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

教育社會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社會學
  • 社會學
  • 教育
  • 教育理論
  • 社會問題
  • 教育政策
  • 學校
  • 傢庭教育
  • 教育研究
  • 社會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教育是一種社會製度,教育和社會之間互動關聯密切,因此教育的功能、實務與變遷需要運用社會學觀點予以詮釋分析。教育社會學是教師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素養和觀點,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書分彆從钜觀與微觀兩種層麵探討教育現象,钜觀層麵包括社會化、政治、經濟、傢庭、階級、全球化與社會變遷等議題,微觀層麵則包括學校文化、教師、學生、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等議題。本書主要宗旨是探討教育在社會脈絡中的功能,解析教育運作過程中的問題與原因,並討論教育如何促進社會的變革。

作者簡介

譚光鼎

  學曆: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主要經曆: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係講師、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教授

  主要著作:教育行政學(空中行專)、原住民教育研究、颱灣原住民教育—廢墟與重建、多元文化教育(與劉美慧、遊美惠閤著)、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與王麗雲共同主編)

浩瀚星河的探索:宇宙學前沿與人類命運的交織 本書導讀: 在這部恢弘的著作中,我們將暫時放下對日常社會結構的細緻解剖,轉而將目光投嚮更為宏大、更為古老的領域——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終極命運。這不是一本關於社會製度變遷的教材,而是一場思想的星際漫遊,一次對物理學、天文學與哲學邊界的深入考察。我們將探索的,是構成我們存在根基的物質與能量的終極法則,以及人類文明在時間與空間尺度上的渺小與不朽。 第一部分:時空之幕的拉開——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的革命 本書的開篇,旨在梳理我們理解宇宙觀的基石是如何被曆史上的偉大思想傢所重塑的。我們將從經典力學的奠基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入手,解析其如何將天地間的運動統一於一套簡潔的數學框架之下。然而,牛頓的宇宙觀——一個無限、永恒、由絕對時空構成的鍾錶宇宙——終究無法解釋光速不變的觀測事實。 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愛因斯坦的革命性理論。狹義相對論如何打破瞭絕對時空的幻覺,揭示瞭時間與空間相互交織的“時空”概念,以及質能等價的深刻內涵($E=mc^2$)。緊接著,廣義相對論的降臨,徹底顛覆瞭我們對引力的理解,將其詮釋為時空自身的彎麯。我們不會停留在理論的錶麵,而是會詳細剖析黎曼幾何在描述這種彎麯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探討黑洞、引力透鏡等廣義相對論預言現象的觀測證據。 第二部分:宇宙的黎明——大爆炸模型的精細構建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描述我們宇宙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核心理論——大爆炸模型。我們不會僅僅提及“一個開端”,而是會溯源至普朗剋時期,探索量子引力尚未完全發揮作用的極早期宇宙。 暴脹理論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之一。我們將詳細闡述暴脹是如何解決標準大爆炸模型中遺留的視界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的,並探討其在當前觀測中留下的印記,特彆是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觀測。CMB不僅僅是宇宙的“嬰兒照片”,它包含瞭關於早期宇宙物質密度起伏的至關重要的信息。我們將分析WMAP和普朗剋衛星的數據,解釋其功率譜中的溫度波動如何對應於物質在早期宇宙中通過聲學振蕩形成的結構。 隨後,我們將審視宇宙的物質構成:從誇剋-膠子等離子體到核閤成階段的氦、氘、鋰的豐度,這些觀測數據如何精確地驗證瞭大爆炸核閤成(BBN)的預測。 第三部分:黑暗的統治者——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未解之謎 現代宇宙學正麵臨兩大核心挑戰:暗物質與暗能量。這兩者共同構成瞭宇宙總能量密度的約95%,但我們對它們的性質知之甚少。 在暗物質部分,我們將係統迴顧支持其存在的觀測證據鏈:從星係鏇轉麯綫的異常,到星係團的引力透鏡效應,再到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的模擬結果。我們還會評估當前搜尋暗物質粒子(如WIMPs、軸子)的主流實驗方法及其麵臨的睏境。 關於暗能量,我們將探討其作為一種占據宇宙主導地位的排斥性引力源,是如何導緻宇宙加速膨脹的。我們重點分析$Lambda$CDM模型中,宇宙學常數(Lambda)的物理意義及其在解釋當前觀測(如Ia型超新星紅移數據)中的成功。同時,本書也將批判性地考察替代暗能量的理論,如修正引力理論(Modified Gravity Theories),探討它們如何在不引入新物質的情況下解釋加速膨脹。 第四部分:結構的誕生與演化——從量子漲落到星係的形成 宇宙並非均勻一片,它在空間中形成瞭宏偉的“宇宙網”。本部分將探討從極早期的量子漲落如何通過引力作用,逐步放大並形成我們今天所見的恒星、星係和星係團。 我們將研究冷暗物質(CDM)的層級形成模型,解釋小尺度結構如何先於大尺度結構形成。本書將詳細描述星係形成過程中,諸如氣體冷卻、恒星形成效率、反饋機製(如超新星和黑洞噴流)等復雜過程如何共同塑造瞭不同類型的星係。 此外,我們將討論活動星係核(AGN)及其超大質量黑洞在星係演化中的反饋作用,理解這些高能過程如何“熄滅”星係中剩餘的氣體,從而影響宇宙中恒星形成的“曆史”。 第五部分:宇宙的未來——終極命運的哲學與物理推演 在考察瞭宇宙的起源和當前狀態後,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展望其可能的未來。基於對暗能量性質的理解,我們將推演幾種主要的宇宙終極命運: 1. 大凍結(Heat Death/Big Freeze):如果暗能量保持為宇宙學常數,宇宙將持續加速膨脹,物質和輻射將趨於稀釋和冷卻,直至達到最大熵。 2. 大撕裂(Big Rip):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隨時間增加(即“幻影暗能量”),膨脹的加速度可能強大到撕裂星係、恒星乃至原子結構。 3. 大擠壓(Big Crunch):盡管當前數據不支持,但如果宇宙的有效密度高於臨界密度,引力將最終戰勝膨脹,導緻宇宙收縮。 貫穿全書的,是對宇宙學原理本身的審視——我們所見的宇宙是否具有普適性?本書的結論將迴歸到對人類自身在這一浩瀚圖景中位置的沉思,探索物理學的終極問題如何挑戰我們的認知邊界。 本書特點: 本書力求在保持科學嚴謹性的同時,避免過度依賴復雜的純數學推導,而是側重於概念的物理圖像和觀測數據的支撐。它旨在為那些對宇宙的終極問題充滿好奇,渴望理解從微觀量子漲落到宏觀宇宙結構的全景圖的讀者提供一個清晰、深入的指引。這不是對社會規律的探討,而是對存在之謎的探索。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教育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2
第二節  教育與社會的關聯  4
第三節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10
第四節  教育社會學的鳥瞰  14
第五節  結語──教育社會學的社會學  22
重要名詞  23
思考問題  24
參考文獻  25

第二章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27
第一節  前言  28
第二節  功能理論  29
第三節  衝突理論  37
第四節  詮釋學派  53
第五節  新興議題與發展趨勢  62
重要名詞  68
思考問題  69
參考文獻  70

第三章  社會化與教育  77
第一節  前言  78
第二節  社會化的基本概念  78
第三節  社會化的類型  82
第四節  社會化理論  84
第五節  社會化與自我發展  88
第六節  社會化機構  95
第七節  結語  102
重要名詞  105
思考問題  105
參考文獻  106

第四章  教育與政治社會化  109
第一節  緒言  111
第二節  國傢和教育的關係  111
第三節  政治和教育的關係  116
第四節  學校的政治社會化功能  125
第五節  結語  132
重要名詞  133
思考問題與活動  134
參考文獻  135

第五章  教育與經濟發展  137
第一節  前言  138
第二節  教育的經濟功能  139
第三節  經濟發展影響教育製度  144
第四節  人力資本理論  150
第五節  人力資本理論的檢討  162
第六節  知識經濟與教育  169
第七節  結語  179
重要名詞  182
思考問題與活動  182
參考文獻  184

第六章  傢庭、階級與教育成就  191
第一節  社會階級的基本概念  192
第二節  社會階級的理論  193
第三節  教育與社會流動  202
第四節  傢庭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209
第五節  學校對傢庭社經地位的影響  228
第六節  結語──反思與建議  231
重要名詞  235
思考問題  235
參考文獻  237

第七章  教育均等  243
第一節  前言──教育均等的時代背景  244
第二節  教育均等的基本概念  246
第三節  教育不均等的原因  253
第四節  族群教育不均等問題  263
第五節  性彆教育不均等問題  268
第六節  結語──推動教育均等的反思  277
重要名詞  283
思考問題  283
參考文獻  285

第八章  學校文化與組織革新  289
第一節  前言  290
第二節  學校文化的基本概念  291
第三節  學校文化的層麵  296
第四節  學校文化的影響因素  301
第五節  學校文化的社會學意義  305
第六節  學校文化類型──校校大不同  309
第七節  學校文化革新  313
第八節  結語──創造優質的學校文化  319
重要名詞  321
思考問題  321
參考文獻  322

第九章 青少年次文化  327
第一節  前言  328
第二節  基本概念  329
第三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332
第四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理論發展  337
第五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問題  344
第六節  結語  356
重要名詞  357
思考問題  358
參考文獻  358

第十章  教師社會學  365
第一節  教師角色  367
第二節  教師的社會地位  369
第三節  教育專業  379
第四節  教師承諾  386
第五節  教師專業社會化  390
第六節  教師專業社會化的發展趨勢  396
第七節  結語  397
重要名詞  399
思考問題  399
參考文獻  400

第十一章  教學社會學  405
第一節  教師特質的分析  406
第二節  教師知識  414
第三節  教學文化  420
第四節  教師倦怠  423
第五節  結語  430
重要名詞  432
思考問題  432
參考文獻  433

第十二章  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439
第一節  課程的基本概念  440
第二節  知識社會學與課程政治  442
第三節  正式課程  449
第四節  潛在課程  455
第五節  課程的發展趨勢  460
重要名詞  469
思考問題  469
參考文獻  470

第十三章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  475
第一節  全球化趨勢  477
第二節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之關連  485
第三節  教育全球化  487
第四節  教育改革趨勢  491
第五節  負麵影響與問題  505
第六節  結語  509
重要名詞  511
思考問題  512
參考文獻  514
索引  519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感謝我求學生涯中的授業老師們,是他們的導引,使我走進教育社會學這個令人著迷的學術領域。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鞦天,年逾古稀的杜元載教授(曾任師大校長)走進教室,在老先生遒逸的開講中,我初次接觸到社會學。這位耄耋的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拿齣一冊泛黃的Sociology原文書,交代全班同學分工翻譯。我雖然如期完成作業,但對於譯述內容似懂非懂,也無法一窺社會學全貌。不過,懵懂之間似乎已經徘徊在社會學的大門前。

  教育社會學引起我的注意,主要是因為閱讀瞭林清江和陳奎□兩位老師的著作。這一個有彆於行政、哲史和心理學的學術領域,突然間為我打開一扇窺探教育的窗櫺。在一嚮重視哲學和曆史觀點的教育學係裏,社會學像是一個嶄新的視野,新奇而有活力。它不僅擴大瞭我的想像力,把教育現象連結到校外的社會勢力;它也讓人有一種眼光,穿透教育正常的錶象,驚覺底層隱藏著的各種問題;它更把教育放在一個拉長的曆史縱深裏,讓人瀏覽林林總總而有趣的變遷動因。

  令我對社會學産生最深刻印象的,應該是陳伯璋老師。這位在戒嚴時期就已經潛心研究馬剋思主義的年輕學者,丟下幾頁書單給我,裏頭幾乎全是社會學的基礎理論。這些專著的名稱雖然曾經「風聞有你」,但當時我卻沒有「親眼看見」的興奮,因為這不是課外讀物,我必須全力鑽研。在閱讀過程中雖不至於懸梁刺骨,但和那些深澀的文字搏鬥,確實是一種心靈熬練。然而憤啓悱發的結果,是讓我對教育問題的理解、分析和批判,産生更深刻的體驗和認知,也更確定我邁入教育社會學的方嚮。

  這些年來,我在大學擔任教育社會學的授課,間或也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與發錶。但是總感覺此一學術領域的發展,東西方的學術界有一些差距。歐美地區不僅著書立說者眾,並且不斷開發新興議題。可是迴顧教育社會學在颱灣數十年來的發展,雖然有許多年輕學者陸續投入研究行列,也有不少新銳的論文發錶。但大師們陸續退休之後,學術發展似乎有一道傳承的斷層。尤其教育社會學的學術性格十分倚重時間嚮度,在近三十年來令人眼花撩亂的全球變遷裏,教育社會學産生許多新論述、新理論、新議題和新成果,這些變遷的趨勢確實需要作一個扼要的綜整,讓學習者能瞭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全貌。

  當年輕學者們正孜孜矻矻地投入國科會專案研究,或是焚膏繼晷地發錶TSSCI論文之際,我深感那些正在從事教學工作者、正在接受教師職前訓練者、或僅僅是關心教育實務的廣大群眾,似乎更需要受到關懷,獲得教育社會學之新知的傳播。他們需要的是一本綜論教育問題的專書,一本從社會學觀點切入教育問題分析的專書。當我年復一年感覺它的迫切性時,當我年復一年在課堂上遙指新教育社會學的桃花源時,我也知道我沒有任何理由推卸責任。就如同這幾年颱灣單車運動的一句名言:「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瞭。」在2008年,我終於下定決心,動筆開始這本專書的寫作。

  本書的基本架構和以往前輩們並無太大差異,章節的設計仍是依循钜觀與微觀兩條路綫。主要不同於以往的,是增加瞭有關理論發展、學校文化、課程教學和全球化方麵的敘述。作者先從钜觀角度切入,說明社會化、政治、經濟等勢力和教育之間的關係。再則分析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幾個重要原因,包括階級、性彆和族群。作者一嚮認為,教育社會學最重要的部分,應該就是階級和教育機會之間的關聯,此一議題不僅在宏觀層麵討論,也牽涉到課堂教學和各種潛在課程。因此,在完成機會均等議題的分析之後,本書即進入微觀層麵,先討論學校文化和它的幾個麵嚮(學生、教師),再則從社會學觀點分析課程與教學,這也是七○年代以來教育社會學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最後再迴到钜觀層麵,從全球化趨勢討論教育變遷與改革。

  整體來看,我自己覺得這本書有一點像是社會學觀點的「教育概論」,也像是自己兩年來讀書筆記的匯整。不過需要一提的是,在寫作過程中幫助我最大的是兩本國外著作。其一為L. J. Saha所主編的《教育社會學國際百科》(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該書雖然稍嫌過時(1997年齣版),但架構完整,篇章觸及各種教育理論與實務。另一本幫助我甚多的是D. L. Levinson、P. W. Cookson與A. R. Sadovnik三人閤編的《教育社會學百科》(Education and sociology: An encyclopedia)(2002年齣版)。這兩本書是我最重要的參考來源。不過,教育社會學畢竟座落在文化與曆史座標裏,東西方國傢的教育現象各有不同背景。因此作者在書寫過程中,也盡可能迴避學術的殖民主義,把教育問題的分析迴歸到實際的社會脈絡裏。

  一本專書的寫作,不同於論文集的編著。後者雖然纍積常年的學術研究成果,但前者更需要在一個既定架構之下,以有限的時間蒐集各種資訊,並且以融通的方式薈萃各種不同來源的觀點和論述,最終呈現一部組織架構完整,兼顧理論和實務,並且能跟上時代腳步的專書。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學習孤獨,學習靜默,學習忍耐。雖然行政工作纏身,令我疲於應對。但每每在各種夾縫的空檔裏閱讀和寫作時,那種發現新知和自我成長的喜悅,無以言喻。我喜愛那種在寫作時踽踽獨行的滋味,喜愛在浩瀚知識之海的漫遊之樂,更難忘那種在串連文字時的思路睏頓與峰迴路轉時的豁然開朗。陳伯璋老師近年來談論「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在寫作過程中也似乎經曆幾許「慢」的哲理。雖然逐章寫作時,那種「等候黎明」的期待令人身心煎熬,但在慢步之中我有更多的思考時間,蔓延的觸角給我更多接觸新知的機會,漫遊之中讓我鳥瞰更多的時代趨勢。

  如果用更恰當的比喻而言,寫作這本書就如同騎單車環島一樣,我可以那樣真實地貼近颱灣土地,每一個站口都令我深刻難忘。包括在謐靜秀麗而蓊鬱挹翠的北宜公路上躥山躍嶺,在炎陽烈日下享受嘉南原野上稻穗的芬芳,在斜陽映照的椰林裏佇看屏鵝公路邊的海天一色,或是在皎月星空下穿越彌漫柚花暗香的舞鶴颱地。寫作不僅是一種慢的藝術,寫作更是一趟驚艷的發現之旅。

  作者纔疏學淺,能力有限,不敢奢望成就一本金匱石室之書,但求在前輩學者們所奠定的基石上,添加一塊房角石。作者坦承也犯瞭敝帚自珍的毛病,不知剪裁。一些煞費功夫蒐集到的資料,在電腦螢屏上就是捨不得刪去,以緻許多章節尾大不掉,內容鬆散且龐雜。在此必需嚮讀者們緻上歉意。由於研究生和大學生的需求不同,讀者在閱讀時,或許可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讓閱讀不至成為一個沉重負擔。本書如有任何舛誤,也敬請不吝賜教。

  末瞭,作者期望這本粗淺的作品能有三種功能,第一是幫助教育工作者更新、躍升並拓廣視野,激勵其對教育之熱愛和奉獻的與日俱增。其次則希望發揮承先啓後的功能,激發學有專長的人繼續寫齣更博雅、深刻、精粹的專門著作。尤其當知識之半衰期越來越縮短時,教育界需要更多有識之士投入這個寫作行列,引進新知,分析問題,裨益實務,並啓發改革的方嚮。如果能達到這些成果,作者將感到萬幸。第三則期待兩岸四地的學術界朋友們,未來一起為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繼續努力,閤作交流,使教育社會學在華人教育世界裏綻放活力,開花結果。

譚光鼎
序於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2010年9月1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封麵上“教育社會學”這幾個字,在搭配上那深邃的藍色背景,總讓人聯想到知識的海洋,以及其中蘊藏的深刻洞見。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就充滿瞭期待,畢竟“社會學”和“教育”這兩個詞的結閤,本身就預示著一股強大的理論力量,它將如何剖析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現象,又將如何揭示教育背後那些潛藏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這都是我一直以來非常好奇的。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教育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問題。是社會階層決定瞭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還是教育製度本身就存在著固有的缺陷,導緻瞭不同群體之間的鴻溝?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找到更清晰的解答,從而更深入地認識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對個體命運和社會變遷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對教育更深層次的理解之門,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復雜聯係。

评分

最近讀完一本關於教育的讀物,總覺得內心深處被某種力量所觸動,但又難以用清晰的語言去描述。這本書並非直接灌輸知識,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敘事,將一些抽象的社會理論具象化。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教育場景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課堂上的緊張與活力,也能體會到傢庭環境對孩子成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書中關於教育公平的討論,讓我反思瞭很多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比如城鄉教育差距、重點學校的擇優錄取機製,以及不同傢庭背景對孩子教育機會的影響。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這本書卻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將它們置於一個更大的社會結構中去審視,揭示瞭其背後深刻的社會根源。它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的可能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教書育人”的層麵,而是擴展到瞭教育與社會、教育與權力、教育與文化等多個維度。

评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之前,我以為“教育社會學”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充滿瞭各種晦澀難懂的理論和模型。然而,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生動活潑,語言也十分接地氣,完全沒有讓人望而卻步的感覺。他在探討教育與社會發展關係的時候,並沒有拘泥於書本上的理論,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生動的案例,有些案例甚至是我自己親身經曆過的,這讓我倍感親切,也更容易産生共鳴。比如,書中關於傢庭背景對子女教育成就影響的分析,就讓我聯想到瞭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的成長軌跡似乎都印證瞭書中提齣的觀點。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地分析瞭教育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與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社會秩序。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教育不平等的根源,以及如何通過教育去促進社會流動和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公平。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猶如一道明亮的燈塔,照亮瞭我心中對於教育的一些模糊不清的疑問。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深入剖析,引導我自行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我特彆欣賞書中在分析教育與社會問題之間聯係時的嚴謹和周全,它不會簡單地將某個社會問題歸咎於教育,而是細緻地梳理瞭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多種角色,包括可能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也包括它可能具備的解決潛力。書中對於教育的社會功能,比如社會化、社會分層、社會控製等方麵的論述,都讓我茅塞頓開。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教育的改革總是如此艱難,因為它牽涉到錯綜復雜的社會利益和既有的社會結構。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更加宏觀和辯證的視角去審視教育,認識到教育並非是一個孤立的體係,而是與社會其他各個方麵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它鼓勵我去關注教育背後的權力運作,去思考教育在促進社會公正方麵所能發揮的作用,也讓我對教育的未來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示。我一直以為教育的本質就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但這本書卻讓我認識到,教育遠遠不止於此。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建構,它深深地根植於社會文化、經濟結構和權力關係之中。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剖析瞭教育在社會分層、階級固化、文化傳承等方麵的復雜作用。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隱性課程”的探討,那些在課堂之外,在學校的日常運作中,在師生互動中,甚至是在校園環境中悄然傳遞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對學生的成長會産生多麼巨大的影響。這些“隱性課程”,往往比顯性的教學內容更能塑造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要真正理解教育,就必須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去考察,去審視它如何影響個體的命運,又如何反映和重塑整個社會。它教會我,不要被教育錶麵的平靜所迷惑,而是要深入其肌理,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教育現象背後的社會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