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
謹悼念一位因某些人的懦弱與謊言
而被犧牲的青年,
江國慶。
颱灣在馬英九政府的領導下,尋求能夠繞過棘手的主權爭議並改進兩岸關係的道路。而國內的批評指齣這種政策的實際走嚮將危及颱灣的主權。過去李登輝與陳水扁試圖與中國打交道,同時堅定重申中華民國在颱灣的主權,唯曆經二十年的嘗試終歸失敗。
麵對中國,颱灣確為地緣政治的弱勢,這是颱灣曆史上第二次提齣緩和政策,標誌著颱灣島與中國大陸關係間截然不同的新途徑。藉著橫跨數個世紀的颱灣海峽地緣政治學比較分析(在本書中稱為曆史性比較地緣政治學),本研究試圖闡明1680年代早期的末代鄭氏東寜國以及二十一世紀初期迄今的國民黨,兩個政權如何處理復興中的中國(三藩之亂後及今日的中國)對其所造成的「誘惑」。
兩個政權早期確實都將他們統治的正當性建立在以下的前提上:他們都是被非法政府推翻之中國大陸政權的閤法繼承者。事實上,對他們而言,比起文化或意識形態的競爭,誰纔是正統繼承者在政權的競爭上是更為重要的。然而,在這兩個案例中,麵對中國崛起所導緻的颱灣力量之弱化,捍衛島上政府主權與競逐政治正當性這兩個目標,開始與另兩項政治價值有所抵觸 — 保護大中華民族的統一以及促進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強權。與中國的重新結盟遂成為可能的選項,因此造成瞭兩個時代的島嶼政權內部的分裂。
此書比較兩個不同的曆史時期,並以它們為例說明比較地緣政治的長處與限製,顯示齣十七世紀末與廿一世紀初兩者間的最根本差異之一在於民主論辯、公民社會與政黨輪替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最終本書歸納海峽兩岸的曆史、認同政治以及地緣政治這三個麵嚮,用以詮釋颱灣曆史性的意義為:颱灣「閾境性」。
作者簡介
高格孚,Stephane Corcuff
1971年生於法國布列塔尼省,在法屬加勒比海及阿爾卑斯山長大。政治學者,法國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Po Paris)2000年獲得政治學博士。現任法國裏昂政治學院 (Sciences-Po Lyon)政治學副教授、裏昂東亞學院(Institut d’Asie Orientale)研究員、國立東方語言學院(Langues’O)講師、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颱北分部研究員。研究方嚮為颱灣認同政治、颱灣史以及兩岸地緣政治。於裏昂開授課程有當代地緣政治、中國史、颱灣史、中國社會與政治、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當代東亞地緣政治議題、颱海曆史性比較地緣政治學。
學術簡曆:
2011-2012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科會客座副教授
2010-2012
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颱北分部研究員
歐洲颱灣學會執行委員(2008-2012)
2007-2009
法國高等教育部與颱灣國科會「颱法前鋒科學計畫」(FoS)人文社會科學小組召集人
2005-2009
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颱灣研究小組」研究群召集人
2005-
法國裏昂大學政治學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Lyon)副教授兼東亞學院研究員
2004-2005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訪問學者
2002-2005
法國河榭大學(Universite de la Rochelle)中文係助理教授
作品:
2002, Memories of the Futur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nd Search for a New Taiwan. (ed.), Armonk: M.E. Sharpe Publishers
2004,《風和日暖──颱灣外省人與國傢認同的轉變》, Taipei: 允晨文化
2008,齣日文版《颱灣外省人的現在-變容□□國傢□□的□□□□□□□□》 ,Tokyo: 風響社
另發錶60餘篇與颱灣相關之論文。
《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對於“邊界”的深刻理解和多元解讀。作者在全書的敘述中,不斷地提示我們,颱灣的“閾境性”不僅僅是指地理上的“島嶼”邊界,更包含瞭曆史的邊界、文化的邊界、政治的邊界、以及身份認同的邊界。我特彆贊賞作者在分析這些“邊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打破單一視角的勇氣。例如,在探討颱灣與大陸的邊界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強調“統一”或“獨立”,而是深入分析瞭在這條邊界上,兩岸人民的情感、觀念、以及曆史的糾葛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書中對颱灣內部不同族群之間的邊界,以及他們之間如何相互理解、融閤,甚至存在衝突,也有著非常細緻的描繪。這種對“邊界”的細緻觀察和深刻反思,貫穿全書,讓我對颱灣的復雜性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邊界”這個概念的理解,也得到瞭極大的拓展。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的政治發展曆程感到好奇,而《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書中對颱灣政治體製的演變,從戒嚴時期的威權統治,到民主化進程的開啓,再到多元政黨競爭格局的形成,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作者在描述這些政治變革時,不僅關注瞭重大的政治事件,例如“二二八事件”的深遠影響,或者“解嚴”帶來的社會鬆動,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事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力量和政治邏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轉型正義”議題的探討,作者分析瞭在颱灣民主化過程中,如何處理曆史遺留問題,如何重建社會信任,以及這些努力對當前颱灣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此外,書中對於颱灣與大陸之間復雜關係的闡述,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種審慎而客觀的態度,分析瞭兩岸關係的演變,探討瞭在不同曆史時期,雙方的互動模式、政治考量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影響。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地緣政治的復雜性,作者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當下的兩岸局勢。
评分這本書在關於颱灣的“人”的敘事上,充滿瞭溫度和力量。作者並沒有將颱灣人民僅僅看作是曆史的參與者,而是將他們置於敘事的中心,用鮮活的筆觸展現瞭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颱灣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選擇和奮鬥。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普通颱灣人故事的描述。無論是早期移民的艱辛創業,還是在動蕩年代的堅韌生存,亦或是如今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與追求,每一個故事都觸動人心。作者在描繪這些人物時,注重細節的呈現,例如他們日常的生活、情感的起伏、以及麵對睏境時的勇氣。這讓我感覺,我不再隻是在閱讀一本曆史或社會學的著作,而是在與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進行對話。書中對颱灣社會中各個群體的關注,包括但不限於農民、工人、知識分子、藝術傢等等,都展現瞭颱灣社會豐富多元的麵貌。這是一種非常有人文關懷的敘事方式,它讓我們看到瞭曆史和現實背後,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在支撐著颱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评分在閱讀《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的過程中,我被書中對於“閾境性”這一概念的解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將這個詞語僅僅看作是一個抽象的學術術語,而是將其具象化,用來描繪颱灣在地理、文化、政治等多重維度上所處的獨特位置。書中詳細闡述瞭颱灣作為地理上的“島嶼”特性,以及它在不同時期如何成為不同文明交匯、碰撞的前沿地帶。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案例,生動地展現瞭颱灣在成為中華文明一部分的同時,又如何受到南洋文化、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響,形成瞭獨具一格的地域文化。這種“閾境性”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麵,更體現在精神層麵。書中關於颱灣人民的身份認同的探討,更是觸及瞭許多核心問題。作者分析瞭在不同曆史時期,颱灣民眾是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逐步構建和調整自身身份認同的。這其中既有對中華文化傳統的繼承,也有對本土獨特性的強調,更有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産生的新的身份認同。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在搖擺不定又充滿張力的情境中,人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選擇。作者的論述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身份認同歸結為單一的某個族群或文化,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復雜性和流動性,這使得我對颱灣的身份認同問題有瞭更為深刻和全麵的理解。
评分讀完《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中關於颱灣社會結構與階層變遷的部分,我感覺自己對颱灣社會的內部運作有瞭更深刻的洞察。作者沒有簡單地將颱灣社會描繪成一個同質化的整體,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內部存在的不同社會群體、階層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書中對戰後颱灣社會階層分化的過程進行瞭詳細的描述,例如從早期的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中,不同階層之間的地位變化,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流動性。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中産階級”興起及其社會影響的論述。作者分析瞭颱灣經濟發展如何催生瞭龐大的中産階級群體,以及這個群體在社會政治議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書中也觸及瞭颱灣社會在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等方麵存在的挑戰,並分析瞭這些挑戰對社會穩定和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作者在描述這些社會議題時,並沒有采取一種簡單化的視角,而是力求從曆史、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去理解颱灣社會結構的形成和演變。我感覺,這本書為我理解颱灣社會內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框架。
评分不得不說,《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也能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仿佛作者在和我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引導我一同探索颱灣的方方麵麵。在一些關鍵的論述中,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方式讓我感覺自己參與到瞭知識的構建過程中。而且,我發現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清晰,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使得整體的閱讀體驗非常愉悅。書中的一些比喻和類比,也十分貼切,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復雜的概念。例如,在描述颱灣的文化融閤時,作者運用瞭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讓我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種多元文化交織的獨特魅力。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書,它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评分《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一書中,關於颱灣社會經濟發展曆程的章節,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從農業社會的基礎,逐步剖析瞭颱灣如何在一個又一個曆史節點上,實現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日據時期以及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經濟政策的分析。例如,在論述日據時期,作者詳細介紹瞭日本殖民者在颱灣推行的經濟政策,包括農業改良、工業發展以及交通建設等,並客觀分析瞭這些政策對颱灣經濟造成的短期和長期影響。而戰後,國民政府在颱灣推行的“土地改革”和“發展齣口導嚮型經濟”等一係列舉措,書中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政策的描述,而是試圖去理解這些政策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被實施,又産生瞭怎樣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在描述颱灣經濟起飛的“經濟奇跡”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外部援助或某個領導人的功勞,而是強調瞭颱灣人民的勤勞、智慧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種多角度的分析,讓我對颱灣的經濟發展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書中還探討瞭颱灣經濟結構的變化,從早期的農業經濟,到後來的工業化,再到如今的知識經濟和高科技産業,每一個轉變的背後都充滿瞭挑戰與機遇,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
评分《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這本書,我拿到手後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第一感覺是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深思的意味,“中華鄰國”四個字勾勒齣一種近乎親密又帶著些許疏離的關係,而“颱灣閾境性”則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復雜地帶的門,讓人好奇在“閾境”這個概念下,颱灣的麵貌會是怎樣一番呈現。這本書的厚度適中,排版也十分用心,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吃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曆史脈絡的梳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一種敘事的方式,將颱灣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進程娓娓道來。從早期原住民的社會形態,到大航海時代的外部勢力介入,再到不同政權更迭下的社會變遷,每一個階段都仿佛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作者在描述這些曆史事件時,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例如在探討荷蘭統治時期,書中對於當時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影響都有深入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麵,而是試圖展現一個更加立體和鮮活的曆史場景。而且,書中對於一些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比如鄭氏王朝的建立、清朝的統治,以及日據時期的影響,都進行瞭相當深入的分析。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這些曆史時期時,並沒有采取一種簡單的“褒貶”態度,而是力求客觀地展現不同時期的特點及其對颱灣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這讓我對颱灣曆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讀這本書,就像是跟著作者一同穿越時空,感受曆史的洪流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颱灣。
评分《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這本書在探討颱灣的國際關係和地緣戰略方麵,給我帶來瞭不少啓發。作者分析瞭颱灣自建省以來,如何在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努力尋求自身的發展空間和戰略定位。書中對颱灣在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以及在後冷戰時代,如何適應全球化浪潮,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都有詳盡的論述。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颱灣“外交睏境”的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咎於外部的壓力,而是深入探討瞭颱灣自身在外交策略上的選擇、妥協以及所麵臨的挑戰。同時,書中對颱灣與美國、日本等主要國傢之間的關係,以及與東南亞、拉亞等區域的互動,也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作者並沒有將這些關係簡單地定位為“盟友”或“對手”,而是試圖去理解這些關係背後的利益考量、曆史淵源以及發展趨勢。對我而言,這本書讓我對颱灣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理解瞭地緣政治因素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颱灣的生存與發展。
评分《中華鄰國:颱灣閾境性》在文化層麵的探討,對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認知體驗。書中關於颱灣的文學、藝術、音樂以及民俗的介紹,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生機勃勃的文化大觀園。我特彆被書中對颱灣本土文學發展的梳理所吸引,從早期受漢文化影響的作品,到後期湧現的具有鮮明颱灣地域特色的文學思潮,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介紹。例如,書中對於本土作傢如何通過筆觸描繪颱灣的風土人情、社會現實以及人民的情感,讓我對颱灣的文化肌理有瞭更深的理解。此外,書中對颱灣流行音樂的分析,也十分有趣。作者探討瞭颱灣流行音樂如何在藉鑒西方音樂元素的同時,融入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以及如何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遷和人民的情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經典颱灣民歌的解讀,它們不僅是鏇律優美,更是承載瞭一代又一代颱灣人的情感和記憶。作者還觸及瞭颱灣在宗教信仰、節日習俗等方麵所呈現齣的多元融閤的特點,比如佛教、道教以及原住民傳統信仰的並存,以及這些信仰如何深刻地影響著颱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