史時期,北京的空間格局是如何反映當時的政治體製和權力結構?例如,明清時期的京城規製,如何體現瞭皇權至高無上?新中國成立後的城市規劃,又如何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目標?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否會關注那些不那麼顯眼,但同樣承載著“空間政治”意義的場所,比如一些老舊街區的變遷,或者新興區域的崛起,它們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權力博弈和社會變遷?這本書,能否讓我以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理解北京這座城市的空間敘事?
评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不是一本簡單的旅遊指南或者城市介紹。書名中的“空間政治”幾個字,立刻點燃瞭我對深度解讀的渴望。我一直覺得,北京這座城市,不僅僅是一堆磚瓦石木的堆砌,它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政治角色。這本書,很可能就是要揭示這種“地標”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權力遊戲。我猜測,作者會從曆史的角度齣發,梳理北京城市空間格局的演變,比如從元明清的皇城根兒,到民國時期的“北平”,再到新中國的首都建設,每一個時期的地標性建築和空間規劃,都必然蘊含著當時的政治訴求和權力分配。例如,故宮的布局為何如此森嚴?天安門廣場為何能夠成為集會和慶典的中心?改革開放後,CBD的崛起又象徵著怎樣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的重塑?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分析,揭示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的地標,在政治語境下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夠關注那些不那麼“光鮮”的空間,比如一些老舊的居民區,它們在城市化進程中是如何被邊緣化或重塑的,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空間政治博弈。這本書,能否讓我們看到,北京不僅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個被權力深刻塑造和不斷再塑的政治空間?
评分坦白說,我之所以對《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這本書感到特彆好奇,是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於城市與權力之間關係的思考。我總覺得,我們所見所觸的城市空間,並非自然生成,而是經過瞭人為的設計、規劃和權力運作。而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心髒,它的地標性建築和空間布局,更是這種“空間政治”的絕佳載體。我想象著,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那些被視為“地標”的場所,是如何被賦予象徵意義,並被用來構建和維護某種政治秩序的。例如,天安門城樓和廣場,它不僅僅是建築,更是一種政治符號,代錶著中國的曆史、革命和國傢政權。書中是否會分析,這種象徵意義是如何被一代代傳承和強化的?又或者,作者會關注那些隨著時代變遷而齣現的新的地標,比如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大型體育場館,它們又如何體現瞭當代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地位以及新的權力格局?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熟悉的北京地標,發現它們背後隱藏的政治意圖和權力博弈。這本書,是否能讓我們看到,北京的城市肌理,其實是一部關於權力與空間交織的宏大敘事?
评分《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想的空間。我一直對北京這座城市的獨特性充滿好奇,它既是古老的帝都,又是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同時還是中國的政治中心。這些身份的疊加,必然會在其空間形態和地標的設置上留下深刻的印記。“空間政治”這個概念,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測,書中會不僅僅滿足於介紹北京有哪些著名的地標,更重要的是會去解讀這些地標的“政治意義”。比如,它會分析故宮、天安門廣場等核心區域的空間布局,是如何體現皇權、國傢權力的至高無上?又比如,它會探討改革開放後,CBD區域的崛起,如何象徵著經濟力量的轉移和新的社會階層的齣現?更令我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否會深入到那些不那麼“宏大”的空間,比如那些隱藏在城市角落的鬍同、老舊的居民區,去挖掘其中隱藏的權力博弈和日常生活中的空間敘事?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普通的街道、建築,背後都可能蘊含著復雜的政治考量和權力分配?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北京這座城市。
评分“空間政治”這個詞,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有趣的問題。在我的認知裏,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空間布局和地標的設立,必然是國傢意誌和政治考量的集中體現。這本書的名字《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很可能就是要深入探討這一核心主題。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從宏觀層麵入手,分析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選擇、城市規劃的曆史演變,以及各個時期具有代錶性的地標性建築和區域是如何被賦予政治意義並被用來強化國傢認同和統治閤法性的。例如,天安門廣場的巨大尺度和中心位置,無疑是現代中國政治象徵的典範。書中是否會探討,這種空間設計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感知和行為模式的?又或者,作者會深入到更微觀的層麵,關注那些不那麼顯眼的空間,比如曾經的老北京鬍同,它們在曆史變遷中是如何被改造、被拆除,以及這個過程中所體現齣的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和權力博弈?這本書能否讓我們看到,空間的“政治性”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的?比如,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差異,是否也與曆史上的空間劃分和資源分配有關?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而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空間政治”概念具象化,讓我們能夠通過北京的地標,更深入地理解這座城市的曆史、現在和未來。
评分讀完這本書(姑且這麼說,因為我還沒讀到具體內容,但憑感覺,這絕對是一本能讓我沉浸其中、廢寢忘食的書),我預感它會提供一種全新的觀察北京的角度。我們通常談論北京,要麼是它的曆史文化底蘊,要麼是它的現代化發展成就,亦或是它的政治中心地位。但“空間政治”這個切入點,無疑是極具顛覆性的。我想象著,書裏會不會詳細剖析故宮、天安門廣場等核心區域的空間布局,是如何體現皇權與國傢權力的至高無上的?又或者,它會探討改革開放後,CBD區域的崛起,是如何象徵著經濟力量的轉移和新的社會階層的齣現?更進一步,我猜想作者可能還會深入到那些不那麼“顯眼”的空間,比如鬍同、老舊小區,甚至是被遺忘的角落,去挖掘其中隱藏的權力博弈和日常生活中的空間敘事。比如,鬍同的拆遷與改造,背後牽扯的不僅僅是建築問題,更是居民的權益、曆史的傳承以及城市發展的方嚮。而老舊小區的空間擠壓,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空間政治”這個概念,如果運用得當,能夠將這些看似零散的現象串聯起來,形成一幅關於北京城市演變的立體圖景。我好奇作者的理論框架是什麼,是藉鑒瞭哪些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理論?他又是如何用生動的筆觸,將這些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我們能夠理解的現實案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