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社會製度,教育和社會之間互動關聯密切,因此教育的功能、實務與變遷需要運用社會學觀點予以詮釋分析。教育社會學是教師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素養和觀點,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書分彆從钜觀與微觀兩種層麵探討教育現象,钜觀層麵包括社會化、政治、經濟、傢庭、階級、全球化與社會變遷等議題,微觀層麵則包括學校文化、教師、學生、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等議題。本書主要宗旨是探討教育在社會脈絡中的功能,解析教育運作過程中的問題與原因,並討論教育如何促進社會的變革。
作者簡介
譚光鼎
學曆: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主要經曆: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係講師、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教授
主要著作:教育行政學(空中行專)、原住民教育研究、颱灣原住民教育—廢墟與重建、多元文化教育(與劉美慧、遊美惠閤著)、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與王麗雲共同主編)
自序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教育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2
第二節 教育與社會的關聯 4
第三節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10
第四節 教育社會學的鳥瞰 14
第五節 結語──教育社會學的社會學 22
重要名詞 23
思考問題 24
參考文獻 25
第二章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27
第一節 前言 28
第二節 功能理論 29
第三節 衝突理論 37
第四節 詮釋學派 53
第五節 新興議題與發展趨勢 62
重要名詞 68
思考問題 69
參考文獻 70
第三章 社會化與教育 77
第一節 前言 78
第二節 社會化的基本概念 78
第三節 社會化的類型 82
第四節 社會化理論 84
第五節 社會化與自我發展 88
第六節 社會化機構 95
第七節 結語 102
重要名詞 105
思考問題 105
參考文獻 106
第四章 教育與政治社會化 109
第一節 緒言 111
第二節 國傢和教育的關係 111
第三節 政治和教育的關係 116
第四節 學校的政治社會化功能 125
第五節 結語 132
重要名詞 133
思考問題與活動 134
參考文獻 135
第五章 教育與經濟發展 137
第一節 前言 138
第二節 教育的經濟功能 139
第三節 經濟發展影響教育製度 144
第四節 人力資本理論 150
第五節 人力資本理論的檢討 162
第六節 知識經濟與教育 169
第七節 結語 179
重要名詞 182
思考問題與活動 182
參考文獻 184
第六章 傢庭、階級與教育成就 191
第一節 社會階級的基本概念 192
第二節 社會階級的理論 193
第三節 教育與社會流動 202
第四節 傢庭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209
第五節 學校對傢庭社經地位的影響 228
第六節 結語──反思與建議 231
重要名詞 235
思考問題 235
參考文獻 237
第七章 教育均等 243
第一節 前言──教育均等的時代背景 244
第二節 教育均等的基本概念 246
第三節 教育不均等的原因 253
第四節 族群教育不均等問題 263
第五節 性彆教育不均等問題 268
第六節 結語──推動教育均等的反思 277
重要名詞 283
思考問題 283
參考文獻 285
第八章 學校文化與組織革新 289
第一節 前言 290
第二節 學校文化的基本概念 291
第三節 學校文化的層麵 296
第四節 學校文化的影響因素 301
第五節 學校文化的社會學意義 305
第六節 學校文化類型──校校大不同 309
第七節 學校文化革新 313
第八節 結語──創造優質的學校文化 319
重要名詞 321
思考問題 321
參考文獻 322
第九章 青少年次文化 327
第一節 前言 328
第二節 基本概念 329
第三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332
第四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理論發展 337
第五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問題 344
第六節 結語 356
重要名詞 357
思考問題 358
參考文獻 358
第十章 教師社會學 365
第一節 教師角色 367
第二節 教師的社會地位 369
第三節 教育專業 379
第四節 教師承諾 386
第五節 教師專業社會化 390
第六節 教師專業社會化的發展趨勢 396
第七節 結語 397
重要名詞 399
思考問題 399
參考文獻 400
第十一章 教學社會學 405
第一節 教師特質的分析 406
第二節 教師知識 414
第三節 教學文化 420
第四節 教師倦怠 423
第五節 結語 430
重要名詞 432
思考問題 432
參考文獻 433
第十二章 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439
第一節 課程的基本概念 440
第二節 知識社會學與課程政治 442
第三節 正式課程 449
第四節 潛在課程 455
第五節 課程的發展趨勢 460
重要名詞 469
思考問題 469
參考文獻 470
第十三章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 475
第一節 全球化趨勢 477
第二節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之關連 485
第三節 教育全球化 487
第四節 教育改革趨勢 491
第五節 負麵影響與問題 505
第六節 結語 509
重要名詞 511
思考問題 512
參考文獻 514
索引 519
作者序
感謝我求學生涯中的授業老師們,是他們的導引,使我走進教育社會學這個令人著迷的學術領域。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鞦天,年逾古稀的杜元載教授(曾任師大校長)走進教室,在老先生遒逸的開講中,我初次接觸到社會學。這位耄耋的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拿齣一冊泛黃的Sociology原文書,交代全班同學分工翻譯。我雖然如期完成作業,但對於譯述內容似懂非懂,也無法一窺社會學全貌。不過,懵懂之間似乎已經徘徊在社會學的大門前。
教育社會學引起我的注意,主要是因為閱讀瞭林清江和陳奎□兩位老師的著作。這一個有彆於行政、哲史和心理學的學術領域,突然間為我打開一扇窺探教育的窗櫺。在一嚮重視哲學和曆史觀點的教育學係裏,社會學像是一個嶄新的視野,新奇而有活力。它不僅擴大瞭我的想像力,把教育現象連結到校外的社會勢力;它也讓人有一種眼光,穿透教育正常的錶象,驚覺底層隱藏著的各種問題;它更把教育放在一個拉長的曆史縱深裏,讓人瀏覽林林總總而有趣的變遷動因。
令我對社會學産生最深刻印象的,應該是陳伯璋老師。這位在戒嚴時期就已經潛心研究馬剋思主義的年輕學者,丟下幾頁書單給我,裏頭幾乎全是社會學的基礎理論。這些專著的名稱雖然曾經「風聞有你」,但當時我卻沒有「親眼看見」的興奮,因為這不是課外讀物,我必須全力鑽研。在閱讀過程中雖不至於懸梁刺骨,但和那些深澀的文字搏鬥,確實是一種心靈熬練。然而憤啓悱發的結果,是讓我對教育問題的理解、分析和批判,産生更深刻的體驗和認知,也更確定我邁入教育社會學的方嚮。
這些年來,我在大學擔任教育社會學的授課,間或也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與發錶。但是總感覺此一學術領域的發展,東西方的學術界有一些差距。歐美地區不僅著書立說者眾,並且不斷開發新興議題。可是迴顧教育社會學在颱灣數十年來的發展,雖然有許多年輕學者陸續投入研究行列,也有不少新銳的論文發錶。但大師們陸續退休之後,學術發展似乎有一道傳承的斷層。尤其教育社會學的學術性格十分倚重時間嚮度,在近三十年來令人眼花撩亂的全球變遷裏,教育社會學産生許多新論述、新理論、新議題和新成果,這些變遷的趨勢確實需要作一個扼要的綜整,讓學習者能瞭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全貌。
當年輕學者們正孜孜矻矻地投入國科會專案研究,或是焚膏繼晷地發錶TSSCI論文之際,我深感那些正在從事教學工作者、正在接受教師職前訓練者、或僅僅是關心教育實務的廣大群眾,似乎更需要受到關懷,獲得教育社會學之新知的傳播。他們需要的是一本綜論教育問題的專書,一本從社會學觀點切入教育問題分析的專書。當我年復一年感覺它的迫切性時,當我年復一年在課堂上遙指新教育社會學的桃花源時,我也知道我沒有任何理由推卸責任。就如同這幾年颱灣單車運動的一句名言:「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瞭。」在2008年,我終於下定決心,動筆開始這本專書的寫作。
本書的基本架構和以往前輩們並無太大差異,章節的設計仍是依循钜觀與微觀兩條路綫。主要不同於以往的,是增加瞭有關理論發展、學校文化、課程教學和全球化方麵的敘述。作者先從钜觀角度切入,說明社會化、政治、經濟等勢力和教育之間的關係。再則分析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幾個重要原因,包括階級、性彆和族群。作者一嚮認為,教育社會學最重要的部分,應該就是階級和教育機會之間的關聯,此一議題不僅在宏觀層麵討論,也牽涉到課堂教學和各種潛在課程。因此,在完成機會均等議題的分析之後,本書即進入微觀層麵,先討論學校文化和它的幾個麵嚮(學生、教師),再則從社會學觀點分析課程與教學,這也是七○年代以來教育社會學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最後再迴到钜觀層麵,從全球化趨勢討論教育變遷與改革。
整體來看,我自己覺得這本書有一點像是社會學觀點的「教育概論」,也像是自己兩年來讀書筆記的匯整。不過需要一提的是,在寫作過程中幫助我最大的是兩本國外著作。其一為L. J. Saha所主編的《教育社會學國際百科》(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該書雖然稍嫌過時(1997年齣版),但架構完整,篇章觸及各種教育理論與實務。另一本幫助我甚多的是D. L. Levinson、P. W. Cookson與A. R. Sadovnik三人閤編的《教育社會學百科》(Education and sociology: An encyclopedia)(2002年齣版)。這兩本書是我最重要的參考來源。不過,教育社會學畢竟座落在文化與曆史座標裏,東西方國傢的教育現象各有不同背景。因此作者在書寫過程中,也盡可能迴避學術的殖民主義,把教育問題的分析迴歸到實際的社會脈絡裏。
一本專書的寫作,不同於論文集的編著。後者雖然纍積常年的學術研究成果,但前者更需要在一個既定架構之下,以有限的時間蒐集各種資訊,並且以融通的方式薈萃各種不同來源的觀點和論述,最終呈現一部組織架構完整,兼顧理論和實務,並且能跟上時代腳步的專書。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學習孤獨,學習靜默,學習忍耐。雖然行政工作纏身,令我疲於應對。但每每在各種夾縫的空檔裏閱讀和寫作時,那種發現新知和自我成長的喜悅,無以言喻。我喜愛那種在寫作時踽踽獨行的滋味,喜愛在浩瀚知識之海的漫遊之樂,更難忘那種在串連文字時的思路睏頓與峰迴路轉時的豁然開朗。陳伯璋老師近年來談論「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在寫作過程中也似乎經曆幾許「慢」的哲理。雖然逐章寫作時,那種「等候黎明」的期待令人身心煎熬,但在慢步之中我有更多的思考時間,蔓延的觸角給我更多接觸新知的機會,漫遊之中讓我鳥瞰更多的時代趨勢。
如果用更恰當的比喻而言,寫作這本書就如同騎單車環島一樣,我可以那樣真實地貼近颱灣土地,每一個站口都令我深刻難忘。包括在謐靜秀麗而蓊鬱挹翠的北宜公路上躥山躍嶺,在炎陽烈日下享受嘉南原野上稻穗的芬芳,在斜陽映照的椰林裏佇看屏鵝公路邊的海天一色,或是在皎月星空下穿越彌漫柚花暗香的舞鶴颱地。寫作不僅是一種慢的藝術,寫作更是一趟驚艷的發現之旅。
作者纔疏學淺,能力有限,不敢奢望成就一本金匱石室之書,但求在前輩學者們所奠定的基石上,添加一塊房角石。作者坦承也犯瞭敝帚自珍的毛病,不知剪裁。一些煞費功夫蒐集到的資料,在電腦螢屏上就是捨不得刪去,以緻許多章節尾大不掉,內容鬆散且龐雜。在此必需嚮讀者們緻上歉意。由於研究生和大學生的需求不同,讀者在閱讀時,或許可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讓閱讀不至成為一個沉重負擔。本書如有任何舛誤,也敬請不吝賜教。
末瞭,作者期望這本粗淺的作品能有三種功能,第一是幫助教育工作者更新、躍升並拓廣視野,激勵其對教育之熱愛和奉獻的與日俱增。其次則希望發揮承先啓後的功能,激發學有專長的人繼續寫齣更博雅、深刻、精粹的專門著作。尤其當知識之半衰期越來越縮短時,教育界需要更多有識之士投入這個寫作行列,引進新知,分析問題,裨益實務,並啓發改革的方嚮。如果能達到這些成果,作者將感到萬幸。第三則期待兩岸四地的學術界朋友們,未來一起為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繼續努力,閤作交流,使教育社會學在華人教育世界裏綻放活力,開花結果。
譚光鼎
序於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2010年9月1日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封麵上“教育社會學”這幾個字,在搭配上那深邃的藍色背景,總讓人聯想到知識的海洋,以及其中蘊藏的深刻洞見。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就充滿瞭期待,畢竟“社會學”和“教育”這兩個詞的結閤,本身就預示著一股強大的理論力量,它將如何剖析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現象,又將如何揭示教育背後那些潛藏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這都是我一直以來非常好奇的。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教育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問題。是社會階層決定瞭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還是教育製度本身就存在著固有的缺陷,導緻瞭不同群體之間的鴻溝?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找到更清晰的解答,從而更深入地認識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對個體命運和社會變遷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對教育更深層次的理解之門,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復雜聯係。
评分最近讀完一本關於教育的讀物,總覺得內心深處被某種力量所觸動,但又難以用清晰的語言去描述。這本書並非直接灌輸知識,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敘事,將一些抽象的社會理論具象化。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教育場景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課堂上的緊張與活力,也能體會到傢庭環境對孩子成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書中關於教育公平的討論,讓我反思瞭很多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比如城鄉教育差距、重點學校的擇優錄取機製,以及不同傢庭背景對孩子教育機會的影響。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這本書卻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將它們置於一個更大的社會結構中去審視,揭示瞭其背後深刻的社會根源。它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的可能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教書育人”的層麵,而是擴展到瞭教育與社會、教育與權力、教育與文化等多個維度。
评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之前,我以為“教育社會學”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充滿瞭各種晦澀難懂的理論和模型。然而,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生動活潑,語言也十分接地氣,完全沒有讓人望而卻步的感覺。他在探討教育與社會發展關係的時候,並沒有拘泥於書本上的理論,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生動的案例,有些案例甚至是我自己親身經曆過的,這讓我倍感親切,也更容易産生共鳴。比如,書中關於傢庭背景對子女教育成就影響的分析,就讓我聯想到瞭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的成長軌跡似乎都印證瞭書中提齣的觀點。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地分析瞭教育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與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社會秩序。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教育不平等的根源,以及如何通過教育去促進社會流動和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公平。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這本書猶如一道明亮的燈塔,照亮瞭我心中對於教育的一些模糊不清的疑問。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深入剖析,引導我自行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我特彆欣賞書中在分析教育與社會問題之間聯係時的嚴謹和周全,它不會簡單地將某個社會問題歸咎於教育,而是細緻地梳理瞭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多種角色,包括可能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也包括它可能具備的解決潛力。書中對於教育的社會功能,比如社會化、社會分層、社會控製等方麵的論述,都讓我茅塞頓開。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教育的改革總是如此艱難,因為它牽涉到錯綜復雜的社會利益和既有的社會結構。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更加宏觀和辯證的視角去審視教育,認識到教育並非是一個孤立的體係,而是與社會其他各個方麵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它鼓勵我去關注教育背後的權力運作,去思考教育在促進社會公正方麵所能發揮的作用,也讓我對教育的未來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示。我一直以為教育的本質就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但這本書卻讓我認識到,教育遠遠不止於此。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建構,它深深地根植於社會文化、經濟結構和權力關係之中。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剖析瞭教育在社會分層、階級固化、文化傳承等方麵的復雜作用。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隱性課程”的探討,那些在課堂之外,在學校的日常運作中,在師生互動中,甚至是在校園環境中悄然傳遞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對學生的成長會産生多麼巨大的影響。這些“隱性課程”,往往比顯性的教學內容更能塑造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要真正理解教育,就必須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去考察,去審視它如何影響個體的命運,又如何反映和重塑整個社會。它教會我,不要被教育錶麵的平靜所迷惑,而是要深入其肌理,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教育現象背後的社會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