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是日殖史上驚心動魄的一頁。
颱灣有許多以霧社事件為題材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但,有沒有一本是專為小讀者編寫,幫助他們真正認識這段曆史的故事書呢?
《國語日報》高人氣連載漫畫 + 精彩文字故事 + 豐富延伸閱讀,結閤成最適閤親子閱讀的《賽德剋:莫那.魯道》,幫助兒童更精確的瞭解「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代錶的意義不僅是原住民傳統對抗現代軍事武力的侵略、部落自治對殖民統治的戰爭、有尊嚴的原住民嚮侵害人權的日帝政權的宣戰。更是賽德剋族通嚮「賽德剋.巴萊」,即「真正的人」勇氣、犧牲、爭取自由的錶現。
《國語日報》高人氣連載漫畫,加上作者重新編寫故事文字,及豐富的延伸閱讀,誕生齣適閤兒童閱讀的《賽德剋:莫那.魯道》。除瞭介紹賽德剋族的文化特色,並娓娓道來霧社事件發生的曆史背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衝突,帶領讀者進入1930年十月,颱中州能高郡霧社發生的一場壯烈抗日行動。
「好好讀」係列特色 :漫畫+故事=最好看的兒童讀物
1. 特殊編排設計的故事書,透過一部分漫畫搭配一部分文字故事,引導孩童進入文字世界,是最深得兒童喜愛的橋梁書。
2. 幫助孩子習慣與喜歡閱讀文字。
3. 提升孩子閱讀國語文的能力。
4. 透過漫畫增加可讀性與趣味性。
5. 精緻的繪圖,既是漫畫也是精彩插圖。
作者簡介
蔡明原
雲林人,1978年生。國立颱北師範學院颱灣文學研究畢業,現為成功大學颱灣文學研究博士生,研究興趣為現代散文與現代詩。作品散見於《中華日報》、《國語日報》、《青年日報》等,於並於《國語日報》開設專欄文章。
繪者簡介
金姵池
1980年生於颱北。A型。星座介於兩個星座的中間,所以不明。應該說同時擁有兩個星座的優點(也同時擁有缺點就是瞭)。
畢業於靜宜大學食品營養係。喜歡閱讀、攝影、閤氣道,喜歡畫圖。喜歡仰望天空。喜歡大部分的動物跟植物。雖然活著應該要有很多煩惱,但是實際上每天都很快樂。希望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充實、更快樂。
推薦序
賽德剋.莫那魯道
附錄:
1、賽德剋族=泰雅族?
2、泰雅族的傳說起源
3、飲食習慣
4、美麗又神祕的紋麵
5、不可違背的gaga和gaya
參考資料
作者後記
繪者後記
推薦序
《國語日報》漫畫版主編黃正勇
看到這本書的完成,心中不免有些激動!用心規劃製作的專欄,獲得齣版社的賞識並得以集結成書,作為專欄的催生者,「與有榮焉」應該是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吧!
其實,《莫那魯道傳奇》是整個《國語日報》漫畫版原住民連載係列中的一個單元,當初與明原討論企劃的時候,就思考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呈現這段曆史比較好。大傢都知道,莫那.魯道是日治時期的抗日英雄,如果隻有片麵的呈現抗日戰爭的悲壯,似乎過於簡化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而且在《國語日報》這種以親子為對象的版麵,也不適閤齣現血腥的畫麵,因此處理戰爭的場麵就會是個挑戰。姵池在畫麵處理上,用瞭比較意象的方式,淡化瞭戰爭場麵,卻也留給讀者不少想像空間。
另外,日本政府對於原住民的管理,除瞭高壓,其實還有不少懷柔的政策。為瞭盡量忠實傳遞,故事中穿插瞭日本人刻意栽培的原住民菁英——花岡一郎的事蹟。雖然優秀的花岡一郎,最後悲壯的告彆人生,卻可以看齣日治政府與原住民間的愛恨情仇,相信看過的小朋友,雖然不一定瞭解其中的奧妙,但那種衝突與矛盾的情結,應該可以透過漫畫的描述,多少瞭解一些吧!
這個故事我們連載瞭三十迴,期間陸陸續續接到不少小朋友的迴應,多數都被故事情節吸引。一些老師也認為,這個故事所以能夠吸引小朋友的目光,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真實的發生在颱灣這塊土地上,跟他們生長的地方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大人常常用自己的想法看小朋友,卻往往低估瞭他們其實比我們想像來得成熟懂事!所以,在替孩子規劃書籍的時候,請彆小看他們分辨的能力嗬!
最後,恭喜明原與姵池共同創作瞭這本書。還要感謝聯經獨具慧眼的看上這篇連載漫畫,讓身為幕後推手的我,共享成書的榮耀。
我一直認為,颱灣的文化是多元的,但真正瞭解颱灣原住民文化的機會卻很少。直到我讀到一本關於某個族群的書,纔開始真正認識到颱灣文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講述瞭曆史事件,更注重對人物內心的刻畫。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瞭原住民在麵對睏境時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他們對土地和文化的深厚情感。我記得書中有一個人物,他是一位薩滿,他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守護著族人的精神傢園。這個人物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讓我感受到瞭一種神秘而強大的力量。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關注颱灣原住民的社會議題,例如土地權、文化傳承、語言復興等等。我覺得,我們應該給予原住民更多的支持和尊重,幫助他們守護自己的文化,實現自己的發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籍,更是一本關於文化、關於身份、關於未來的思考。
评分說實話,我原本對曆史題材的書籍興趣不大,總覺得那些年代久遠的故事與我無關。但朋友極力推薦我讀一本關於颱灣原住民的書,說它寫得很有力量,能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認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開始瞭閱讀。這本書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戲劇性和感染力。作者以一種敘事的方式,將曆史事件與人物命運交織在一起,展現瞭原住民在麵對外來文化衝擊時的種種睏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頭狩”習俗的描寫,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定義為野蠻落後,而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和曆史淵源。這讓我意識到,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閤理性,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其他文化。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作為一名颱灣人,我們應該如何麵對自己的曆史,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颱灣的瞭解更加深入瞭,也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更加自信瞭。
评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曆史著作,不如說是一部充滿詩意的迴憶錄。作者並非以客觀的視角去敘述曆史,而是以一種主觀的、感性的方式,去追憶那個逝去的時代。書中充滿瞭對土地的眷戀,對文化的懷念,以及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作者描述瞭自己小時候在山林裏玩耍的場景,那些生機勃勃的植物,那些自由自在的動物,都充滿瞭詩情畫意。這個章節讓我仿佛迴到瞭自己的童年,感受到瞭大自然的美好和純真。這本書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與土地的關係,我們與文化的關係,以及我們與曆史的關係。我們應該如何守護住自己的根,如何傳承自己的文化,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本書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它卻引發瞭我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它像一首悠揚的歌謠,在我的心中久久迴蕩,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淡淡的憂傷和希望。
评分讀完《海角七號》之後,我一直對颱灣原住民的曆史充滿好奇。那時候,電影裏那些模糊的影像、那些帶著淡淡哀愁的歌謠,深深地觸動瞭我。後來,我開始嘗試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段被遺忘的記憶。我記得當時在誠品書店裏,目光掃過一排排原住民題材的書籍,有些書名過於學術,有些則過於簡單,很難真正抓住我的注意力。直到我偶然翻到一本講述薩奇萊雅族的書,纔真正感受到一種震撼。這本書沒有刻意渲染悲壯,而是用一種平實的語言,講述瞭薩奇萊雅族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作者細緻地描繪瞭他們的生活習俗、信仰儀式,以及他們與漢人之間的復雜關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書中對於傳統文化保存的討論,也讓我深思。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如何守護住自己的根,如何傳承自己的文化,這對於每一個族群來說,都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颱灣的曆史不僅僅是漢人曆史,更包含瞭原住民的曆史,隻有瞭解瞭這段曆史,纔能真正理解颱灣的多元文化。
评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颱灣原住民的書,感覺內心受到瞭很大的衝擊。這本書講述瞭一個族群在曆史變遷中的命運,他們的土地被剝奪,他們的文化被壓抑,他們的語言逐漸消失。作者用一種充滿同情和理解的筆觸,描繪瞭他們的苦難和抗爭。我記得書中有一個場景,描述瞭一群原住民被迫離開自己的傢園,前往陌生的城市。他們茫然無措,不知所措,仿佛一群迷失方嚮的羔羊。這個場景深深地觸動瞭我,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這本書也讓我開始思考,颱灣的現代化進程是以犧牲原住民的利益為代價的嗎?我們應該如何彌補曆史的遺憾,如何保護原住民的權益?這本書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它卻引發瞭我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我覺得,每一個颱灣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瞭解這段被遺忘的曆史,反思我們的過去,展望我們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