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鐵衛隊」確切描繪颱灣前民主化、黨外時代數十年走過的過去的翔實钜作,也是一篇側繪蔣傢兩代皇朝時代的曠代偉構,小說內容雖是從單一角度切割著手,然而含蓋麵可是既袤廣又深邃。
自狹窄視界著眼滲漏入個人及政經社會各層麵底演化,手法刻劃得既粗曠復細膩。
人物鮮明浮凸,眾多的角色人物其捉摸及描繪直追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底氣魄與力度。
鐵衛此小說意旨茲在錶明個人生活於製度與規範裏,無時無刻得對抗規範與製度,製度無所不在地裹包著個人,個人試著掙脫,但他又不願也不敢掙脫。此一吊詭的狀態,構成個人與製度無止無盡生存對抗。
作者簡介
莫大
畢業於颱灣大學哲學係,曾從事進齣口貿易,現專事文學創作。
齣版作品有:
《密閉的貨櫃 換妻記 乳環──》莫大短篇小說選 (1)
《飛往巴黎的848班機 暗潮 瘼──》莫大短篇小說選 (2)
《曠野》
軍事島國中的一部成長小說 楊心彤4
時代的故事─莫大《領袖的鐵衛隊讀後感》 東村James7
推薦《領袖的鐵衛隊》莫大新書 嘿.吼9
第一部
港口憲兵隊17
晚點名26
港濱浮木38
萬壽山49
誓死效忠領袖宣誓大會師72
領袖的鐵衛隊85
冶遊102
泰山崩塌113
第二部
雞籠憲兵隊129
高砂橋下137
反共救國軍146
軍警聯閤鼕防巡邏152
十二到兩165
軍樂園177
上等兵184
落盔事件194
善後202
採買210
餐廳自盡事件222
抬棺示威抗議234
第三部
調防大墩市249
軍人看守所256
盜賣軍油案267
不戴帽的女軍官272
阿戀280
籃球隊297
包子事件309
富島民主運動雜誌333
山雨欲來338
鎮暴351
劫後357
身傢紀錄363
推薦《領袖的鐵衛隊》莫大新書 嘿.吼
格弟菲說莫大新作《領袖的鐵衛隊》筆下的時空,對她是陌生的,是半虛半實的。這一點我相信,因為沒有經曆過那一段黨外激烈抗爭的年代,很難想像它的「實」,而莫大本身對小說文學的態度,早已具備寫「虛」的元素。
莫大說過,創作《領袖的鐵衛隊》並不是在寫曆史,他是在寫一部小說。提到黨政軍,我以為莫大在寫曆史,在描寫鐵衛隊成員的故事時,我又覺得有小說的張力,在虛、實之間,我見識到莫大在文學上的魅力。
我的年齡和格友詹姆士應該屬於同一年代,雖然我們都是陸戰隊退伍,對於服兵役,軍隊生活,我們一點都不陌生,但是莫大筆下的時空背景,對當時纔剛升上國中的我,雖不陌生卻也不是那麼熟悉。當時許多的印象,都是來自於特定媒體片麵的報導與街坊鄰居的耳語傳播,同樣在虛虛實實、懵懵懂懂的氣氛中,讓我們走過戒嚴時代。
格弟菲形容莫大寫實又寫虛,寫實指的是軍事島國、戒嚴令、黨外運動與威權政治的對抗,寫虛則是指軍隊裏的每一個官與兵,麵對黨國一體、黨外抗爭孰正孰邪引發的內心掙紮與心理狀態的演變。
我在莫大的格子裏,一邊追著他連載《領袖的鐵衛隊》的文章,一邊和我印象裏的時空不斷來迴交錯驗證,企圖讓自己和莫大架構下的富島建立連結。其實,我也想知道,在虛虛實實、懵懵懂懂的年代,我究竟漏掉瞭什麼?
一般人接觸到軍隊的題材,馬上麵臨到的就是細節處理的高難度,這一點,我是佩服莫大的,我甚至懷疑莫大先生是來自於軍事世傢,纔能像一位熟練的工匠,將一個類似國傢機器的龐大軍隊結構,拆解的如此精細。軍隊裏的每一段細節,莫大寫來既熟稔又篤定,彷彿他親眼見到,親身經曆過。
在過去戒嚴的年代,掌握黨、政、軍,等於擁有整個國傢機器,鐵衛隊負責執行軍事強人的意誌。莫大在富島外圍建構齣瞭鐵衛隊「實體」的大架構,然後把大時代小人物,一個個在虛虛實實之間,安排進瞭鐵衛隊。軍人效忠主義、領袖、國傢,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不該存疑的。但是同樣是富島生命體的一份子,既是軍,又是民,對立的荒謬與無奈,每一個鐵衛隊成員麵對抗爭事件的啓濛和自覺,對社會氛圍、對傢庭關係、甚至對生命價值,都産生瞭疑惑和矛盾。
張茱萸是《領袖的鐵衛隊》的靈魂,他在鐵衛隊的日子,正是整個富島在大時代下的縮影。莫大用「退伍於他,似乎是重生,一個生命的開始,像某種植物枝葉自母株落下,接觸土地,開始自力成長或生存。」來詮釋張茱萸在鐵衛隊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每一個服過兵役的富島男兒,讀到這裏,應該心有戚戚焉吧?
利用一個曾經影響過我們的時代故事,讓《領袖的鐵衛隊》與讀者建立一個共同集體記憶,然後從這個主流分支齣許多小人物、小故事,莫大要我們都跟著張茱萸迴頭再去見證瞭那一段曆史。
《領袖的鐵衛隊》也讓我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1984,同樣是架構在思想戒嚴的基礎上,喬治歐威爾1984讓人對未來感到虛無飄渺、無助與絕望。但是《領袖的鐵衛隊》卻是替讀者
戳破瞭一些威權時代的謊言,讓人對於未來還是存有一絲憧憬的。
也許有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曾經走過莫大筆下所形容的那個與威權衝撞的年代,隻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選擇性的去記住那個年代某些不同的東西。《領袖的鐵衛隊》此時喚醒我們心中的那個曾經,有一點熟悉,有一點感性。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超我的預期。起初,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嚴肅的曆史軍事題材作品,但事實證明,它在嚴肅的背景下,融入瞭更多人性化的視角和情感的細膩描摹。作者並沒有將筆觸局限於宏大的戰役和策略,而是深入到普通士兵的生活,展現瞭他們在戰火紛飛年代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友情,以及他們對傢人的思念。這種“小人物”的視角,讓整個故事更加生動立體,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能聽到士兵們的低語,感受到他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尤其是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刻畫,他們並非完美無瑕,有缺點,有迷茫,但正是這份真實,讓他們顯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令人信服。作者巧妙地將曆史事件與人物命運交織在一起,使得故事既有史詩般的 grandeur,又不失溫馨的human touch。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段真實的旅程,與那些書中的人物一同歡笑,一同流淚。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它不像我平時閱讀的很多書籍那樣,追求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種樸實、凝練的筆觸,卻能夠描繪齣波瀾壯闊的景象。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鋒利的刀,精準地切入故事的核心,不帶絲毫的冗餘,卻能直擊人心。我常常被書中一些簡潔而有力的句子所打動,它們字字珠璣,充滿瞭力量和哲理。這種“少即是多”的寫作方式,反而讓故事更加富有張力,也留給瞭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對情節的把握也十分精準,他知道何時應該加快節奏,何時應該放緩腳步,讓整個故事如同呼吸一般自然流暢。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那些宏大敘事背後,人物情感的細膩捕捉,那種剋製而深沉的情感錶達,比直接的煽情更能觸動人心。讀這本書,就像在品味一幅寫意山水畫,留白之處,自有韆言萬語。它教會瞭我,有時候,最深刻的錶達,恰恰是最簡潔的言語。
评分老實說,這本書一開始並沒有完全抓住我。它的開篇似乎鋪設瞭很多背景信息,顯得有些宏大而疏離。但正如一句老話說的,“慢熱纔能齣精品”,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敘事節奏就像一個精心布局的棋局,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落子,都在為後麵的高潮做鋪墊。那些在開頭稍顯枯燥的細節,在後續的情節發展中,都變成瞭至關重要的伏筆。當故事情節逐漸展開,人物關係逐漸明朗,那種強大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就顯現齣來瞭。我開始驚嘆於作者的構思之巧妙,他能夠將如此多的元素糅閤在一起,並且做到條理清晰,毫不混亂。尤其是那些關於權謀鬥爭和戰略博弈的描寫,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讓人忍不住跟著情節的發展而心潮澎湃。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沉迷於書中構建的那個世界,想要去揭開更多的謎團,想要去瞭解更多人物的命運。這本書證明瞭,有時候,最動人的故事,需要耐心去發掘,它就像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在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中,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同類書籍那樣,直接以時間綫推進,而是采用瞭多視角、非綫性的敘事方式。這種方式一開始可能需要讀者付齣更多的注意力去梳理人物關係和事件脈絡,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它帶來的閱讀快感是前所未有的。作者仿佛是一個高明的魔術師,不斷地在不同的時間點和人物之間跳躍,一點點地揭示真相,吊足瞭讀者的胃口。這種敘事技巧,使得故事充滿瞭懸念感和神秘感,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期待。而且,這種方式也讓作者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同一件事,展現瞭事件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所展現齣的深度,每一個角色都有著復雜的內心世界,他們的選擇和行為,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這本書迫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理解故事,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那種古樸的金屬質感和隱約透齣的神秘徽章,立刻就勾起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宏大敘事的氣勢所震撼,仿佛置身於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作者的文筆極具張力,字裏行間充滿瞭力量感,無論是描繪宏大的戰爭場麵,還是刻畫人物內心深處的掙紮,都顯得那麼真實而動人。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控,那些關於戰術、裝備、甚至士兵們日常訓練的點滴描繪,都為整個故事增添瞭厚重的曆史感和極強的代入感。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發現新的亮點,仿佛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戰鬥,更是關於信念,關於犧牲,關於那些支撐起一個偉大時代背後的人物群像。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那種對使命的執著追求,都深深地打動瞭我。讀完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迴蕩著書中那些慷慨激昂的宣言,以及那些為瞭理想奮不顧身的身影。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並能從中汲取力量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