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四冊,自先秦乃至有明,曆數朝代興亡之根源。其資料之蒐集除正史外,實錄、文集、筆記、奏議等也多擇其要者而引用之。相較於其他史學著作,正如書名所示,本書更著重於社會、經濟、思想、政治製度間的相互關係。作者相信,欲研究曆史,必須知曉社會科學,方可兼顧部分與整體,而不緻徒知其所以而忘忽其所由。
作者簡介
薩孟武
名本炎,孟武為其字,福建福州人。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學士,迴國後曆任上海各大學教授。一九二七年,任總政治部宣傳處編輯科科長,一九二八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教官兼編輯部主任,一九三○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普通行政係教授,越一年兼任係主任,另兼陸軍大學教官、中央學校教授。抗戰軍興,隨政校上廬山、抵芷江、入重慶。國民參政會成立,遴選為參政員。抗戰勝利後,曆任中山大學、颱灣大學法學院教授兼院長。政校復校,兼任政治係研究所教授,並曾任立法委員。著有《政治學》、《西洋政治思想史》、《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孟武自選文集》等著作。
弁 言
增訂新版自序
序
第一章 先 秦
第一節 原始國傢的發生及其發展
第二節 封建國傢的成立及其分裂
第二章 秦
第一節 統一國傢的誕生
第二節 官僚政治的萌芽
第三節 社會經濟的破壞與秦的滅亡
第四節 秦的政治製度
◆第一項 中央官製
◆第二項 地方官製
第三章 西 漢
第一節 劉項之爭與統一國傢的再建
第二節 王國勢力的摧毀與中央集權的完成
第三節 列侯的沒落與官僚政治的成立
第四節 民族的發展
第五節 民窮財匱與武帝末年及昭宣時代的復興工作
第六節 農業社會的崩潰與王莽改革的失敗
第七節 西漢的政治製度
◆第一項 中央官製
◆第二項 地方官製
◆第三項 刺 史
◆第四項 文官製度
附錄 西漢建元錶
第四章 東 漢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漢族與蠻族的衝突
第三節 政局的紛亂
第四節 官僚政治的失敗
第五節 東漢社會的崩潰
第六節 東漢的政治製度
◆第一項 中央官製
◆第二項 地方官製
附錄 東漢建元錶
弁言
薩孟武先生所著《中國社會政治史》全書共四冊,縱論中國曆代之興亡得失,除考據政治製度外,更引用社會、經濟、思想等各層麵的相關資料,以評析這些層麵的 變動如何與政治製度相互影響,最終甚至成為朝代更迭的因素。為成此書,薩先生遍覽群書,正史以外,通鑑、奏議、書信等各種史料,多有參考。亦不惜斥資購入 數套二十五史以備查核、編輯之用,其準備工作不可不謂詳盡,故自書成以來,已成為研習中國曆朝政治的重要參考書籍,各冊亦承濛讀者之愛戴,皆告售罄。本局 為使讀者閱讀更為舒適,乃將各書重新排版,除瞭統一加大字體外,也將書中各章的註釋細予查對、重新標號,排成當前通用的當頁註格式,方便讀者檢閱;而針對 內容漏誤之處,亦予以考察補正,使本書更加完善,敬請讀者繼續給予支持與指教。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識
這本書剛拿到手,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厚重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讀物。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政治製度的演變非常感興趣,總覺得要理解當下的中國,就繞不開那些漫長的曆史積澱。雖然書名看起來有些學術化,但我相信一本“六版”的書,必然是經過瞭時間的檢驗和學界的反復打磨,內容上應該是非常紮實和嚴謹的。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不同朝代統治者是如何維係其統治的,權力是如何分配和流動的,以及這些政治決策又是如何深刻影響瞭普通民眾的生活。曆史並非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錯綜復雜的因果鏈條,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清這些脈絡,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矛盾的根源,以及人們是如何在這些矛盾中掙紮、適應或反抗的。我想知道,在那些宏大的政治變革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民間疾苦,又有哪些微小的個體努力在默默改變著曆史的走嚮。這本書是否能提供給我這樣的視角,是我非常期待的。此外,我也希望它能幫我理解一些曆史事件的復雜性,避免簡單化和臉譜化的解讀。畢竟,曆史人物和事件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理解他們的多麵性,纔能更接近曆史的真相。
评分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洋洋灑灑的序言和引言,這讓我感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我一直認為,好的曆史著作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種分析框架和思想深度。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從目錄的設置就能看齣其意圖,似乎是從宏觀到微觀,從製度到文化,層層遞進地展開。我特彆想瞭解書中關於“士農工商”階層流動的論述,在中國古代社會,這種階層的固化和鬆動,對於理解社會活力和政治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本書是否能詳細解讀不同時期的科舉製度,以及它對社會結構産生的實際影響?還有,書中對一些重要政治事件的解讀,比如某個朝代的興衰,是否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教科書的視角?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耳目一新”的觀點,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更 nuanced 的理解。同時,我也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古代中國政治思想演變的綫索,比如儒傢思想是如何滲透到政治實踐中的,以及道傢、法傢等思想對政治製度産生瞭怎樣的影響。畢竟,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解瞭這些思想的變遷,纔能更好地理解政治製度的演變。
评分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專注於“中國社會政治史”,這個主題直接擊中瞭我對中國曆史理解的薄弱環節。很多時候,我們對曆史的認識,可能更多地集中在戰爭、人物和重大事件上,而對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的深層分析則相對缺乏。我希望這本書能填補我在這方麵的認知空白。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權力”的分析。在任何社會中,權力的運行都是核心問題。這本書會如何解讀中國古代權力是如何分配、轉移和被使用的?它是否會探討不同曆史時期,權力結構是如何變化的,比如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之間的博弈,或者皇權與官僚之間的關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分析,當權力失衡時,會帶來怎樣的社會後果,比如腐敗、動亂等。理解這些,對於我們反思當下的社會治理,或許也能提供一些曆史的藉鑒。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社會政治史(一)”讓我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個係列,而我所購買的這一捲,可能隻是一個開端。這讓我既期待又有些許的壓力。我希望這一捲能夠為我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能夠順利地進入後續的學習。我尤其看重書中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描寫。政治製度的變遷,最終都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地描繪齣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組織形態、傢庭結構、社會習俗等方麵是如何演變的,以及這些變化與政治製度的互動。比如,宗法製度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麵起到瞭怎樣的作用?商業的發展又對傳統的社會結構産生瞭怎樣的衝擊?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政治不僅僅是發生在廟堂之上的博弈,更是滲透到每一個社會細胞的細微之處。
评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體製的演變過程,尤其是不同朝代是如何形成和鞏固其統治的。我一直對中央集權製度的形成和發展非常感興趣,想知道在漫長的曆史中,這種製度是如何逐漸完善的,又麵臨過哪些挑戰。書中對這一方麵的論述,是否能足夠詳盡?我希望它能解釋清楚,皇帝的權力是如何被約束或被擴張的,以及官僚體係是如何運作的。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地方治理的討論充滿瞭期待。中國地域遼闊,如何有效地管理地方,一直是曆代統治者麵臨的難題。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朝代在地方行政、財政、軍事等方麵的政策,以及這些政策的成效?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看到不同曆史時期中國政治格局的整體麵貌,理解那些看似相似的政治現象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曆史邏輯。
评分我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涵蓋的“社會”和“政治”兩個層麵,對我而言至關重要。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傢的曆史,就必須同時關注其政治製度的演變和社會結構的變遷,並且理解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建立起這種宏觀的認知框架?我尤其看重書中對“社會矛盾”的分析。任何社會都存在矛盾,而這些矛盾是如何被政治製度化解或激化的?不同曆史時期,主要的社會矛盾是什麼?比如,土地兼並、貧富差距、民族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又是如何影響瞭政治的走嚮,甚至是導緻朝代的更替?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個具有啓發性的視角,讓我能夠以更深刻、更全麵的方式去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史。
评分我購買這本書,是希望能夠對中國古代的“官僚製度”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在中國曆史上,官僚體係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統治者實施統治的工具,也是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途徑。這本書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朝代的官僚選拔、任用、考核和監督機製?我尤其想瞭解,在權力不受製約的情況下,官僚體係容易齣現哪些弊端,比如裙帶關係、貪汙腐敗等,以及曆代統治者是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的。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地方”與“中央”的關係的論述充滿瞭興趣。在強大的中央集權之下,地方官員的權力邊界在哪裏?他們與中央的權力又是一種怎樣的互動關係?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政治運作規律?
评分我是一個對曆史的“因”與“果”非常感興趣的讀者,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社會政治變遷的邏輯。這本書的“六版”讓我相信其內容的權威性,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些關於因果關係的深度分析。例如,某個朝代的衰落,究竟是內部的政治腐敗,還是外部的民族衝突,抑或是經濟的崩潰?書中對這些復雜原因的探討,是否能夠做到足夠深入和細緻?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分析,那些看似微小的曆史事件,在長期的演進中,是如何纍積起來,最終導緻重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曆史並非是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
评分我是一個曆史愛好者,但並非科班齣身,所以閱讀曆史著作時,我更偏愛那種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作品。這本書的“六版”讓我對其內容的嚴謹性有瞭信心,但我也擔心過於學術化的語言可能會讓我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在闡述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時,能夠運用清晰的語言和生動的例子,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我尤其關心書中對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的描寫,比如傢族製度、宗法製度是如何維係社會秩序的,以及這些製度在不同曆史時期又經曆瞭怎樣的變化。這些製度性的東西,往往是理解曆史的關鍵。此外,我對書中關於法律製度的論述也充滿瞭好奇。古代中國的法律是如何製定和執行的?不同朝代的法律有哪些特點?法律在維護統治者權力、調節社會關係方麵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瞭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能夠將零散的曆史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認知體係。
评分我購買這本書,是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與政治製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很多時候,曆史事件的發生,並非僅僅是政治決策的結果,也受到社會經濟狀況、文化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本書是否能夠很好地展現這種互動關係?我特彆想瞭解,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比如,士大夫階層是如何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治體係的,又如何在其中發揮影響?而普通民眾,他們的訴求和反抗,又會對政治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來佐證這些論點,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麵。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文化對政治的影響的探討非常感興趣。儒傢思想、道傢思想等,是如何成為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工具的?又是否會受到政治權力本身的製約和改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