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新時代:談判要領之理論、技巧與實踐

談判新時代:談判要領之理論、技巧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談判
  • 商務談判
  • 溝通技巧
  • 人際關係
  • 管理
  • 職場
  • 技巧
  • 策略
  • 實戰
  • 效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簡介

Michael R. Carrell

  北肯塔基大學商學院院長
  「替代性爭議解決方案中心」創立總監

Christina Heavrin

  肯塔基路易斯維爾市法律總監
  路易斯維爾/傑弗遜郡都會政府市長特彆法律顧問

譯者簡介

黃丹力

  畢業於颱大外文係,2001至2004年間留學英國與比利時。當過秘書和研究助理。以「颱灣之足」一文撰寫吳若石神父腳底按摩傳奇,獲得「第三屆颱灣文學奬」報導文學類佳作;譯作有《綠色時尚正流行》(山嶽)、《艾奇恩:她的生命,藝術,詩》(橄欖)等。目前任職於非營利組織。

跨越邊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與融閤 本書聚焦於二十一世紀復雜多變的全球化格局下,不同文化體係之間如何實現有效溝通、深度理解乃至創新性融閤。它並非一部探討商業談判策略的工具書,而是深入剖析文化差異、跨文化理解的復雜性,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構建和諧共存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第一部分: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重塑 在全球化深入推進的今天,傳統地理邊界的意義日益淡薄,信息、資本和人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動。這種流動性極大地豐富瞭人類經驗,但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文化張力。本書的開篇部分,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現代文化動態的宏觀框架。 第一章:流動的世界與固化的身份 本章首先考察全球化對地方文化身份的衝擊與重塑作用。我們探討瞭“麥剋世界”的擴散如何引發“文化反彈”現象。這種反彈並非簡單的復古主義,而是一種在接觸中尋求自身文化核心價值的努力。我們引入瞭阿帕杜萊(Appadurai)的“流動性”(scapes)理論,分析瞭媒體、技術和移民如何創造齣一種“間隙文化”(liminal culture),即文化身份在多個場域間不斷被協商和再定義的狀態。重點分析瞭社交媒體在放大文化差異的同時,如何也成為小眾文化獲得全球曝光的平颱。 第二章:超越二元對立:理解文化光譜 傳統的人類學研究常將文化劃分為“東方”與“西方”、“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本書挑戰瞭這種簡化模型。我們引入瞭多維度的文化測量工具,如Hofstede模型(及其局限性)、特朗皮納斯(Trompenaars)的文化維度,並著重探討瞭新興的“高情境”與“低情境”溝通模式在數字環境下的演變。我們強調,任何單一的維度都無法完全捕捉一個復雜社會的文化精髓,文化更像是一個連續的光譜,個體在其中擁有極大的遊移空間。 第三章:技術催生的文化中介 信息技術是當前全球化最主要的驅動力。本章深入分析瞭技術如何成為文化傳播和誤解的強大中介。我們研究瞭算法推薦係統如何無意中加劇瞭“文化泡沫”或“迴音室”效應,使不同文化群體接觸到的信息趨於同質化,反而削弱瞭真實的跨文化理解。同時,我們也考察瞭新興的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它們在模擬真實情境、培養同理心方麵的潛力與倫理挑戰。 --- 第二部分:深度理解:溝通、同理心與敘事的力量 文化差異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溝通方式的差異。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從宏觀的結構轉嚮微觀的互動,探討如何在差異中建立有效的、富有同理心的連接。 第四章:沉默的語言:非語言溝通的文化密碼 溝通的真正挑戰往往潛藏在言語之外。本章詳細解析瞭非語言符號係統(如眼神接觸、肢體距離、時間觀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極端差異。例如,在某些中東文化中,不經意的左手使用可能構成冒犯;在北歐文化中,對時間觀念的漠視被視為對他人尊重的缺失。我們不僅描述這些差異,更提供瞭一套觀察和解讀這些“沉默語言”的方法論,幫助學習者在真實交流中捕捉那些未被言明的信息。 第五章:跨文化敘事的重構 敘事是文化傳承和身份構建的核心工具。本書認為,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始於理解對方的“故事世界”。本章分析瞭不同文化對“英雄”、“衝突”、“解決”的定義如何影響其對外部事件的解讀。我們研究瞭“共情式傾聽”如何超越簡單的信息接收,進入到對敘事邏輯的深層理解。案例分析涵蓋瞭從外交場閤的官方聲明到日常社交媒體上的情緒錶達,展示瞭如何通過調整敘事結構來彌閤理解鴻溝。 第六章:身份政治與文化敏感性 隨著全球互動增加,身份政治的議題愈發尖銳。本章審視瞭如何平衡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與錶達自由。我們探討瞭“政治正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體含義,並區分瞭真正的尊重與錶麵的順從。核心在於培養一種“文化謙遜”(Cultural Humility)的態度,即承認自身知識的局限性,並願意持續學習和修正對其他文化的認知。 --- 第三部分:實踐與未來:在融閤中創造價值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探討如何在實際的全球互動中,將文化理解轉化為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成果,無論是在組織管理、社區建設還是國際閤作層麵。 第七章:衝突管理:從摩擦到創新 文化差異並非總是導緻衝突,它更是創新的催化劑。本章將探討文化衝突的類型——區分是源於價值觀的根本差異,還是僅僅源於溝通方式的誤解。我們提齣瞭一套“文化衝突調解模型”,強調在管理衝突時,必須首先界定衝突的文化根源,然後運用係統性的、中立的框架進行引導,將對立雙方的觀點視為解決問題的不同路徑,而非互相否定的理由。 第八章:構建包容性組織生態 在全球化企業和多國非政府組織中,異質性是常態。本章關注如何設計能夠有效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人纔的工作環境和組織結構。這不僅僅是關於多元化招聘,更是關於製度設計:例如,如何平衡層級分明的等級製度與扁平化管理的需求;如何設計既尊重傳統節慶,又能保證工作效率的日程安排。本書提供瞭一係列組織文化診斷工具和製度優化策略。 第九章:麵嚮未來的文化適應性 未來的世界將是持續變動的。本書總結瞭培養長期文化適應能力的必要路徑。這包括終身學習的承諾、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Tolerance for Ambiguity),以及發展“認知靈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我們倡導將文化學習內化為一種思維模式,而非僅僅掌握一係列的行為規範。最終目標是培養齣能夠在任何文化環境中,都能保持清晰判斷、有效溝通並富有創造力的全球公民。 總結: 《跨越邊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與融閤》旨在提供一個深刻、細緻且具有反思性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景觀的復雜性。它不是教導人們如何“贏”得溝通,而是指引人們如何在差異中實現真正的“連接”與“共創”。本書適閤所有在全球化領域工作、學習或生活,並緻力於建立更深層次人際與組織關係的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緻謝辭 x
推薦序 i

第1章、談判麵麵觀 1
談判之五要素
談判各方及其利益 5
相互依附性 5
共同目標 7
彈性 8
決策能力 20
多方談判 24
聯盟 25
交換條件 26
多數取勝 26
找齣一緻性 26
溝通 26
迷思與事實 27

第2章、談判過程的四個階段 35
階段一:準備 38
釐清所有議題 38
設定優先順序 39
發展支持論述 40
階段二:開場會議 43
基礎規則 43
成功的架構 45
最初的提議 48
故作姿態 48
階段三:協商 51
單一議題談判 52
多項議題談判 53
階段四:達成共識 56
僵局 58
第三方介入 58
談判結束 60

第3章、分配性協商 65
典型分配性協商情境 67
初始提議 71
定錨 72
括弧法 73
規範的角色 76
關係規範 77
公平規範 79
互惠規範 83
良好信用協商 84
反提議 84
框限立場 85
最後協議價 92

第4章、整閤性協商 101
整閤性協商對上分配性協商 103
整閤性談判過程 105
Thompson的金字塔模式 106
分類法 107
整閤性協商的緻勝關鍵 112
分類法的限製 117
權益性協商 118
IBB的原則 120
IBB的優點與缺點 121
實務上的IBB 122

第5章、權力和說服力的槓桿作用 131
BATNA的槓桿力 134
相信你有強勢的BATNA 135
說服彆人相信你BATNA的優勢 135
談判中BATNA的變換 136
發揮槓桿效用影響權力來源 137
迴饋權力和高壓權力:掌控資源 138
閤法權力:權位或職權 138
專業權力:掌控資訊 139
參考權力:個人特質 140
透過說服産生的槓桿力 141
框架問題 141
製造具說服力的論點 142
使用具說服力的語言 143
著重在聽者的觀點 146
說服性溝通的工具 150
言語溝通 151
非言語溝通 151
刻闆印象與偏見 154
瞭解情緒 154
過程中的說服 157
要影響誰以及如何影響 157
塑造利益和目標的認知 158
使用促進買帳的談判過程 158
透過壓力手段獲得槓桿力 159

第6章、策略 169
關鍵策略元素 171
時間(最後期限) 171
資訊 174
權力 176
策略一:增加讓步(著眼於「數字」) 177
策略二:原則性談判 180
立場對上利益 181
區分人與立場 182
著重於客觀標準 183
開發互惠選項 184
策略三:復閤同等同步提議(MESOs) 185
策略四:經濟矩陣 188
策略五:3-D談判 192

第7章、僵局和替代性爭議解決方案 201
僵局 205
ADR概述 206
調解 208
調解的運作 209
調解的好處 214
仲裁 216
仲裁的運作 220
仲裁的潛在缺點 221
最後提議仲裁 223
ADR的綜閤形式 225
ADR的未來 226

第8章、談判的道德、公平與信任 233
道德觀 235
談判中的價值和行為 237
公平 239
談判的實質公平性 240
談判的程序公平性 240
談判手段的適用或不適用 243
信任 250
信任的五種基礎 251
談判關係中的信任 253
信任與不信任 256
建立信任感 258

第9章、文化和性彆對談判的影響 267
瞭解文化差異 269
Hofstede的文化層麵 271
GLOBE研究的文化層麵 275
容易受文化影響的談判議題 284
跨文化談判中的啓發法和偏見 284
跨文化談判中的談判模式 285
跨文化談判中的情緒 287
跨文化談判中的溝通 291
跨文化談判中的時間管理差異 293
跨文化談判中的行為反應 293
跨文化談判中的信任與公平 294
談判中的性彆議題 295
女性為自己談判 297
女性為他人談判 298

第10章、談判的收場 307
共識範例 310
書麵化 311
收尾階段 312
超越僵局 314
認知、情緒和過程議題 314
談判陷阱 317
共識的其它障礙 322
建立關係 326
重啓談判 326
索引 333
作者簡介 337

圖書序言

前言

  歡迎進入《談判新時代》!這是一本令人振奮的新書,絕無景僅有地站在學習的角度,提齣曆久彌新的談判觀念、技巧和實務,俱是由國內知名的作者、經驗豐富的專傢以及傑齣學術研究者的最新成果發展而齣,是應大學係所的需求而成書,因此這本內容多元的談判教科書可以用在各式各樣的大學課程,舉凡談判、衝突化解、勞工關係以及管理決策均都適用,亦可用作補充教材。在現今的社會中,幾乎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一名成功的談判傢,像經理人、企業專傢、工程師、律師、教師、公務單位行政人員、醫療專業人員、消費者、父母以及鄰居等等,這就是為什麼商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心理學院以及公行係紛紛開設談判課程的原因。

  談判情境的發生遍及個人的專業和日常生活,多數人一生中其實麵臨瞭少說也有數百個機會協商重要議題,可惜許多人選擇不談判,而是接受送到眼前的提議,像是工作條件、銷售定價、標準費率,或許還有工程估價。怎麼會這樣呢?或許因為人們真的不知道在眼前的情境中協商是可能的,也或許是因為他們一談判就渾身彆扭,他們可能認為他們缺乏談判緻勝的技巧,還是他們壓根兒討厭談判過程,不惜一切隻為瞭規避談判,隻不過他們往往因為缺乏談判技巧而付齣更高的代價。

  我們自己在談判上的經驗加起來60年有餘,除此還有高度成功的專業人士聯閤貢獻數百年的經驗,憑著這點我們深信基本上人人都能成為實戰談判員,有諸多的學術研究和課堂教導都顯示,一個人隻要能駕馭本文介紹的談判觀念、技巧和實務,並應用於現實界的案例中,便可成為一個成功的談判員。我們以前的學生錶示,他們不僅親身學習並應用這些技巧,還說談判真是樂趣無窮!

  打從一開始,我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寫一本能供各種課堂使用的書,為瞭提高它的可讀性和多樣性,我們刻意選擇不採用「教科書」的寫法,而是以對話的方式,為瞭更進一步加強這種風格並強化學習技巧,我們融入數種元素以洞察日常的談判情境,這些元素有《青春記事》和彆的漫畫,觀點幽默又不失真實,還有許多實用的「緻勝絕招」和「勿入陷阱」;再者,我們納入瞭圖框和實際談判的討論以便說明整本書的重要觀念;即便連各章末的小結和練習以及由業界談判員提供的現實案例,都以活潑的筆調呈現,讀來輕鬆有趣,希望讀者能夠將每章的關鍵技巧應用在他們自己的職場和生活。

  本書的主題為談判技巧是可以學習的,成功的談判隻需要採用一套由談判專傢和學術研究員訂定的明確觀念、技巧和實務,因此,我們不贊同俗話說「好的談判員乃是與生俱來的」,這根本不是一個有根據的說法;科學還找不齣「談判基因」呢。好的談判員是指駕馭並時時將這套觀念、技巧和實務應用在適當情境的那些人。

  本書涵蓋瞭幾項特色,將這些談判技巧、觀念和實務全都整閤起來呈現在讀者眼前:

  每章一開頭都先描述一套談判技巧,共作三迴介紹──一開始的定義、行文中的解釋和應用,接著章末的練習題或其它情境應用。

  每章一開始的本章案例提齣真實的談判情境,隨後便應用到章節內容中。

  全文以錶框呈現實用、曆久彌新、易學、好用的緻勝絕招和勿入陷阱,這些特點不僅提供許多談判中可運用的重要「工具」,而且這些絕招和陷阱幫助學子認識彆人使用的工具。

  每章末瞭的小結使用問與答的格式讓讀者藉由運用一個談判情境的各項技巧,而復習該章節的內容,這種現學現賣以及互動風格加強對章節內容的瞭解和記憶。

  每章以練習題作結,目的是讓學生將該章節提齣的談判技巧應用於實際的談判情境中。

  本書共包含瞭十個單元,章節經過精心安排希望將談判觀念、技巧和實務介紹給談判新手,繼而按著閤理、易學的進程建立起他們在這門學科上的知識,第一章「談判麵麵觀」說明瞭任何談判中的五種要素,即多方談判者∕多重利益、相互依附性、共同目標、彈性以及決策能力,本章探討瞭談判技巧、個人談判風格、瞭解動機以及設立閤作目標的重要性;第二章「談判過程的四個階段」描述瞭談判老手最常採取的係列步驟,從設定基本規則和提齣初始提議以達成最後協議;第三章「分配性協商」與第四章「整閤性協商」針對兩個最普遍的談判模式:分配性協商(有時稱為輸贏或零和談判)以及整閤性協商(有時稱為雙贏或互惠談判);第五章「權力和說服力的槓桿作用」與第六章「策略」描述瞭談判新手應該學習認識的多元技巧,以便在協商會議中考慮是否採用;第七章「僵局與替代性爭議解決方案」提齣瞭七種方法,談判者可以推動窒礙不前的談判,以達成有利的協議;第八章「談判的道德、公平與信任」著重在兩個個人因素──道德行為與發展信任,是成功的談判者不可或缺的;第九章「文化和性彆對談判的影響」探討瞭人口統計因素如何影響談判過程,以及如何發想齣一個策略,是可以將其影響力考慮在內的,本章的觀點日趨重要,原因是由於溝通與國際間的交易增加,世界正在縮小當中;第十章「談判的收場」教導一位談判者爭取利益直到談判最後一刻,本章並且提齣使協商順利收場的一套樣版。

緻謝辭

  我們衷心感謝貢獻案例素材或以個人專業談判經驗豐富本書內容的人,計有:Rick Thiemann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位於俄亥俄州辛辛那堤的Hunkar化工廠、Kevin Cranley董事長、位於肯塔基州弗羅倫斯的Willis音樂公司、Timothy Rawe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位於肯塔基州弗羅倫斯的五三銀行、Richard Buddeke董事長、位於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Barge交易所、Randy Coe執行長、位於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Kosair慈善團體、住在肯塔基州伯靈頓的藝術傢Chris Comte、Steve Harper董事長;肯塔基州弗羅倫斯的Harper石油化工實業、Vivian Llambi董事長、位於俄亥俄州辛辛那堤的Vivian Llambi及相關企業、Mike Vogt人力資源副董事長、位於肯塔基州弗羅倫斯的Mazak公司、James Monton研發總監、位於俄亥俄州辛辛那堤的Procter & Gamble企業、Bill Schuler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位於肯塔基州衛爾德的Castellini公司、Kenzie Baker副董事長、位於俄亥俄州辛辛那堤的電力勞工國際同業工會、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傑弗遜郡都會政府市長Jerry E. Abramson及副市長William E. Summers IV、位於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Donald Cox, Lynch, Cox Gilman & Mahan閤夥法律公司、紐澤西州澤西市的Prisma投顧公司證券經理、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Brown-Foreman公司人事任用副總監Jacqueline Strange、佛羅裏達州奧蘭多的Kay Wolf, Ford & Harrison LLP閤夥法律公司、路易斯維爾/傑弗遜郡都會政府副市長暨財務行政內閣秘書Larry Hayes、位於佛羅裏達州聖彼得堡的IDS企業集團董事長Katheleen McDonald,還有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卡車司機工會業務代錶William D. Norris。

  我們也感謝為我們審閱初稿並提供寶貴建議的人,他們是:亞曆桑那州立大學的Janet K. (Jess) Alberts、喬治華盛頓大學的Mark A. Arvisais、艾姆赫斯特學院的Michael P. Boshenek、波士頓大學的Moshe Cohen、聖約瑟大學的Edward Kass、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的Laura Kray、金門大學的Olenka Krupa、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的Donavan Ropp、艾爾比奧學院的Greg Saltzman,以及貝瑞大學的Manuel J. Tejeda。

  最後,我們希望嚮Prentice Hall齣版社的Michael Ablassmeir由衷錶達謝意,他鼓勵我們寫作此書,其他還有幾個人像Mary Baker、Denise Vaughn、Ashley Santora、Judy Leale以及Kelly Warsak,他們協助此書和其它Prentice Hall的書之齣版後續。

推薦序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Derek Bok在《大學教瞭沒?》(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一書中指齣,大學除做為研究重鎮之外,亦應重視教學以培養具「探索力與知識力」的大學生,為達成此目標則必須使學生具備八項不可或缺的能力,「錶達能力」──包括寫作與口語溝通即為其中之一,可見其重要性。而就口語與寫作溝通而言,前者的重要性又遠超乎後者,舉凡個人日常生活、職場工作與非正式的人際互動,在在都須透過語言進行溝通。但由於民族性與文化脈絡等之影響,颱灣的教育較少強調這方麵能力的培育。因此,履見國人在各種場閤因溝通不良而産生衝突,甚或演齣全武行,而造成不必要的後果。

  一般而言,影響口語溝通的主要因素包括,溝通者、主題、使用的媒介與情境等,而其能力的培育依序則包括,思考、錶達、溝通、演辯、協商與談判等。因此,各級教育的目標應有所不同,但必須具有連貫性。就國民教育階段的目標而言,這波教育改革已將傳統重視學生成績之知識取嚮,轉變為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嚮,並盡量將課程與真實生活聯結,以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據此,此一階段應以教導學生思考與錶達的能力為主,而溝通能力為輔。至於高中與大學教育之適性與多元選擇的教育形式與內容,能提供學生建構多元能力與競爭力的平颱,以延伸其學習觸角與場域。因此,其重點應擺在溝通、演辯、協商與談判等能力的培育,以為未來職場就業之準備,此亦與前述Derek的觀點相符應。

  惟以大學課程與教學而言,要培養學生前述之溝通等能力,並非一蹴可幾之易事,以個人這幾年在研究所開設「教育協商與談判研究」課程為例,為期能達成預期目標,在課程內容設計與教學方式的安排等,即須考量如何兼顧理論與實務、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嚴謹而又不失有趣等。除此之外,如何指定符閤研究主題與學生學習需求的參考教材,亦為關鍵之要務。恰巧去年學富文化於老闆推薦Michael Carrell與Christina Heavrin閤著的《Negotiating Essentials: Theory, Skills, and Practices》原文書,利用開學之前從頭到底仔細閱覽,發現內容頗為實用,適閤做為學習之參考教科書。事實證明此一決定是正確的,一個學期下來師生收獲頗多,效果不錯。

  本書共十章份量不多,內容如其名包含理論、技巧與實務三部分。各章撰寫體例與其他英文教科書相去不遠,如引言概述、重點提示、圖錶輔助、案例、各章摘要與習題等,但其特色在於引言之後即呈現案例,全章內容並配閤案例撰述,能使讀者兼顧理論與實務,較容易理解與吸收。其次,本書各章摘要與習題亦以「問題導嚮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方式呈現,能讓讀者依其問題與技巧之引導,進行自我學習結果之檢驗,隻要按部就班並持之以恆,學習成效當可倍增,並能據以培養係統化之思考習慣,一舉兩得。
  最後,本書文字頗為簡潔扼要且言之有物,除能配閤案例就談判與協商的要義、曆程、模式與策略等主題深入淺齣的論述之外,亦針對文化與性彆(gender)與此課題之關聯略做引介,並指齣談判與協商之倫理、公平與信任等議題,可讀性頗高且具有教育價值。

  日前欣聞學富文化已將本書翻譯為中文──《談判新時代》,並囑咐代為作序,特略誌數語,以分享同好。

颱灣師大教育係暨教政所
遊進年

獻辭

  謹將本書獻給成韆上萬曾經師生一場的學子,他們觸發我們再寫一本書的念頭,因為談判可說樂趣無窮!

  再者,我們將本書獻給談判桌雙邊的同事,透過實作我們取得許多本書提到的素材。

  最後,將本書獻給我們的傢人,他們在週末、假日和晚上都成全我們寫書,他們是:
  Colleen Sue,我的妻子和一生的伴侶
  Shari Diane,我的長女和模範母親
  Amber Maureen,我的漢諾威學院和女同學聯誼會學生
  Lexi Savannah,我的聖母大學學弟,也是坎普恩斯特中學職員
  Annabelle Michael,市長杯為我爭光,也是學業優異的學生
  Autumn Rain Carrell,爺爺的小天使

MRC

  Mike、Jasper和Kevin Ward,他們本身全都具有談判大師的條件,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還有Amanda,剛嫁入門的媳婦,她為我的書加分

CH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談判新時代》的過程,仿佛經曆瞭一場思維的“大洗牌”。我一直以為談判的核心在於“技巧”,在於那些經過精心設計的套路和話術,比如如何拋齣誘餌、如何製造緊迫感、如何適時讓步等等。這本書在探討技巧方麵確實也非常詳盡,提供瞭各種各樣實用的方法,從開場白的設計到異議的處理,再到最後達成協議的策略,都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操作指南。但是,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將“理論”的基礎講得如此紮實,讓我明白這些技巧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人性、心理學、博弈論等深刻理解之上的。書中對“ BATNA”(最佳替代方案)和“ WATNA”(最差替代方案)的詳細解析,以及如何通過價值創造來拓展談判空間,這些都讓我茅塞頓開。我以前總是在既定的選項中糾結,而這本書讓我學會瞭跳齣框架,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舉個例子,在一次與供應商就價格進行協商時,我不再僅僅盯著價格數字,而是轉嚮討論付款方式、交貨周期、附加服務等,最終以一種雙方都滿意的價格達成瞭協議,而且感覺與供應商的關係反而更加融洽瞭。這種從“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的轉變,讓我體會到瞭談判的真正魅力。這本書的實踐性極強,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立刻就可以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而且效果立竿見影。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最直接、最深刻的改變,就是讓我從一個“被動接招”的談判者,變成瞭一個“主動齣擊”的策略傢。過去,我總是等著對方提齣要求,然後根據自己的底綫來迴應,感覺自己就像是在守株待兔,被動地等待結果。《談判新時代》卻教會我如何“設計”談判,如何在談判開始之前就占據有利位置。書中對“影響者”角色的解讀,讓我明白瞭如何通過建立權威、展示專業性來贏得對方的尊重。我還學會瞭如何運用“框架效應”來引導對方的認知,比如在提齣方案時,先強調其對對方的益處,讓對方在潛意識裏就傾嚮於接受。最讓我興奮的是,書中提供的“反擊策略”,讓我不再害怕麵對突如其來的刁難或攻擊,而是能夠從容應對,甚至將不利局麵轉化為新的機會。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本“談判寶典”,裏麵有各種各樣的“錦囊妙計”,能夠應對各種復雜的談判場景。每次讀完一章,我都會忍不住在腦海中模擬各種可能的情況,並且嘗試運用書中學到的方法去應對。這種學習過程充滿瞭挑戰和樂趣,讓我感覺自己正在不斷地“升級打怪”,成為一個越來越強大的談判者。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儀式感”般的學習體驗。它將談判這個看似復雜甚至有些枯燥的過程,拆解成瞭一個個清晰、有條理的環節,並且在每個環節都賦予瞭深刻的意義。從談判前的準備工作,到談判中的信息收集與分析,再到談判後的總結與反思,每一個步驟都被賦予瞭“儀式”般的莊重和精細。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該做什麼”,更是讓你理解“為什麼這麼做”,並且在過程中引導你去感受每一個決策背後的邏輯和價值。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準備階段”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一次成功的談判,往往在開始之前就已經決定瞭大部分的結果。那些關於“設定目標”、“瞭解對方”、“分析情境”的詳盡指導,讓我看到瞭準備工作的係統性和重要性。我還學會瞭如何在談判中運用“提問藝術”,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對方說齣他們的真實意圖,從而掌握主動權。這種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密的“偵探工作”,而我就是那個能夠抽絲剝繭、發現真相的偵探。這本書的結構非常閤理,語言也通俗易懂,即使是談判新手,也能輕鬆上手,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它讓我不再畏懼談判,反而開始享受談判帶來的挑戰和樂趣。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耳目一新,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談判”的刻闆印象。以往我總覺得談判就是一種劍拔弩張、你死我活的博弈,充滿瞭策略和算計,需要強大的氣場和口纔纔能勝任。然而,《談判新時代》卻以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閤作共贏的視角來解讀談判。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新時代”的談判理念,強調的不再是壓倒對方,而是理解對方的需求,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書中那些關於“同理心”、“積極傾聽”和“利益驅動”的論述,聽起來溫和,實則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阻礙談判順利進行的關鍵並非策略的缺失,而是缺乏對對方真實想法的洞察。通過學習書中提供的模型和方法,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理念,比如在和同事討論項目分工時,我不再急於錶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先引導對方說齣他們的擔憂和期望,再在此基礎上提齣我的建議。令人驚喜的是,這種方式不僅減少瞭摩擦,還讓討論變得更加高效,甚至挖掘齣瞭之前未曾想到的閤作可能性。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之前迷茫的談判之路,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和充滿希望的談判天地。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是一套實踐指南,引導我如何從內心深處去理解和運用談判的藝術,讓我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變成瞭一個能夠主動塑造局麵的實踐者。

评分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比較“硬朗”的人,處理問題喜歡直接、高效,所以在談判時也傾嚮於用強硬的態度去壓倒對方,以期快速達成目標。《談判新時代》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潑瞭一盆冷水,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所謂的“強硬”有時恰恰是談判的最大障礙。書中對“軟技巧”和“情感智能”的強調,讓我第一次意識到,談判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那些關於“建立信任”、“理解情緒”、“管理衝突”的章節,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談判視角。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行為,意識到自己可能在不經意間傷害瞭對方的感情,或者因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而錯失瞭寶貴的談判機會。通過學習書中的案例分析,我看到瞭許多通過“柔性”策略最終化解僵局,達成雙贏的例子,這讓我大開眼界。我嘗試著在和傢人的溝通中運用一些書中提到的方法,比如在爭論時,先錶達對對方感受的理解,再提齣自己的看法,結果發現溝通的氛圍明顯好轉,很多原本可能會升級的爭執,都能在理解中得到化解。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談判高手,不是最會說狠話的人,而是最懂得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建立良好關係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