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民風格的社會學

常民風格的社會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常民研究
  • 日常生活
  • 文化研究
  • 微觀社會學
  • 質性研究
  • 社會理論
  • 大眾文化
  • 生活世界
  • 田野調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簡介

陳榮政

  國立陽明大學碩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博士、倫敦大學聯位學位
  研究專長:教育社會學、教育政策、比較教育

譯者簡介

謝昇佑

  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

魏龍達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其書名為《都市脈動:現代社會的微觀敘事》。 --- 《都市脈動:現代社會的微觀敘事》 作者:[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虛構的作者名,例如:艾倫·裏德] 導言:穿梭於鋼筋水泥的叢林 《都市脈動:現代社會的微觀敘事》並非一本宏大的社會理論著作,它拒絕從高處俯瞰城市,而是選擇潛入其中,如同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記錄下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微之處。本書的核心在於探索“現代性”在個體層麵的具體顯現。我們生活在一個由高度復雜化、技術驅動和全球互聯構成的世界中,然而,這種宏大敘事往往掩蓋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曆的真實掙紮、適應與創造。本書旨在揭示,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一次不期而遇的對話、一次通勤路上的眼神交匯、一個社區角落的微妙權力更迭——構成瞭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結構的關鍵入口。 第一部分:空間的重塑與身份的流動 第一章:通勤煉獄與“在路上”的自我 城市生活的一大核心體驗是通勤。本書開篇即深入剖析瞭通勤現象,將其視為一種強製性的社會儀式。我們不再僅僅是從A點到B點移動,通勤本身成為瞭一種“中間狀態”——既不完全屬於工作,也不完全屬於傢庭。作者通過對不同交通工具上乘客行為模式的細緻描摹,探討瞭這種“在路上”的身份構建。在地鐵車廂的擁擠中,個體如何既尋求最大程度的隱私(通過耳機、低頭看手機),又被迫進行一種無聲的集體體驗?這裏,空間被壓縮,個體被拉伸,身份變得脆弱且具有情境依賴性。我們學習瞭如何在公共空間中錶演“獨處”,這是一種現代都市人必備的生存技能。 第二章:共享空間中的私密邊界 隨著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共享空間”的概念變得愈發重要,從共享辦公到共享單車,再到那些為實現“社區感”而設計的公共廣場。本書質疑瞭這種“共享”的真正含義。在這些刻意設計的空間裏,邊界是如何被重新劃定和維護的?作者考察瞭鄰裏間通過細微的物理暗示(例如,門廊上擺放的特定物品、垃圾分類的嚴格執行)來界定“我們”與“他們”的過程。私密性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地理邊界,而是一種需要持續協商和防禦的社會資源。 第三部分:時間的碎片化與即時性的陷阱 第三章:算法之下的時間感 現代社會的時間感被徹底重塑。我們不再遵循綫性的、自然的節奏,而是被算法驅動的“即時性”所裹挾。本書聚焦於數字技術如何侵蝕瞭“等待”的價值。從外賣的即時送達,到信息流的持續更新,這種對即時滿足的渴望,正在改變我們感知事件發生和完成的心理框架。作者分析瞭“拖延癥”和“生産力焦慮”之間的復雜關係,指齣它們都是對失控時間的一種反應。當一切都可以被量化、被加速時,慢下來本身成瞭一種具有顛覆性的行為。 第四章:懷舊的商品化與“慢生活”的悖論 麵對時間的加速,市場提供瞭一種精妙的解藥——懷舊與慢生活。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手工製作”、“復古美學”和“數字排毒”等概念是如何被迅速商品化的。這種對“過去”的渴望,往往成為一種新的消費驅動力,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反思。我們購買的不是慢,而是慢的符號。通過對獨立咖啡館和手工藝品市場的考察,作者揭示瞭懷舊如何被編碼為一種新的精英身份標識。 第三部分:微觀權力與日常抵抗 第五章:排隊藝術與無聲的社會契約 在高度組織化的城市生活中,排隊是一種基礎的社會契約的體現。它不僅僅是關於公平,更是關於對既定秩序的默認與臣服。本書深入剖析瞭排隊行為中的權力動態:誰可以插隊?誰可以被原諒?插隊行為的社會成本是什麼?通過對不同場閤(如銀行、熱門景點、醫院急診室)排隊規則的對比,作者展示瞭法律條文之外,潛藏在這些日常互動中的不成文的社會規範和懲罰機製。 第六章:微小的不順從:城市的“噪音”與能見度 社會結構並非總是通過大規模的抗議來展現其裂痕,更多時候,抵抗是滲透在日常瑣事中的“噪音”。這些噪音包括:對規定停車位的惡意占用、故意在非吸煙區吸煙、或者在封閉電梯中故意播放不閤時宜的音樂。本書將這些看似無意義的“小動作”視為一種低強度的、去中心化的抵抗形式。它們挑戰著城市管理者設定的標準化生活節奏,提醒著人們,即便是最受控製的環境中,個體的能動性也從未完全消失。 結論:在噪音中尋找意義 《都市脈動:現代社會的微觀敘事》總結道,現代社會的真實麵貌,並不在於其宏偉的建築或先進的技術,而在於那些在日常瑣碎中被不斷協商、爭奪和重塑的微小互動。理解現代性,必須放下宏大的理論框架,轉而關注那些在擁擠的地鐵裏,在算法推薦的裂縫中,在漫長的排隊隊伍裏,普通人如何努力維持自己的完整性、尋找意義和重新定義他們的空間。本書邀請讀者成為一個更專注的觀察者,發現我們腳下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生動得多。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作者前言 iii
推薦序 xi

第1部分 個人與社會 1

1.社會學與日常生活 2
社會學與個人 5
社會學的洞察 7
社會學的想像 8
塗爾乾(Emile Durkheim):自殺的社會學分析 9
結論 16
你的作業 16
本章重點 17
名詞解釋 17

2.社會學的觀察與思考 18
個人如何建構社會 19
他人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 23
社會心理學傢Stanley Milgram:普通人和殘酷的行動 24
社會結構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26
.地位和角色 26
.團體 28
.組織 30
.社會製度 31
食品營養傢Marion Nestle:食物的經濟學和政治學 33
.文化 35
微觀-巨觀連結:傢庭隱私和兒童福利 36
.全球脈絡下的社會結構 39
視覺議題:曆史悠遠的棒球賽 40
關於社會秩序的三種觀點 45
.結構功能論的觀點 46
.衝突論的觀點 47
.符號互動論的觀點 48
結論 49
你的作業 50
本章重點 51
名詞解釋 51
網路資源 53

第2部分 自我與社會的建構 55

3.建構實在:知識的社會建構 56
理解實在的社會建構 57
鋪設基礎:實在的根基 59
.文化與語言 59
微觀-巨觀連結:戰爭的語言 62
.自我應驗預言 64
.信念與不能修正的命題 66
建造隔閡:衝突、權力與社會製度 68
.實在的經濟 69
.實在的政治 71
.媒體即為訊息來源 72
微觀-巨觀連結:新聞的缺漏 74
.道德企業傢 76
掌握社會學研究的貢獻 77
? 視覺議題:個人告示牌 78
.社會研究的經驗本質 85
.質性與量化研究 86
.理論、變因與假設 87
.研究的模式 88
.社會研究的信度 93
社會學傢Laud Humphreys:茶樓貿易 97
結論 98
你的作業 98
本章重點 99
名詞解釋 100
網路資源 102

4.建構社會秩序:文化與曆史 104
文化的層次 106
.物質和非物質文化 107
微觀-巨觀連結:椅子 108
.全球文化 109
.次文化 111
.曆史:日常生活的「檔案」 113
文化期望與社會秩序 114
微觀-巨觀連結:你現在聽得見我嗎? 116
.社會製度與文化規範 118
微觀-巨觀連結:「對的」情緒 119
.規範與製裁 122
.內團體和族群中心主義 122
文化差異與日常生活經驗 124
.健康與疾病 125
.性彆 127
視覺議題:荷蘭的葬禮儀式 128
結論 137
你的作業 138
本章重點 139
名詞解釋 139
網路資源 140

5.建立認同:社會化 142
社會結構與人的形成 143
社會化:成為我們現在的樣子 145
.獲緻自我 145
.再社會化 151
社會學傢Spencer Cahill:禮儀師專業的社會化 152
.文化脈絡中的自我 154
社會化與階層化:在不平等中成長 155
.社會階級 155
社會學傢Annette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 158
.種族與族群 159
.性彆 161
微觀-巨觀連結:女孩與男孩的玩具 164
製度與社會化 166
.教育 166
視覺議題:成為水手 168
.宗教 173
.大眾媒體 176
結論 178
你的作業 178
本章重點 179
名詞解釋 180
網路資源 181

6.構築認同:自我的展演 182
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183
.社會群體中的成員 183
.外錶 184
微觀-巨觀連結:肥胖 185
.語言與非語言的錶達 189
印象管理 189
視覺議題:看起來很酷 190
.創造印象 198
.戲劇理論:社會舞颱上的戲子 202
社會學傢Peter Ubel:醫生與護士的電梯談話 203
.社會對印象管理的影響 205
社會學傢Elijah Anderson:街頭爭霸 206
.集體印象管理 209
錯誤的印象管理:錯誤的身分 211
.尷尬 211
.修復損害的身分 213
.汙名 215
結論 218
你的作業 219
本章重點 220
名詞解釋 220
網路資源 221

7.社會關係的建構:傢庭與親密關係 222
與他人相處 223
社會多元性和親密的選擇 225
.選擇親密關係的宗教背景 226
.選擇親密關係的種族與民族 227
.選擇親密關係的社會階層 228
傢庭生活 229
.傢庭生活的曆史趨勢 229
.傢庭與親密關係的文化 233
視覺議題:友善傢庭 236
傢庭及社會的結構 244
.其他製度如何影響傢庭 244
微觀-巨觀連結:雙薪傢庭 248
.社會多樣性如何影響傢庭 249
社會學傢Mary Pattillo-McCoy:中産階級黑人傢庭的特權與危險 251
傢庭睏境 252
.離婚 252
.傢庭暴力 259
結論 263
你的作業 264
本章重點 265
名詞解釋 266
網路資源 266

8.建構差異:社會偏差 268
偏差的定義 270
.絕對論對偏差的定義 271
.相對主義對偏差的定義 273
.偏差的元素 277
視覺議題:遊民的文化 278
微觀-巨觀連結:性侵害與神父 283
對偏差行為的解釋 285
.製止偏差 285
.貼上偏差的標簽 286
社會學傢Nancy Herman:迴到瘋狂之前 289
連結權力、變異與社會控製 290
.偏差犯罪化 291
.治療偏差 300
微觀-巨觀連結:藥劑學的個人特質 303
結論 306
你的作業 307
本章重點 308
名詞解釋 309
網路資源 309
第3部分 社會結構、製度與日常生活 311

9.社會結構:組織、社會製度與全球化 312
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 313
社會睏境:個人旨趣與結構需求 316
.公有地的悲劇 316
.搭便車問題 317
.如何解決社會睏境 318
組織結構 319
.科層組織:按章行事 320
社會學傢George Ritzer:社會的麥當勞化 321
.組織的階層構造 323
.組織實在性的建構 327
組織與製度 328
.製度內的組織網路 328
微觀-巨觀連結:美國醫療體係 329
.朝嚮同質性的製度壓力 330
全球化與社會製度 331
.傳播媒體 332
.經濟 334
視覺議題:蕃茄的曆程 336
.教育 344
.宗教 345
結論 347
你的作業 348
本章重點 349
名詞解釋 349
網路資源 350

10.社會階層化:社會階級與不平等 352
階層體係 353
.奴隸製 354
微觀-巨觀連結:人口販賣 354
.種姓製度 355
.貴族製度 356
.社會階級體係 357
視覺議題:社會階級的形象 360
階層化的社會學觀點 368
.結構功能論對於階層化的觀點 368
.從衝突論來看階層化 370
美國的階級不平等 374
.美國社會是如何進行階層化的? 375
作傢Mike Rose:在工作中的心理狀態 379
.「貧窮」在美國所代錶的意義 383
.為何貧窮仍舊存在 388
全球性發展與不平等 395
.全球性經濟鴻溝 395
微觀-巨觀連結:全球的醫療差距 396
.全球階層化的擴張 398
.全球金融組織 399
.跨國公司 400
結論 403
你的作業 404
本章重點 405
名詞解釋 406
網路資源 407

11.不平等的結構:種族和族群 410
種族和族群:不隻是單純的生物學問題 412
微觀-巨觀連結:政治和多重認同 415
壓迫和不平等的曆史 416
.美國原住民 417
視覺議題:「文明化中」的印第安人 418
.拉丁裔美人 424
.非裔美人 424
.亞裔美人 426
種族與民族關係 427
.個人性種族歧視 427
Joe Feagin和Eileen O’Brien:白人之於種族 436
.種族主義的文化意識形態 437
微觀-巨觀連結:種族優勢和佔優勢的黑人運動員 440
.製度性的種族主義:係統固有的不公平 443
種族主義的全球觀點 456
結論 458
你的作業 458
本章重點 459
名詞解釋 459
網路資源 461

12.不平等的結構:性與性彆 462
個人層次的性彆歧視 463
.性彆歧視與社會互動 464
社會學傢Laura Miller:軍中的性彆、權力與騷擾 467
.對女性施暴 468
性彆歧視的意識形態:生物決定說 474
製度與性彆不平等 477
微觀-巨觀連結:女性、男性與醫療 477
.媒體上的性彆不平等 479
.法律上的性彆不平等 481
.傢庭中的性彆不平等 482
.教育中的性彆不平等 487
.經濟中的性彆不平等 488
全球對女性的貶抑 494
結論 497
你的作業 498
本章重點 499
名詞解釋 500
網路資源 500

13.全球人口動力學:人口學的趨勢 502
齣生世代所帶來的影響 505
.嬰兒潮 507
.X世代 508
.韆禧年世代 509
人口動力學 511
.人口成長 512
.年齡結構 520
.地理分布 522
美國人口趨勢所帶來的衝擊 526
.移民與改變中的美國麵貌 526
視覺議題:移民之國 528
微觀-巨觀連結:特殊的移民政治 537
.美國的人口高齡化 539
結論 542
你的作業 543
本章重點 545
名詞解釋 545
網路資源 546

14.社會變遷的架構:重構社會 548
社會變遷 550
微觀-巨觀連結:父母對童年體育活動所施予的壓力 553
.社會變遷的速度 554
.社會變遷的肇因 555
社會運動 559
.社會運動的類型 560
.社會運動的元素 562
社會學傢Robert Bullard與Beverly Wright:環境正義運動 565
重返社會學的想像 573
視覺議題:煤礦工的鬥爭 574
結論 582
你的作業 583
本章重點 584
名詞解釋 584
網路資源 585
參考文獻 587
索引 641

圖書序言

  身為一名社會學教師,麵臨到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試著讓我的學生發現他自己和課程教材中的關聯,領會個人與社會的連結。社會真正的價值在於,它是唯一有能力去揭示我們生命中,那些私人元素(個人特徵、經驗、行為和思想)和個人所屬之文化、團體、組織和社會製度之間的雙嚮連結。本書「日常生活」的取嚮取用瞭「真實世界」的例子,以及一些個人觀察,來作為理解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媒介。

  我的目標是,幫助你批判性的檢視自己生命中普通不起眼的地方。唯有當你停下腳步,並且檢視那些你個人經驗中,覺得理所當然的部分,你纔可以看齣,這當中有一股隱藏的,有時候甚至辨識不齣的,可預測的係統性法則。在此同時,你也將看到,社會的結構大於所有經驗和個人心理的總和。

  我的信念是,知性思考的旅程,應該要不斷刺激想法並享受於其中。閱讀教科書不一定就是枯燥、糟糕的。我給自己的任務是,提供我學生一個有挑戰性的導引,但同時教室是充滿舒適氣氛的。在這本書中,我做的是一樣的事。如果你的老師採用這本教科書,絕不是因為可以更輕鬆的教學,而是因為他或她希望學生可以明白,即便是小到不行的個人日常生活經驗,也可以和這個我們稱為社會之物發生關聯。我希望你可以領會到這個重要的訊息,並且我希望你享受這本書,就如我對寫作時的享受。

推薦序

  「社會學」是社會科學中重要的學科,但其範圍極廣,復雜度極高,各傢論點更是莫衷一是。因此,學生往往敬而遠之,而從事社會學教學的教授們,亦苦於難以尋到一本閤適的入門教材,可結閤學生之生活經驗以啓發其學習的興趣。本書原作者David M. Newman教授,在撰寫本書 “Sociology: 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 之前,想必也應遇到上述的睏難,因而從學生較熟悉的各式各樣生活內涵齣發,以日常的生活對應學理上的解釋。從教學角度來看,一方麵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閤,另外又尋求驗證社會學於日常生活與環境的適切性;從研究角度來看,David M. Newman教授多處使用現今經常齣現之時事做引,做齣閤乎學理的解釋,就相關理論的應用性與延伸性上,深化瞭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價值。

  本書的中譯本依據原著之第六版編譯,但原著至2010年暑假已再齣版第八版,可見其深受社會學界之歡迎。這一點可從作者自序企圖編寫一本「真實的教科書」之齣發點來看,他認為大學教科書因為適用對象的關係,常被一般的舊書迴收商視為拒絕往來戶,但他認為社會學盡管帶有濃厚的學術意涵,卻也不能囿於象牙塔內而自外於日常的生活世界。因此,David M. Newman教授期望編寫一本能真實地反映生活事實的社會學教科書,作為本書的定調,讀者當可從此特點,感受本書之實用性與解釋性。盡管本書通篇是以美國社會所發生的各種社會現象作為撰寫的依據,美國的生活或文化模式或許無法全然與颱灣相同,但在資訊無國界的全球化影響下,西方世界的生活模式對我們已不再陌生。就學理解釋而言,讀者不妨就書中所舉之生活現象,檢視其指涉之社會學理意涵並與之對話,相信必能跳脫文化之隔閡而有所獲。

  就學術價值而言,本書作者相當程度呼應瞭C. W. Mills所提齣的《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對社會學研究的期待,作者自己也承認「社會學的想像」是縱貫本書的主題,它不是很難掌握的抽象概念:許多我們無法掌控的外在事物,有時會以不甚明顯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史會與社會的曆史息息相關。但你如何能夠理解整體社會與曆史的事件對你的生活産生影響?一種方法是迴想你齣生的時候所發生的事情;到圖書館,找尋你齣生當天的一份報紙與一本通俗性的雜誌,當時究竟發生哪些重要事件?主要的社會與政治議題為何?經濟情勢如何?穿著、電影、音樂各方麵的流行趨勢如何?問問你的父母或其他長輩,他們是如何迴應這些事件與情勢。你認為他們的迴應如何影響養育你的方式以及傢庭的價值觀?這些曆史性的情事對你是否仍持續産生影響?諸如此類的章節鋪陳,在本書中不勝枚舉,讀者可就此架構齣一個深具曆史與生活意義的社會學想像。

  本書的另一項特色,即是在每章末瞭均有閤適之作業討論、明確之重點提示與整理、钜細靡遺之名詞解釋摘錄、專屬之讀者互動學習網站,以及相關延伸閱讀之文獻建議,就教學者或初入社會學領域學習者而言,均顧及到其不同之需求,在此相同類彆之教科書中獨樹一格。由此看來,不難得知為何其原著已發行第八版,就社會學教科書而言,誠屬不易。完成本書翻譯工作之謝昇佑與魏龍達兩位老師,為颱灣大學城鄉所與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之高材生,負責校閱工作之陳榮政老師,亦先後於暨南國際大學與倫敦大學以社會學理論完成其學位。相信在這三位對社會學學有專精的年輕學者努力下,這本中譯本的問世,在社會學研究與教學上,特有重要貢獻。本人基於編纂社會學入門教材確有其難度,並樂見本書之中譯本發行以饗颱灣之讀者,故為之序。

  陳伯璋

  國傢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篇章的劃分方式。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按理論流派或者研究對象來劃分,而是選取瞭一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然後將它們作為切入點,深入剖析。比如,其中有一個章節似乎在探討“排隊”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為,但作者卻能從這個行為中挖掘齣關於社會秩序、公平感、集體心理的深刻洞見。這種“見微知著”的敘事方式,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打破瞭我對社會學“高高在上”的刻闆印象,讓我覺得社會學原來就蘊藏在我們身邊的一點一滴之中。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娓娓道來他觀察到的社會萬象,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將一個簡單的“排隊”現象,延伸到如此廣闊的社會學議題上的,這無疑是對我現有認知的一次有力挑戰。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它最鮮明的特色之一。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又字字珠璣,沒有絲毫賣弄學問的痕跡。他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將抽象的社會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讀完一個段落,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哦,原來是這樣!”恍然大悟。這種“化繁為簡”的功力,實在令人佩服。不像有些學術著作,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晦澀的字典,這本書更像是在品一杯醇厚的陳釀,每一口都有其獨特的滋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耐心和細緻。他不會急於給齣結論,而是循循善誘,引導讀者一步一步地思考,最終自己得齣答案。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自己在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這是一種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

评分

我一直覺得,社會學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為什麼社會會變成這樣?為什麼人們會做齣這樣的選擇?而這本書,恰恰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想,而是通過一係列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分析,讓你自己去發現背後的邏輯。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似乎在討論“網絡社交”的某種現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網絡社交的虛假或淺薄,而是深入分析瞭在這種新型社交模式下,人們的需求如何被滿足,又如何産生新的睏境。這種不帶偏見的視角,以及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所處的社會環境,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主色調是溫和的米白色,配以深邃的藏藍色文字,整體散發齣一種沉靜而引人思考的質感。封麵上“常民風格的社會學”這幾個字,筆力雄渾,仿佛帶著一股曆經歲月沉澱的厚重感,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與期待。它不像那些嘩眾取寵的標題黨,而是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探索社會學的另一種可能。我特彆喜歡這個封麵,它傳遞的信息非常明確:這本書不是枯燥理論的堆砌,也不是艱深術語的羅列,而是一種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觸手可及的社會學視角。這種風格的封麵,在如今充斥著花哨設計的圖書市場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古樸之門,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推開它,一探究竟。我仿佛已經能聞到紙張特有的清香,以及字裏行間蘊含的智慧之光。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迴到常識”的力量。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觀點紛雜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迷失方嚮,被各種新奇的概念和理論所裹挾。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將我們拉迴到最根本的觀察和思考。它提醒我們,最深刻的社會洞察,往往就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作者並沒有去創造什麼全新的理論體係,而是將已有的社會學智慧,用一種更加貼近“常民”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種“常民風格”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更體現在其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上。它鼓勵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周遭的世界有瞭一種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認識,這種感覺非常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