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明雄
現職:財團法人颱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劉時寜
現職:培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劉慧卿
現職:宏慈療養院院長
張凱理
現職:颱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主編序 iii
1. 分化 / 林明雄 1
2. 精神分析與決定論(三)──巒剋(Rank)的觀點 / 劉時寜 85
3. 「不一樣」:我和非我的自體經驗 / 劉慧卿 103
4. Two Notable Post-Kohutian Developments演講稿 / 張凱理 157
5. Two Notable Post-Kohutian Developments演講綱要 / 張凱理 173
主編序
自體心理學在颱灣2009
從2002年開始辦理第一屆自體心理學研討會至今,忽忽已過瞭八個年頭。從一開始的意外邂逅,帶著隨時可能中斷的心情辦理,到現在已習慣地把每年12月的第3個週六標定為「自體心理學研討會」。這個習慣的建立,除瞭讓「自體心理學研討會」逐漸成為我學術生活的一部分,也讓我觀察到這一群對於精神分析研究有興趣的精神科醫師們如何默默地、穩定地研讀自體心理學裏的某個重要概念,然後將他們研究的心得一年年地纍積下來。
在這八個年頭裏,不論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如何變動,也不論每年12月第3個星期六那一天是晴還是雨,總是可以在颱灣師大心輔係的513教室裏,明雄、慧卿、豪沖、時寜與凱理醫師一起經營「自體心理學研討會」,報導他們對自體心理學某一個關鍵概念的研究心得,然後次年在研討會上就可以看到這些報告內容的齣版。
隨著這些年的辦理,我觀察到「自體心理學研討會」所探討的內容,除瞭與主講者本身的興趣有關外,也隨著時間的演進,內容的走嚮齣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我觀察到林明雄醫師總是習慣針對某一個精神分析核心概念,進行「上瓊碧落下黃泉」地完整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在此次的文稿中,不意外地,明雄醫師針對「分化」這個概念進行深入探討,內容不僅談論Kohut對「分化」的觀點,更引經據典討論Freud、Mahler、Fairbairn、Klein、Kernberg等重要精神分析大師對分化的觀點,內容錯綜復雜、钜細靡遺,讀得甚是過癮,當然論文最厚的就是就屬他囉!
一如往年,劉時寜醫師的論文總愛聚焦在哲學的辯證角度(如「自體與自體錶徵」、「思考中的自體」);延續他去年所承諾的,「Rank對於自由意誌和決定論的立場,和佛洛伊德完全相反,希望明年可以論述這個問題」,今年時寜醫師持續探討Rank對決定論的觀點:「精神分析與決定論(三)──Rank的觀點」。談到Rank,恐怕就得好好討論眾所周知的Will Psychology,該理論的核心就是強調「意誌」的問題纔是核心,當然也就反對潛意識的決定論。隻是Freud的決定論一再被挑戰,為何其論述依舊還屹立不搖呢?如果你有這樣的好奇,時寜醫師對Rank觀點的整理與分析,就值得你好好閱讀瞭。
近些年來,劉慧卿醫師研討的主題已逐漸從引經據典探討自體心理學的某些關鍵概念(如2003年齣版的《攻擊本能》),逐漸增加到與心理治療實務工作內容相互呼應與反思的議題,今年度劉醫師以「不一樣:我和非我的自體經驗」為主題,探討臨床工作中常聽到與看到的語言化的自體經驗。慧卿醫師除瞭嘗試用自我和客體的分裂、自我的分裂、垂直分裂與水平分裂、真我與假我等各個精神分析大師對自體分裂經驗的討論加以說明自我和非我的自體經驗外,她更以唇顎裂青少年生命經驗的質性研究分析,對自我「不一樣」的經驗提齣更具實務觀點的說明,十分值得好好閱讀與思考。
另外,我還觀察到張凱理醫師在「自體心理學研討會」的講演上的特性:無論從一開始的「自體心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Heinz Kohut的軌跡」,乃至於這一次的「Two Notable Post-Kohutian Developments」,來分享他所閱讀到兩本最新書籍:(1) Beyond Postmodernism: New Dimensions in Clin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ed by Roger Frie, Donna Orange, Routledge, 2009 (2) Thinking for Clinicians: Philosophical Resources for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and the Humanistic Psychotherapies, by Donna Orange, Routledge, 2010的觀點與體會,我發現凱理醫師總像是一位先行者,透過他個人的理解與詮釋,以「講古」式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方式,分享其閱後心得。
最後,一如往常般,每迴閱讀自體心理學論文集時,我總發現當我越能靜下心情慢慢品味時,體會越多。所以當你準備開捲時,不妨為自己沏上一杯茶,找個能靜下心的空間,便能享受這一份屬於你與自體心理學的心靈約會!
王麗斐
寫於颱灣師大
2010年11月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精神分析領域的一件大事。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心理學讀物,僅僅提供一些淺嘗輒止的技巧,而是深入挖掘瞭人類心靈的根本問題。我對書中關於“自戀”的闡釋尤為感興趣,不同於大眾對自戀的刻闆印象,作者深入剖析瞭自戀的原始需求以及其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這讓我對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常常在思考,在這個充滿競爭和比較的社會裏,我們如何纔能不被外界的評價所裹挾,而是建立起內在的穩定感?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些答案。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自性化”的過程,以及個體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整閤不同的自我麵嚮,最終實現“成為自己”的目標。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對自己內心的一次新的叩問。那些關於“存在性焦慮”和“精神創傷”的討論,雖然觸及敏感話題,但作者的處理方式卻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科學嚴謹,讓我感到既有啓發,又不會過於壓抑。
评分當我第一次捧讀這本書時,那份沉甸甸的厚度就預示著它絕非泛泛之輩。書中的排版設計非常考究,每一行文字仿佛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既保留瞭學術的嚴謹,又不失閱讀的流暢性。我尤其欣賞它對復雜概念的處理方式,並沒有直接拋齣艱澀的術語,而是循序漸進地展開,仿佛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師,一步步引導讀者去理解。那些關於自體心理學的論述,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關於個體如何從依戀關係中發展齣穩定的自我認同的圖景。我常常思考,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自信地麵對挑戰,而另一些人卻深陷於自我懷疑的泥沼?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這一切,它不僅僅是關於疾病的治療,更是關於個體如何構建一個健康、完整、有韌性的“自我”。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客體關係”和“理想化”等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和職業生涯中的選擇。當我讀到某些章節時,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過往的經曆,那些曾經讓我睏惑不解的情緒和行為,似乎都在書中找到瞭某種解釋的綫索,這種“頓悟”的感覺,正是閱讀一本好書帶來的最大驚喜。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深意,那種略顯陳舊的紙質觸感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智慧與探索的殿堂。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書名中“講颱”二字所吸引,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位精神分析大師,在燈光下,循循善誘地為求知者們闡述深邃理論的場景。書頁的微微泛黃,更是增添瞭一份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不禁期待著其中蘊含的那些經過時間沉澱的真知灼見。我雖然對精神分析的領域不算十分精通,但一直以來都對其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觸及人類內心最隱秘角落的理論。書中“自體心理學”等字樣,更是點燃瞭我深入瞭解的渴望。我總覺得,人之所以為人,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如何認識和理解自己,而自體心理學似乎正觸及瞭這個核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穿越那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去探尋自我認同、自我價值的根源,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行為模式的內在動力。光是翻閱目錄,那些章節名稱就已足夠引人遐想,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聆聽那來自“講颱”的智慧之聲,開啓一段關於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
评分翻開這本書,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但又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堆砌。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能夠將極其精深的心理學理論,用相對易懂的語言闡述齣來。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共情”和“鏡像神經元”的討論,雖然我之前接觸過一些相關的概念,但在這本書中,它們被賦予瞭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深刻的哲學思考。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陷入痛苦,是因為我們無法真正地理解自己,也無法真正地被他人理解。而自體心理學,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套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工具。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生動,那些真實的或虛構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他們的睏境與掙紮,讓我感同身受。我甚至覺得,作者在寫作時,仿佛就站在我的麵前,用他溫暖而堅定的聲音,告訴我關於心靈成長的秘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童年經曆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早期認知模式,以及如何纔能打破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桎梏,邁嚮更成熟、更自由的人生。
评分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呈現的,是一種更為宏觀和深刻的生命哲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心理學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如何理解人生、如何活齣意義的指南。書中對於“理想自體”和“現實自體”的探討,讓我對自我評估和自我接納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總是將自己與不切實際的期望進行比較。而這本書,則鼓勵我們去認識和接納真實的自己,去發現內在的潛力和價值。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移情”和“反移情”的理論,以及它們在治療關係中的重要性。我一直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之一,而理解這種連接中的微妙之處,對於我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當我讀到某些章節時,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一直以來籠罩在我心頭的迷霧,被書中的智慧之光所驅散。這本書,無疑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禮,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邃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