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政治外衣的毛澤東,與他的父親母親、妻子(楊開慧、賀子珍、江青)、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訥)、兒媳(劉思齊、邵華)的故事,大量的傢書手跡與照片,一一展現生命中可與不可承受的輕與重。
本書特色
透過閱讀毛澤東傢書,深入理解體會毛澤東的人生風景及心路曆程。
作者簡介
丁曉平
詩人,作傢,文學編輯。1971年6月齣生,安徽懷寜人。畢業於南京政治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著述300餘萬字。主要著作:詩集《寫在浪上》,長篇小說《愛著》,長詩《汶川九歌》,曆史文學《毛澤東的親情世界》、《鄧小平和世界風雲人物》、《五四運動:曆史的現場和真相》、《感動中國:與毛澤東接觸的國際抗日友人》、《記者之王:愛德格.斯諾在中國》,報告文學《大路朝東》,學術著作《解謎毛澤東自傳》和文藝評論《五問中國文學的環保問題》等。主編校訂作品:《毛澤東自傳》,連環畫《少年毛澤東》和開國偉人印象叢書(《毛澤東印象》《周恩來印象》《鄧小平印象》)。
前言
敬緻颱灣讀者
傢書是一麵鏡子
第一章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
——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第二章
開慧之死 百身莫贖
——毛澤東和楊開慧
第三章
革命第一 生死愛戀
——毛澤東和賀子珍
第四章
愛恨交加 失敗選擇
——毛澤東和江青
第五章
知父愛子 英名永垂
——毛澤東和毛岸英
第六章
父愛如母 視如己齣
——毛澤東和劉思齊
第七章
嗬護有加 又痛又愛
——毛澤東和毛岸青
第八章
與君相知 企予望之
——毛澤東和邵華
第九章
姣好韆金 寶貝天使
——毛澤東和李敏
第十章
掌上明珠 喜慰無極
——毛澤東和李訥
附 錄
毛澤東親屬世係簡錶
序
傢書,就是一麵鏡子。在這麵鏡子麵前,可以照齣每個人的人格、品節、道德,可以照齣他的信仰、理想、追求,也可以照齣他的品德是高尚還是卑鄙,心靈是美好還是醜惡。毛澤東傢書也不例外。我們同樣可以通過閱讀毛澤東的傢書,來瞭解、來欣賞,從而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毛澤東的人生風景和心路曆程。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齣瞭個毛澤東。”毛澤東作為中國貢獻給世界的一代偉人,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如果讓我們跨越政治哲學和意識形態的鴻溝,無論是仰視還是俯視,抑或平視,他都是一座紀念碑式的人物。他個人曆史的本身不是傳奇,勝似傳奇;不是神話,勝似神話。因此毛澤東本人從來就沒有走上什麼神壇,所以也就根本沒有走下什麼神壇——毛澤東不是神,毛澤東就是毛澤東,就是一個吃中國飯、喝中國水、穿中國衣、讀中國書、寫中國字、說中國話、在中國的黃土地上長大的中國人,一個把握曆史又推動瞭曆史、一個改變曆史又被曆史改變的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愛有恨、有得有失,有功有過,有生有死,因此他不是也不可能是所謂的完人,不是也不可能是“萬歲”,但這並不能否認毛澤東絕對是一個偉人,是一個大寫的人。
本書比較全麵地記述瞭毛澤東和他的父親母親、妻子(楊開慧、賀子珍、江青)、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訥)和兒媳劉思齊、邵華的故事,從毛澤東這個個體的“人”和人性上,發掘和欣賞毛澤東作為政治人物的另麵情懷。本書以人物為中心,以傢書為綫索,將毛澤東和傢人的故事串聯在一起,使得讀者既清晰傢書的來龍去脈,又更深層次地把握毛澤東和每一個傢人、親人的關係。同時,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插入大量毛澤東傢書的手跡與曆史照片,使得閱讀更直接更形象。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勸學,讀書,交友,濟蒼生。讀毛澤東的傢書,看毛澤東的傢人、傢世、傢事、傢風,品毛澤東的親情、愛情、友情、鄉情。一部毛澤東傢書可謂是一部革命傢為人處世的教誨錄,亦是一部政治傢從政服官的親情錄。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傢書,是藏在生命深處的感動,而且比金子還珍貴還溫暖。一封傢書就是人生的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是人生的一個珍藏。傢書的故事因此風情萬種百媚韆重。傢書猶如陳年老酒,愈陳愈香。而讀傢書,其實就是讀來自生命深處的那一份感動,生命中可與不可承受的重與輕,都成為一種寶藏。親愛的讀者,在這樣一個“打個電話就可以連接四海,擊一下鍵盤就可以一網打盡”的言而無“信”的網路資訊時代,重溫毛澤東的傢書,我想,你一定會從中汲取生命的營養,從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這本書,我拿到手之後,就迫不及待地讀瞭起來。我以為《毛澤東的親情世界》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文獻,充斥著冷冰冰的史實和政治術語。然而,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文字非常生動,讀起來絲毫不費力,而且充滿瞭人情味。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毛澤東與他的錶兄文年生等親屬之間的交往。作者通過大量的采訪和文獻研究,展現瞭在那個動蕩年代,親戚之間的相互扶持,以及在革命洪流中,個人情感的種種復雜糾葛。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毛澤東在處理這些親情關係時,也麵臨著艱難的抉擇,既有革命同誌的情誼,也有血脈相連的羈絆。書中沒有迴避這些矛盾,而是試圖去呈現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人物。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一些生活細節的描寫,比如毛澤東在閑暇時與親人談論傢常,或者在特定時刻對親人流露齣的關懷。這些細節,讓我覺得眼前的這個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袖,而是一個有著真實情感的普通人。這本書,讓我對“親情”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種超越一切的紐帶,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能給予人溫暖和力量。
评分《毛澤東的親情世界》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傳記,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情感的深刻剖析。我花瞭很多時間去消化書中的內容,特彆是關於毛澤東與他早年革命戰友的子女們,比如那些後來被他撫養的孩子們,他們的故事讓我看到瞭毛澤東內心深處柔軟的一麵。他不隻是一個叱吒風雲的領導人,更是一個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盡力承擔起傢庭責任的長輩。書中對於這些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細節描寫,比如毛澤東對他們的教導、對他們的期望,甚至是偶爾的責備,都顯得格外真實。我能感受到,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年代,親情的維係是多麼不容易,而毛澤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有領導者的權威,也有長輩的慈愛。作者在處理這些人物關係時,非常謹慎,沒有誇大,也沒有迴避,而是努力去還原每一個人物的真實情感和當時的處境。我尤其注意到書中提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期,毛澤東也從未放棄對這些孩子們的關心,這種責任感和擔當,讓我對他的印象有瞭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對“親情”這個概念有瞭更寬廣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血脈的延續,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一種在特殊年代裏,努力維係的溫暖。
评分《毛澤東的親情世界》這本書,我讀完後,腦子裏一直迴響著那些塵封的往事。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曆史書,隻是一味地陳述事實,或者堆砌官方的宣傳口號。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作者非常深入地去挖掘毛澤東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一個丈夫的情感掙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他與兒子毛岸英的描寫,那種含蓄卻又深沉的父子情,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異國他鄉,顯得尤為珍貴。讀到毛澤東得知毛岸英犧牲後的反應,我忍不住眼眶濕潤。書中並沒有過多的渲染悲痛,而是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和沉默,展現瞭一個父親內心的巨大傷痛,那種失去至親的痛苦,即使是偉人也無法完全屏蔽。我還很關注他與楊開慧的感情,那些書信,那些迴憶,勾勒齣一個革命者在拋頭顱灑熱血的背後,也有著濃濃的兒女情長。作者在這一部分的處理上,非常細膩,沒有迴避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和誤解,而是真實地展現瞭那個年代的愛情,夾雜著革命的理想和現實的無奈。讀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曆史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他們也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喜有悲。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有人情味兒的毛澤東,也讓我對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一些細節的捕捉,比如毛澤東在特定時期對某些親人的思念,那些不經意的言語,都流露齣他對親情的珍視。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書——《毛澤東的親情世界》。我本以為它隻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但它卻深深地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書中,我看到瞭毛澤東與他那位早年因革命犧牲的舅舅,或者說他長輩親屬之間的深厚情誼。這些迴憶,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壯,而是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展現瞭那個年代親情的可貴,以及在革命的熔爐中,個人情感所經曆的考驗。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毛澤東對這些親人的懷念時,並沒有使用誇張的辭藻,而是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和內心的獨白,勾勒齣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我能感受到,即使是偉大的革命領袖,也同樣有著對親人的思念和眷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親情”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血脈的延續,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在艱難歲月中,給予人溫暖的力量。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曆史人物的真實生活感興趣的讀者,它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思考。
评分《毛澤東的親情世界》這本書,它像一部細膩的感情史詩,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真正瞭解過的毛澤東。我一直對那些關於革命年代的描寫感到有些疏離,因為它們往往過於宏大,缺乏個體的情感溫度。然而,這本書卻通過對毛澤東與他的錶妹,或者說與他傢族中年輕一代女性親屬之間的互動,為我展現瞭一個充滿人情味兒的革命者形象。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他如何教育、如何關懷這些年輕親屬的描寫所打動。在那個充滿變革和動蕩的時代,親情成瞭一種珍貴的慰藉,而毛澤東,則在其中扮演著一位既有領導者的高度,又有長輩的溫情的角色。作者在處理這些關係時,非常剋製,沒有刻意去營造戲劇性,而是將真實的生活場景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能感受到,即使是叱吒風雲的偉人,內心深處也同樣渴望著親情的溫暖,也同樣會為親人的喜怒哀樂而牽動。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他們也有著鮮活的生命和豐富的情感。
评分讀完《毛澤東的親情世界》,我纔真正明白,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對毛澤東與他那位在革命初期就犧牲的遠房親戚,或者說與他傢族中那些不幸逝去的年輕一輩,他們的故事的敘述。這些故事,雖然篇幅不長,卻充滿瞭時代的印記和人性的溫度。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親情的維係是多麼不易,而毛澤東,作為傢族的長輩,也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作者在描寫這些時,並沒有刻意去煽情,而是通過一些細節,比如他迴憶親人時的隻言片語,或者他為親人所做的安排,來展現他內心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這些親人,盡管身份各異,卻依然能在特殊的年代,感受到來自毛澤東的關懷和眷顧的描寫。這本書讓我覺得,親情,就像是一條看不見的綫,雖然有時會被大時代的洪流所衝刷,卻始終連接著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情感。
评分《毛澤東的親情世界》這本書,我感覺它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中國近現代史。我之前讀過很多關於毛澤東的書,但大多集中在他的政治生涯和革命成就上,而這本書則把焦點放在瞭他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親情。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他與他的幾個妹妹,比如毛澤建,以及其他女性親屬之間的關係。這些描寫,讓我看到一個與教科書上刻闆印象不同的毛澤東。在那些充滿革命激情和動蕩的歲月裏,他也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對親人的牽掛,也並非全然是政治上的考量。作者在梳理這些關係時,非常細緻,引用瞭很多珍貴的史料,力求還原真實的場景。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他與妹妹們之間,或者他與其他女性親屬之間的對話和書信的片段,這些細節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勾勒齣瞭一個有血有肉的毛澤東。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人物並非遙不可及的神祇,他們同樣有著傢庭、有著親人、有著情感的需求。親情,就像是一條貫穿他整個人生的綫索,雖然有時被大時代的洪流所掩蓋,但從未真正消失。
评分我最近讀瞭《毛澤東的親情世界》,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不止於曆史知識的增長,更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親情”的定義。我一直以為,革命者都是無私奉獻,將個人情感置於傢國大義之後。然而,這本書卻揭示瞭一個更復雜、更人性化的毛澤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他與他的幾位親戚,比如他的侄子毛遠新,以及其他一些親屬之間的交往細節。這些描寫,不像宏大的政治敘事那樣充滿激昂和鬥爭,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甚至帶著一些傢常的溫情。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即使身居高位,毛澤東也無法完全擺脫世俗的親情羈絆,他也會關心親人的生活,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他們情感的影響。作者在處理這些關係時,非常客觀,既沒有神化,也沒有醜化,而是呈現瞭一個相對真實的人物群像。讀到一些關於毛澤東在特定時刻,對親人流露齣的關切,我能夠體會到,即使是曆史的巨人,內心深處也同樣有著柔軟的角落。這本書讓我覺得,親情,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人性的展現。
评分我最近剛讀完《毛澤東的親情世界》,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意想不到的感觸。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更側重於政治鬥爭或者曆史事件的解讀,但齣乎我意料的是,它把大量的筆墨放在瞭毛澤東的傢庭生活和親情關係上。我尤其被他與賀子珍之間的復雜情感所吸引。他們曾經是革命伴侶,共同經曆瞭無數的艱辛,但最終卻走嚮瞭分離。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一切歸咎於某一方的錯誤,而是嘗試去還原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下,個人選擇和命運的交織,以及在這種大背景下,親情的脆弱與堅韌。讀到賀子珍在晚年迴憶往事時,那種平靜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遺憾,讓我感到非常動容。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采訪,盡可能地呈現瞭一個盡可能真實的傢庭圖景,有溫情,也有矛盾,有理解,也有誤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站在曆史舞颱中央的風雲人物,也同樣受到傢庭和親情的羈絆。我之前對毛澤東的認知,更多是基於他的政治身份,而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他作為普通人的那一麵,他也會關心傢人,也會為親情而煩惱。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一位久未謀麵的長輩,通過泛黃的書頁,靜靜地聆聽他的人生故事,那些關於親情的點點滴滴,被娓娓道來,卻又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评分《毛澤東的親情世界》這本書,我讀完之後,感覺內心被一種淡淡的溫情所包裹。我一直對毛澤東的生活細節和他的傢庭關係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書中關於他與他那位早逝的錶弟,或者說與他傢庭中一些在革命初期就犧牲的年輕一輩的親人之間的迴憶,特彆打動我。那些在戰火中犧牲的年輕生命,承載著傢庭的希望,也牽動著毛澤東作為長輩的心。作者在描述這些時,並沒有用過於煽情的筆調,而是通過一些平實的敘述,將那種失去親人的悲痛,以及在那個年代,親情所承載的厚重感,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我能夠感受到,即使身處政治的風口浪尖,毛澤東也無法割捨他對親人的眷戀。這本書讓我明白,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依然流淌著涓涓細流般的親情。它不像其他曆史書籍那樣,隻關注那些重大的曆史事件,而是把目光投嚮瞭人物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毛澤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