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到2009年,新中國走過兩個30年。
第一個30年,我們自力更生實現瞭初步重工業化,從強敵環視中突圍。但計劃經濟與政治運動卻導緻經濟活力喪失殆盡。
第二個30年,改革開放釋放封存的活力,一個新興經濟大國橫空齣世。然而二元社會結構和再分配機製的缺位卻把中國分化成溝寒壑徹的階層社會。
今天,步入未來30年的共和國再一次直麵曆史轉摺關頭,變革的步伐將邁嚮何方?
本書的作者們通過多年交流和探討,在對中國今天麵臨的問題和挑戰取得共識的基礎上,各自撰寫熟悉領域的章節集結成書,旨在剖析中國社會經濟麵臨的結構性問題,探索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探求社會結構的變革,為改革提供政策性的思考素材和建議。這是一部探討在全球化浪潮、IT革命和金融風暴背景下,中國社會經濟嚮何處去的高端政策論衡。
作者簡介
周牧之
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
1963年齣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曾供職於原國傢機械工業部,曆任日本開發構想研究所研究員,日本國際開發中心主任研究員,日本財務省財務綜閤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中國經濟論—崛起的機製與課題》(2008年,人民齣版社),《鼎—托起中國的大城市群》(2004年,世界知識齣版社)、主編《大轉摺—解讀城市化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2005年,世界知識齣版社)、《城市化:中國現代化的主鏇律》(2001年,湖南人民齣版社)。
楊偉民
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
1956年齣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經濟係。曾上山下鄉、當過工人和教師,1989年調入國傢發改委(原國傢計委),曆任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長期以來主要從事國傢中長期規劃和産業政策的研究製定工作,是國傢重大産業政策的主要參與者和執筆人之一;參與瞭國傢「八五」、「九五」計劃綱要的起草,負責「十五」和「十一五」計劃綱要起草和組織協調。
主要著作:閤著《中國的産業政策—理念與實踐》(1999年,中國經濟齣版社),主編《規劃體製改革的理論探索》(2003年,中國物價齣版社)、《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産業政策研究》(2004年,中國市場齣版社)等。
(三) 這本《中國未來三十年》,我看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深沉」。不是那種讓人感到壓抑的深沉,而是一種對歷史、對現實、對未來的敬畏。作者用瞭大量篇幅去剖析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層次挑戰,他沒有停留在錶麵上的數字增長,而是深入探討瞭製度性的約束、結構性的矛盾。我特別喜歡他對於「軟實力」和「話語權」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在我們這邊討論得相對較少,但他卻把它提升到瞭戰略高度,讓我反思。書中還有一部分關於文化認同和價值觀演變的分析,這也讓我產生瞭共鳴。畢竟,一個國傢未來的走嚮,不僅僅是經濟和科技,更關乎人心。他提齣的「中國模式」的演化,也相當引人入勝,他並非全然肯定,而是指齣其局限性,並探討其可能的轉嚮。總之,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它不適閤碎片化閱讀,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你會發現很多啟發。
评分(二) 老實說,一開始翻閱《中國未來三十年》,我以為會看到很多預測性的、給齣明確答案的內容。結果卻齣乎意料,作者更像是一位引導者,他拋齣一個個問題,然後帶領讀者一起去尋找可能的答案。他對於科技發展、社會結構演變,特別是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他沒有迴避問題的複雜性,而是盡可能地呈現齣不同層麵、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互動。我喜歡他對於「意外」和「黑天鵝事件」的討論,這也符閤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未來總是不確定性的集閤體。他提齣的「韌性」概念,也很有意思,探討瞭這個體係在麵臨衝擊時的適應能力。雖然書中有些地方的分析,我覺得可能忽略瞭一些我們這邊的視角,比如對民間社會力量的關注,但整體來說,它讓我對中國的未來,不再是單純的樂觀或悲觀,而是多瞭一層理性的審視。它不提供速食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這對於增進相互理解,我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
评分(五) 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中國未來三十年》提供瞭一個難得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複雜的近鄰。作者的文字非常嚴謹,論證過程環環相扣,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對於製度變革和政治演進的分析,雖然篇幅不長,但點齣瞭關鍵性的問題。我尤其關注他對「內部循環」和「外部開放」之間平衡的探討,這也涉及到我們未來如何與中國互動。書中關於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社會的挑戰,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影響,也讓我感到非常貼切。這些都是我們這邊也在麵臨的問題,看到對岸學者同樣的憂慮和思考,是一種奇妙的連結感。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的未來,並非單一的線性發展,而是充滿瞭各種變數和可能性。它是一份厚重的學術研究,更是一份引人深思的對話邀請。
评分(四) 我個人對《中國未來三十年》的閱讀體驗,可以用「大開眼界」來形容。作者的視野非常宏大,他不僅僅是分析中國,而是將其置於全球格局之下,探討瞭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秩序的影響,以及世界對中國的反應。他對科技發展的預測,特別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對社會的顛覆性影響,描述得相當細緻,讓我對未來感到既興奮又有些不安。書中關於資源、環境問題的討論,也讓我意識到,未來的發展絕非坦途。他提齣的「發展的代價」以及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我欣賞他能夠如此誠懇地去剖析中國發展過程中麵臨的各種睏境,比如創新能力的瓶頸,以及社會結構的適應性問題。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複雜的認識。
评分(一) 這本《中國未來三十年》說是對岸的一位學者傾其一生觀察與研究的成果,我拿到手時,心裡其實是有些複雜的。畢竟,對我們這邊的讀者來說,「中國的未來」這四個字,總是帶著點沉甸甸的重量,牽動著太多情感和想像。打開書,第一印象是它厚重,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薄薄小冊子,而是真真正正的學術著作。作者的筆觸非常紮實,從宏觀的歷史脈絡講起,條理清晰地梳理瞭過去幾十年中國發展的軌跡,特別是用瞭很多數據和案例來佐證他的觀點,讓人感覺到一種權威感。我尤其欣賞他對「變革」的幾種不同路徑的分析,他不是簡單地將未來的走嚮非黑即白地劃分,而是細緻地探討瞭各種可能性及其背後的動力。儘管我對某些歷史解讀持有不同看法,但不得不承認,他提齣的問題,以及他試圖迴答的深度,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引導,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係統地去理解這個快速變化的鄰居,而不是人雲亦雲地跟隨市場上的各種傳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