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真實紀錄,
37個孩子的手記,訴說長崎原子彈轟炸的真實經曆!
本書特色
★ 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真實紀錄。37個孩子的手記,訴說長崎原子彈轟炸的真實經曆!扣人心弦,觸動心靈。
★ 在殘酷戰爭中看見孩子的純真寬容,從無情災禍中遇見人性的光輝。
★ 在閱讀中對孩童遭遇的原爆浩劫感同身受,學習寬容與同理心。
★ 啓發讀者深入省思和平與核災問題,關懷生命、愛護和我們休戚與共的地球。
1945年8月9日,長崎上空開齣一朵蘑菇形狀的原子雲。
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書中最小的孩子四歲、最大的孩子十二歲。這些在原子雲陰影下活過來的孩子們,有人一生帶著明顯的瘡疤,還有心靈的創傷。盡管這些孩子失去父母和傢園、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以及即將品嘗的美好未來……但在他們赤裸裸的手記中,卻找不到任何一句抱怨或不平。
卅七個孩子的心中,從未想過以牙還牙,更不因此憤世嫉俗。雖然他們不明白引發戰爭的仇恨糾葛,卻柔順接受瞭人為災害的後果,就像那些毫不起眼的小草,彎低瞭身子,緊抓著腳下的大地,一點一滴地努力活下去。
這些活在原子雲下的孩子們有著柔軟的心,他們的生命都是祈禱,都是見證,都是和平的吶喊,都不容被你我忽視……
作者簡介
永井隆博士
1908年2月3日齣生於日本島根縣鬆江市的醫生世傢。在校期間成績優秀,二十歲進入長崎醫科大學就讀,立誌成為臨床醫師。1932年因罹患急性中耳炎,擔心聽力受損而改為攻讀放射綫醫學,並以第一名成績畢業。1934年受洗成為天主教徒。
長期研究放射綫而罹患血癌,1945年6月診斷齣已是癌癥末期,僅剩三年的生命。同年8月在長崎原子彈爆炸中身受重傷,右頸動脈傷勢嚴重卻仍然挺身救護其他傷患。隨即組織救援隊,陸續拯救兩百多名原爆受害者,之後更投注全力研究原子病。
1946年病重臥床後,改以文字寫作鼓勵同胞齊心投入戰後物質和心靈重建,同時嚮世界痛切呼籲「愛人如己」與「和平」。1951年5月1日與世長辭,留下《生命的勇者:親愛的孩子,你要活得起勁》、《遺孤人間》、《長崎和平鍾聲》等十餘本著作。
譯者簡介
許書寜
愛畫畫,愛作夢的北港孩子,天主教的基督徒。
先後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係廣告組及大阪總閤設計專門學校繪本科。
作品曾獲關西美術文化展讀賣電視奬、STAEDTLER舉辦筆繪CD-R設計比賽入選,也曾入選青林文化「安徒生童話插畫創作奬」,以及2005、2006年度颱灣兒童文學精華集等奬項。2008年《阿ㄇㄧㄚˋ!》繪本作品獲得「第六屆貓頭鷹圖書館愛傢手繪書比賽」貳奬,並入圍第34屆兒童少年圖書金鼎奬。2011年《愛蓋章的國王》繪本作品入選新聞局第33次圖畫書類「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文字與圖像作品除瞭可以在報章雜誌及書籍封麵上見到外,主要的齣版作品有:《戀的芬多精》圖(大田齣版)、《愛蓋章的國王》文圖(小魯∕天衛文化)、《半路遇上幸福》文圖、《穿越書本去旅行》文圖、《天使的禮物」》圖、《耶路撒冷朝聖日記》文圖(以上為玉山社∕星月書房齣版)、《奇妙的耶穌》文、《書寜的幸福書》文圖、《馬爾榖福音》文(上智文化)。譯有《大前研一不愛上學》、《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是什麼?》、《三浦綾子:〈新約〉告訴我的故事》、《好運術》(以上為大是文化齣版)、《聖經大冒險》(上智文化)。
當過空服員、主持過兒童廣播節目、也曾在大阪與倫敦的STARBUCKS調製咖啡。喜歡一個人旅行與嘗試新鮮的生活,造訪過二十幾個國傢。每換一個新環境,畫風也會自然改變,相當有趣。
目前定居於大阪,從事文圖創作、設計與翻譯工作。
讀完《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37個孩子的手記》,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的、沉重的旅程。這本書並非那種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卻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方式,深深地觸動瞭我的內心。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脆弱。 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他沒有試圖去評判或解釋,而是讓孩子們自己講述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但它們卻充滿瞭真實感和力量。孩子們的迴憶中,充滿瞭對傢人的依戀,對生活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他們仍然沒有放棄希望。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這本書也讓我反思瞭颱灣的處境。作為一個島嶼,颱灣一直麵臨著來自外部的威脅。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珍惜和平,守護我們的傢園。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原子彈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戰爭、和平和人性的書。它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閱讀和思考。它也提醒我們,和平的代價是巨大的,我們必須不遺餘力地維護和平。
评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打破瞭傳統曆史敘事的框架,將焦點對準瞭那些在重大曆史事件中被忽略的“小人物”——孩子們。這種敘事策略本身就具有一種強烈的批判性,它質疑瞭宏大敘事的權威,強調瞭個人經驗的重要性。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口述曆史的方法,收集瞭37個孩子在原子彈爆炸當天的親身經曆。這些經曆並非經過修飾或過濾的,而是保留瞭原始的、未經雕琢的形態。 我發現,這些孩子的迴憶中,最常見的意象是光和熱。他們描述的光芒是刺眼的,是灼熱的,是令人恐懼的。這種光和熱,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感受,更是象徵著一種毀滅性的力量,一種無法抗拒的命運。孩子們對爆炸的理解是有限的,他們無法理解其背後的政治和軍事原因,但他們卻能直覺地感受到其帶來的巨大威脅。他們害怕失去父母,害怕失去傢園,害怕失去一切。這種恐懼,是純粹的、本能的,也是最令人心碎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存在於書本和檔案中,而是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記憶中,存在於每一個人的情感中。它也讓我更加理解瞭曆史研究的意義,那就是為瞭更好地理解人類的命運,為瞭更好地建設人類的未來。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原子彈的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並非以宏大的曆史敘事,或是政治分析為切入點,而是選擇瞭一種極其私人的、近距離的視角——孩子們的視角。這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我們總是習慣於從成年人的角度去理解戰爭,去討論其閤理性、必要性,甚至將其浪漫化。但這本書卻將我們拉迴到那個最無辜、最脆弱的群體,讓他們用稚嫩的筆觸,記錄下那一天所經曆的恐懼、睏惑和失去。 我尤其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試圖去“塑造”這些迴憶,而是盡可能地保留瞭它們的原貌。孩子們的迴憶是碎片化的,是跳躍的,是充滿童真的。他們可能記不清具體的日期,記不清復雜的政治背景,但他們卻能清晰地記得陽光的顔色,記得母親的擁抱,記得空氣中彌漫的味道。這些細節,比任何曆史文獻都更具力量,更能觸動人心。它提醒我們,戰爭不僅僅是地圖上的變動,不僅僅是數字上的統計,而是無數個傢庭的破碎,無數個生命的隕落。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戰爭的意義,也讓我更加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書,而是一部充滿人性的史詩,值得我們每個人靜下心來閱讀和反思。它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們這一代人,又該如何將這份記憶傳遞下去,避免曆史的重演。
评分這本書讀起來很沉重,但卻無法放下。它不是那種充滿英雄主義色彩的戰爭史,而是充滿瞭恐懼、無助和悲傷的個體記憶。作者選擇以37個孩子的手記為載體,這種選擇本身就具有一種強烈的衝擊力。孩子們的迴憶是未經雕琢的,是充滿童真的,也是最令人心碎的。他們對原子彈爆炸的理解是有限的,但他們卻能清晰地感受到其帶來的巨大威脅。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們對傢人的依戀。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他們仍然渴望得到父母的保護,仍然渴望迴到溫暖的傢。這種對親情的渴望,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最令人動容的。這本書也讓我反思瞭戰爭的意義。戰爭不僅僅是政治傢的遊戲,更是無數個傢庭的悲劇。它不僅奪走瞭人們的生命,也摧毀瞭人們的希望。這本書提醒我們,和平的代價是巨大的,我們必須不遺餘力地維護和平。它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與傢人團聚的時光。這本書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是一本值得我們認真閱讀和思考的書。它是一部關於戰爭、和平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不同尋常的曆史視角。我們通常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宏觀層麵去解讀二戰和原子彈事件,而這本書卻將我們帶到那些最直接受害者的內心世界——孩子們。這種視角轉換,使得我們對戰爭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作者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通過孩子們樸實無華的敘述,展現瞭原子彈爆炸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創傷。 我注意到,很多孩子在迴憶中都提到瞭“光”。這種光,並非象徵希望和光明,而是代錶著死亡和毀滅。它是一種無法逃避的、吞噬一切的力量。孩子們對這種光的恐懼,是刻在骨子裏的,也是難以磨滅的。這本書也讓我思考瞭戰爭的倫理問題。即使在戰爭中,也應該遵守一定的道德底綫,保護無辜的平民。原子彈的使用,無疑是對這一原則的嚴重違背。它不僅造成瞭巨大的生命損失,也給幸存者留下瞭難以愈閤的心理創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部對人性的拷問。它提醒我們,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寶貴的。我們應該永遠銘記曆史的教訓,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和平、公正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