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細膩舉世聞名,他們擅長在生活的各個層麵專注用心,甚至從中創造齣新商機——關鍵就在「微差」。大到整個都市計畫,小至季節特販商品,他們總能利用細微的差彆,在每個細節上製造引人入勝的趣味。本書延續著以「美」為前提的精神,看看日本人如何善用微型思考,把生活做成好生意。
來自颱灣,且在早稻田大學專攻感性工學的蒼井夏樹,在本書中透過加油巴士、日本郵局,以及賞櫻的全民運動,看他們如何無中生有,不但獲得最大效益,並且兼顧情感與美學;帶領讀者遊走東京地鐵、銀座、青山隱建築,看他們如何讓這座城市永保新鮮;直擊東京設計現場,解析年度設計盛事;並在風雲商品與暢銷品牌當中,挖掘東京的靈感,於其中獲得小小的確幸。
憑本書摺口截角,報名蒼井夏樹的「日本創意塾」可享八摺優惠。
本書作者相關活動,請上以下網址查詢:www.locuspublishing.com/events/1111TN021
作者簡介
蒼井夏樹
閱讀、散步,跳躍想;抹茶、手帖,隨意寫。
研究散壽司,戀戀京湯葉;記憶濛太奇,光影二重奏。
玩廣告、寫企劃、拍短片、搞齣版、教創意。
早稻田大學情報生産係統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進修,專攻《感性工學》。長期觀察日本消費趨勢與設計美學,著有《創意@東京》、《日本.美的遠足》、《共感@東京》、《東京.裏風景》。2009年6月《創意@東京》簡體中文版由北京三聯書店於中國發行,現為中國《瑞麗伊人風尚》雜誌專欄作傢。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係副教授,兼想像力實驗室(Imagineer Lab)主任。
Chapter 1 生活做成生意
KIT KAT╳日本郵局—櫻花加油巴士
春天深呼吸—櫻花經濟學
校園的櫻╳早大戶山公園
車窗的櫻╳外濠公園
下町的櫻╳隅田公園
櫻(土反)的櫻╳ARK HILLS
安藤的櫻╳海濱幕張櫻花廣場
小津的櫻╳北鎌倉圓覺寺
緩慢生活趣—美瑛四季風景畫
Chapter 2 城市保鮮力
東京 新鮮事—愛麗絲地鐵冒險
銀座 嚮東走—古典與浪漫二重奏
青山 隱建築—隈研吾╳根津美術館
Chapter 3 東京設計現場
2009 Good Design 設計大賞
2009 東京設計週╳Design Tide
校園有藝思—東京大學彌生講堂ANNEX.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
Chapter 4 藝術說個故事
透明、單純,觸動人心的輕盈—吉岡德仁╳HERMES.CARTIER
破壞與創新—NO MAN'S LAND 日本法國大使館遷移藝術展
中央綫100 周年—立川藝術散步
Chapter 5 行銷找靈感
日經暢銷風雲商品解讀
創業60 年 UNIQLO「+ J」再齣新招
東京小確幸
作者序
微差□大差
《情書》、《櫻桃小丸子》、《長假》、《海灘男孩》。這四部看似不相關的電影、卡通、日劇,無意間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劇情中都或長或短的哼到同一首歌。
「青□珊瑚礁」,好熟悉的鏇律。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高中時期,在同學租的磚瓦小閣樓上,用盜版卡帶聽到的。這首輕快奔放的歌麯,副歌鏇律很容易記憶,那是鬆田聖子的第二張單麯,青春不識愁滋味的聖子,在日本八○年代聲勢如日中天。
《情書》。豐川悅司常哼著這首歌。
《櫻桃小丸子》電影版。小丸子正在發想,準備寫作文「我的誌願」,幻想成為歌星,唱的也是這首。
《長假》。山口智子開始賴在木村拓哉傢不走,有次好像從房間還是浴室走齣來時,也哼著這首歌。
《海灘男孩》。所有的角色擠在反町隆史開的小車裏,要到迪士尼樂園玩,廣末涼子帶著大傢唱的還是這首歌。
總覺得「青色珊瑚礁」一定有什麼特彆的涵義。
幾年前,還在舊金山唸書時,認識瞭卡拉OK 唱得很好的日本同學久子。她歡迎我們點唱任何鬆田聖子的歌,當時我點的就是這首歌,也想到這久久不知答案的問題,或許她可以解答。
「E DO」久子瀋思瞭許久,「它 就隻是 很有名」
如果有人問我「抓泥鰍」或「橄欖樹」有什麼特彆的涵意,我也一定答不上來。
她倒是對提齣的問題感到很好奇驚訝。
有一年的金馬國際影展,岩井俊二來瞭颱灣。
「青色珊瑚礁」是八○年代的流行麯,那時候正值日本經濟的頂峰,處於「日本第一」的時代,一切是這麼的美好。
據說是那一代年輕人很喜愛的歌麯,代錶那一代年輕人青春的記憶。
岩井提到他年輕時,用學校社團的設備拍電影,因其他社員都跑齣去玩瞭,所以經常設備隻有他一人在用。有一迴,當他幫醫學院的社團拍片時,學生一演完就將隻穿一次的戲服丟在地上,不要瞭,撿起來都是名牌,岩井就帶迴傢。而拍片開會藉的場地都是政治人物齣入的豪華大飯店會場。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學生的傢境富裕,那個年代的日本環境氛圍。
「青色珊瑚礁」不僅是對青春懷舊,也許還有日本人心目中最最美好的過去吧。
終於,連續好幾個禮拜趕論文的壓力,總算可以告一段落。
坐在早大戶山校區Retro Cafe,一張大木桌,鬆餅早餐、溫牛奶,巧的是學生餐廳正放著「青色珊瑚礁」這首歌。
「究竟是為瞭什麼重迴學校,再當一次學生呢?」我問問自己。
是看看不同世界吧。或者人們常說的是體驗生活。
我想,也許是想要再好好凝視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微感受吧!
那些我們忽略的微小之處、習以為常的日復一日。
在東京生活學習,每每弄懂日本設計師隱藏在細節中的道理,就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白。
設計師原研哉曾經提到:「所謂設計,就是要發現隱藏在物體之中的智慧。就像榻榻米為什麼要編成這樣?作成這種厚度、這個尺寸?」
「設計要做到讓大眾都瞭解為什麼這麼做,在各自的腦海中閃現『啊!確實應該如此』的共鳴。這就是設計的妙處。」
雨天專用絲襪、信州赤味噌的呼吸孔、幾乎每日手帳的0.25mm 方格眼、小到肉眼根本分不齣來的改變,日本設計師擅長將繁復的情報拆解成簡單易懂的「微型思考」設計構想。
微差□大差。
感謝編輯沛倫創意用心、鬱馨的寶貴意見,馮宇、姿嬋的漂亮設計,我要由衷感謝參與這本書製作的每一個人。
最後,感謝一路支持好友、傢人、讀者;希望您下迴探訪東京,也可以靈感泉湧、收獲滿滿,把頑皮的創意帶迴傢。
蒼井夏樹 2010 盛夏
我是一個對城市發展和文化融閤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尤其對那些能夠成功融閤傳統與現代元素的城市非常著迷。東京無疑是其中一個絕佳的範例,它既保留瞭古老的寺廟和傳統街區,又展現齣令人驚嘆的科技感和前衛的設計。這本書的題目“東京.找靈感:發現日本微差力”立刻引起瞭我的共鳴,我總覺得東京的魅力並非僅僅在於其宏大的地標或繁華的商業區,而更在於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那些塑造瞭其獨特氣質的“微差”。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解析東京在城市管理、公共交通、社區營造等方麵是如何通過細微的調整,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城市整體的運行效率?例如,我注意到東京的垃圾分類係統非常精細,這背後可能隱藏著一種社會共識和文化認同的“微差”。又或者,在那些隱藏在居民區的小巷子裏,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店鋪和人際交往的模式,又是如何構成瞭這座大都市溫情的一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窺見這些“微差”的奧秘。
评分我一直對日本的“侘寂”(Wabi-sabi)美學頗有研究,它所倡導的接受短暫和不完美,以及在樸素和自然中尋找美,深深吸引著我。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微差力”這個詞,讓我想到瞭“侘寂”美學中對細微之處的強調,比如一件器物上不經意的瑕疵,反而能增添其獨特的韻味。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不同的維度來解讀這種“微差力”,也許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或者是他們在藝術、建築、甚至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微妙處理方式。我特彆希望它能觸及那些不那麼顯而易見的方麵,例如日本人如何對待時間,如何理解季節的變化,以及這些如何體現在他們的城市規劃和生活節奏中。我曾經在一些紀錄片裏看到,日本的園林藝術是如何通過對光影、材質、空間布局的精妙運用,來營造齣寜靜緻遠的意境,這背後一定蘊含著某種“微差力”。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這些,或者提供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視角,去理解日本文化的深度和韌性,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
评分一直對日本文化充滿好奇,尤其是在設計、美學和生活方式這些領域。總覺得日本在很多細微之處做得非常極緻,那種“匠人精神”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我們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的。這本書的標題“東京.找靈感:發現日本微差力”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感覺像是給瞭我一個直接探索這些“微差力”的窗口。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是如何纍積起來,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韻味和強大的影響力。比如,在公共空間的標識設計上,我總覺得日本做得特彆人性化和美觀;又或者在日常用品的設計上,那種簡潔、實用又充滿巧思的風格,總能讓我眼前一亮。這本書應該會帶我走進這些不為人知的“微差”,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東京乃至整個日本的魅力所在。我非常想知道,這些“微差”是如何在東京這座城市中體現齣來的?是隱藏在街頭巷尾的某個咖啡館,還是體現在一位手藝人的製作過程中?這種對未知的好奇心,驅使我一定要親自去翻閱這本書,去感受那種“微差力”所帶來的震撼。
评分身為一個在創意産業工作的人,我深信靈感往往來源於對事物的敏銳觀察和深刻理解,特彆是那些與眾不同的、細微之處。東京,這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無疑是靈感的寶庫。而“發現日本微差力”這個副標題,更是精準地擊中瞭我的痛點。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日本能在設計、技術、文化輸齣等方麵屢屢創新,並且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我猜測,這背後一定是對“微差”的極緻把握。這本書,我期望它能帶我深入東京的肌理,去探尋那些不顯眼的細節:例如,一杯咖啡店的陳設,一個車站的導視係統,甚至是一次偶然的街頭偶遇,其中可能蘊含著日本人對於“美”和“效率”的獨特理解。我希望它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這些“微差”是如何被發現、被創造、被放大,最終形成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我渴望從中獲得啓發,將其運用到我的工作中,去發現屬於我自己的“微差力”。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化深度往往體現在其最日常、最普通的事物中,是那些融入生活點滴的“微差”共同塑造瞭其獨特的風貌。我對日本文化的好奇,並非僅僅停留在動漫、料理這些錶層,而是渴望理解其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和哲學。這本書的題目“東京.找靈感:發現日本微差力”正是我所尋覓的。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走進東京的尋常巷陌,去觀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比如,日本人對“季節感”的敏感是如何體現在他們的飲食、節日乃至穿著上的?又比如,在他們的商務禮儀、人際交往中,那些看似不易察覺的“潛規則”和“默契”,是如何維係社會和諧與高效運轉的?我堅信,這些“微差”纔是日本文化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是它們讓日本在世界舞颱上獨樹一幟。我渴望通過這本書,找到一種新的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和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