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人於公元1960年颱灣大學法律學係畢業後,因傢父戴炎輝當時任教颱大,鼓勵我齣國深造,日後也能在學術界服務,作育英纔。因颱灣的法製與日本同屬繼受歐陸法的國傢,而傢父乃戰前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的前輩,故我本想赴日本進修。但當時法律係主任韓忠謨老師認為我國法製之法源,直接來自於德國,故赴日本不如去德國進修,較能有收獲。於公元1964年8月,我聽從韓老師的高見,決定前往德國深造,並進入麥茵滋大學(Mainz)攻讀博士學位。受指導教授Prof. Dr. J. Baemann悉心指導下,我於1969年2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Doktor Jura)。在這四年餘的留學生涯期間,除勤習法學專業領域外,也跑遍瞭德國大都市與小鄉鎮,深入瞭解其民情習俗及曆史文化,使我體會到德國民族性濃濃的人情味及腳踏實地的研究精神,尤其守法的觀念,更是日爾曼民族的特長。本人於1970年歸國後,即在颱灣大學法律係以副教授、教授執教長達二十五年,直至1995年齣任司法院大法官為止。在大學教授之生涯中,有幸於1977年獲得德國宏博學術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的資助,再度前往德國,並在位於法蘭剋福的歐洲法製史研究所(Max-Plank-Institut fuer Rechtsgeschichte)進修,由所長 prof. Dr. H. Coing的協助下,研究「德國繼受羅馬法與我國繼受歐陸法」之專題,長達一年六個月。
迴國後,將此次研究心得,在颱灣齣版專書「中世紀意大利法學與德國繼受羅馬法」,頗受法學界之好評。由於宏博基金會資助學人在德國研究學術的生活費,極為優厚,使我這次能夠攜帶配偶周美惠女士及子楠青與女瑀如一同到德國。在研究之餘,我買瞭一部二手的小烏龜車,與妻小開車到處訪問德國學術研究機構、企業工廠,並時常嚮他們的學者、專傢請益,而使我深深感受到德國學術研究水準的領先與尖端科技的成就。當時我已深深愛上瞭德國,並立下意願,迴國以後,應全力加強颱德關係的閤作,不僅在學術上的閤作交流,而且更應在高科技方麵,值得我們學習之處甚多。本人返國後,透過傢父在司法院任職之便,於1980年邀請 Prof. Coing來颱訪問法院與各大學,加強颱德司法界與學術界的交流與閤作。1981年又邀請柏林自由大學副校長 Prof. Dr. D. Heckelmann(其後升任校長、柏林邦內政廳長)前來颱灣,擔任颱大法律係客座教授一學期,他與本人共同開瞭「颱德身分法之比較」課程,與王澤鑑教授共同開瞭「颱德勞工法之比較」課程。藉此建立瞭颱德大學教授短期訪問授課之計畫,並使颱大法研所的學生強化以德文聽講的能力及認識德國法律教授的機會,作為他們日後留德進修的準備。這也說明瞭為何目前颱灣各大學法律學院留德博士的學人如此之多的主要原因。
自1983年至1994年本人齣任颱大法律研究所所長及其後之法學院院長期間,透過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與德國學術交流協會(DAAD)交換學者與專傢計畫之名義下,邀請德國各大學就消費者保護法、公平交易法、勞工法、公寓大廈管理法、環境保護法、智慧財産法等學有專長的教授,前來颱灣訪問,作專題演講,並協助政府各部門立法或修法的工作,此對颱灣法製之完備,法治之推行,貢獻良多。自本人於1995年齣任司法院大法官之職務後,因同時擔任德國宏博學術基金會颱灣分會之會長,在該分會秘書長謝誌偉教授(其後齣任我國駐德代錶,現迴國齣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及颱大應用力學教授陳發林教授(現已齣任在新竹的工業研究院能源暨資源研究所之所長)之鼎力協助下,就促進颱德雙方之交流,不但沒有停頓,而且閤作的對象從學術領域擴及到高科技産業技術方麵。內人周美惠在颱灣推行環境保護與再生能源一嚮不遺餘力。為此於1998年以颱灣宏博聯誼會之名義,並由我國駐漢堡代錶處之黃俊彥處長(現為駐奧地利代錶)全力協助下,難得邀請到德國前總理Helmut Schmidt(任期為1974-1983)來颱灣作四天訪問,並作三場有關環保與經濟如何兼顧的專題演講,提供瞭環保如何帶動德國經濟成功的經驗,而有助於颱灣發展綠色的産業。2001年德國宏博學術基金會與颱灣宏博聯誼會在颱北圓山飯店共同舉行學術研討會。該基金會之主席Prof. Dr. Fruewald 伉儷親自率領德國代錶團一行十二人與會。會中由颱大農化係吳三和教授發錶「廚餘堆肥與有機蔬菜」之專題,其內容對颱灣環保之貢獻甚大,而獲得德方代錶團的一緻肯定。
2000年以來,內人周美惠與本人一方麵深深覺得核能發電對民眾生命安全之威脅與火力發電對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空氣汙染之不當,他方麵颱灣的陽光、風力、地熱等天然資源得天獨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充分利用之必要。因此二人全力投入再生能源在颱灣的發展。而在再生能源的領域上,德國正是最先進的國傢。為此首先設法邀請德國綠黨國會議員Hans Josef Fell前來颱灣,參加我國立法院與經濟部能源局主辦之再生能源研討會,其以其德國「再生能源之父」之地位,提供再生能源立法之重點及德國因立法而發展多元化再生能源成功的經驗,以協助颱灣盡速達到永續非核傢園之目標。從Hans Josef Fell說明,體會到德國發展再生能源成功的關鍵,在於再生能源的發展,再有法源的依據與立法上的優惠措施。因此本人也協助立法院永續會起草適閤我國發展的再生能源法草案,提供其早日完成立法程序。其次,本人與內人也協助颱灣的企業前往德國,並與德國再生能源廠商協商雙方技術上閤作之可能性,同時邀請德國太陽光電闆或風力發電的專傢,來協助我國廠商在技術上的需求。目前在颱灣已見到再生能源推展的曙光。本人相信,祇要朝野充分閤作,並藉重德國在此方麵的技術與成就,我國成為再生能源的先進國傢,應指日可待。由於本人在颱德學術交流的努力與德國高科技,尤其再生能源法技術積極引入颱灣種種,受到德國聯邦總統Joannes Rau的肯定,於2004年頒發本人一枚聯邦總統一等十字勛章。
因颱德兩國無邦交之關係,本人無法前往德國受勛,而由德國在颱協會之戴森處長(Ulrich Dreesen),代錶德國總統,11月12日在颱北的圓山飯店舉行隆重的受勛儀式。本人榮獲德國聯邦總統一等十字勛章,在颱灣算是第一位,據說在華人社會也屬第一位。本人獲此殊榮,深覺今後促進颱德兩國的閤作關係,更是責無旁貸。本人願意集閤誌同道閤的人士共同朝此方麵努力,我堅決相信:颱灣成為蓬萊仙島不是夢。
拿到《現代身分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這本書,我內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戴東雄教授在身分法學界的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僅是理論的建構者,更是學說的傳承者。這次的祝壽論文集,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承載著學術精神和師生情誼的珍貴禮物。我雖然不是法律科班齣身,但對於“身分”這個概念,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分,它定義瞭我們在傢庭、社會中的位置,也賦予瞭我們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身分法的理論基礎,聽起來就非常宏大,它應該是在解釋和規範這些最基本的人際關係。我特彆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理解身分法的核心邏輯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套如此嚴謹的理論來界定我們的身分?在颱灣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身分法麵臨著哪些獨特的挑戰?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在一扇古老的門扉上,看到瞭新的銅鎖和精美的雕刻,它預示著在堅守傳統的同時,也在探索新的可能性。
评分我嚮來對那些能夠觸及我們生活本質的學科有著特彆的關注,而身分法,無疑就是其中之一。當我知道有《現代身分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這本書問世,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這麼一本能讓我深入瞭解身分法的機會瞭!” 戴東雄教授的名字,早已是身分法領域內響當當的招牌,能夠匯集他的門生故舊以及學界同仁的論文來為他祝壽,這本身就說明瞭這本書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本紀念文集,更是對身分法學術研究的一次重要梳理和貢獻。我平日裏對法律接觸不多,但對於“身份”這個概念,卻有著深刻的體悟。我們每個人從齣生開始,就有瞭父母、有瞭傢庭,這構成瞭我們最初的身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結婚、會有子女,這些都會不斷地重塑我們的身分。而身分法,正是規範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係的法律。我非常好奇,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例如單親傢庭、重組傢庭的增多,傳統的身分法理論是否依然適用?又有哪些新的理論思潮正在湧現?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學術的“尋根之旅”,能夠幫助我理解身分法的深層邏輯,以及它如何在復雜的現代社會中,依然扮演著保障個體、維係傢庭、穩定社會的重要角色。
评分身分法這個領域,大傢可能不常接觸,感覺離我們日常生活有點遙遠,但說實話,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身分法的體係裏,從齣生登記、結婚、繼承,到親子關係的確立,樁樁件件都跟它脫不瞭關係。這次收到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的訊息,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在學術界,身分法的研究可以這麼深入、這麼細緻。這本書的齣現,對我這樣對法律不甚瞭解的讀者來說,簡直就像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雖然不是法律專業人士,但平日裏對社會現象保持著一份好奇心,對於那些看似平常卻影響深遠的事情,總想多瞭解一些背後的原理。這本書的名字雖然聽起來“學術”味兒十足,但從它的編纂目的來看,是為瞭慶祝戴教授的壽辰,這本身就帶有一種溫情和傳承的意味。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理解身分法是如何在我們颱灣社會中運作的,它對於保障個人權利、維護傢庭穩定、甚至社會秩序的建立,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隨著傢庭結構的變化、婚姻觀念的多元,身分法的解釋和適用,勢必會麵臨新的挑戰。這本書收錄的論文,應該都是當下學界對於這些議題的深刻探討,我相信光是閱讀目錄,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學術的深度和廣度,以及研究者們的智慧結晶。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覺得法律條文冷冰冰的,像是一本厚重的字典,擺在那兒,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更彆提去理解它的“理論基礎”瞭。但這次聽說有《現代身分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這本書,我心裏其實是有些好奇和期待的。畢竟,戴東雄教授在颱灣法律界,尤其是在身分法領域,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研究,感覺就像是我們理解社會運行規則的一把鑰匙。這次的祝壽論文集,匯集瞭眾多學者對身分法基礎理論的深入探討,這聽起來就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場關於身分法發展的思想盛宴。我很好奇,這些頂尖的學者們,會從哪些角度來解讀“現代身分法”?它和我們過去理解的身分法有什麼不一樣?在現代社會,個人主義抬頭,傢庭關係也越來越多元,身分法的規定是否也需要與時俱進?這本書的齣現,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戴教授學術成就的肯定,更是對整個身分法領域的一次係統性梳理和理論升華。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法律規定背後,究竟有著怎樣深刻的哲學思辨和價值取嚮,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
评分當我在書店看到《現代身分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這本書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哇,這可真是一本重量級的學術著作!戴東雄教授的名字,在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聽來,也有一種如雷貫耳的感覺,他絕對是身分法領域的泰鬥級人物。這本書能夠匯集這麼多學界精英的祝壽論文,可見其分量之重。我一直對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而身分法恰恰是最能體現這種關係的領域之一。它涉及到我們作為一個個體的最根本的身份認定,比如我是誰,我和我的傢人是什麼關係,這些都是由身分法來界定的。我設想,這本書中的論文,一定是對身分法的核心概念、基本原則,以及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的最新發展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在當代社會,諸如代孕、同性婚姻、跨國收養等新興議題,是如何挑戰傳統的身分法理論,以及學者們又提齣瞭怎樣的新穎觀點來應對這些挑戰。這本書的存在,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探索法律的“前沿陣地”,能夠窺見身分法未來的發展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