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人哪,求你快來,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
「香草山」之名源自《聖經》最優美的情詩集《雅歌》,隱喻著一個純真而美好的、有信、有望、有愛的世界。作者希望藉由這部作品重燃世人對愛的信念,認識到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一個不可徵服的心靈與精神生活。
《香草山》以情書和日記為藍本,如實地記錄瞭餘傑與妻子的生命軌跡與心靈地圖。它既是一個愛情故事,也是齣生於七十年代的中國新生代的一部心靈史。書中描述瞭「天安門後一代」對愛情、理想和正義的執著求索,以及對社會黑暗的反思與批判。文體遊走於抒情和議論之間,對於善與惡、笑與淚,人間的苦難與人性的光輝,省思深刻,文辭雋永,許多優美靈動的段落更猶如獨立的散文詩,或富於哲思,或撫慰人心。
2002年,《香草山》由中國的長江文藝齣版社首度發行,備受大學生和年輕人的喜愛,印行近五十萬冊。那段期間,在許多大學的學生宿捨裏幾乎是人手一冊。2011年,餘傑針對海外讀者作瞭更大幅度的修訂,除瞭恢復簡體字版被刪除的禁忌話題,並在傢族故事中增加大量細節,力求通過傢族史來呈現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遷與磨難。
作者簡介
餘傑
1974年生於四川成都平原一個美麗的小鎮。聰慧早熟,十三歲開始發錶文學作品,就讀北大中文係和中文研究所期間,創作瞭上百萬字的作品,在北京的幾所大學廣為流傳。
1998年以雜文集《火與冰》一書驚動文壇和學界,該書嚴厲批判中國大陸社會、文化、教育、政治等層麵的弊端,迅即引起巨大迴響,印行上百萬冊,並榮獲中國最大的連鎖書店席殊書屋好書俱樂部「1998年十大好書」。
有「北大纔子」之稱的餘傑,以犀利的言論轟炸沉悶的知識界,引領一時風騷。有人將他的少年得誌比為五四時期的鬍適,有人將他喻為當代魯迅,更有不少人將他和八○後人氣最旺的青春作傢韓寒並列。
因積極參與中國人權活動,並公開宣揚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2004年起著作全麵遭禁。盡管如此,仍筆耕不輟,先後受邀到歐美及港颱數十所大學和學術機構訪問,並曾獲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接見。近年來已在港颱齣版瞭十幾本政論集,成果豐碩,視野更廣。
第一章 信 9
那封信,
像一顆小石子一樣擊中我的心
第二章 智齒 53
那顆智齒,
讓我們一起疼痛
第三章 葡萄園 97
你如同一棵鳳仙花,
來到我的葡萄園
第四章 蝴蝶 139
蝴蝶沒有死去,
隻是隱沒在夜色中
第五章 水井 185
從幽暗的水井中,
打撈滿滿一水桶的星星
第六章 蘆葦 219
壓傷的蘆葦,
它不摺斷
第七章 睡蓮 257
此刻,你的身體和靈魂,
像睡蓮一樣緩緩嚮我綻放
第八章 泉水 301
愛情像泉水一樣流淌,
從此不再有死亡
第九章 蜂蜜 339
你從遠方來,
我們一起採蜜築巢
自序
一本震驚大陸文壇的百萬暢銷書《火與冰》,讓兩條原不可能交會的平行綫,在冥冥之中交會瞭,更成就瞭這本以書信和日記交疊而成的《香草山》。
「我一直以為,支撐我生活的動力,便是羅素所稱的三種單純而又極其強烈的激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而在這樣的動力下生活,註定是孤獨的,無盡的、近於絕望的孤獨。」一封讀者的來信,字字句句敲擊著作者的心扉,於是讀者與作者之間,開始透過書信分享彼此的思想與情感、渴望與追尋,愛情翩然而至,他們也堅定瞭攜手共度人生的信念。
書為媒,對於一本書而言,何嘗不是它最美好的功用?
以美好的生命激勵美好的生命,不正是作傢引以為豪的使命?
那麼,《香草山》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它不是情書,不是小說,不是自傳,它是一部誕生在浮華時代的澄明清澈的心靈史。
它彰顯瞭個人內心的強大,強大到足以戰勝一切外部環境的束縛。
在中國,《香草山》曾經是大學校園裏人手一冊的枕邊書,影響瞭整整一代人。不少讀者錶示,《香草山》讓他們看到瞭愛情的美好、真理的可貴、正義的崇高,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帶給他們心靈深處的安慰,使他們有瞭繼續追求幸福的力量。
豆瓣讀書網站上,一位網友如此留言說:「這是一部看得人心底軟軟地疼,又淡淡地歡喜,同時心中充盈著清輝似的光芒的書。看它的感覺是如此寜靜、如此純潔;就像一條花瓣的小溪,夢幻般地在血管裏汨汨流動;又像是一隻破殼的小雞,在早春的槐花香中絨絨的一團。」
《香草山》不僅是一本書,香草山更是一個地名。
那裏藍天白雲,水草豐美,如作傢楊牧在〈自剖〉一文中所說:「香草山,那雲霧深處,那麼至美和平安樂的國度。我們將會動身前去,那個美麗無人的國度,看草原上的小花,看草原上的羊群和麋鹿。……世界上每個人都該有個完美的香草山,讓他們在那山裏沒有憂慮地徜徉,讓他們離開猜忌和怨毒的俗塵,讓他們帶著笑容入眠。」
這不單是個夢,如果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這就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香草山》正體字版的問世,讓這本在中國無法再印行的書,能被颱灣的讀者所知曉;而這段靜美而敞亮的生命,也多瞭一群新的分享者。
願這個故事成為您生命的祝福。
不得不說,《香草山》是一本頗具挑戰性的作品。它不像市麵上那些通俗易懂的讀物,輕易地將情節推送到讀者麵前。相反,它需要讀者投入耐心和心力,去一點點地挖掘其中的奧秘。故事的結構並非綫性的,而是碎片化的,如同打碎的鏡子,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接,去還原。一開始,我感到有些吃力,甚至一度想要放棄。但當我逐漸沉浸其中,開始嘗試理解作者的敘事方式時,一種彆樣的樂趣油然而生。我開始欣賞這種“留白”,這種“暗示”,它們激發瞭我的想象力,讓我成為故事的共同創作者。書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往往是解開謎團的關鍵。我喜歡這種“解謎”的過程,它讓閱讀變成瞭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冒險。而且,我驚嘆於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那些詞語的排列組閤,那些句子結構的變幻,都充滿瞭藝術的美感。讀《香草山》,就像是在品鑒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需要細細地品味,纔能領略其真正的價值。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你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探索的寶藏。
评分如果說《香草山》是一次旅行,那麼這次旅行的目的地並非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是情感的深處。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人物的成長軌跡,以及他們在生命旅途中所經曆的迷茫、掙紮與蛻變。書中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戲劇化的衝突,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最脆弱的神經。我能感受到人物內心的孤獨,那種渴望被理解卻又難以啓齒的無奈。同時,我也看到瞭他們身上蘊含的韌性,那種即使身處睏境,也依然努力尋找希望的光芒。作者對於人性的洞察,可謂是入木三分。他沒有美化任何東西,而是真實地展現瞭人性的復雜性,包括那些陰暗的角落,也包括那些閃耀的光輝。閱讀《香草山》,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內心的探索,它迫使你去審視自己的過往,去反思自己的選擇,去理解那些曾經讓你睏惑不解的事情。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更加懂得感恩那些齣現在我生命中的人,無論他們是過客還是永恒。它是一本能夠治愈心靈的書,也是一本能夠喚醒靈魂的書。
评分《香草山》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像是一幅色彩斑斕卻又極具錶現力的油畫,每一筆都飽含深意。作者的筆觸既有雕塑般的硬朗,又不失水彩的靈動。我被捲入瞭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奇妙世界,在那裏,現實與幻想的界限模糊不清,情感的潮汐此起彼伏。書中人物的塑造尤其成功,他們並非完美無缺,反而充滿瞭人性的復雜與矛盾,這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鮮活立體,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我時常會在某個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他們的某個經曆觸碰到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作者對於心理描寫的細膩程度令人驚嘆,那些潛藏在人物內心深處的暗流湧動,那些不易察覺的情緒波動,都被毫不保留地展現齣來。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我不禁思考,我們究竟如何纔能真正瞭解一個人?又如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顆清醒而又善良的心?《香草山》並非一本提供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思考的書,它拋齣問題,卻將解答的權利留給瞭讀者。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自我存在的審視。
评分翻開《香草山》,我仿佛誤闖瞭一片遺忘已久的樂園,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卻又揮之不去的馨香,那是屬於童年、屬於那些不曾被時間染指的純真年代的味道。故事在一種舒緩而略帶憂鬱的節奏中徐徐展開,主人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凝視,都像是被賦予瞭生命,在紙頁間跳躍。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描摹,那些細碎的光影,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甚至是遠處飄來的歌謠,都被描繪得那樣真實,讓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親身經曆一般。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 plot twists,也沒有纏綿悱惻的愛情糾葛,更多的是一種內斂的情感流露,一種對生命、對過往的深沉迴味。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美好的眷戀,以及對現實殘酷性的一種溫和的疏離。這種疏離並非逃避,而是一種超然的態度,一種在喧囂中尋找寜靜的智慧。每一次閱讀,我都會在字句中發現新的觸動,新的感悟,仿佛在與一位老友進行一場漫長而深入的對話,每一次都收獲頗豐。這本書像是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微澀,迴味卻甘甜悠長,值得反復品味,在靜謐的午後,或是深夜獨處之時,靜靜地享受這份難得的寜靜與慰藉。
评分《香草山》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營造齣的一種獨特的氛圍。那是一種混閤著溫暖、懷舊、以及一絲淡淡哀愁的氛圍,讓人在閱讀時感到一種既親切又疏離的復雜情緒。作者似乎擁有操縱時間與空間的神奇能力,能夠將讀者帶入一個與現實生活既相似又迥異的世界。書中對環境的描寫尤為齣色,那些古老的建築,那些斑駁的牆壁,那些在風中搖曳的植物,都仿佛擁有自己的生命,訴說著屬於它們的故事。我仿佛能聞到雨後泥土的清新,聽到午後陽光灑落在窗欞上的細微聲響。人物的對話,並非那種直白的交流,而是充滿瞭含蓄與隱喻,需要讀者細細揣摩。這讓我想起瞭生活中那些不被說齣口的感情,那些欲言又止的時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溝通並非總是直白的錶達,很多時候,沉默與暗示更能觸及靈魂的深處。《香草山》像是一個巨大的容器,盛滿瞭情感的萬花筒,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找到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光芒。它不是一本讀完就能立刻閤上的書,而是一本會長時間停留在你腦海中,不斷迴響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