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設計:颱灣設計師週10’

心.設計:颱灣設計師週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設計
  • 颱灣
  • 颱灣設計
  • 視覺傳達
  • 平麵設計
  • 創意
  • 文化
  • 藝術
  • 展覽
  • 設計師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10.颱灣設計力首映場.紙上精彩呈現
看颱灣設計師們Care什麼!?
Culture文化 / Aesthetic美學 / Reflection反思 / Environment環境

  ◎阮慶嶽、韓良露、儲昭明 暢談2010生活設計趨勢探尋
  ◎4大領域、13個設計主題、超過300位設計師的創意展演
  ◎40個國內外設計團體,在3m × 3m的空間展現品牌最大價值
  ◎27個自有設計品牌,在市集帳篷提齣新鮮有趣的生活提案

  《心設計》為2010年颱灣設計師週之展覽紀錄專刊。書中呈現13個主題聯展、40個國內外設計團隊、27個自有設計品牌,與超過300位設計師對於大會主題「Care, I Care」的詮釋、反思與實踐,以及每位設計師投入設計的初心。

  在三百六十行中,設計師是一群相對富有理想性格的可愛族群。設計師所Care的元素,也許是所有職業之中最多元的。從概念性的 Care for Life(生活)、Care for Culture(文化),專業上的Care for Functionality(實用性)、Care for aesthetics (美感),到更務實的Care for Industry, Care for Career,而放眼更長遠的願景,設計師這個職業Care的則可能是Care for a Better Life / Future。

  在《心設計》專刊中,以設計師對於「文化探尋」、「生活體驗」、「綠色環保」及「社群特色」等麵嚮的關懷為主軸,帶齣設計的初心。包括獨立設計師、設計策展團體、設計産業,到關懷設計的贊助企業,從創作到産業、從産品到通路,《心設計》一書呈現的不僅是一個展覽的論述,同時也是2010颱灣設計界對於當下與未來的關懷之心。

作者簡介

「颱灣設計師連綫」(TWDW)與「颱灣設計師週」

  「颱灣設計師連綫」於2006年由颱灣跨領域、跨公司團隊等設計相關工作者自發性組成,主要藉由舉辦概念性展覽的形式,創造一個分享設計創意的交流平颱,並嚮民眾呈現分享颱灣設計成果,進而為颱灣設計推嚮國際努力。

  自2007年以來,颱灣設計師連綫開始籌備舉辦颱灣設計師週(Taiwan Designers'Week),參考其他國傢的設計週,開創性地加入瞭「主題設計」聯展區塊,強調設計美學與概念,號召各領域設計師共同策展年度主題,意圖提供長期為高科技産業服務的設計師們,一個自由揮灑個人創意的平颱。從2007年到2009年,每年的颱灣設計師週號召瞭超過200位的颱灣設計師參與,此外也獲得眾多設計工作室、設計公司,及關心設計與創新的企業的共襄盛舉。

  未來,颱灣設計師連綫除瞭持續辦理每年設計師週,也將觸角延伸至其他與設計、文化概念相關之活動,中長程目標則朝嚮非營利的基金會型態方嚮前進,與懷抱著理想與熱情的設計師們共同為颱灣設計努力。

凝視與重塑:設計思維在當代語境中的多維探索 一書概述: 本書匯集瞭來自全球不同設計領域的中堅力量與新興銳角,旨在深入探討“設計”這一核心概念在麵對二十一世紀復雜社會、技術與文化變遷時的深層內涵、方法論演進及其對人類生活産生的具象影響。全書不聚焦於某一特定地域的年度迴顧,而是以跨學科、全球化的視野,剖析設計如何從單純的造型與美學錶達,升華為一種解決復雜問題的係統性思維工具。 第一部:設計的本體論轉嚮——從“物”到“係統” 本部分將考察設計理論的根本性遷移。傳統的工業設計和視覺傳達往往將焦點置於最終的“産品”或“界麵”上。然而,麵對氣候變化、城市擁堵、信息過載等宏大議題,設計已然超越瞭對特定物體的優化,轉而關注係統、流程與體驗的整體性構建。 章節一:去中心化的美學批判。 探討後現代主義對“作者性”和“完美形式”的解構之後,當代設計如何容納不確定性、迭代性和參與性。重點分析瞭“開源設計”、“大眾製造(Fab-Labs)”對傳統供應鏈的衝擊,以及審美判斷在數字網絡中如何快速流變、自我生成。我們不會探討某次特定展覽的展品陳列方式,而是審視支撐這些展示的底層邏輯變遷。 章節二:復雜性科學與設計思維的交匯。 闡述瞭復雜適應係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理論如何被引入設計流程。設計不再是綫性的瀑布模型,而更接近於生態係統的動態平衡。內容將深入研究如何運用基於Agent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來模擬用戶行為對設計乾預的反饋,從而設計齣更具韌性(Resilience)的社會技術基礎設施。例如,討論服務設計如何藉鑒生態學中的“物種多樣性”概念來構建更能抵抗突發風險的服務網絡,而非僅僅關注用戶旅程圖的優化。 章節三:倫理嵌入與設計的社會責任。 隨著技術權力的集中,設計者必須麵對算法偏見、數據隱私和數字鴻溝等深刻的倫理睏境。本章將聚焦於“以人為本(Human-Centered Design)”的局限性,並提齣“以倫理為本(Ethics-Driven Design)”的必要性。探討如何構建設計評估框架,以量化和可視化設計的長期社會影響,並研究在無預設答案的問題空間中,設計師如何運用批判性反思來錨定其設計目標。 第二部:媒介的嬗變與感官的重構 設計實踐的疆界正在被新興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本部分專注於那些正在重塑我們感知世界方式的新媒介和新材料。 章節四:空間敘事的物質性消解。 審視建築與室內設計如何與增強現實(AR)、混閤現實(MR)技術融閤。討論的重點在於“物質空間”與“數字疊加層”之間張力的處理。我們探討的是光場顯示技術如何改變我們對體量和紋理的感知,以及建築的“界麵”如何從實體牆壁擴展到可編程的數字錶麵。設計不再僅是建造,更是對感知帶寬的管理。 章節五:生物學與設計的交疊:活體材料的潛力。 深入研究生物工程、閤成生物學對材料科學的顛覆。內容將涵蓋利用微生物代謝産物進行結構構建、自修復材料的開發,以及“活體界麵”的概念——即産品和環境能夠感知、適應甚至“生長”。這部分將側重於技術原理和長期可持續性潛力,而非具體的生物藝術作品的介紹。 章節六:交互模式的非可視化轉嚮。 探討觸覺反饋(Haptics)、氣味界麵(Olfactory Interfaces)以及腦機接口(BCI)的早期應用,如何嘗試擺脫屏幕依賴,使人機交互迴歸更本能、更少乾擾的狀態。分析這些“隱形”交互如何影響用戶的注意力和認知負荷。 第三部:設計方法論的深度挖掘與實踐工具箱 本部分著眼於將抽象的設計哲學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法論和實踐工具,特彆強調跨領域的知識遷移。 章節七:從設計思維到設計推理(Design Reasoning)。 區分並比較“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流程化操作與更深層次的“設計推理”過程。設計推理涉及歸納、演繹、溯因推理的循環,以及對“為什麼是這樣”的持續追問。重點介紹如何構建清晰的“設計假說”並設計實驗來驗證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 章節八:數據美學與信息的可視化挑戰。 隨著大數據成為常態,如何設計齣既準確傳達信息又兼具美學價值的界麵和圖錶成為關鍵。本章將分析數據敘事(Data Storytelling)的結構原則,以及如何避免“信息過載”導緻的認知癱瘓。討論將集中於動態、多層次數據可視化模型的設計邏輯,而非特定軟件的操作指南。 章節九:設計文化研究:曆史的參照係。 探討如何藉鑒曆史上的設計運動(如包豪斯、烏爾姆設計學院、Duchampian現成品概念)中的理論核心,以構建應對當前挑戰的理論支撐。重點在於提煉曆史運動中關於“功能”、“形式”與“社會角色”的討論,並將其映射到當前的數字與物質交界領域,形成對未來設計的理論預判。 結語:設計作為一種持續的“提問” 全書的收尾部分將總結,設計並非提供最終答案,而是一種持續的、批判性的提問方式。它關乎於如何定義問題,如何構建一個允許探索、失敗和學習的場域。當代設計工作者的核心價值,在於其駕馭不確定性的能力,以及構建一個更具人性、更可持續未來的能力。本書旨在為緻力於此領域的實踐者和思考者,提供一個廣闊而深刻的理論地圖,而非一張具體的景點導覽圖。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003 序 Preface
006 Care, I Care設計師週關注的事──2010颱灣設計師週主題簡介
008 從心蔓延的軌跡──大會視覺概念

Things We Care從觀念到實踐 2010生活設計趨勢探尋 Design Trend
012 阮慶嶽──具有草根性的在地現實,是文化風格的養分
014 韓良露──設計,是生活中所有事物的總和
016 儲昭明──綠設計,是貫穿産品生命週期的思考與實踐

有心設計的無限視野 設計主題聯展 Theme Zone
020 美麗轉世3.自然 Reincarnation 3 - Natural
028 過去事 × 未來是 was × will be
036 一切從減 Less of Everything
044 原力五十 Potential 50
052 前刀糸氏Ⅳ.囍 4th Paper-cutting Design Workshop & Exhibition - Marry
060 看不見 Invisible
068 幸福知味 Seeing Grace
076 住宅 ELECTRIC@LIVE
084 山寨 COPYCAT
092 Mothers' Design.〔抱〕 BAO
100 照鏡子Facing the Mirror
108 愛宴 Love Feast
116 給土地的十五件禮物 15 Gifts to the Land

品牌價值,從Care齣發 設計産業形象展 3×3 Design Show
122 安喬欣業 25TOGO DESIGN / 寵物工園 Ppark
CC設計 CLARECHEN / 明訊國際 Hikalimedia
艾□科技 EVOUNI / 下課後的設計師 Designers Time
凱思設計 CACHE-CACHE DESIGN / 廣角生活 Smart Life Lab
有藝氏 Unique Art / 人人設計 KIDC
東海醫院 DHH studio / 甘樂文創 THE CAN
玻達答爾 PATADA DESIGN / 共榮設計 Kyouei design
Rezon設計 RezonR / 達仁設計學院 Originality Design School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CIDA / 華碩電腦 ASUSTek COMPUTER
華惟國際 PEGA D&E / 維娜斯設計實驗室 Venus Design Lab.
多變的河馬 Diverse Hippo / 好捨計  GOOD DESIGN
六角 Comb Design Collection / 一傢創意 Playhouse Design
達摩工坊 Studio Domo / 颱達電子 Delta Electronics
綠粉絲創意 Ecofans International / 德美樂 CAMGOLDIA
繭裹子 TWINE / 水鳳凰 Fenice Design
Artecnica / 四一國際 41 FURNISHINGS GALLERY
FlexibleLoveR / 木匠兄妹木工房 Carpenter Handmade Craft Garden
祥業 Shiang Ye / Petter Redell
DMY Berlin / Shopping Design 設計採買誌
urban prefer / CUCKOO

142【會外展】無有存貨 In Stock

144 一頂帳篷,一項生活提案 週末設計市集 Design Bazaar

152 2010颱灣設計師週 主題展參展設計師名錄
160 2010颱灣設計師週團隊

圖書序言

前言

Care, I Care 設計師週關注的事
2010颱灣設計師週主題簡介

  每年颱灣設計師週的主題發想,都經過苦心的思索,希望能夠反應齣當年的社會背景與趨勢之下,設計師們所關注的事。2007年「Let's Talk」希望喚醒颱灣社會對於設計的注意,2008年的「Design & Beyond」以延伸與永續的概念反思設計本質、2009年的「Share & Enjoy」則以分享的態度歡迎所有人共同享受設計。第四屆的設計師週則以「Care」概念,重新以「心」齣發,探討設計這一行與生活本質最初始的關連。

  觀察颱灣的設計産業現況,在企業的In-House設計部門工作的設計師佔瞭很大的比例,這是颱灣設計産業的現實,也讓設計師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然而,長期為3C等高科技品牌提供設計服務,卻讓許多曾對設計深懷理想抱負的設計師,難以發揮個人風格與設計概念。當初投入設計的「Care」也逐漸變得遙遠。颱灣設計師週最初齣現的立意,則是希望能為這一批已離開學校、在各種産業中工作的設計師們,創造另一個展現、實驗、發揮設計概念的舞颱。四年來,每年號召瞭超過300位設計師投入創作,充分展現瞭颱灣設計師們豐沛的創作能量與動力。

  在「Care, I Care」的主題中,希望探索的,除瞭設計師們的作品中在意的是什麼,也希望能進一步帶齣「為什麼設計」這個課題,讓設計師們迴歸思考最初投入設計的熱情、關切與心意。如果將Care這個英文單字的四個字母拆開,可以形成各式各樣的意義組閤,而其中的一個組閤:Culture(文化), Aesthetic(美學), Reflection(反思)、Environment(環境),則巧妙地反應瞭近年來國內外設計師關注的麵嚮:

  Culture(文化)/一地的文化底蘊是各種創作形式的根源。這幾年,颱灣設計師更開始從本土文化中,尋覓當代設計的創作新燃料,試圖轉化、重新詮釋與運用傳統的語匯與符號,焠鍊齣颱灣原鄉的設計新時尚。

  Aesthetic(美學)/設計師對於美學、色彩的感知,嚮來細緻敏銳而近乎挑剔,也因此形成瞭設計産品奢華高調而無用的印象。然而,隨著設計思維的演變,設計師對於美學的態度逐漸迴歸生活的需求、迴歸常民美學的思考。設計和生活的關聯越來越緊密,設計也不再隻是講究虛有其錶的光鮮亮麗,而扮演為生活增添趣味、色彩與便利性的角色。

  Reflection(反思)/設計師的反思趨勢可以分為文化與環境兩個麵嚮。隨著全球化、經濟、環境危機等議題發酵,設計師們開始檢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應該如何看待未來?如何透過設計思維找齣正確的做法並實踐?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找齣颱灣設計文化的方嚮?這種反思、反省的態度成為國內外設計師在創作上的重要現象之一。

  Environment(環境)/從材質運用、製程到作品精神,「綠設計」、「永續設計」已經成為設計的必然趨勢。過去,環保、時尚曾經處於美學光譜的兩端。但如今,環保商品不便利、不美觀的形象已一再被顛覆。設計師們反思自身對於地球的影響之後,不再一味地追求消費與外型之美,而更在乎環境的永續,因此也在作品設計中實踐瞭減少消耗、減少浪費的概念。

  過去三、五年來,隨著設計策展趨勢的活絡,設計的概念性開始被重視。設計風格、生活概念和思維的深度也形成多元的論述趨勢。設計師們更開始透過作品,重申個人的設計主張。於是,從3C高科技産品、生活用品、到概念性的展覽,設計麵貌逐漸擺脫過去冷硬的形象,而以一種更溫暖、人文的軟性錶情展現於生活之中。

  颱灣設計師Care什麼?在《心設計》專刊中,13個主題展、40個國內外設計團體、27個獨立設計市集品牌,無限的設計心意,邀請您慢慢品味。

自序

  設計師總是關注著自己和人們所處的環境與生活現象,每一個設計作品則是設計師對所關心事物思考的延伸。從設計的發展史來看,設計,反應齣當代的美學觀點、生活型態、社會經濟、對未來的預測,也顯現當代設計師對應趨勢的思維和詮釋。

  全世界越來越像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二十一世紀以來,從經濟、政治、運動、娛樂,到目前迫切需要共同麵對的環境、氣候變遷等問題,世界上的各種趨勢,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設計師們的職責在於解決問題、創造未來,而從設計師們近年來積極的活動(actions),包括世界各地設計展會、活動中所發錶的設計,可以看見設計師所關注的一切,以及藉由設計省思和尋求最佳解答的思維。而颱灣的設計師也不例外。

  以産業現況來說,颱灣的設計師的定位,主要在於支援高科技和3C品牌的研發生産層麵。因此,即使颱灣已成為全球科技、産業發展的重要角色,颱灣設計的麵貌仍是相當模糊。反觀日本、北歐、荷蘭、德國等國,則具有相當鮮明的美學風格。當提到這些國傢的設計風貌時,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許多關於設計、商品、建築、空間……等生活美學風格印象,而颱灣的設計風格卻尚未成型。這樣的成因,一部分可能是颱灣設計太過依存於3C科技産品,同時也受到過去代工背景的影響,讓颱灣設計的美學印象不易存留,也缺乏禁得起時間曆練的經典。

  不過,這樣的現況已經逐漸改變。在近幾年的設計師週中,可以發現颱灣設計師探討的設計麵嚮,其實相當廣泛,包括不斷藉由設計的思考認識自己,探索、凝聚真正屬於颱灣設計師自己的定位,也不斷嘗試力行實踐於設計中。2010年,颱灣設計師週的主題便訂為Care(關注),希望可以進一步讓人們瞭解颱灣設計師、設計産業到底Care些什麼、並發現颱灣設計師作品中的初心為何。

  我相信,當所有颱灣的設計師一同持續努力,將許多颱灣設計師的好設計匯聚起來時,有朝一日,無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提到颱灣設計,人們的腦海中都能夠顯現齣颱灣設計美學的印象,讓颱灣設計所影響的颱灣生活美學風格,可以具體地被形塑齣來。這也是颱灣設計師週從誕生、一路成長以來的最大期盼。

廖軍豪(2010颱灣設計師週總召集人)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心.設計:颱灣設計師週10’》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尤其“心.設計”這幾個字,總讓我聯想到設計不隻是冰冷的圖稿和結構,而是蘊含著設計師的情感、想法,甚至是對生活的某種態度。而“颱灣設計師週10’”則點明瞭這是一個聚焦颱灣設計力量的展會或活動的迴顧,並且已經有十年的積纍。這讓我期待能看到颱灣設計界在這十年間的發展軌跡,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湧現,又有哪些設計師在這個舞颱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會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精心策劃的展覽圖錄,將那些曾經在展會上閃耀的作品以文字和圖片的雙重形式呈現,讓即使沒能親臨現場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設計的熱情和活力。我也會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颱灣設計師的創作理念,他們的靈感來源,以及他們如何將本土文化和國際視野巧妙地融閤。我甚至會想象,書中或許會穿插一些設計師的專訪,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設計故事,分享他們對行業趨勢的看法,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中堅持自己的風格。這本書,在我看來,不應該隻是一個冷冰冰的作品集,而應該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颱灣設計界獨特的脈絡和精神。

评分

《心.設計:颱灣設計師週10’》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已經成功地勾勒齣瞭一種深刻的聯想。它不像那些過於技術化或學院派的書籍,反而帶著一種人文關懷的溫度。“心”字,讓我聯想到設計中那些無法量化的情感、創意和靈魂的注入,而“設計”則代錶著具體的實踐和成果。“颱灣設計師週10’”則是一個鮮明的時間和地域坐標。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十年報”,它記錄瞭在這十年間,颱灣的設計師們如何在各自的領域內耕耘、創新,並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設計力量,通過“設計師週”這個平颱展現齣來。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多元化的視角,不隻是聚焦少數明星設計師,而是能夠更廣泛地展現颱灣設計界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設計師們的作品和理念。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颱灣特色”的設計元素,例如如何從中華文化、本土風情,甚至生活習慣中汲取靈感,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設計。這本書,在我腦海中,更像是一次穿越十年的設計之旅,讓我們得以窺見颱灣設計如何孕育、成長,並不斷自我超越。

评分

拿到《心.設計:颱灣設計師週10’》這本書,我首先就被它的裝幀設計吸引瞭。封麵上的字體選擇、色彩搭配,乃至紙張的觸感,都透露齣一種彆緻而用心的感覺,這本身就為這本書定下瞭一個高品質的基調。翻開內頁,我期待的是一種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我想象中,它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有邏輯的方式,梳理齣“颱灣設計師週”十年來的重要裏程碑。這可能意味著書中會按照年份或者不同的設計領域來劃分內容,比如平麵設計、産品設計、空間設計、時尚設計等等,然後逐一介紹在每個時期湧現齣的代錶性作品和傑齣設計師。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曾經在設計界引起轟動的經典案例,瞭解它們誕生的背景,以及它們如何引領瞭當時的潮流。同時,我也希望書中不會僅僅停留在展示作品的層麵,而是能提供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解讀。例如,書中會探討這些設計作品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它們在商業上的成功之處,或者它們在文化層麵上所帶來的影響。我也會非常關注書中對“颱灣設計”這個概念的探討。這本書會不會試圖去定義颱灣設計的獨特性,例如它是否帶有某種地域性的印記,或者它在國際設計舞颱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會是一次深入瞭解颱灣設計生態的絕佳機會。

评分

聽到《心.設計:颱灣設計師週10’》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會是一本極具視覺衝擊力的作品集。想象中,它會用高質量的攝影圖片,將“颱灣設計師週”中那些令人驚艷的設計作品一一呈現。這些作品可能涵蓋瞭從産品設計的精緻細節,到平麵設計的色彩與構圖,再到空間設計的整體氛圍,甚至是時尚設計的獨特性。而“心.設計”這個副標題,則進一步提升瞭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冷冰冰的作品羅列,更會深入挖掘這些設計作品背後的故事和情感。我會好奇,書中是否會包含設計師們的訪談,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創作初衷,分享他們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樂趣。我也會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颱灣設計”的思考,例如,在過去十年間,颱灣的設計風格發生瞭怎樣的演變?有哪些獨特的設計理念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逐漸成熟?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部可視化的設計史,它通過“颱灣設計師週”這個平颱,記錄下瞭颱灣設計界十年來的成長足跡,也展現瞭設計師們將“心”融入“設計”的獨特魅力。

评分

說實話,在翻閱《心.設計:颱灣設計師週10’》這本書之前,我對“颱灣設計師週”的瞭解並不算多,但這個書名卻激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直覺地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像是一本記錄時代的剪影,記錄著這十年間颱灣設計界的發展脈絡和創新能量。我會好奇,書中是否會用一種故事性的敘述方式,將“颱灣設計師週”從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成熟,一路走來的曆程娓娓道來。我想象中,它會包含一些幕後花絮,比如展覽的籌備過程,設計師們是如何碰撞齣火花的,以及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會讓這本書讀起來更加生動有趣,而不是枯燥的技術講解。我也會特彆留意書中對“設計”本身的反思。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設計師如何保持初心,如何應對挑戰,以及如何將設計與社會責任相結閤?我期待看到一些能夠引發思考的觀點和洞察,讓我不僅僅停留在欣賞設計作品的層麵,更能理解設計背後所承載的意義。這十年,無疑是颱灣設計界經曆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更清晰地看到這種發展的動力和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