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理論是當代發展最快、爭議最多的文化論述之一。本書是作者繼《西方主義:現代性與主體性》(Occidentalism: Modernity and Subjectivity)之後,又再度推齣後殖民主義的相關巨著。本書極具創見,作者乃後殖民領域中的佼佼者,融閤理論和曆史的角度,解讀「後殖民主義」。
本書作者不僅概述整個殖民研究,也探討認同與後殖民主義的關係以及後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糾結,最後還為後現代提齣一個新的政治經濟圖像。作者不斷強調,其研究是對跨現代和西方主義的重新省思,理所當然是後殖民的且後西方的。本書發展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觀點,該觀點使後殖民理論的焦點與領域有瞭進一步的擴充,並援用女性主義、種族研究、文化與發展研究、科技社會學研究以及批判現象學,因而顯得獨具魅力,內蘊深厚。對於後殖民理論的初學者而言,本書是深入淺齣的導引;對於進階的讀者而言,本書為後殖民研究提供瞭嶄新的角度。
作者簡介
Couze Venn
任教於諾丁漢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研究領域在後殖民理論、文化理論、批判心理學、科技研究。他特彆關注後殖民時期的政治經濟、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考察情感與主體性的關係,並針對科學與技術在人類發展中的角色進行大規模的研究。
譯者簡介
謝明珊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譯有《身體與社會理論》、《身體三麵嚮》、《身體的社會學觀點》、《身體社會學導讀》、《從批判理論到後馬剋思主義》、《社會科學的邏輯》、《人類與環境的權利》、《課程秩序的綠洲》、《傳統與創新》、《通識教育的革新》等書(皆由韋伯文化齣版)。
謝詞
第一章 對後殖民範圍的再思考:後殖民性與「新世界秩序」
壹、後殖民批判的方法論集閤體
貳、領土的圖像
參、後殖民的多元空間
肆、批判後殖民性的概述
第二章 現代性、現代化與後殖民的當下
壹、確立現代性的框架
貳、多重化現代性
參、現代性的殖民血統
肆、科學、理性、殖民地:歐洲中心的現代性時間性
伍、啓濛:發展的脈絡與可能性
陸、帝國治理
柒、現代性的終結?
第三章 認同與能動性的問題
壹、《不安之地》:後殖民地的認同問題
貳、意識型態的觀點:召喚
參、常態化的觀點
肆、認同化與不認同化的觀點
伍、凝視
陸、論認同的敘事性質
柒、論不認同化
捌、能動性與重構的政治
第四章 朝嚮後殖民的政治經濟學
壹、政治經濟學的作用
貳、批判緒言
參、自由主義的乾預
肆、轉往其他選項
伍、更偉大的共善?
陸、新經濟邏輯
柒、資本的樞紐:財産、帳目與工具
捌、實際存在的後殖民經濟:綫路、網絡、騷動
玖、翻譯未來:擘畫可能的未來世界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索引
**第二段評價:** 《後殖民的挑戰》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對話。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後殖民語境下,那些被壓迫者的掙紮與呐喊。我特彆被書中對“文化混雜”(hybridity)概念的闡釋所吸引。在颱灣,我們早已習慣瞭各種文化元素的交融與碰撞——傳統中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現代思潮,甚至一些本土原住民文化,它們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共同存在,塑造瞭我們獨特的文化景觀。這種“混雜”並非簡單的拼貼,而是一種復雜的、充滿張力的共存狀態。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這種“混雜”既是殖民主義留下的遺毒,也是被殖民者在逆境中尋求創新與生存的智慧。《後殖民的挑戰》讓我重新審視瞭“身份”的議題。在後殖民的時代,身份不再是單一、固定的,而是流動、多元且充滿矛盾的。我們如何在一個被曆史刻畫得支離破碎的身份認同中,尋找安身立命之處?書中對“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的強調,也讓我深受啓發。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視的、紮根於土地的智慧,纔是真正能夠療愈曆史創傷、重建主體性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颱灣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獨特文化,並思考如何將這些寶貴的地方性知識傳承下去。
评分**第一段評價:** 讀完《後殖民的挑戰》這本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像市麵上許多泛泛而談的理論著作,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個體經驗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看到瞭“後殖民”這個概念在現實生活中激起的真實漣漪。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剝開瞭殖民主義留下的層層傷痕,揭示瞭其如何深刻地塑造瞭被殖民者的身份認同、文化傳承乃至政治格局。在颱灣這個特殊的語境下,閱讀這本書有著格外特殊的意義。我們自身的曆史,不也正是殖民時期留下的復雜印記嗎?從日據時期的日語教育,到戰後國民黨政府的“中國化”政策,再到如今多元文化並存的局麵,我們一直在處理著“被割裂”的過去與“重建”自我的挑戰。《後殖民的挑戰》提供瞭一個極好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審視這些曆史過程,理解那些曾經被壓抑、被遺忘的聲音,以及它們如何仍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今天的選擇。書中對語言、權力、身份之間相互作用的分析,尤其發人深省。我開始反思,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是否也承載著殖民者留下的印記?我們所認同的“文化”,有多少是真正源自我們自身的土壤?這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促使讀者進行自我探索和批判性思考。
评分**第四段評價:** 《後殖民的挑戰》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著作,它迫使我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觀念。書中對“主體性”(subjectivity)的重塑,尤其讓我感到震撼。在後殖民的語境下,被殖民者的主體性往往是被壓抑、被扭麯的,他們的聲音被淹沒,他們的曆史被篡改。作者通過對文學、藝術、曆史文獻的細緻解讀,揭示瞭那些試圖重新奪迴敘述權、重塑自身主體性的努力。這讓我聯想到颱灣當代的一些文化現象,比如對本土曆史的重新挖掘,對原住民文化的關注,以及對“去中國化”或“去颱灣化”的討論。這些都體現瞭颱灣社會在後殖民背景下,對於主體性的復雜探索。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主體性的重建並非易事,它是一個漫長而充滿痛苦的過程,需要直麵曆史的創傷,也需要勇氣去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作者在書中提齣的“記憶的政治”(politics of memory)概念,讓我深思。我們如何選擇記住什麼,又如何選擇遺忘什麼,這背後都充滿瞭政治意圖。在颱灣,關於曆史記憶的爭論從未停止,這本書為理解這些爭論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工具。
评分**第三段評價:** 坦白說,《後殖民的挑戰》一開始讀起來並不算輕鬆,作者的論述相當具有理論深度,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精力去消化。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會被其思想的廣度和深度所摺服。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我們常常習慣於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問題,比如“東方”與“西方”、“我們”與“他們”。《後殖民的挑戰》則打破瞭這種僵化的框架,揭示瞭殖民主義如何製造和固化瞭這些對立,以及這些對立如何繼續影響著當今的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於颱灣而言,這個議題尤為敏感和重要。我們身處大國夾縫之中,如何在復雜的國際關係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避免被進一步邊緣化?書中關於“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探討,並非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麵,更觸及到思想、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它呼喚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體係,擺脫被灌輸的思維模式,勇敢地發齣自己的聲音。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剋服後殖民挑戰,不僅需要政治上的獨立,更需要思想上的解放,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主”。
评分**第五段評價:** 讀完《後殖民的挑戰》,我仿佛經曆瞭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論述,更是一次關於未來的前瞻。作者以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審視瞭殖民主義留下的深遠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探討瞭後殖民社會所麵臨的多元挑戰。從經濟上的不平等,到文化上的同質化,再到政治上的不穩定,《後殖民的挑戰》幾乎觸及瞭所有影響當代世界的關鍵議題。對於身處颱灣的我們來說,這本書的意義更加不言而喻。我們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獨特性?我們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地緣政治中爭取生存和發展空間?這本書並沒有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但它提供瞭一個強大的分析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問題的根源,並找到前進的方嚮。作者對“抵抗”(resistance)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後殖民的抵抗,並非總是轟轟烈烈的革命,更多時候體現在日常的微小行動中,體現在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堅守,體現在對不公正的質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盡管挑戰重重,但希望依然存在,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去思考、去行動、去創造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