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戰役:從在地思考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海參戰役:從在地思考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赤嶺淳
圖書標籤:
  • 海參
  • 海洋生物
  • 生物多樣性
  • 文化多樣性
  • 在地知識
  • 生態學
  • 人類學
  • 臺灣
  • 海洋資源
  • 環境議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居住在先進國傢、提倡地球環境保護論者,大多不從事生產活動,而是以消費者的身分在都市裡生活;同時,以保全生物多樣性為訴求的主張,則是基於數字化的科學根據。

  然而,長久以來利用生物資源的人們,大多隻擁有基於本身經驗的記憶,而不具備說明本身立場的正統科學方法。在這種不平等條件下,「為瞭全人類(或為瞭拯救地球的危機)使地方居民生活受限也是無可奈何」的邏輯就不由自主地橫行。

  再者,地球環境主義成為與反恐行動及安全保障並列的國際政治課題,和後冷戰期的國際政治狀況並非毫無關連,齣現超越科學的政治權力行使、對立也不足為奇。

  因此,本書舉齣中國「食文化」圈裡珍視瞭400年的「海參」,作為思考自然與人類、或全球共有財與地方社會關係的事例,藉此探討野生生物的利用與管理,並在談論保全海參資源的同時,站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立場,對「在全球化時代,人要如何活得像自己」提齣大哉問。

  本書圍繞海參這種野生動物,把身為資源利用者的漁民、作為架構資源管理主體的國傢或國際組織,以及憑藉豐沛活動資金、無疆界推展環境保護運動的環境NGO等,複雜交錯且彼此牽連的動態,稱為「生態政治」,並探討以限製野生生物國際貿易的華盛頓公約為舞臺發展齣的生態政治。同時也希望能提齣一個觀點:野生動物的保全,應當以包含資源利用的地方社會與食文化歷史為前提,融入生產者及流通業者等各式各樣的關係人士,成為對外開放的體製。

  以下,第1章將舉菲律賓的炸漁為例,闡明本書所指的生態政治及廣義的政治經濟,如何使環境保全相關問題變得複雜。本章將明白指齣連結炸毀珊瑚礁的人們與批判其行為的我們之間的關係,並強調環境問題所必須的分析觀點,是能意識到生存於環境問題現場的人和屬於批判者的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同時代性。第2章要報告加拉巴哥群島爆發「海參戰爭」的原委,以及華盛頓公約處置海參問題(即生態政治)的實際狀況。

  第3章與第4章將介紹東南亞與日本生產海參的現場情況,並探討永續利用的理想狀態。接著第5章將迴顧乾海參食文化的歷史,討論刺參與光參的區別;第6章及第7章將報告大連市場及首爾的海參情況,並揭示現今的海參食文化有多麼深遠。之後第8章則配閤美國市場調查,介紹南、北美洲大陸海參生產、流通、消費的實際狀況。透過考察1980年代中葉以後,包括南美洲大陸在內展開的「刺參」熱潮,與1990年代中葉爆發「海參戰爭」的關聯,確立觀察全球化時代海參市場的理想觀點。

  接著在第9章將介紹《海參之眼》(鶴見 1990)的作者,同時也是海參學開山始祖、已故鶴見良行先生的思想,以及他對研究亞洲的方法論與架構的構想。第10章以我作為鶴見提倡的物產研究之一、雖尚未完成卻仍持續實踐為例進行報告。

  當然,如開頭所言,本書也是位於鶴見構想的海參學的延伸上。因此,本書在談論保全海參資源的同時,也想將焦點放在保全文化多樣性的立場,提齣「在全球化的時代,人們如何能活得像自己」這個問題。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必須特別注意第1章介紹的同時代性觀點,而為瞭使同時代性更加一般化,在終章將談論保護鯨魚與紅毛猩猩的問題,並以此作為本書總結。

得獎訊息

  本書感謝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教基金會協助齣版

作者簡介

赤嶺淳(Akamine Jun)

  1967年生。1996年取得菲律賓大學博士。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員,自2001年起在名古屋大學任職。名古屋大學人文社會學部副教授。專長為東南亞地區研究、海域世界研究、田野工作技術論。

  Balat’s Office 赤嶺研究室 trepang.org/index.html

譯者簡介

童琳

  1987年生於安徽省太湖縣。2008年畢業於大連水產學院(現大連海洋大學)。現為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研究院研究生。2010年曾在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深造。

陳佳欣

  築波大學生命環境科學研究科生命產業科學專攻,曾為聯閤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滄海遺珠:古老航道的秘密與海洋生態的變遷 一、 序章:潮聲中的韆年迴響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場具體的戰役,而是將目光投嚮更為宏大、更為久遠的時間尺度——那些被潮汐衝刷、被曆史塵封的古老航道及其孕育的海洋生態係統。我們試圖在波濤起伏的敘事中,挖掘齣那些關於海洋資源利用、環境變遷以及人類與海洋關係的曆史脈絡。 我們的旅程始於一片被現代地圖忽略的“遺忘之海域”。這片海域自新石器時代起,便是不同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前沿地帶。我們通過對古代陶器碎片、沉船遺址中發現的海洋生物骨骼殘骸進行跨學科分析,構建齣一部關於數韆年來海洋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的“生態編年史”。 二、 第一部:消失的信使——古代漁獵的智慧與限界 第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古代沿海社群賴以生存的海洋資源采集技術與生態哲學。我們拒絕將古代生活簡單化為“原始”的標簽,而是著重展現其對海洋生物習性深刻的洞察力。 1. 捕撈的幾何學: 詳細考察瞭從獨木舟的結構到漁網編織方式中蘊含的數學原理和對魚群洄遊路徑的精準預測。以特定區域(例如,古代東亞海域的珊瑚礁漁場)為例,分析瞭古代漁民如何通過“輪捕”與“禁捕期”的口頭約定,實現對資源的初步可持續管理。然而,我們也必須直麵其局限性:麵對氣候突變或技術進步帶來的潛在壓力,這種依賴於經驗的生態平衡是何等脆弱。 2. 貝丘下的密碼: 貝丘,這些被遺棄的貝殼堆,是研究古代海洋食物鏈的天然檔案庫。我們重建瞭特定曆史時期(如青銅時代晚期)某一特定海灣的物種組成。對比現代水文地質數據,揭示瞭當時頂級掠食者(如大型鯊魚、特定鯨類)在食物網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人類活動如何逐步削弱瞭這種復雜性。這些貝殼層間的微小變化,無聲地記錄瞭海洋壓力的纍積。 3. 貿易的代價: 航道的開闢往往伴隨著對稀有海洋生物製品的貿易需求。本章側重於對早期香料貿易、珍珠采集以及特定海洋藥材跨區域流動的考古學考察。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當一種地方性資源被納入全球(即古代世界範圍)的貿易網絡後,其在原産地的生態地位是如何迅速被商品價值所取代的,以及這如何引發瞭當地物種的早期過度開發危機。 三、 第二部:風暴與鹽漬——環境劇變中的海洋韌性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自然力量與海洋生態的互動。我們摒棄瞭將海洋視為一個恒定環境的傳統觀點,而是著力於描述在冰期消退、季風增強等重大地質事件下,海洋生物群落如何適應、遷徙與重組。 1. 鹽度梯度下的生命綫: 探討瞭河流入海口(河口灣)這一特殊生境的生態敏感性。通過分析特定時期沉積物中的矽藻化石,重建瞭數韆年來鹹淡水交匯區域的長期變化模式。我們發現,一些被認為適應力極強的河口物種,實際上對數個百分點的鹽度波動錶現齣極端的敏感性,這為理解現代氣候變化下的沿海濕地退化提供瞭曆史參照。 2. 珊瑚的記憶: 珊瑚礁,作為熱帶海洋的“雨林”,其生長紋理中保存瞭寶貴的環境信息。我們引入瞭X射綫掃描技術對古代珊瑚骨骼樣本進行分析,以期捕捉到古代海水溫度和酸度的微小變化。這些數據與同期的氣候模型相結閤,揭示瞭曆史上周期性海洋熱浪事件對珊瑚群落結構的影響,並探討瞭這些自然事件如何為後來的環境壓力(如汙染)埋下伏筆。 3. 深海的呼喚: 許多古老的文化中流傳著關於深海巨獸的傳說,這不僅是神話,也可能反映瞭古代探險者對深海生態邊界的感知。本章藉助對深海沉積物岩芯的分析,結閤古代航海文獻中對異常海域的記載,探討瞭深海熱液噴口附近可能存在的、與世隔絕的生物群落,及其在整個海洋生物地理學中的潛在意義。 四、 第三部:地圖之外的地理——文化認知與海洋空間 最後一部分將焦點從生物本身轉移到人類對海洋的認知結構。海洋不僅僅是資源的集閤地,更是一種文化和哲學建構的場所。 1. 海圖的偏見: 分析瞭不同文明(例如,地中海文明、太平洋島嶼文明)繪製海圖的根本差異。有些海圖側重於風嚮和洋流的“功能性”,而另一些則強調神靈或危險生物的“象徵性”。我們論證瞭這些製圖方式如何無形中塑造瞭航海者對特定海域生態風險的評估與規避,從而間接影響瞭資源開發的強度與方嚮。 2. 海洋的倫理界限: 考察瞭不同社會中關於“海洋公共性”與“私人權利”的界定演變。從早期部落共享的漁場,到後來被殖民勢力聲索的專屬經濟區,海洋倫理的變遷是權力結構變動的清晰指標。我們對比瞭古代社會對海洋“禁地”的文化態度,並分析瞭這些禁地在多大程度上保護瞭生物多樣性。 3. 未來的迴溯: 總結性地探討瞭從這些古代經驗中學到的教訓。在麵臨全球尺度的海洋酸化和過度捕撈的今天,重溫那些數韆年前的生態平衡與破裂過程,並非為瞭復古,而是為瞭理解:任何對單一資源(無論是海參、魚類還是礦産)的過度聚焦,都可能忽視瞭整個生態係統承載力的復雜性。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跨尺度的曆史視角,讓我們得以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窺見其下復雜而脆弱的生命網絡,以及人類文明與之共存的漫長且充滿張力的曆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序章圍繞海參的生態政治──在環境主義的世界生存

Ⅰ生態政治與共有財

第一章炸漁的構圖──對於環境問題的視角
導言
1何謂炸漁──「珊瑚礁的破壞」
2茫西島漁民的炸漁
3菲律賓史上的炸漁
4圍繞炸漁的政治與經濟──微觀與宏觀的視線

第二章加拉巴哥的「海參戰爭」──資源管理的當事者特性
導言
1海參戰爭的背景──生態旅遊與海參漁業
2華盛頓公約及美國主導的資源保護政策──「保全」與「保存」
3華盛頓公約對海參的處置
4資源管理的當事者特性

Ⅱ採捕海參

第三章菲律賓的海參漁業──茫西島的案例
導言
1薩瑪人與茫西島──「金錢島」簡史
2茫西島的海參漁業
3茫西島近海捕獲的海參
42000年的茫西島──炸漁衰退與海參漁業的變化
5結語──伸縮自如的邊陲空間

第四章日本的海參漁業──北海道與沖繩的案例
導言
1利尻島海參漁業的盛衰榮枯
2資源自主管理的實情──利尻島的案例
3利尻島小結──培養齣的「地域力」
4沖繩的海參利用案例
5沖繩小結──對創建全新共有財的摸索
6結語──資源管理與共有財

Ⅲ吃海參

第五章乾海參食文化──歷史與現在
導言
1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的乾海參食品
2中國大陸的乾海參食品──刺參與光參
3乾海參食文化的擴大
4北京料理與廣東料理──溫帶產海參與熱帶產海參
5新中華料理(nouvelle chinois)的盛行
6海參市場的特殊性──「黑」與「白」的對立

第六章中國海參市場的發展史──以大連的市場調查為中心
1香港南北行與廣州一德路
2輸齣到大連的日本產鹽藏海參──「海參泡沫」的真相
3掀起海參熱的大連市場──「海參信仰」熱
4大連市場多樣化的海參產品──品牌廠商的割據
5遼東地區的生鮮海參食品──「海參食品」=「乾海參食品」的崩潰
6海參食品的速食化──養殖與生產的規格化
7附記──鹽製與炭製

第七章首爾的海參情事──韓式炸醬麵與黃玉參
導言
1「國民食」炸醬麵
2食文化的多樣化及三鮮熱──宮廷料理與大眾美食
3慢食的速食化
4全球化下的韓國乾海參食文化

第八章美國的乾海參──全球化時代的海參市場
導言
1美洲大陸的海參──南北美大陸的生產、流通、消費
2舊金山的乾海參──2000年10月
3紐約的乾海參──2006年8月
4美洲大陸產的「刺參」──I. fuscus的存在感
5結語──乾海參市場的擴大與產地間的競爭

Ⅳ以海參來思考

第九章凝視當代之眼──鶴見良行的亞洲學與海參學
1島國根性──虛構的「鎖國」
2鶴見良行這號人物
3通往海域世界研究之路──亞洲的多樣性
4新亞洲學的構想──邊境學與物產研究
5重新定位日本的視線
6繼承未完的亞洲學──海域世界研究的實踐

第十章薩瑪研究與物產研究
1「漂海民」薩瑪
2「蜈蚣海參」之謎
3「日本參」之謎

終章生物多樣性危機與文化多樣性保全
1I. fuscus開發史──中南美的海參漁業與「亞洲人」
2紅毛猩猩與鯨魚
3守護文化多樣性──資源管理要從地方開始
4追求「一體」關係──身為「世間師」的實地考察學者
5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歷史多樣性的重新評價
6結語──地球環境主義與區域環境主義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525421
  • 叢書係列:日係思維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7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中文版序

  拙著能譯為中文,讓更多讀者閱讀,我深感榮幸。

  毫無疑問,海參是中國「食文化」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國國內當然也產海參,但清朝以後的海參食文化能維持至今,說是仰賴鄰近諸國進口的海參也不為過。所以,瞭解海參食文化的歷史和現在,能幫助我們在以歐美為中心的近代主義史觀之外,開拓不同的史觀。

  率先以這種觀點進行海參研究的,是已故亞洲學者鶴見良行先生(1926 ~ 1994),我的海參研究也是繼承鶴見的亞洲學。《海參之眼》(1990)是鶴見先生的钜著(可惜沒被翻譯成外語),但鶴見先生在 1980 年代從事海參研究時,所謂的環境問題還不受重視,而這正是鶴見先生的钜著和本書的不同。例如 2002 年以後,海參也列入瀕臨滅絕的動物,在以保護野生生物為目的的華盛頓公約上討論。

  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樣性當然要保護,但目前的環境保護運動禁止捕捉鯊魚(□□類)取魚翅,卻讓我感到睏惑。如果問題在於鯊魚的過度捕獲,則以科學根據修正捕獲量即可,沒理由批判魚翅消費。

  將海洋環境神聖化並加以保護的趨勢,不隻鯊魚和海參,現已擴大到整個水產資源的利用。身為土生土長的日本人,我殷切期盼以鯨魚和金槍魚為首的水產資源能永續使用。為此,作為消費者不僅不能浪費水產資源,也必須知道關於水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複雜過程與發展歷史。
透過本書可以瞭解,在海參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的一係列過程中,其實有很多人和民族參與。再者,海參產業至少有 400 年歷史,所以我把海參產業的存在本身當作「無形的文化遺產」。保護這種「無形的文化遺產」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同等重要。

  既要保護文化多樣性,也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但它們要並存確實是個難問題,很難找到解答。不過,大傢若不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人類社會將變成不具多樣性的單調社會。是以,本書若能為創造富有多樣性的地球社會做齣貢獻,將是萬幸。

  這本書得到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的協助纔能齣版,在此謹嚮董事長翁肇喜先生錶示由衷感謝,同時也嚮欣然答應翻譯中文版的新泉社(東京)錶示謝意。最後嚮翻譯人員童琳、陳佳欣與群學齣版有限公司全體的鼎力相助,錶達我誠心的感謝。謝謝。

後記

海參癡狂

  老師,海參是很危險的喔!會著迷唷!

  這是訪問麵臨北海道鄂霍次剋海的紋別市加工業者時,目時嚴先生一開口說的話。1932年齣生的目時先生,也是1970年代左右開始專門製造乾燥海參的老鋪經營者之一,他的店鋪到目前還在營業。從創建鯖魚加工廠,到乾貝乾、海參等,隨這些漁業興起而逐漸擴大的業者,為何獨獨對海參成癮?如果能像目時先生為捕捉海參而一路走遍阿根廷、智利、秘魯、俄羅斯、美國等國傢該有多好。1990年代初期,他也到內戰後的斯裏蘭卡北部賈夫納(Jaffna)收購海參,並且從橫濱帶迴加工的海參製品。我 2006 年到緬甸調查時,不禁暗自竊喜,比起海參,鰻魚還比較有可為。如果用迎接77歲的七旬老人來比喻的話,鰻魚就如同88歲的年邁前輩。

  仔細想想,我研究海參議題已13年,這13年間和許多「海參狂」見過麵。例如本書第4章介紹的吉田敏、吉田靜子夫婦,是對海參非常狂熱的一對夫婦。緬懷昭和初期在根室緻力於冰島海參(□□□□□□)外銷的先人,並夢想著刺參再興的吉田勳先生,也對海參非常熱衷;第6章介紹的香港盤商及Charlie Lim先生也是典型的例子。他們位於世界各地的海參販賣店,就如同海參狂字麵上的意思,全年無休不停工作。這位盤商在約30分鐘的訪問過程中,祕書多次在一旁以對講機詢問指示,還在兩周的華盛頓公約會議期間,兩次往返香港和荷蘭(海牙);如此忙碌的工作,為何還是樂在其中?筆者想利用本書剩下的篇幅,試著整理沒有介紹的海參癡狂者的人生故事(life story),以下就介紹已故達利歐(Dario)的人生故事。

  享年45歲。齣身菲律賓中部比薩亞群島的達利歐,不隻輾轉於菲律賓群島,也到過隸屬馬來西亞婆羅洲島的港口村落。最終在菲律賓最南端的茫西小島度過人生的最後階段。

  據說達利歐專門從事潛水獵捕具觀賞價值的熱帶魚、珍珠貝類等,在茫西島則當採捕海參的師傅過生活。筆者和他於1997年8月時的交談機會,已成為唯一一次彼此交談。迴想當時,是白沙反射非常強烈的午後,筆者在樹蔭下和其他潛水員圍成一圈進行訪問,突然有位紅著臉的人插入,大聲談論不能分辨真假的話題,他自顧自地高談闊論,說完就馬上離開。達利歐臉型四方,骨架看起來像位非常硬朗的大叔,總覺得是位非常有魅力的人物。

  正當達利歐生活一成不變時,從茫西島上的海參狂熱者談話中得知,茫西島別名「金錢島」(Money Island),於是就來到這座島。時值1990年代初。如同第1章和第3章的介紹,這正好是茫西島居民所言,在南中國海的南沙群島作業的初期。當時潛水漁夫參加海參漁業約一個月左右的報酬有200,000日幣。剛好是提前退休的國立菲律賓大學教授 4倍月薪的高額報酬。

  目前,從其他菲律賓群島來茫西島淘金的潛水夫仍絡繹不絕,但要成功實際上很睏難。獲取高額報酬的狀況大約隻延續到1990年代中期,2000年時若能取得過去的五分之一就算很好的事瞭。

  其實,潛水活動會伴隨非常明顯的減壓癥。1997年8月調查時,漁民的作業深度達水深50公尺。我學過的業餘水肺潛水(amature scuba diver)限度為不大於水深30公尺。水深超過30公尺,先是變暗後能見度非常不好,而在崎嶇不平的岩地上作業則相當危險。即使是位於熱帶地區的海水,水溫還是很冰冷,就如同您想像的,手指會冷到麻木是習以為常的事。筆者本身也有這種經驗,過去在調查時對達利歐和漁民們的說法半信半疑。經過一年再去訪問時,對漁民的說詞卻不得不信。

  展示厚實的胸膛並發齣豪語誇耀「不管多深的地方,我都能潛給你們看」的達利歐,於1998年2月去逝。根據和他一起潛水的人說,他潛水上岸後約10分鐘左右失去意識,隔天就氣絕身亡。這年除瞭達利歐,至少還有2人身亡,還有另1人因潛水而半身不遂,有步行睏難的狀況。

  達利歐知道潛水有危險,為何還是要去?理由非常簡單。潛水工作是取得現金最理想的方式。再者,穆斯林船長也非常「親切」,會藉錢給潛水夫當生活費。隻要潛水夫繼續潛水工作,船主也不會強迫他們還錢。

  筆者對海參產生興趣的緣由,是印象中如牧歌般的海參漁業,在眼前卻是之前無法想像、如此慘烈的茫西島海參漁業。就像第1章的討論,經過西班牙300年以上殖民的菲律賓,基督教徒幾乎占人口的90%,在政治上、經濟上也壓倒當地少數的伊斯蘭教徒。然而,對茫西島上的潛水漁業而言,兩者的權力關係剛好相反,茫西島也有伊斯蘭教徒的薩瑪人壓榨基督教比薩亞人的狀況,而筆者最終也被他們說服瞭。

  況且,茫西島不是數十年前纔開墾形成的社會嗎?菲律賓南部在1970年代提倡伊斯蘭主義後,從中央政府分裂而欲獨立的人民,與政府軍之間不停發生內戰,產生10萬至20萬為數不等的難民潮,逃到鄰國的馬來西亞等地。茫西島的薩瑪人也是為逃避這段內戰時期而移居至此的人。迴想當時,村子被燒毀,薩瑪人死裡逃生,隻穿著身上的衣服逃齣來,在仍是無人島的茫西島開荒定居。訪問過程中,當他們迴想開發初期的睏苦生活,流淚者卻很少。因為訪問中遇到的人幾乎都和筆者同年齣生,雖無法避開逃難生活的睏苦時期,不過當時還是不超過5、6歲的小孩……。

  此後,我重新自覺到一項不證自明的事實:協助我調查的人與我生長在同一個時代。因此我把他們提到的過往經驗,和自己生存時代的社會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重疊思考,盡可能理解兩者間的關係。或許這就是所謂在全球化時代的社會,實際瞭解和我們生存時代有密切關係的事件,並嘗試解開其間環節的具體任務。

  當我目睹海參漁業的生產現場,不禁試想,其實海參食文化是件殘酷的事。在刺參文化圈的核心大連,將熱帶產的光參當垃圾處理的大有人在;另外也有如韓國的三鮮料理,以便宜的價錢大量消費熱帶產的海參。世界各地的海參需求量提高,潛水夫的負擔隻會增加。

  近20年來,茫西島的島民在南沙群島漁場尋找新的腹地。但即使是麵積廣大的南沙群島,主要的漁場也漸漸開採耗盡,隻剩下深海海域的漁場。據我所知,深入到深海地區的海參潛水漁業,這種案例隻有南沙群島纔有。即便能到南沙群島以外的地區,但我覺得深海地區的海參漁業發展仍是永無止境。

  試想,茫西島在1970年代後開發,正是提倡環境主義的時代。而且,茫西島「海參熱」沸沸揚揚時,剛好是「加拉巴哥」(�����)和海參泡沫化興起之際。還有,當時正於裏約熱內盧舉行地球環境主義的高峰「聯閤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地球高峰會,1992年),換言之,當時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無疑帶有諷刺的意味。

  本書雖以海參為中心編撰,構想卻非如此簡單。海參需求量增加的狀況,與在亞洲各國所見、因泡沫經濟而帶來美食風潮的盛行不無關聯。例如1980年代後半,據說香港的魚翅價格急劇飆高,同一時期東南亞主要城市也能看到相同的現象。據非常瞭解魚翅情況的鈴木隆史先生說,1980年代後半,印尼的雅加達和泗水等大都市開始齣現高級飯店和餐廳,魚翅料理的專門店也紛紛開張,同時印尼國內的魚翅需求量也大幅提高(鈴木 1997)。在筆者有限的記憶裡,1990年代前半在馬尼拉,魚翅料理的專門店也陸續開張。再者,1990年代在新加坡、香港、茫西島、中國南部等地,對石斑魚的活魚需求量也明顯增加,而且東南亞各國的石斑魚漁獲量也逐漸擴大。正如上述所提,茫西島也是如此,1990年代後也對活魚需求大量增加。使用鯊魚的魚翅至今仍爭議不斷,而活魚貿易市場的象徵拿破崙魚,已於2004年的華盛頓公約第13次締約國會議 (CoP 13) 附加條文中登錄。不限於海參,美食狂熱不隻針對東南亞地區,其影響所及是全世界的漁業地區,保全政策不得不進行綜閤考察,這也是個問題。

  「海參戰爭」如果從居住在先進國傢的我們來看,某種程度上是由不負責任的「國傢」產生。然而,站在最前線孤軍奮戰的人們,他們從不期待能從國傢獲得支援,隻靠著自己的臂膀獨立奮鬥,這應該值得稱讚。達利歐不顧性命危險潛水的行為,他本身的想法是什麼?老實說,我也無從得知。是非常害怕?或者隻是他「我自己有技術和經驗」的虛張聲勢?

  我不是要提齣人道主義的說法,也不是想主張要冒生命危險維護海參的食文化。如果要不惜侵犯同樣身為人者獨立生活的權利,那麼我覺得保護海參是不必要的。

  除非變更美國的珊瑚礁保護計畫,將來海參應該也會登錄在華盛頓公約的附加條文中。到那時,茫西島的人隻能再尋找其他賴以維生的自然資源,而且肯定又會集結成群。海參戰爭結束的日子終會到來,屆時島民隻能竭盡所能,持續摸索能讓他們獨立生活的方式。換言之,在不需依靠第三者生存的範疇內,和主張環境保護主義人士的戰爭不會結束。因此,有沒有辦法建構評估自主性(自主權)的機製,將是今後國際社會的課題。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和副標題來看,這本書顯然具有強烈的批判性精神,但這種批判可能不是那種激烈的控訴,而更像是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提醒」。在地思考,往往意味著挑戰主流敘事。我們習慣從都會的、現代化的角度去定義「進步」與「發展」,但往往忽略瞭那些在邊緣地帶,以不同節奏生活的群體。或許,「海參戰役」就是一場在地社群對抗外部強權(可能是大型企業、過度監管的政府政策,甚至是全球化的消費趨勢)的縮影。颱灣的歷史充滿瞭被外來文化定義的經驗,所以,任何試圖「從在地齣發」來重建主體性的書寫,都具有特別的意義。我會特別關注作者如何建構這些「在地」的聲音,他們是如何發聲的?是透過口述歷史、田野訪談,還是透過對地方文獻的重新解讀?我期待讀到那些在主流媒體上被忽略的、真正屬於那一塊土地上人們的堅毅與韌性。

评分

這本書的潛在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案例研究」範本,讓身處其他島嶼或沿海地區的讀者也能有所啟發。颱灣四麵環海,我們的經驗共享性非常高,無論是墾丁的珊瑚礁議題,還是東北角的漁業睏境,背後邏輯可能都與「海參戰役」所描述的場景有異麯同工之妙。如果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場「戰役」的起因、經過,以及最終的生態與社會影響,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一本區域研究的專著,而是一本極具操作性的「地方治理」與「生態倫理」的教科書。我特別希望看到作者在論述中,能展現齣對於歷史脈絡的細膩掌握。一個看似簡單的「海參採捕」行為,背後可能牽涉到數十年的物種演變、法規更迭,甚至是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權。這種多層次的分析,纔是真正有深度的作品所具備的標籤。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厚實且沉重的,但這種「重」不是指閱讀上的負擔,而是指其內容所承載的文化與生態重量。在當前這個資訊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還有人願意耗費心力去挖掘和記錄這樣一場「戰役」,本身就值得最高的敬意。我預期這本書會是一部需要慢讀、需要反覆思索的作品,它不太可能提供快速的答案或簡單的解方。相反地,它可能會不斷地拋齣問題,迫使讀者去重新檢視自己與自然、與社群的關係。我希望,在讀完之後,我能對「地方性」這個概念產生更為豐富和立體的理解,不再隻是將其視為一種懷舊的情緒,而是理解到,真正的韌性與未來,都深藏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微小的「在地」鬥爭之中。這或許就是一場關於海參的戰役,所能帶給我們最宏大的啟示。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光是「海參戰役」這幾個字,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能跟海參扯上關係?光是想像那種帶著點黑色幽默,又似乎蘊含著深刻海洋議題的畫麵,就覺得作者的切入點很不一般。我猜測,這可能不是那種硝煙瀰漫的戰爭文學,而是聚焦在某個特定地區,人們為瞭生存、為瞭文化傳承,與自然環境之間發生的那些微妙的、充滿智慧的博弈。颱灣的歷史上,海洋文化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早期的討海人,到後來的漁業發展,海洋從來不是一個遙遠的背景,而是生活的核心。因此,當看到「在地思考」這個詞彙時,立刻引起瞭我的共鳴。這代錶著作者不會隻停留在宏觀的理論探討,而是會深入到基層,去描繪那些與海洋共存的生命姿態,以及他們如何看待環境的變遷。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充滿地方色彩的語言和故事,如何被細膩地編織進整個論述中,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真的能聞到海水的鹹味,聽到漁村的叫賣聲。

评分

閱讀這類探討「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交織的著作時,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種跨學科的視野。通常,討論生物多樣性時,很容易陷入純粹的生態學描述,而文化多樣性則容易變成人類學的田野紀錄。然而,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兩者揉閤,那就太厲害瞭。我個人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複雜的互文性。例如,某種特定的漁法,它可能既是維持某種海洋生物族群平衡的「傳統技術」,同時也孕育瞭特定的社群儀式和知識體係。如果「海參戰役」真的是關於某個地方的特定資源爭奪或保育行動,那麼這場「戰役」背後所體現的,絕不隻是經濟利益的計算,更可能是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對於「何謂永續」的理解差異。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展現齣極高的文本駕馭能力,用一種既能讓生態學者信服,又不至於讓一般讀者感到枯燥的筆法,來闡述這些深刻的連結。颱灣的環境保護運動經常麵臨類似的兩難,如何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尊重在地知識,這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課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