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做人與處世》
讓你 看清天命、人性、人心、人情,
重新學做人搞懂格物緻知,力行中庸之道,再一次練習處世之道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到底談什麼?
孔子的思想有多寶貴?為何被譽為至聖先師?
史上第一本「易」解四書,劉君祖老師以易經為刃,將經典層層剝解,從四書的微言大義中,我們洞悉人性,瞭解天命,並藉此學習做人處世之道。
劉君祖老師的四書新解
◎學字的甲骨文是小孩雙手捧玩易卦六爻。爻字交叉相疊,又是上古結繩記事的意思。小孩玩爻為學,一旦啓濛後打開智慧,有所發現,就是「覺」。
◎學而時習之,是指學之後能夠日日勤練,時習的「時」是關鍵,時代不斷演變,既往的經驗可提供參考,不宜直接套用。若將時習說成:時時去溫習,精義全失。
◎四十不惑,是指不被欲望迷惑,貪欲減少,再經過十年的勤修,終能瞭悟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並未主張人人性善,他說:「性相近,習相遠」後天的學習也可能沾染壞習氣,而沉淪墮落,知識分子在品德上未必會好過愚夫愚婦。
四書思想博大精深,其根柢在於五經,五經須通,纔能真正瞭解四書所言為何;五經有其嚴密的理論體係,四書則因機觸發,講的往往是韆錘百鍊後的結論。
劉君祖老師以易學為骨乾,將四書五經貫穿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並旁通佛、道思想,為欲瞭解四書的現代人提供一個直通儒傢心鑰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
劉君祖
一九五二年生於颱灣颱中,祖籍湖南寜鄉。颱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精研儒傢學說,尤其深修易經,將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解讀,授課講學,學生遍及政商及民間,為颱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
著作:《憂患之書》、《時習易》、《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與現代生活》(三捲)、《易經與生涯規劃》(三捲)、《易經與終極關懷》(三捲),以及有聲書:《復見天地之心》、《易經的決策智慧》、《易經的感情世界》、《易經的教育思想》等。
專文推薦——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自序——朋友講習
第一篇:重新瞭解四書
怎麼開頭?
分享,讓學習更快樂
說服彆人,從心平氣和開始
怎麼結束?
天下,是大傢的
義利可以閤一,無須對立
如何舖陳?
孔子領先進步的思想
孟子堅持使命卻抱憾以終
第二篇:四書教你做人
什麼是天命?
知命,懂得敬畏天命
計天下之利,肯定天命和仁德
固守常道,從容待時機到來
立命,盡其在我
什麼是人性?
孔子:沒見過幾個善人
行善不論動機
相由心轉,貌依心生
孟子:人人都有善性
什麼是人心?
人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得天下,先得民心
寡欲纔能養心
什麼是慎獨?
尊重個體,與群體調和
無所不用其極
什麼是人情?
隻攻自己的錯,不攻他人的錯
四大情卦,道盡眾生人情之苦
必須遏止惡,而不是隱藏惡
什麼是格物緻知?
良知良能與生俱來,並非後天學習
體察萬物建立知識,提煉智慧,濟助天下
世上最有係統的政治哲學
親民之後再新民
明德與生俱來,時時勤修反省
天下為公,就是至善
止欲之後,定靜安慮得
什麼是絜矩之道?
忠恕,推己及人
自己做到瞭,再要求彆人
君臣是相對的倫理觀
權衡事理,因變製宜
什麼是時中之道?
似是而非、違反中道的小人行為
中庸之道,既平常又難行
真正的強者能與人閤,卻不為流俗所移
信守中道,隨機應變
隨遇而安
群龍無首,天下纔能大治
百傢爭鳴,交相攻擊
至聖海納各傢思想
第三篇:四書教你處世
涵養品格
謙讓不驕
犯錯後毫不掩飾,隻力求改過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人際對待
有德行者,會吸引賢人主動前來請教
集思廣益,纔能成大事
人生小過難免,隻求無大過
有容人器量的人,必有利於大眾
識人用人
正直,要兼顧人情
觀察所做所為及動機,人心無所遁形
看人的第一步,察言觀色
通過苦難磨練,纔能成大器
君子依天理,小人求私欲
大人養心,小人縱欲
貴賤由己不由人
專文推薦
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自南宋以後,為傢傳戶誦之書,凡讀書識字者莫不講習,故可說是我民族的人文基礎知識之書。一切對人生、事相、物理、世態之解悟,無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但說基礎,或許會産生疑義,由於它雖與《三字經》等濛書一樣,人人自幼誦習之,可是它又不隻是啓濛基礎,因為一切人生之價值衡判與依歸,仍在四書,故它又是終極之書。《三字經》、《弟子規》、《治傢格言》等無數勸善勵誌作品,均由四書衍發引申而來,因此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經典。許多人喻之為東方聖經,語雖傖俗,倒也符閤史實。
然一泓甘泉,人人掬而飲之,中心暢悅雖同,感受體會卻各有冷暖之殊。四書的詮釋與解讀當然也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
我曾見一本,解《論語》說:《論語》以〈學而第一〉開篇,為什麼叫學而呢?因為我們學就是要學這個「而」。「而」又是什麼呢?而這個字上麵一個一,下麵一個穴,學就得掌握這個穴。這穴是什麼?就是玄關一竅!能打通玄關一竅,纔能學究天人,《論語》要旨,端在於是。又曾見文革期間北大工農兵學員所編《論語》大批判,謂《論語》之學即學地主階級壓迫無産者之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則是遠方同道來共商如何鎮壓農民革命雲雲。美國詩人龐德亦曾譯述《論語》,但他解學而時習之,說是:「學習,時間白色的翅膀飛走瞭」。其他近日各種講四書的,或擬為心靈雞湯、或比附企業管理,也是奇談怪論,所在多有的。
因此,四書雖好,還有個怎麼讀、怎麼理解的問題。劉君祖這本書,書名叫《一次看懂四書》、其實就點齣瞭讀書入門須正的道理。入門不正,好書歪讀,結果就堪憂瞭。
君祖是易學大師。在颱灣,李登輝先生當年欲學易,君祖還曾為其開講,士庶從其問易道、談休咎者,更是不計其數。實則君祖抱道而居,貞介自守,但欲講明正學於天下而已。近歲組易學會、著《易經的第一堂課》,均可見其用心。本書則是由論易延伸而來的同係列之作,重在引領讀者正確入門。
這門道是什麼呢?一是四書須整體參閤著看,相為貫串,纔不會以為孔孟言說都支離破碎,不成統緒。其實四書義理轉相灌注、互為發明,閤而觀之,自見大體。其間偶有不閤者,例如《孟子》相較於《論語》,用語或有過激之處,義理未極圓融,亦可參較而知,以見聖之氣象,而得中庸之行。
二是四書又須與五經結閤起來看。五經乃四書之根柢,孔孟論事,輒引詩書;孔子晚年更要刪詩書、係易、作春鞦,故其思想實與五經密不可分。宋元以後,士子熟讀四書,卻漸疏於治經;清人力矯此弊,乃又執著文字,未遑推考大義,能結閤五經以說四書者竟絕少。這是讀四書的歧途!君祖此書,於此特見精彩,勝義紛呈,頗多慧解。
三是須知四書是教人進德修業的君子之學,重點在於砥礪自己以成就為大人善人。大人善人當然也能開物成務、治國平天下,但最終是希望人人均成大人善人。人人都是大人善人瞭,天下還須要人來管來治嗎?《易經》曰:「群龍無首,吉。」《大學》曰:「自天子以至庶人,一皆修身以為本。」均涵此義。
由這幾個原則看,君祖所論,其實與宋明理學傢及清人都有所不同,具公羊學的氣味。於五經中特重《易經》與《春鞦經》,並以其義理貫串四書;論《春鞦經》時指《左氏春鞦》不是《春鞦經》的傳;講據亂、昇平、大同三世;又強調《春鞦經》大義在於「退天子、貶諸侯、譏世卿,而討大夫」,都有公羊學的鮮明特點。
不過,這或許也不盡可歸入古代公羊學的傳統,而是他呼應瞭現代民主政治的講法,欲人人皆得通經而緻用。緻用之道,則仍歸於修身養誌、成己成人。這便是他與傳統公羊學不同之處。漢代公羊傢主要在政治體製上做改革,清代公羊傢亦然,漸且要改革社會體製,最終則齣現康有為的公妻共産大同世界。君祖不如是之恢誕,平實坦蕩、易知易行,確實是能帶領人生走嚮聖域的一條坦途,故特掬誠推薦之。
我最近讀完一本關於《論語》的書,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以一種非常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解讀瞭孔子的思想,讓我對“仁”、“義”、“禮”、“智”、“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並沒有照搬古籍,而是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和貼切的比喻,將那些看似遙遠的道理,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智慧。 尤其是關於“君子”的論述,我之前總覺得“君子”離我們太遠,是一種高不可攀的境界。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孔子所說的君子,其實更像是一種不斷自我完善、追求道德修養的生活態度。它強調的是內心的平和與自省,是對待他人真誠的態度,以及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原則的能力。書中提到的一些處理人際關係的小技巧,比如如何傾聽、如何錶達、如何處理分歧,都非常實用,我嘗試著在生活中運用,發現效果真的不錯。 另外,這本書對“學”的闡釋也讓我耳目一新。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從小就耳熟能詳,但一直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這本書讓我明白,“學”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通過不斷實踐和反思來提升自我的過程。它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能讓人不斷進步的動力。作者通過解讀《學而》篇,讓我看到瞭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以及如何將所學轉化為真正的能力。 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呈現給我。它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充滿智慧的引導,讓我不僅瞭解瞭孔子的思想,更學會瞭如何將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成為一個更懂做人、更懂得處世的人。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或者希望提升自己人生智慧的朋友們。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一場及時的“思想甘露”,我一直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和處理事情上,總有些不得要領,不夠圓融,又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煩惱。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智慧人生的大門。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樂”的解讀。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句話我一直覺得很深奧。但在這本書的解讀下,我纔明白,孔子所說的“樂”,是一種健康、積極、有度的快樂。它不是沉溺於感官享受,也不是放縱自己的欲望。而是一種內心的充實和滿足,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作者通過對《樂記》等篇章的闡釋,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的平和,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情,來自於對美好事物的欣賞。這種對“樂”的理解,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快樂的追求,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尋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 書中對“道”的闡釋,同樣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將“道”描繪成一種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將其具體化為一種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他指齣,“道”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它是一種遵循自然規律,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在與人交往中,“道”意味著真誠、寬容、理解;在處理事務中,“道”意味著審慎、靈活、有方。理解並踐行“道”,能夠讓我們更加遊刃有餘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作者仿佛一位資深的心理谘詢師,用充滿智慧和同理心的話語,引導我們去認識自己,去理解他人,去解決問題。他沒有迴避現實生活中的睏難和挑戰,而是提供瞭一種積極、樂觀的解決方案。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迷茫,而是找到瞭前進的方嚮,也更加有信心去麵對未來的生活。
评分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處世之道”。我一直認為,孔子的思想更多的是關於治國理政,關於宏觀的社會倫理。但這本書讓我發現,孔子對個人品德修養和人際交往的關注,同樣是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些內容對於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特彆令我贊賞的是,作者在解讀“中庸”的時候,並沒有將其庸俗化為“和稀泥”或者“不求進取”。相反,他通過對《中庸》的細緻分析,讓我認識到“中庸”是一種積極的、動態的平衡智慧。它強調的是在各種復雜情況下,保持一種適度、不偏不倚的態度,既不過於激進,也不過於保守,找到最適閤自己的發展之道。這在充滿變數和挑戰的現代社會,無疑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智慧。 書中關於“誠信”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孔子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的含義被作者生動地闡釋齣來。他指齣,誠信不僅是個人道德的基礎,更是建立信任、維係關係的關鍵。在當今社會,信息爆炸,真假難辨,更需要我們堅守誠信的原則,纔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賴。作者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現瞭誠信的力量,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言而有信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受到歡迎。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循序漸進,層層深入。作者並沒有一次性拋齣所有觀點,而是根據不同的主題,引導讀者一步步去理解和消化。而且,書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和典故,都非常精彩,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道理。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孔子思想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生活指南。
评分坦白說,我之前對《論語》的印象比較刻闆,總覺得是古代的夫子講的古老道理,與我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用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把孔子那些“高大上”的思想,轉化成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可以實踐的智慧。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知行閤一”的解讀。孔子強調“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句話我以前隻覺得是個簡單的道理。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知行閤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它要求我們將所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並將行為與思想保持一緻。這是一種對自我高標準的嚴苛要求,也是一種不斷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徑。作者通過對一係列案例的分析,讓我看到,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夠將所學付諸實踐,並且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人。 另外,書中對“君臣之道”的闡釋,雖然看似與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有些距離,但作者卻能巧妙地將其解讀為上司與下屬、同事之間的一種和諧閤作關係。他指齣,不論是“君”還是“臣”,都應該盡職盡責,相互尊重,共同為達成目標而努力。這種超越階級的閤作精神,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理解並實踐好這種“君臣之道”,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職場關係,提升工作效率。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活潑,讀起來毫無壓力。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邊,和你分享他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他不會生硬地灌輸理論,而是用一種引導式的方式,讓你自己去發現其中的道理。讀這本書,感覺像是在和一位智者聊天,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得到啓發。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論語》的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孔子的智慧穿越韆年,依然能給現代人提供寶貴的啓示。這本書的解讀方式非常獨特,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走進孔子的思想世界,一點點揭開那些古老經典的神秘麵紗。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禮”的時候,並沒有將其僅僅局限於繁文縟節,而是將其升華為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和對他人的關懷。他強調,“禮”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潤滑劑,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通過對《禮記》等篇章的深入剖析,我理解到,真正的“禮”,是發自內心的謙遜和對他人的體諒,是懂得在閤適的時機說閤適的話,做閤適的事。這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中尤為重要,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請”和“謝謝”,一個真誠的微笑,就能化解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 此外,書中對“孝”的解讀也讓我深思。孔子將“孝”視為“仁之本”,這句話的意義在我看來,已經遠遠超越瞭簡單的贍養老人。它是一種感恩之心,一種責任感,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作者通過引用《孝經》等經典,讓我看到瞭“孝”的多重含義,它不僅是對父母的尊敬,也是對傢族的傳承,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擔當。這種由內而外的責任感,是構建和諧傢庭和社會的重要力量。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卻又不失深度。作者善於從細微之處著手,將宏大的哲學理念,轉化為一個個具體可感的生活場景。他沒有賣弄學問,而是用一種平等交流的態度,與讀者一同探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對孔子思想有瞭新的認識,更是對如何成為一個有德行、有擔當的人,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