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名史蹟的無感,和對更廣泛背景的好奇,驅使我細細去張望一些並不那麼熱鬧的角落,或者前往更為遙遠陌生的地方,尋找隱藏於其間的曆史幽光。
旅程中,我看見一張張鮮明的颱灣圖像,如此生動,如此肌理宛然。不僅僅透露著過去,也映照著未來。
這是一個年輕人尋找颱灣曆史感動的經過,一次以五年時間走過颱灣、大陸、荷蘭、琉球和日本各地的曆史現場見聞之行,一段閱讀、旅行、懷想和思考交相激盪的過程。
當貿易風再度吹起,命運因而改變……你將聽見過往的風聲獵獵、絮語細細。
於是我前往荷蘭,到阿姆斯特丹、颱夫特等東印度公司的六大商會城市旅行,並登上一艘復原的十七世紀東方貿易大帆船。到日本長崎看鎖國期間的貿易遺跡,在舊長州藩的首府荻市尋找明治維新的根源,到九州平戶島的海灘上摸摸鄭成功齣生地的「兒誕石」。也走瞭一趟八通關古道,用八天從南投東埔走到花蓮玉裏,在叢山峻嶺裏看清朝和日本政府於颱灣伸張治權的痕跡。此外走訪琉球、湄洲、泉州,金門、澎湖、北港、大甲、颱南、關渡……等地,望見颱灣曆史文化的不同麵嚮。
十年前我抱著對颱灣身世的好奇,來到這古老的府城與安平。當時穿梭在眾多遺蹟裏,不僅無所感亦無解答,反而隻能感到巨大的茫然,並因此深深睏惑,乃至於在日後為瞭解答這睏惑,開始瞭漫長的曆史尋訪之旅。十年間似有無數見聞思慮,但聽得這與昔時毫無分彆的蟬聲,卻又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在島內和海外幾番來去,繞瞭偌大一圈迴到此處,卻彷彿昨日纔剛從這裏啓程。當年對古蹟和曆史的若乾疑問,現在看來自是淺薄可笑,卻又那麼珍貴。而倘若再十年後重訪此處,說不定也同樣會覺得今日所感所惑不值一哂,但又無比懷念。
……
參拜觀賞已畢,正要離去,卻見中庭地上雨點暈染,如無數繁花紛然乍開,纔一抬頭,暴雨已然傾落。我開心地留在廟裏轉瞭又轉,最後坐在廂廊邊長長的闆凳上看這痛快的雨勢,享受偶然飄停在臉上的雨沫,並且打從心底深深地感謝老天在每個旅程中為我安排的種種美好情景。(烏特勒支丘(跋))
作者簡介
硃和之
本名硃緻賢,一九七五年生。師大附中七四六班、政大廣電係畢。曾任職於電視編劇公司、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颱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曾為《音樂時代》、《新朝藝術》雜誌主筆。現任職《經典雜誌》。編著有《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著有《指揮大師亨利.梅哲》。部落格「古典之必要」:blog.yam.com/claudiochu
我一直認為,海港是颱灣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早期的貿易往來到後來的工業發展,海港塑造瞭颱灣的經濟形態,也連接瞭颱灣與世界的脈絡。我渴望讀到一本能夠深入講述颱灣各個重要海港的曆史的書籍,去瞭解它們是如何興起、如何發展的,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港口城市的繁榮景象,那些往來的船隻、忙碌的碼頭工人、以及港口文化所帶來的影響,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颱灣作為海島經濟的發展軌跡。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究竟是什麼讓颱灣這片土地如此獨特?除瞭多元的文化融閤,我想,那些被曆史遺忘的角落,那些默默無聞的人物,也一定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有一本書,能夠跳齣傳統的宏大敘事,去發掘那些被淹沒的、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去關注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的印記的普通人。我期待著能有一本書,能夠像一束微光,照亮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讓我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颱灣這片土地的溫度與厚重。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近代史中那些微妙的社會變遷特彆感興趣。尤其是在日治時期,那種殖民統治下的新舊交替,西風東漸與本土文化的碰撞,總讓我覺得充滿瞭值得挖掘的張力。我總是在想,在那些官方史書裏被簡單概括的年代裏,普通民眾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他們的思想是如何轉變的?他們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又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認同的?我渴望讀到一些能夠深入探究這些細膩之處的作品,那些關於當時的社會風貌、生活習慣、民間藝術、以及人們內心深處掙紮與調適的描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顯微鏡一樣,放大那些被曆史大潮衝刷得模糊不清的細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一個更加鮮活、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颱灣。
评分我常常覺得,颱灣的“在地性”是其最迷人的特質之一,而這種在地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那些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傳說和信仰之中。那些關於地方神明、廟宇興衰、風水傳說、以及種種民間習俗的敘述,往往蘊含著當地居民的生活哲學和情感寄托。我希望能有一本書,能夠不拘泥於宏大的曆史框架,而是將目光投嚮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民間文化,去挖掘它們背後的故事,去梳理它們與曆史變遷之間的聯係,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颱灣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如何孕育齣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评分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關於颱灣原住民文化的論述也逐漸增多。然而,我總覺得很多時候,這些論述還是停留在比較錶象的層麵,比如祭典、服飾、神話故事等。我更希望能深入瞭解那些與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麵,比如他們的狩獵、農耕、居住方式,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以及他們在與外來文化接觸過程中所經曆的身份認同的變遷。我希望有一本書,能夠以更加細膩、更加尊重的方式,去展現原住民文化的深度和廣度,去講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經曆的漫長歲月,以及他們所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的文學發展與曆史變遷之間的關係非常好奇。文學作品往往是時代最敏銳的記錄者,它們能夠以更加感性、更加細膩的方式,捕捉曆史洪流中的個體感受與社會情緒。我希望能有一本書,能夠梳理颱灣文學的脈絡,並將其與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相結閤,去探討文學如何反映曆史,以及曆史如何影響文學創作。我希望能夠通過文學的視角,去更深入地理解颱灣人民的心靈世界,以及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所經曆的種種情感與思考。
评分一直以來,颱灣的曆史,尤其是一些被邊緣化、被遺忘的角落,總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我總覺得,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瞭解,還停留在一些宏大的敘事或者官方的定論上,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真實鮮活的個體命運,那些細微的文化脈絡,似乎都被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之中。每當翻閱一些厚重的史書,我常常在字裏行間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幽光”,它們可能是某個小人物的一聲嘆息,某個地方的習俗變化,抑或是某個群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我渴望有一本書,能夠引領我深入這些幽暗的縫隙,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閃光點,去拼湊齣一個更立體、更有人情味的颱灣。我一直在尋找,也一直在期盼,那種能夠觸及靈魂深處,讓我重新認識這片我深愛的土地的讀物。這種追尋,不僅僅是對曆史的好奇,更是一種對自身根源的探求,一種對“我是誰”的追問。我希望那些被淹沒的聲音能夠被重新聽見,那些被遺忘的故事能夠被再次講述。
评分最近市麵上關於颱灣曆史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過於學術化,或者太過宏觀,難以引起普通讀者的共鳴。我常常在想,曆史不應該隻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的堆砌,它更應該是流淌在我們血液裏的故事,是刻在我們基因裏的記憶。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承載瞭太多元的文化,太復雜的軌跡,每一個角落都可能藏著一段跌宕起伏的傳奇。我總是在尋找那種能夠讓我仿佛置身其中的書,那種能讓我透過字裏行間,看見古早的市井景象,聽見南腔北調的鄉音,感受到先民開墾的艱辛,體會不同族群融閤的喜怒哀樂。那種能夠讓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夠與曆史對話,與那些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産生情感連接的讀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颱灣曆史中那些不那麼耀眼,卻依然動人心魄的篇章,那些關於日常生活、地方信仰、民間技藝、以及小人物命運的故事。
评分我對颱灣早期移民社會的曆史尤其感到著迷。那些從大陸渡海而來的先民,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用雙手開墾荒地,建立傢園,並在這個過程中,將他們原有的文化帶入,又與這片土地的原始環境和原住民文化進行融閤,最終形成瞭獨特的颱灣社會。我渴望讀到一些能夠細緻描繪這段艱辛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曆程的作品,那些關於墾荒的艱辛,關於傢族的延續,關於社群的建立,以及關於他們如何在睏境中尋找希望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迴到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去感受先民們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們為這片土地所付齣的汗水與心血。
评分我對颱灣的近代城市發展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卻又顯得有些滄桑的老街區。我總是在想,這些街區背後究竟承載瞭多少故事?那些老建築,那些曾經的商鋪,那些在街頭巷尾穿梭的身影,都訴說著怎樣的曆史?我希望有一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城市的“記憶”,去講述那些曾經在此地發生的故事,去描繪那些時代的變遷,去展現不同時期城市的麵貌,讓我能夠通過這些具體的場景,去感受颱灣城市的發展脈絡,以及它所經曆的輝煌與沉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