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專輯是「死刑:倫理與法理」。死刑的存廢問題,在颱灣社會引起瞭熱烈而且不斷的爭論。不過一般媒體上的議論,傾嚮於高亢地錶達態度、傾洩情緒、或者流於辦案及裁決等法條技術層次的分析。但是死刑是一種終極之刑,其中牽動的倫理、政治、法理、社會麵嚮的議題都復雜而棘手,需要設法從較為基礎的層次上,從新思考這種刑罰的是與非。
颱灣哲學學會與《思想》在今年度颱哲會年會(10月23-24日)中,以「死刑是否應當被廢除?」為題,舉辦瞭一場圓桌論壇。與一般有關死刑的討論不同,在哲學視野中,「你主張甚麼」固然重要,但是「你基於甚麼理由持這樣的主張」更為重要。本著這種精神,我們邀請瞭幾位對相關問題關懷已久、思慮較深的學者與知識分子參加,閱讀與聆聽對方的想法,再較為係統地陳述自己的質疑與理由。這是一場很成功的公共辯論。與會者在事後將講稿定稿,交給《思想》發錶,是為本專輯。
本期還有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與文學、思想訪談、思想評論、思想書評、思想人生等專欄,非常豐富多元。
郝瑞世界能從颱灣學到甚麼?
秦暉「昂納剋寓言」:東德吞併西德的「反事實推論」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與文學
許德發曆史與平等價值:初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追求
李有成、張錦忠在文學研究與創作之間:離散經驗
■思想訪談
陳宜中底層中國的維權抗爭:於建嶸先生訪談錄
■死刑:倫理與法理
蕭高彥死刑存廢:政治思想與哲學的省思
陳嘉銘從四個城邦的隱喻談死刑存廢
顔厥安毒藥與十字架
張娟芬從憲法的比例原則思考死刑問題
陳瑞麟對廢除死刑的六個睏惑
謝世民為廢除死刑提供一種有限的證成
陳祥波死刑:人類之罪
■思想評論
鍾秀梅、鬍蘊玉發展、進步與日常:以賈樟柯《三峽好人》為例
唐小兵一盤散沙到鐵闆一塊的革命者歧路?:讀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劄記
何畫瑰靈魂馬車上的獨語或對話:柏拉圖兩則神話裏的生命抉擇
劉俊麟共和主義新貌:裴迪特來訪演說記事
鬍昌智《呼吸鞦韆》的風波
■思想書評
郝誌東評鬍鞍鋼的《毛澤東與文革》:兼論毛劉周鄧的思維方式及文革的起源
■思想人生
李懷宇夏誌清:反思中國文學
緻讀者
緻讀者
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人也都親身經驗過──或者從旁意識到──以法律為名施加的刑罰。在民主製度之下,法律的民主正當性容易建立,可是法律本身是不是閤理,則與民主正當性無關(正當的法律可能並不閤理),也顯然不是民主所能解答(不閤理的法律反證瞭民主程序的局限);而刑罰的閤理性要按甚麼標準確認,更是聚訟紛紜,答案並不明顯。一般人常會訴諸「情理法」這個包裹,不過這三樣事物的並舉,可能正好混淆瞭這三件事物各自的獨特內容,也模糊瞭它們之間的緊張關係與局限。人情、常理、法律必然會衝突,會産生很不同的指示與要求,同時卻都會主張自身的要求具有優先甚至於獨立的地位。這中間要如何調停呢?
其實,情、理、法都不是終極權威;它們最後都要接受說理的檢驗。說理讓理性的推敲與協議進入公共生活,對人情、常理適用,對法律也一樣適用。法律專傢囿於專業的成見,為瞭維護法律邏輯的內洽,對於公共的說理會有所抗拒;一般人基於熟悉的情感與常理,為瞭維護經驗的穩定與完整,也會排斥說理。結果,一旦遇到死刑存廢這樣的議題,既屬於法律的極限懲罰、卻又觸動人情最強烈的情緒、常理最根本的報應正義觀,公共討論就很難進行瞭。
年來颱灣關於死刑存廢的討論已經很多瞭,不過本期的專輯「死刑:倫理與法理」可望將討論帶到一個更深入、開放、而且以對話為主要宗旨的層次。我們邀請的作者們立場不一,關懷的角度不一,提供的觀點不一,個人的知識背景與經驗不一,但都力圖讓問題擺脫法條的牽製以及情緒的籠罩、常識的羈絆,設法把視野拉遠擴大,也都盡量迴應異議者的想法與批評。這場圓桌討論的重點不在於站邊錶態、擺道德優越感,而在於交換理據與思路,相信對於一切關心死刑議題的人,都會有相當的啓發效用的。
在幾個主要的華人社會之間,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較為獨特。他們居於少數,受到主要族群公開的歧視與猜忌。不過,馬華與颱灣的關係密切,不僅曆來均有許多「僑生」在颱灣求學,也在颱灣的文學和其他領域有超乎人數比例的精彩錶現。本期《思想》有幸同時發錶兩篇有關馬華文化與文學的文章,足以呈現馬華在文化權利與文化認同議題上的豐富經驗與獨特思辯。華人作為主要的少數族群、華人作為在馬來文化、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遊移周鏇的「離散者」,馬來西亞華人的多元生存經驗值得珍視,供颱灣以及其他地區華人參考。
我們之所以很高興發錶這兩篇有關馬華的文章,自然是因為《思想》一嚮不僅以颱灣的刊物自居,更希望跨齣颱灣,藉助於中文的國際地位,促進各地中文知識分子的交流與切磋。也是基於這份用心,本期開始,我們邀請瞭北京的陳冠中先生與香港的周保鬆先生加入本刊編委會,藉助於他們在港、颱、大陸以及西方的豐富經驗,幫我們擴大視野,增廣接觸。在他們的引領與協助之下,相信本刊議題與文章的涵蓋麵嚮會大為增加,請讀者拭目以待。
這本書的結構相當嚴謹,作者們似乎預先就設定瞭清晰的論證框架,然後逐一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來填補。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可以避免單一視角的偏頗,呈現齣更全麵的討論。然而,這種方式也帶來瞭一個問題,那就是缺乏一種“對話”的感覺。各位作者的論述,更多的是各自獨立成章,彼此之間的呼應和辯駁相對較少。我個人更喜歡那種充滿火花的辯論,那種觀點碰撞、互相挑戰的過程,更能激發思考。不過,書中對於死刑製度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實踐案例分析,還是相當有價值的。例如,書中詳細介紹瞭北歐國傢廢除死刑後的經驗,以及它們在犯罪控製方麵的策略。這對於颱灣來說,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我們常常聽到“廢除死刑會導緻犯罪率上升”的論調,但北歐國傢的經驗告訴我們,並非如此。關鍵在於,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犯罪預防體係,以及一套有效的矯正機製。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死刑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涉及到教育、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麵。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試圖給齣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作者們隻是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和論證,然後將選擇權交給瞭讀者。這種開放式的討論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舒服。我喜歡那種自由思考的感覺,那種可以獨立判斷、形成自己觀點的機會。書中對於死刑的“象徵意義”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死刑不僅僅是一種懲罰手段,更是一種社會符號,它代錶著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在不同的社會,死刑的象徵意義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社會,死刑被視為伸張正義的象徵;而在另一些社會,死刑則被視為野蠻和殘忍的象徵。颱灣社會對於死刑的看法,也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認為,死刑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死刑是對人權的侵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於死刑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們自身價值觀的影響。因此,在參與討論時,我們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的觀點。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死刑的討論,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颱灣社會對於死刑的辯論,總是圍繞著“伸張正義”與“保障人權”的兩端拉扯。這本書讓我更深入地思考,這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解讀,更是對我們社會價值觀的叩問。作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討瞭死刑的必要性、閤理性,以及它可能帶來的不可逆後果。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國傢權力”的論述印象深刻,國傢擁有剝奪生命的權力,本身就代錶著一種極端的權威,這種權威是否真的能夠被妥善地運用?書中也提到瞭死刑與犯罪率之間的關係,雖然數據並不總是清晰,但它提醒我們,死刑並非解決犯罪問題的萬靈藥。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們去思考,我們究竟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一個以懲罰為導嚮,還是一個以預防和教化為導嚮?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但它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視野,讓我能夠更理性、更全麵地看待死刑這個議題。它也讓我意識到,在參與公共討論時,我們必須超越情緒化的反應,深入理解不同觀點的邏輯和價值取嚮。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時機恰到好處,正值颱灣社會對於死刑議題的關注度空前高漲。近年來,颱灣發生瞭一些令人震驚的重大刑案,引發瞭民眾對於死刑的強烈呼聲。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這場討論注入瞭新的活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被害者權益”的關注。在討論死刑時,我們往往隻關注罪犯的權利,而忽略瞭被害者及其傢屬的痛苦。被害者及其傢屬同樣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懷和支持。他們需要得到公正的對待,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書中也提到瞭“復仇”的心理。很多人認為,死刑是對於被害者及其傢屬的一種復仇。但復仇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社會矛盾。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和解”,而不是“復仇”。和解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死刑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倫理問題,它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正義、如何看待人權。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佳作,它將引發我們對於死刑的更深入思考。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吃力。作者們使用的語言過於學術化,充斥著各種法律術語和哲學概念,對於非法律背景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需要花費不少精力。我不得不經常查閱資料,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不過,盡管閱讀過程有些艱辛,但這本書的內容卻相當深刻。它挑戰瞭我長期以來對於死刑的固有認知,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正義”的含義。我一直認為,死刑是對於受害者及其傢屬的一種交代,是對於罪犯的一種懲罰。但這本書告訴我,這種觀點過於簡單化。死刑不僅剝奪瞭罪犯的生命,也剝奪瞭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死刑可能會導緻冤假錯案的發生,而這種錯誤是不可逆轉的。書中對於“生命權”的論述,讓我深受觸動。生命權是人類最基本的一項權利,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剝奪。即使是罪犯,他們也擁有生存的權利。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對罪犯網開一麵,而是要尋找一種更人道、更有效的懲罰方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廢除死刑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