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六十年代香港故事的《歲月神偷》剛在柏林影展奪奬,除瞭宣揚香港價值外,電影也令上環永利街,以及政府的上環士丹頓街 / 永利街重建項目受注目。香港六、七十年代的舊建築正逐漸消失,很多獨特、美麗、古雅的舊建築現隻能在曆史圖片看到。
《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以文字圖片,訴說砵甸乍街以西的故事。這裏沒有宏偉的建築、著名的古蹟,卻訴著說香港人的故事。本書前半部分選取瞭皇傢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於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八年間的攝影調查相片,這些照片令人驚異於歲月的流逝,短短三、四十年間,相中景物幾乎已蕩然無存。本書後半部分的九個章節,分彆訴說居民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下,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當中有地區發展、城市規劃、華商的冒起、娼妓的故事、風俗與神祇的關聯、東華醫院及香港大學創辦的前因後果,還有一八九四年瘟疫爆發突顯的華人社區的睏境。這些是民生大事,也是關乎社會長遠發展的命脈,香港點滴,此書一一盡錄。
本書共有三百多幅珍貴的中上環曆史圖片,捕捉流逝瞭的歲月,重現街角人情。這消逝瞭的種種──有些是理所當然, 有些則不無遺憾。
皇傢亞洲學會香港分會:
1847 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皇傢亞洲學會中國分會在香港成立。其後於 1859 年停止活動,直到 1959 年纔以皇傢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名義重現,相隔整整一世紀。
學會宗旨是通過講座、本地和海外參觀訪問、照片展覽、非經常刊物以及年刊,促進各界對東亞,特彆是香港曆史文化的興趣。分會會員現時超過七百五十名,當中不乏學者專傢,但以普通人士為主,他們皆對自己居住城市的曆史文化深感興趣。
作者簡介
高添強
研究香港史及香港曆史照片專傢,前皇傢亞洲學會香港分會乾事(1998-2004),著有《香港今昔》(1994, 2005) 及《歸程熹願》(2007)等。
石翠華(Dr. Veronica Pearson)
社會科學傢,著作多涉及香港及中國內地的衛生和社會政策。2004年退休前,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教授,在校內任教長達二十三年。曆任香港精神分裂研究學會主席(2005-2008)、廣州社會福利協會副會長、中國精神殘疾康復研究會顧問(1998-2004)、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乾預中心顧問(2002- )。石翠華博士除撰寫眾多文章外,還著有:Women in Hong Kong (1995),以及Mental Health Care in China: States Policies,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1995).
《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我仿佛已經站在瞭那片街區,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聽著周圍此起彼伏的市井聲音,嗅著空氣中混雜著食物香氣和淡淡塵土的氣息。我猜測,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旅行指南,而是通過對這個特定區域的細緻觀察和深入描寫,來展現香港這座城市深層的人文肌理。它可能會刻畫齣那些在砵甸乍街以西經營瞭數十年的老字號,那些見證瞭城市變遷的店傢;它也可能捕捉到那些在街頭巷尾辛勤勞作的小人物,他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們與周圍環境和人之間的微妙聯係。這本書,更像是作者懷揣著一顆赤誠之心,去聆聽、去記錄、去感悟,並將那些流淌在街區深處的人情味,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給讀者,讓那些遠離塵囂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這份源自香港街角的溫情與力量。
评分《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這個書名,像一位溫婉的老友,輕聲在我耳邊呢喃。它沒有那種轟轟烈烈的宣告,也沒有劍走偏鋒的噱頭,而是用一種平和、內斂的方式,吸引著我的目光。我揣測,這或許是一本關於“慢生活”的讀物,它將目光投嚮那些被現代都市節奏所忽視的角落,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溫情。我能想象,書裏描繪的街景,不會是高樓林立的摩天大廈,而是充滿曆史印記的唐樓,是掛滿晾曬衣物的陽颱,是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頭小攤。而“人情”,更是這個書名的靈魂所在。它暗示著,故事的核心不是冰冷的建築,而是居住在這些建築裏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互助互愛,以及那些在歲月沉澱下愈發醇厚的情感。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香港一個更為真實、更為有人情味的麵貌,一個並非隻有光鮮亮麗,而是充滿瞭溫暖和故事的香港。
评分從書封那一瞥,我腦海中就勾勒齣瞭一條蜿蜒的街巷,空氣中彌漫著市井的喧囂與故事的氣息。雖然我尚未翻開這《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的扉頁,但僅僅是書名,便足以引發我無窮的遐想。它像是一張藏寶圖的序言,預示著在砵甸乍街西側的那片土地上,隱藏著無數值得探索的人情冷暖。我仿佛能聽到老舊的電車叮當作響,聞到茶餐廳裏飄齣的絲襪奶茶香,感受到街坊鄰裏之間熟稔的問候。這本書,我想一定不會僅僅是地理的指引,更是一次深入香港靈魂的旅行。它可能描繪的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堅守的傳統手藝人,是那些在狹窄空間裏經營著溫馨小店的傢庭,是那些臉上刻滿歲月痕跡卻依然笑意盈盈的老者。我期待著,它能用細膩的筆觸,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都市霓虹燈後的真實生活,那些或許在高速發展的背後逐漸被遺忘的溫情瞬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地點的故事,更是一麯關於人的贊歌,一首關於記憶的詠嘆。
评分當我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時,一股莫名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我並非香港的本地居民,但卻對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個書名,巧妙地將一個具體的地名與“人情”這個抽象卻又充滿溫度的概念結閤在一起,讓我不禁好奇,在這條地理界限之外,究竟藏匿著怎樣一番人間煙火?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港片中那些經典的街景,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巷弄,那些在鏡頭下閃爍著人情味的麵孔。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敘事性的方式,通過一係列的人物速寫、場景描摹,來展現砵甸乍街以西這片區域的生活畫捲。它可能不會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會在平淡的敘述中,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想象著,書裏或許有關於老牌涼茶鋪老闆的故事,關於每天準時推著報紙箱穿梭於街頭的報販,關於在露天茶座上談笑風生的老街坊。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精心準備的下午茶,等待著我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滋味。
评分當我的指尖滑過《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的書脊,腦海中瞬間湧起一股對未知探索的渴望。這個書名,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它將一個具體的地理坐標與一種抽象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充滿想象空間的引子。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是一部以香港砵甸乍街以西為背景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它將帶領讀者深入探訪這片街區,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動人故事。或許,它會聚焦於那些堅守傳統的老行業,那些默默無聞卻承載著城市記憶的手藝人;或許,它會描繪那些在快節奏生活中堅持慢下來的小店老闆,他們用熱情和堅持為街區注入溫暖;又或許,它會記錄下街坊鄰裏之間那些簡單卻珍貴的互動,那些在陌生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和關懷。這本書,仿佛一封封寫滿真摯情感的信件,靜靜地躺在那裏,等待著被翻開,被閱讀,被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