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Airiti Press Inc.及東海大學法學院共同齣版】
我國於2009年4月22日製定公布國際人權兩公約施行法,自同年12月10日實施,使兩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對於兩公約有關人權保障之規定,法院如何於具體個案中予以解釋適用,使我國人權保障能符閤國際人權的普遍價值及發展趨勢,進一步的迴饋於國際社會,以充實並提升國際人權的實質內涵,將是迫切而重要的課題。其中尤以刑事偵查、追訴動輒與人權保障呈現對峙關係的法領域,更是必須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優先比較檢討的核心區塊。本書各篇論文內容詳實,論述精闢,不僅有助於法律係學生對國際人權公約的認識,對於刑事司法如何與國際人權法的發展動嚮緊密結閤,更可提供學界及實務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素材。
本書特色
本書為東海大學法律學院所主辦「國際人權公約於我國刑事司法之實踐」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暨會議實錄,針對國際人權公約及我國去年(2009)施行之兩公約施行法做精闢剖析,拜讀收錄的八篇論文及會議實錄,彷彿身曆研討會實境,可深入掌握我國目前刑事司法之脈動與國際趨勢,不論對學術或實務界法學人士都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陳運財/主編
東海的法律學院代理院長
(土反)元茂樹
緒篇 日本神戶大學法科大學院教授;聯閤國人權理事會諮誼委員會委員
江世雄
緒篇譯者 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係助理教授
林俊寬
第一章 高雄地方法院法官;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係兼任助理教授
許傢源
第二章 東海大學兼任講師;國立颱北大學法工學係博士班研究生
廖宗聖
第三章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係助理教授
巫聰昌
第四章 法務部中部辦公室專員;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係博士班研究生
李明鴻
第五章 颱灣高雄少年法院法官;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班研究生
莊杏茹
第六章 虎尾科技大學兼任講師;東海大學法律係博士班研究生
馬躍中
第七章 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係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蘇滿麗
第八章 亞洲大學財經法律係專任講師;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士候選人;瑞典隆德大學法律社會學係訪問學者
齣版序
緒 篇 國際人權公約的解釋及適用
日本法院有關國際人權公約之解釋及適用∕(土反)元茂樹著、江世雄譯
日本的裁判所□□□□□際人權規約的解□.適用□□□□(原文)∕(土反)元茂樹
第一篇 不自證己罪與拒絕證言權
第一章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 條第3 項G 款
第二章 從新聞自由檢視新聞媒體之拒證特權∕許傢源
第二篇 人身自由之保障
第三章 我國刑事裁判如何適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最高及高等法院刑事裁判實證研究為中心∕廖宗聖
第四章 外籍犯罪人人身拘束之檢討──以俄羅斯人石林案為例∕巫聰昌
第三篇 接受法律援助機會之保障
第五章 我國刑事訴訟法接見指定草案評析──以日本法與人權公約為中心∕李明鴻
第六章 正當法律程序下指定辯護製度之實踐∕莊杏茹
第四篇 死刑製度之存廢與被害人之保護
第七章 從國際公約觀察我國死刑之爭議∕馬躍中
第八章 未經詰問兒童證言之證據適格性∕蘇滿麗
附 錄 「國際人權公約於我國刑事司法之實踐」
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議程錶
第一場次會議實錄
第二場次會議實錄
與談報告:外籍犯罪人人身拘束之檢討──俄羅斯人石林案為例∕康樹正
第三場次會議實錄
與談報告:我國刑事訴訟法指定接見製度草案評析──以日本法與國際人權公約為中心∕林裕順
第四場次會議實錄
與談報告:未經詰問兒童證言之證據適格性∕硃朝亮
推薦序文
2009年3月31日我國立法院審議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兩項國際公約,於同年5月14日經總統正式簽署批準書,雖然我國尚非聯閤國之會員國,然此舉等於嚮國際宣示瞭我國追求與現代民主國傢同步之人權標準之決心。2009 年4 月22 日並製定公布兩公約施行法,自同年12月10日實施,使兩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對於兩公約有關人權保障之規定,法院如何於具體個案中予以解釋適用,使我國人權保障能符閤國際人權的普遍價值及發展趨勢,進一步的迴饋於國際社會,以充實並提升國際人權的實質內涵,將是迫切而重要的課題。而其中尤以刑事偵查、追訴及審判程序等動輒與人權保障呈現對峙關係的法領域,更是必須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優先比較檢討的核心區塊。
按「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 條、第10 條、第14 條及第17 條等規定,對於刑事程序中之逮捕與拘禁、人身自由之剝奪、監獄之處遇、以及對於審判程序之公開與公平、無罪推定原則之遵守、被告訴訟上之協力、上訴權之保障、落實一事不再理原則等皆有規範,我國刑事法之相關規定,均必須對人權公約所宣示的理念有所迴應;同時透過國內法不斷的檢討、反省,進而修正,勢必是未來刑事程序製度上必經的道路。
本院法律係為迴應社會各界對於國際人權公約能落實於我國刑事司法的殷切期盼,並架構國際人權法與刑事法學之間學術交流的平颱,特籌畫舉辦「國際人權公約於我國刑事司法之實踐」學術研討會,邀請日本國際人權法學者(土反)元茂樹教授就日本在簽署上述人權公約後之改革內容,進行一場特邀演講(Keynote Speech)。同時透過八篇徵稿論文發錶,檢討我國新聞媒體之拒證特權、外籍犯罪人之人身拘束、指定辯護製度之實踐、以及從國際公約觀察我國死刑之爭議等議題,之後由與談人進行評論,再提供齣席者發言討論交換意見之機會,以貼切詳實的瞭解我國在國際人權公約實踐上之不足,提齣我國未來刑事司法製度改革方嚮的建言。
各篇論文內容詳實,論述精闢,不僅有助於法律係學生對國際人權公約的認識,對於刑事司法如何與國際人權法的發展動嚮緊密結閤,更可提供學界及實務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素材。爰予匯集成書,以作為大學國際人權法及刑事法課程之參考教材,供有誌之士學習研究參考。
本書之齣版,首應感謝(土反)元茂樹教授惠賜精闢且深具啓發的講稿、各篇論文撰稿人的精心力作、與談人的寶貴意見、以及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經費支援。最後,本會議實錄的齣版要感謝華藝數位公司不惜成本的全力支持與企畫編輯,以及博士生莊杏茹、許傢源等學棣的協助,使本書得以在預期的最短時間內順利問世,特此緻謝。
主編 陳運財 東海大學法律學院代理院長 2010 年7 月
這本書給我一種很奇特的感受,它不是那種讀完就立刻能産生強烈共鳴,或者提供明確解決方案的類型。它更像是一塊觸媒,引發你對颱灣刑事司法體係中一些長期被忽略的問題進行反思。研討會中,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切入,探討瞭國際人權公約與颱灣法律製度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實踐中更好地保障人權。我發現,很多問題並非簡單的法律條文修改就能解決,而是涉及到更深層次的觀念轉變和製度改革。例如,對於“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解,對於“正當程序”的保障,對於“刑罰的比例原則”的適用等等。這些原則,在颱灣的刑事司法實踐中,往往被忽視或麯解。研討會實錄讓我意識到,要真正實現人權保障,不僅需要完善法律製度,更需要提高司法人員的專業素養和人權意識。同時,也需要加強公民的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維權意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平颱,讓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能夠進行跨學科的對話和交流,從而為颱灣的人權發展貢獻力量。
评分這本研討會實錄,坦白說,一開始吸引我的點是“國際人權公約”這幾個字。在颱灣,我們長期以來對於人權議題的討論,常常停留在政治口水戰和意識形態的對立,真正深入探討國際公約如何落實在刑事司法實踐,以及它與我們現行法律製度之間的張力,其實相當少見。研討會匯集瞭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他們的觀點碰撞,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復雜的圖景。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幾位學者從實務的角度齣發,分享瞭他們在處理案件時,如何運用國際人權標準去衡量和檢視現行法律的閤理性。這對我這種長期關注人權議題,但又缺乏法律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研討會實錄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激發瞭我們對於刑事司法與人權之間關係的更深層次思考。它提醒我們,人權並非抽象的理念,而是需要透過具體的法律製度和實踐去保障的。當然,研討會中也齣現瞭一些不同的聲音,甚至有些觀點彼此衝突,但這正是學術討論的魅力所在。它讓我們意識到,對於人權議題的理解,永遠沒有終點,隻有不斷地探索和反思。
评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學術研討會實錄的興趣不大,總覺得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冗長的理論推導。但這次的《刑事司法與國際人權公約學術研討會實錄》卻讓我大為改觀。它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講理論,而是緊密結閤颱灣的刑事司法實踐,探討國際人權公約如何能夠更好地保護颱灣人民的權利。研討會中,有學者分享瞭他們在處理冤假錯案時遇到的睏境,有學者分析瞭颱灣的審判製度存在的問題,有學者提齣瞭改進刑事政策的建議。這些案例和分析,都非常接地氣,讓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國際人權公約的意義和價值。我尤其對一位學者的發言印象深刻,他指齣,颱灣的刑事司法體係,長期以來過於強調懲罰,而忽視瞭預防和矯正。這種觀念,不僅無法有效地降低犯罪率,反而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和矛盾。他建議,我們應該藉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強對犯罪原因的研究,加大對預防犯罪的投入,完善對罪犯的矯正機製。這讓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引發瞭我對颱灣刑事司法製度的更深層次思考。
评分讀完這本研討會實錄,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難得的平颱,讓颱灣的法律界和學界能夠與國際人權思潮進行對話。長期以來,颱灣的刑事司法體係,深受日本刑法的影響,在一些製度設計上,難免存在一些與國際人權標準不符之處。例如,對於被告人權利的保障,對於預審程序的重視,對於刑罰執行的監督等等。研討會中,許多學者都指齣瞭這些問題,並提齣瞭相應的改進建議。這些建議,有的具有操作性,可以直接在立法或司法實踐中采納;有的則更具前瞻性,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我特彆欣賞的是,研討會並沒有迴避一些敏感的議題,例如死刑的存廢,對於恐怖主義的應對,對於言論自由的限製等等。這些議題,在颱灣社會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而研討會提供瞭一個相對理性的空間,讓不同立場的人能夠進行對話和交流。這對於推動颱灣的人權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研討會實錄的篇幅有限,對於一些議題的討論可能不夠深入,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學術價值。
评分我讀研討會實錄的習慣其實不多,通常覺得這類文獻過於專業,而且缺乏故事性,很難吸引我。但《刑事司法與國際人權公約學術研討會實錄》卻意外地讓我沉迷其中。它並非單純的學術報告堆砌,而是像一場思想的辯論會,各種觀點交鋒碰撞,引人深思。尤其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研討會中,學者們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理解,並不完全一緻。例如,對於“人權”的定義,對於“正義”的追求,對於“安全”的保障等等。這些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解讀。研討會實錄讓我意識到,人權議題並非簡單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復雜性。它提醒我們,在討論人權問題時,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的觀點,並努力尋求共識。這本書也讓我對颱灣的法律界和學界有瞭新的認識。我發現,颱灣的法律界和學界,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程度,其實相當高。許多學者都在積極地研究和探討人權問題,並努力推動颱灣的人權發展。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也對颱灣的未來充滿瞭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