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易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易經
  • 周易
  • 八卦
  • 占蔔
  • 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
  • 命理
  • 預測
  • 玄學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隻有迴到這個從小給她一切承諾的地方,纔能成全她的天纔夢!

  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麯《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終於完整問世!

  張愛玲九十冥誕
  暨逝世十五週年紀念
  中文版全球首度曝光!

  雖然傢族秘史謎雲滿佈讓琵琶很迷惘,但童年畢竟是悠長而美好的。十八歲那年,她因為惹怒瞭父親與後母,驚險地逃齣那個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親與姑姑。原本母親打算讓琵琶去英國留學,卻遇上瞭戰爭爆發,隻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學唸書。此時琵琶纔發現上海在拉扯著她的心,她愛上海,就像從前的人思念著自己的未婚夫!

  求學時期的琵琶初嘗團體生活的熱鬧,並結識瞭風趣的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地威脅到香港,學生們也開始過著戰戰兢兢的日子。琵琶備感流落異地的恐懼與無助,然而母親非但沒能給她半點依靠,反而更顯疏離防備。

隨著香港被日軍佔領,琵琶不得不中斷學業,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迴上海,她相信隻有故鄉能與自己的希望混融!為瞭拿到船票,琵琶必須發揮從小纍積的世故與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險……

    接續《雷峰塔》的故事,《易經》描寫女主角十八歲到二十二歲的遭遇,同樣是以張愛玲自身的成長經曆為背景。張愛玲曾在寫給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為是原書的前半部,裏麵的母親和姑母是兒童的觀點看來,太理想化,欠真實。」相形之下,《易經》則全以成人的角度來觀察體會,也因此能將浩大的場麵、繁雜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緒,描寫得更加揮灑自如,句句對白優雅中帶著狠辣,把一個少女的滄桑與青春的生命力刻劃得餘韻無窮!

作者簡介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係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艷。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誌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傢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齣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近年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錶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瞭她傳奇的一生。

譯者簡介

趙丕慧

  一九六四年生。輔仁大學英文碩士。譯有《戰地琴人》、《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幻影書》、《穿條紋衣的男孩》、《珥瑪的351本書》與《贖罪》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導讀
童女的路途
──張愛玲《雷峰塔》與《易經》
【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張瑞芬

  琵琶盡量不這樣想。有句俗話說:「恩怨分明」,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她會報復她父親與後母,欠母親的將來也都會還。許久之前她就立誓要報仇,而且說到做到,即使是為瞭證明她會還清欠母親的債。她會將在父親傢的事畫齣來,漫畫也好……
──《易經》(第七十九頁)

  二○一○年溽暑中看完《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與《易經》(The Book of Change)這兩本應是(上)(下)冊的「張愛玲前傳」,一股冷涼寒意,簡直要鑽到骨髓裏。原先想像的中譯問題1並沒有發生,倒是這書裏揭露的傢族更大秘辛令人驚嚇。如果書中屬實,舅舅和母親無血緣關係,是抱來的(這點《小團圓》也說瞭),弟弟也不是她的親弟弟(那個可疑的教唱歌的義大利人……),母親和姑姑在錢上麵頗有嫌隙,姑姑甚且和錶姪(明錶哥)亂倫,有不可告人的關係。在這一大傢子的混沌關係中,張愛玲像是逃齣瞭瘋狂牢獄,精神卻停滯在孩童狀態。她幽閉繭居,精神官能癥或偏執狂般聚精會神玩著骨牌遊戲,一遍又一遍的推倒長城,然後重建。鬼打牆一般,非人的恐怖。這迴,可和鬍蘭成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她在這部巨幅自傳小說中無端虛構弟弟的死亡,又是為瞭什麼?

  《雷峰塔》與《易經》是張愛玲六○年代初嚮英美文壇叩關失敗的英文小說,因篇幅太長故一分為二,總計三十餘萬字,近八百頁篇幅,直到她去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手稿纔由遺産執行人宋以朗找齣齣版。《雷峰塔》從幼年寫到逃離父親傢裏,投奔母親;《易經》寫港大求學到二戰中香港失守,迴返上海。《雷峰塔》、《易經》,下接《小團圓》,按理可稱為張愛玲的人生三部麯,但《雷峰塔》與《易經》仍是一個整體,從書中人名與《小團圓》完全兩樣可知。2《雷峰塔》與《易經》是張愛玲的英文自傳小說,《小團圓》則是為中文讀者寫的,成書晚些,約在七○年代中期,與〈色,戒〉同時。

  熟知張愛玲的人,讀《雷峰塔》與《易經》,初初會有些失望(大緻不齣〈私語〉、〈童言無忌〉和《對照記》內容),但李黎所謂「張愛玲到底不是珍.奧絲婷,她的童年往事實在無法撐起一本近三百頁的小說讓人手不釋捲」,則未必屬實。讀張愛玲這部形同〈私語〉和《對照記》放大版的自傳小說,最好把自己還原為一個對作者全無瞭解的路人甲,愈不熟知她愈好(正如讀《紅樓夢》不要拿榮寜二府人物錶焦慮的去對照曹雪芹傢譜)。你隻管順著書裏的緩慢情調和瑣碎細節一路流淌而去,像坐在烏篷船裏聽雨聲淅瀝,昏天黑地,經宿未眠,天明已至渡口。當然,記得要先找齣黴綠斑爛的銅香爐薰上第一爐香,從《雷峰塔》看起。

  《雷峰塔》一開始,就是以孩童張愛玲(瀋琵琶)的眼,看大人的世界。那四歲時就懷疑一切的眼光,看著母親(楊露)和姑姑(瀋珊瑚)打理行李齣國,父親(瀋榆溪)抽大煙,和姨太太廝混,宴客叫條子。在大宅子另一個陰暗的角落裏,廚子花匠男工閑時賭錢打牌,婢女老媽子作藤蘿花餅吃,老婆子們解開裹腳布洗小腳,說不完的白蛇法海雷峰塔。就像張愛玲《對照記》裏說的,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的度日如年:

  「每個人都是甕聲甕氣的,倒不是吵架。琵琶頂愛背後的這些聲響,有一種深深的無聊與忿恨,像是從一個更冷更辛苦的世界吹來的風,能提振精神,和樓上的世界兩樣。」

  《雷峰塔》取意何在?或許是象徵著父權 / 封建舊時代的倒塌,但是「娜拉齣走」以後,正如魯迅所說:「在經濟方麵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瞭嗎?也還是傀儡。……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在這一大傢子的敗落裏(包括母親、姑姑或繼母),沒有一個是贏傢,結尾是落瞭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歸結到底,《雷峰塔》與《易經》形同《紅樓夢》民國版,續集,或後四十迴。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瞭,遺老遺少和他們的兒女同舟一命,沉淪到底。

  在現代文學作傢裏,張愛玲的身世是少見的傳奇,「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她的弟弟張子靜就說:「與她同時代的作傢,沒有誰的傢世比她更顯赫」。那是清末四股權貴勢力的交匯,父係承自清末名臣張佩綸、李鴻章,母係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後人,繼母則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之女。都是曆代仕宦之傢,傢産十分豐厚,然而巨塔之傾,卻也隻要一代,在張愛玲父親時,因為親戚佔奪,加上坐吃山空,早成瞭空殼子。《雷峰塔》與《易經》裏,永遠是付不齣的學費,戒不掉的鴉片、嗎啡和姨太太,老宅子裏煙霧繚繞,令人瞌睡……

  「雷峰塔不是倒瞭嗎?」「難怪世界都變瞭」。這兩句婢女葵花和保母何乾的閑話,像裏巷街議,也像賈雨村甄士隱在石獅子前笑談榮寜二府。《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接著是《易經》(The Book of Change),也就可想而知瞭。《易經》作為自傳小說之名,還真有點淩叔華《古韻》(Ancient Melodies)的味道,也很符閤張愛玲書名或標題一貫的雙關意涵。

  張愛玲初到美國未久,以一個新人之姿打算用英文發錶私我性很高的小說,或許是個錯招,但這並不錶示這書沒有可讀性。看得齣她是下瞭功夫的,書中除瞭加重對白的份量,還原那個時代敗落傢族的氛圍,也前所未有的揭開瞭人性在物質下的幽暗(骨肉手足為瞭錢,打不完的官司),包括對親情的決絕。這些「不能說的秘密」,從未在張愛玲其他作品中這麼詳盡的被披露過,卻很可以用來理解張愛玲後半生的怪異行徑。

  在美四十年,張愛玲不曾再見過任何一個親人,唯一的弟弟張子靜一九八九年和她通上信,得來兩句「沒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唯有祝安好」,張愛玲和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越洋寫信,倒囉囉嗦嗦有說不完的話和問候。《張愛玲私語錄》裏那些機智可愛閃閃發亮的句子,像是一個沒有防備的人在知己前的天真健談。她說:「世上最可怕莫如神經質的女人」,「文章寫得好的人往往不會撿太太」。還有還有──「麵對一個不再愛你的男人,作什麼都不妥當。衣著講究就顯得浮誇,衣衫襤褸就是醜陋。沉默使人鬱悶,說話令人厭倦。要問外麵是否還下著雨,又忍住不說,疑心已問過他瞭。」鄺文美形容張愛玲在陌生人麵前沉默寡言,不善辭令,可是遇到知己時,就彷彿變成另外一個人,3就很能說明張愛玲熱情和孤僻兩麵衝突的性格。

  一般人總以為父親和鬍蘭成是張愛玲一生的痛點,看完《雷峰塔》與《易經》,你纔發覺傷害她更深的,其實是母親。「雷峰塔」一詞,囚禁女性意味濃厚,也幾乎有《閣樓上的瘋婦》(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的隱喻。雷峰塔囚禁的兩個女人,一個叫七巧,一個叫長安,母女倆同樣戴瞭沉重的黃金枷鎖,小說早已預示瞭真實人生。張愛玲《易經》裏有一段描述當年被迫結婚的母親隆重的花轎婚禮:「他們給她穿上瞭層層衣物,將她打扮得像屍體,死人的臉上覆著紅巾,她頭上也同樣覆著紅巾。婚禮的每個細節都像是活人祭,那份榮耀,那份恐怖與哭泣」,「每一場華麗的遊行都敲實瞭一根釘子,讓這不可避免的一天更加鐵證如山」。張愛玲描述的婚禮猶同葬禮中封槨釘棺,恐怖已極。她和母親一樣,奮力想掙脫傳統的枷鎖,卻終其一生,帶著沉重的枷劈傷瞭好幾個人。女兒總是復製母親的悲劇,無止無歇,於張愛玲,還加上瞭對母親的不信任,雷峰塔於是轟然倒塌。

  張愛玲帶著這童年的巨創,度衡並扭麯瞭所有的人際關係,直到人生的終點,還在《對照記》裏戀戀於母親年輕時的美麗,這種愛恨交織的糾結,證明瞭她從來不曾從母親帶給她的傷害中走齣來(倒不是父親或鬍蘭成,《對照記》裏這兩男人連一張清楚的照片也沒有)。張愛玲〈私語〉一文曾提到「能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母親是為我犧牲瞭許多,而且一直在懷疑著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在現實人生中,正是這些瑣碎的難堪,尤其是錢,是使她看清瞭母親,也一點一點毀瞭她對母親的愛。

  《雷峰塔》起首是母親齣國離棄瞭她,《易經》的結尾則是戰事中拼瞭命迴到上海,那棟母親曾住過的公寓。「打從她小的時候,上海就給瞭她一切承諾」,這句話潛意識裏或有對母親的依戀,尤其是《易經》用瞭極大的篇幅著墨母女之間,這是張愛玲早期作品不曾有過的。《雷峰塔》起筆於一九五七年,正是她母親去世前後(父親則一九五三年就已去世),是否也說明瞭什麼?正如七○年代中期《小團圓》的動筆,也是張愛玲聽聞(親近鬍蘭成的)硃西甯欲寫她的傳記,纔起的想頭,何不自己來寫鬍蘭成?

  在《易經》裏,一個首次坦露的具體情節,是母親楊露從國外迴來探視正讀香港大學生活拮據的琵琶,當時曆史老師布雷斯代4好心資助瞭琵琶一筆八百元的學費,琵琶將這好不容易得來的一點錢全數交給瞭母親,後來竟無意間發現母親輕易把這錢輸在牌桌上瞭。楊露以為女兒必然是以身體作瞭交換,她催促琵琶親自前往老師住處道謝,之後並偷偷窺看琵琶入浴的身體,想發現異狀,這事卻使琵琶感到羞辱極瞭。

  任何人讀瞭母女間這樣的對話後,都要毛骨悚然:

  「我知道你爸爸傷瞭你的心,可是你知道我不一樣。從你小時候,我就跟你講道理。」不!琵琶想大喊,氣憤於露像個點頭之交,自認為極瞭解你。爸爸沒傷過我的心,我從來沒有愛過他。

  再開口,聲音略顯沙啞。「比方說有人幫瞭你,我覺得你心裏應該要有點感覺,即使他是個陌生人。」

  是陌生人的話我會很感激,琵琶心裏想。陌生人跟我一點也不相乾。

  「我是真的感激,媽。」她帶笑說:「我說過我心裏一直過意不去。現在說是空口說白話,可是我會把錢都還你的。」──《易經》第一四一─一四二頁

  這是一個多時不見母親的女兒,巴巴的轉兩趟公車到淺水灣飯店的對話。何等扭麯的關係,父親叫做「二叔」,母親叫作「二嬸」,比陌生人還緊張防備,時時記得還錢還情,永遠看到母親在整理行李。琵琶從父親和繼母的傢領受到寄人籬下的羞辱,從母親和她不斷更換的男友感到另一種無靠。最後母親告訴她當初被自己的母親逼迫結婚,並暗示瞭她為何不能如此有所圖報,母女間的信任決瞭堤。

  琵琶不敢相信自己原先居然還想依靠她,在狂奔迴宿捨之後,惡夢追逐,痛楚圈禁,一輩子都沒有迴過神來。在榮華錶象下,她隻像小貓小狗般的妝點著母親應有的華美生活,還不如保母何乾在廚房絮絮叨叨邊弄吃的邊罵鄉下來的不成材兒子,讓他睡在廚房地上住瞭個把月纔趕他迴去。母親沒有愛過她,母親怪彆人還來不及呢!

  張愛玲在〈造人〉這篇散文裏曾說:「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瞭父母的為人。」《易經》裏琵琶是這麼說的:「我們大多等到父母的形象瀕於瓦解纔真正瞭解他們。」這難堪的華袍長滿瞭蚤子,張愛玲第一次近距離檢視自己的生命傷痕,離開瞭她的上海和前半生後,在自己憧憬的西方世界自我監禁瞭四十年,與外在環境全然無涉,連與賴雅的婚姻也不能改變這事實。她聚精會神反覆改寫那沒人想看的童年往事,在更換旅館的不便裏,在蚤子的睏擾中,在絮絮叨叨問候宋淇和鄺文美的瑣碎裏,直到生命的終結。「許久之前她就立誓要報仇,而且說到做到,即使是為瞭證明她會還清欠母親的債」。

  這是一個太悲的故事。繁華落盡,往事成煙,隻留下一個活口來見證它曾經的存在。由於傷重,過早封閉瞭心靈的齣路,張愛玲的創作生命實在萎謝得太快,像她自己形容的,如同看完早場電影齣來,滿街大太陽,忽忽若失。她的寫作不僅速度緩慢,也算得上坎坷,六年寫瞭二十餘萬字,再壓在箱子底四十年,和《粉淚》(Pink Tears)這部英文小說一樣無人問津,也幾乎要白寫瞭。

  真實人生裏,另有一樁更不堪的事,發生在弟弟張子靜身上。一九九五年孤居上海晚景淒涼的張子靜,驟聞姊姊去世,呆坐半天,找齣《流言》裏的〈童言無忌〉再讀「弟弟」,眼淚終於忍不住的汨汨而下,在《我的姊姊張愛玲》書裏說:「父母生我們姊弟二人,如今隻餘我殘存人世瞭。……姊姊待我,總是疏於音問,我瞭解她的個性和晚年生活的難處,對她隻有想念,沒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變,我和她是同血緣,親手足,這種根柢是永世不能改變的」。5這個事實,在《雷峰塔》裏被無情的推翻瞭。在這部自傳性很高的小說裏,張愛玲筆下的弟弟不但早夭,而且「眼睛很大」的他,很可能血緣和舅舅一樣有問題:

  「他的眼睛真大,不像中國人」。珊瑚的聲音低下來,有些不安。

  「榆溪倒是有這一點好,倒不疑心。」露笑道。「其實那時候有個教唱歌的義大利人──」,她不說瞭,舉杯就唇,也沒瞭笑容。

  這是張愛玲八歲,弟弟七歲,母親(露)與姑姑(珊瑚)剛返國時的對話。在《雷峰塔》捲尾,琵琶逃齣父親的傢後未幾,弟弟(瀋陵)罹肺結核,在父親和繼母(榮珠)疏於照料下猝逝,纔十七歲。琵琶覺得心裏某個地方很迷惘,「將來她會功成名就,報復他的父親與後母。陵從不信她說這話是真心的。現在也沒辦法證實瞭。他的死如同斷然拒絕。一件事還沒起頭就擱起來瞭」。

  弟弟的死,顯然不是事實。真實人生裏的張子靜一生庸碌,唸書時辦瞭個刊物,嚮已成名的張愛玲邀稿被拒:「你們辦的這種不齣名的刊物,我不能給你們寫稿,敗壞自己的名譽。」熬過文革時期,他中學教員退休,落寞蝸居在父親唯一留下的十四平方米屋子裏,在季季訪問他兩年後(一九九七年)去世。或許血緣之事隻是虛構的波瀾,我隻想著張愛玲這麼早就下筆這麼重瞭,假設六○年代這部小說在美國「功成名就」,或一九九五年她去世時與其他作品一起齣版瞭,一直仰慕著她的弟弟讀瞭,那恐怕就是震驚,而不是眼淚汨汨而下瞭。因此我不相信張愛玲一九九二年緻書宋淇「《小團圓》要銷毀」是因為顧慮舅舅的兒女或柯靈的感受6, 她的作品更早就無情傷害過父親、繼母、舅舅許許多多人,以及……弟弟瞭。

  寫作是何等傷人傷己且妨害正常生活的行當,迴憶,就是那劈傷人的,沉重的枷鎖。如今張愛玲的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都已經燒完,故事也該完瞭。在爐香裊裊中,那個童女彷彿穿越時空異次元,仍然圓睜著四歲時的眼,懷疑一切,並且相信文字永遠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與一切證據。

  1.李黎《中國時報》二○一○年七月二日〈坍倒在翻譯中的雷峰塔〉一文認為,讀《雷峰塔》英文本感覺「英文的張愛玲顯得麵目全非」,再由他人譯迴中文恐怕也將失真。

  2.不知為何,隻有張愛玲好友炎櫻同樣名為「比比」,其餘人名均異。

  3.鄺文美,〈我所認識的張愛玲〉,發錶於一九五七年香港,今收入《張愛玲私語錄》,皇冠,二○一○年七月。

  4.這段情節《小團圓》稍稍提及,沒有細節,曆史老師名為安竹斯。

  5.一九九五年張愛玲去世後,季季於上海訪談張子靜,與他閤作寫成《我的姊姊張愛玲》一書,一九九六年時報齣版公司齣版,二○○五年印刻齣版社再版。

  6.季季,〈張愛玲為什麼要銷毀《小團圓》?〉,《中國時報》二○○九年四月二十三─二十四日。

引言
【張愛玲文學遺産執行人】宋以朗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間,外界一般隻知道張愛玲寫瞭些電影劇本和一篇英文散文〈Return To The Frontie〉(中文版即〈重訪邊城〉)。就文學創作來說,這時期似乎不算碩果豐盛。

  但根據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通信,在五七至六四年間,她原來正寫一部兩捲本的長篇英文小說,主要取材自她本人的半生經曆。下麵是相關的書信節錄,全由張愛玲寫給宋淇夫婦:

一九五七年九月五日
  新的小說第一章終於改寫過,好容易上瞭軌道,想趁此把第二章一鼓作氣寫掉它,告一段落,因為頭兩章是寫港戰爆發,第三章起轉入童年的迴憶,直到第八章再迴到港戰,接著自港迴滬,約佔全書三分之一。此後寫鬍蘭成的事,到一九四七年為止,最後加上兩三章作為結尾。這小說場麵較大,人頭雜,所以人名還是採用「金根」「金花」式的意譯,否則統統是Chu Chi Chung式的名字,外國人看瞭頭昏。

一九五九年五月三日
  我的小說總算順利地寫完第一二章,約六十頁,原來的六短章(三至九)隻須稍加修改,接上去就有不少,希望過瞭夏天能寫完全書一半。

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小說改名《The Book of Change》(易經),照原來計畫隻寫到一半,已經很長,而且可以單獨成立,隻需稍加添改,預算再有兩個月連打字在內可以完工。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二日
  我仍舊在打字打得昏天黑地,七百多頁的小說,月底可打完。

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我打字已打完,但仍有許多打錯的地方待改。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我現在正在寫那篇小說,也和朗朗一樣的自得其樂。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我的小說還不到一半,雖然寫得有滋有味,並沒有到欲罷不能的階段,隨時可以擱下來。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易經》決定譯,至少譯上半部《雷峰塔倒瞭》,已夠長,或有十萬字。看過我的散文〈私語〉的人,情節一望而知,沒看過的人是否有耐性天天看這些童年瑣事,實在是個疑問。下半部叫《易經》,港戰部份也在另一篇散文裏寫過,也同樣沒有羅曼斯。我用英文改寫不嫌膩煩,因為並不比他們的那些幼年心理小說更「長氣」,變成中文卻從心底裏代讀者感到厭倦,你們可以想像這心理。

  [……]
  把它東投西投,一緻迴說沒有銷路。在香港連載零碎太費事,而且怕中斷,要大部寄齣纔放心,所以還說不齣什麼時候能有。

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Dick正在幫我賣《易經》1,找到一個不怕蝕本的富翁,新加入一傢齣版公司。
  [……]
  《雷峰塔》還沒動手譯,但是遲早一定會給星晚譯齣來,臨時如稿擠捺下來我決不介意。

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Dick去年十月裏說,一得到關於賣《易經》的消息不論好壞就告訴我,這些時也沒信,我也沒問。
  [……]
  譯《雷峰塔》也預備用來填空,今年一定譯齣來。

一九六四年五月六日
  你們看見Dick McCarthy沒有?《易經》他始終賣不掉,使我很灰心。
  [……]
  《雷峰塔》因為是原書的前半部,裏麵的母親和姑母是兒童的觀點看來,太理想化,欠真實,一時想不齣省事的辦法,所以還沒譯。

  自是以後,此事便沒再提起。後來我讀到高全之〈張愛玲的英文自白〉一文2,發現她曾在彆的地方間接談及《雷峰塔》和《易經》,其一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緻夏誌清信:

  有本參考書《20th Century Authors》,同一傢公司要再齣本《Mid-Century Authors》,寫信來叫我寫個自傳,我藉此講有兩部小說賣不齣,幾乎通篇都講語言障礙外的障礙。

  其二是張愛玲寫於一九六五年的英文自我簡介,載於一九七五年齣版的《世界作傢簡介.1950-1970》(World Authors 1950-1970),以下所引是高全之的中譯:
  
  我這十年住在美國,忙著完成兩部尚未齣版的關於前共産中國的長篇小說 [……] 美國齣版商似乎都同意那兩部長篇的人物過分可厭,甚至窮人也不討喜。Knopf齣版公司有位編輯來信說:如果舊中國如此糟糕,那麼共産黨豈不成瞭救主?
  
  照寫作時間判斷,張愛玲指的該包括《雷峰塔》和《易經》──若把它們算作一部長篇的上下兩捲,則《怨女》可視為另一部。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世,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在其遺物中找到《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及《The Book of Change》(《易經》)的手稿後,便按遺囑把它們都寄來宋傢。讀這疊手稿時,我很自然想問:她在生時何以不齣?也許是自己不滿意,但書信中她隻怨「賣不掉」,卻從沒說寫得壞;也許她的寫法原是為瞭迎閤美國廣大讀者,卻不幸失手收場;也許是美國齣版商(如Knopf編輯)不理解「中國」,隻願齣一些符閤他們自己偏見的作品,結果拒絕瞭張愛玲。無論如何,事實已沒法確定,我唯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處理這些未刊稿。

  我大可把它們珍藏傢中,然後提供幾個理論去解釋不齣的原因,甚至不供給任何理由。但對於未有定論的事,我(或任何人)有資格作此最後裁決嗎?幸好我們活在一個有權選擇的時代──所以我選擇齣版這兩部遺作,而讀者也可按不同理由選擇讀或不讀。這些理由是什麼,我覺得已沒必要列舉,最重要的是我嚮讀者提供瞭選擇的機會。

  無可否認,張愛玲最忠實的讀者主要還是中國人,可惜有很多未必能流暢地閱讀她的英文小說。沒有官方譯本,山寨版勢必齣籠。要讓讀者明白《雷峰塔》和《易經》是什麼樣的作品,就隻有把它們翻成漢語。但法國名言謂:「翻譯像女人:美麗的不忠,忠實的不美。」(Les traductions sont comme les femmes: quand elles sont belles, elles ne sont pas fideles; et quand elles sont fideles, elles ne sont pas belles.)所以我們的翻譯可以有兩種取嚮。一是唯美,即用「張腔」翻譯,但要模仿得維肖維妙可謂癡人說夢,結果很大可能是東施效顰,不忠也不美。二是直譯,對英語原文亦步亦趨,這可能令中譯偶然有點彆扭,但起碼能忠實反映張愛玲本來是怎樣寫。不管是否討好,我們現在選擇的正是第二條路,希望讀者能理解也諒解這個翻譯原則。

  1.Dick是理查德.麥卡錫(Richard McCarthy),五○年代曾任職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新聞處的處長。參見〈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高全之《張愛玲學》,颱北:麥田齣版,二○○八年。

  2.〈張愛玲的英文自白〉,見高全之《張愛玲學》,颱北:麥田齣版,二○○三年。

圖書試讀



琵琶沒見過韆葉菜。她母親是在法國喜歡上的,迴國之後偶爾在西摩路市場買個一次,上海就隻這個市場有得賣。她會自己下廚,再把它放在麵前。美麗的女人坐看著最喜歡的仙人掌屬植物,一瓣一瓣摘下來,往嘴裏送,略吮一下,再放到盤邊上。

「韆葉菜得這麼吃。」她跟琵琶說,念成「啊提修」。她自管自吃著,正色若有所思,大眼睛低垂著,臉頰上的凹陷更顯眼,抿著嘴,一口口嚙著。有巴黎的味道,可是她迴不去瞭。

琵琶彆開瞭臉。太有興趣怕人覺得她想嘗嘗。姑姑半笑不笑的說:「那玩意有什麼好?」她在歐洲也吃過韆葉菜。
「嗐,就是好。」露隻簡單一句,意在言外。

三個人組成瞭異樣的一傢子。楊小姐、瀋小姐、小瀋小姐,來來去去的老媽子一來就告訴要這麼稱呼。她們都是伺候洋人的老媽子,聰明伶俐,在工廠做過工或是在舞廳陪過舞,見過世麵,見怪不怪瞭。就算犯糊塗,也是擱在心裏。楊小姐漂亮,瀋小姐戴眼鏡、身材好。不,她們倆不是親戚,兩人笑道,透著點神秘。小瀋小姐比兩人都高,拙手拙腳的,跟老媽子一樣像是新來的。後來纔從開電梯的那打聽到是楊小姐的女兒。楊小姐離婚瞭。瀋小姐在洋行做事,不常在傢。三人裏楊小姐最難伺候,所以老媽子都待不久。露和珊瑚寜可凡事自己來,而不依賴親戚們薦的老媽子。東方人不尊重彆人的私生活,兩人的親戚也都愛管閑事。露和琵琶的父親離婚之後,照樣與小姑同住,姑嫂二人總像在比誰反抗傢裏多些。

「她們倆是情人。」露的弟弟國柱笑道:「所以珊瑚小姐纔老不嫁。」
遠在巴黎的時候,露就堅持要琵琶的父親履行寫在離婚協議書上的承諾,送琵琶到英國念書,反倒引發瞭危機。琵琶不得不逃傢去投奔母親。

「看著吧,琵琶也不會嫁人。」國柱道:「也不知是怎麼迴事,誰隻要跟咱們的楊小姐沾上瞭邊,誰就不想嫁人。」
聽人傢講她們倆租這一層樓麵所付的房租足夠租下一整棟屋子,可是傢事卻自己動手做。為什麼?還不是怕傭人嘴敞。

琵琶倒不懂她們怎能在租界中心住得起更大更好的公寓,而且還距離日軍佔領區最遠。她倒是知道母親迴國完全是因為負擔不起國外的生活,而她就這麼跑來依附母親,更是讓她捉襟見肘。補課的費用貴得嚇人。而姑姑自從和大爺打官司輸瞭,不得不找差事,也變得更拮據。但是看母親裝潢房子仍舊是那麼的刺激。每次珊瑚在辦公室裏絆住瞭,不能趕早迴來幫忙裝潢,露就生氣。

「我一個人做牛做馬。」她嚮幫不上忙的琵琶埋怨。「是啊,都丟給我。她的差事就那麼要緊。巴結得那樣,也不過就賺個五十塊一個月,還不到她欠的韆分之一呢。」

她在房裏來來迴迴踱方步,地上到處是布料、電綫、彫花木闆、玻璃片、她的埃及壁燈、油漆桶、還有那張小地毯,是她訂做的,仿的畢卡索的抽象畫。

「知道你姑姑為什麼欠我錢麼?她可沒藉,」她把聲音低瞭低,「愛拿就拿瞭。我的錢交給她管,還不是為瞭幣值波動。就那麼一句話也不說,自個拿瞭。我全部的積蓄。哼,她這是要我的命!」

琵琶一臉驚駭,卻馬上整瞭整麵容,心裏先暫停判斷。她喜歡姑姑。
「我有個朋友氣壞瞭。他說:『根本就是偷,就為這,能讓她坐牢。』」露瞇著眼,用英語模仿友人激憤的說話,天鵝般的長頸嚮前彎,不知怎地竟像條蛇。

「她為什麼會那樣呢?」琵琶問道。
「還不是為瞭你明哥哥啊。打算替他爸爸籌錢,這個洞卻越填越深。沒錯,愛上一個人就會韆方百計想幫他,可也不能拿彆人的錢去幫啊!」

姑姑與明哥哥的事雖然匪夷所思,琵琶還是馬上就信瞭。她想起姑姑講電話,聲音壓得既低又沙啞,幾乎像耳語,但是偶爾仍掩不住惱怒,原來就是與明哥哥講電話。原來這就是熱情的苦果。她還當他們是男女間柏拉圖式戀情最完美的典範呢。那晚陪他們坐在幽暗的洋颱上她就是這麼說的。一句話說完,鴉雀無聲,當時她還納罕,所以直到現在仍記得。那年她十三歲。始終不想到姑姑可能會愛上一個算得上是姪子輩的人。再者,他們也不是會戀愛的那種人。即便是現在,她也沒想到去臆測在洋颱的那晚他們是不是已經是情人瞭。她喜歡的人四周都是空白的一片,就像國畫裏的留白,她總把這種人際關係上的空白當作是再正常不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易經》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錶性、也最令人著迷的一部經典。當我終於拿到這本《易經》的時候,我激動的心情難以言錶。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樸實,卻又透露齣一種莊重感,仿佛在訴說著它悠久的曆史。我並不是一個急於求成的人,所以我在閱讀《易經》的時候,選擇瞭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我並沒有一開始就去啃那些晦澀的卦辭和爻辭,而是先從瞭解《易經》的曆史淵源、基本構成以及它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入手。我讀瞭很多關於《易經》的導讀和解讀類的書籍,試圖為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即便如此,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原著的時候,我還是被它的深奧所摺服。那些看似簡潔的文字,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我常常會因為一個爻辭的含義而反復琢磨,甚至會查閱各種古籍來佐證我的理解。我記得有一次,我被“屯”卦所吸引。這個卦象象徵著初生和發展中的事物,我試圖從中理解事物是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剋服睏難,最終走嚮成熟的。我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會將《易經》的道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在麵對一些重要的決策時,我會嘗試去思考,這個決定是否符閤“時宜”,是否順應瞭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我並沒有期待《易經》能給我帶來什麼超自然的力量,我更看重的是它所提供的一種思維框架,一種看待問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教會我,不要急於求成,要順應時勢,要懂得適時而變,更要注重內心的修為。這本書,我常常會把它放在書桌上,時不時地翻閱,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也變得更加寜靜和堅定。

评分

我最初接觸《易經》,可以說是一種“被迫”的學習。我在大學裏選擇瞭一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而《易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我逃不掉的“必修課”。坦白說,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我對它充滿瞭抵觸情緒。那些繁雜的符號、拗口的文字,以及背後那些我完全無法理解的宇宙觀,讓我覺得它枯燥乏味,甚至有些晦澀難懂。我當時的想法是,這些古老的東西,早就應該被時代淘汰瞭,學瞭有什麼用?然而,隨著課程的深入,以及老師的講解,我慢慢地開始對《易經》産生瞭好奇,甚至是一種敬畏。我發現,《易經》並非像我想象中的那樣,隻是故弄玄虛的玄學,而是它蘊含著對宇宙、人生、社會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我開始嘗試著去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陰陽、五行、八卦等,試圖去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我記得我曾經花瞭很長時間,去理解“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這個過程。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古老的謎題,雖然過程充滿挑戰,但一旦有所領悟,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喜悅。我開始嘗試著去解讀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卦象,比如“乾”卦和“坤”卦,去體會其中蘊含的剛健和包容。我發現,《易經》所講述的道理,很多都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它關於“時”的論述,關於“勢”的分析,關於“道”的闡釋,都給我帶來瞭很多新的思考。我不再把《易經》當作是遙不可及的古代經典,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種可以指導我們生活的智慧。這本書,雖然我還在努力地去理解它,但它已經在我心中播下瞭思考的種子,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评分

這本《易經》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一本翻翻就丟的書。我當初買它,老實說,是齣於一種近乎衝動的好奇心,可能是被身邊一些長輩偶爾提起“占蔔”、“運勢”時,那股神秘兮兮的語氣所吸引。當然,我也知道《易經》遠不止這些,它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哲學、宇宙觀、人生哲理,幾乎無所不包。拿到書的那一刻,我被它厚重的紙張和古樸的字體所吸引,仿佛真的能聞到曆史的塵埃。開始讀的時候,我坦白說,是有點吃力的。那些卦象、爻辭,乍一看像是天書,各種象徵意義、陰陽變化,讓我這個現代人有點摸不著頭腦。我不是那種可以靜下心來一字一句啃讀的人,所以一開始,我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本“參考書”,遇到什麼人生中的睏惑,就想去翻翻看,希望從中找到一些指引。我嘗試著去理解幾個比較熟悉的卦象,比如“乾”和“坤”,試著去體會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豪邁,以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這些簡單的句子,在當時的我看來,已經是一種莫大的啓發瞭。我開始意識到,《易經》並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該做什麼”或者“不該做什麼”,而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理解事物運行規律的視角。它不是一本教你速成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個沉默的智者,在你需要的時候,悄悄地給你一些思考的方嚮。我花瞭很長時間,也隻是觸碰到它冰山一角,但即便如此,它帶給我的思考,已經足夠我受用無窮。我甚至開始嘗試著去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用《易經》的理念去解讀,比如天氣變化、人際交往,總能從中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聯係,感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好像也跟著深邃瞭一些。這本書,我放在床頭,隨手可翻,它不急不躁,就像古老的大地一樣,默默地承載著一切。

评分

我拿到這本《易經》的時候,其實對它的期待是比較模糊的。我當時正處於一個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工作內容讓我感到有些停滯不前,生活也缺乏一些激情。我聽說《易經》可以提供一些“人生指導”,雖然我對此半信半疑,但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還是入手瞭。收到書後,第一感覺就是它的“分量”。不僅僅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載的那份厚重的曆史感和文化積澱。封麵設計也很簡潔,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反而更顯其內斂的氣質。我不是那種能立刻投入大量時間去鑽研哲學典籍的人,所以我的閱讀方式比較隨性。我不會一頁一頁地讀,而是會根據自己當下遇到的睏惑,去翻找相關的章節。比如,我最近在考慮是否要跳槽,我就會去翻看與“變動”、“時機”相關的卦象。一開始,那些卦象的解釋,尤其是那些古老的文字,確實讓我感到有些睏惑,很多意象化的描述,需要我反復去體會,甚至需要去查閱一些旁證的書籍來幫助理解。但慢慢地,我發現,《易經》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它能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而在於它能夠幫助你梳理思路,讓你從一個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它會告訴你,事情的發展往往是螺鏇式上升的,有起有落,有順遂也有阻礙,關鍵在於如何順應時勢,如何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德”的論述,它強調瞭內在修養的重要性,以及品德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運勢。這讓我意識到,與其糾結於外界的機會,不如先從提升自己做起。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它照齣我內心的迷茫,也指引我思考更深層次的解決方案。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成功學”,而是一門需要耐心和體悟的“智慧學”。

评分

這本《易經》,對我來說,是一次漫長而奇妙的探索之旅。我是在參加一個傳統文化體驗營的時候,第一次聽說《易經》的。當時,我對於“占蔔”和“算命”這些概念,持有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但營地的老師卻告訴我,《易經》的精髓遠不止於此,它更是一種關於人生智慧和宇宙規律的深刻哲學。這句話引起瞭我的興趣,於是我帶著這份好奇心,入手瞭這本《易經》。拿到書的那一刻,我被它厚實的紙張和古樸的字體所吸引,仿佛能聞到曆史的墨香。我並不是那種能夠靜下心來,一字一句啃讀經典的人,所以我的閱讀方式比較“跳躍”。我不會按照順序來讀,而是會根據自己當下遇到的問題,去尋找相關的卦象。比如,我最近在考慮是否要創業,我就會去翻閱與“開創”、“風險”、“機遇”相關的卦象。一開始,那些卦辭和爻辭,對我來說,確實是像天書一樣,晦澀難懂。我常常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去理解其中的象徵意義和哲學內涵。我記得我曾經為瞭理解“睏”卦,花費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去體會那種被束縛、被限製的感覺,以及在睏境中如何尋找齣路。然而,正是這種挑戰,讓我更加投入。我逐漸發現,《易經》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它能給你一個明確的“預測”,而在於它能夠引導你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去理解事物的變化規律。它教會我,順勢而為,懂得適時而變,以及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內心的平靜。這本書,我把它放在我的工作颱旁邊,時不時地翻閱,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導師,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一些啓示,讓我更加堅定自己的方嚮。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非常著迷,而《易經》作為“三玄”之一,自然是我學習的重中之重。我入手這本《易經》的時候,已經做好瞭“啃硬骨頭”的準備。這本《易經》的裝幀設計非常大氣,紙張厚實,字體清晰,充滿瞭古樸的韻味,讓我一看就愛不釋手。我並非那種能夠一目十行的人,所以我在閱讀《易經》的時候,采取瞭一種“精讀”和“泛讀”相結閤的方式。我先是花瞭大量的時間,去閱讀關於《易經》的導讀和注解類的書籍,試圖為自己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我尤其關注《易經》的哲學思想,比如它關於陰陽、五行、時運、德行等方麵的闡述。即便如此,當我真正開始接觸原著的時候,我還是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摺服。那些卦辭和爻辭,雖然看似簡潔,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我常常會因為一個詞語,一個意象,而反復推敲,試圖去理解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我記得我曾經花瞭整整三天的時間,去揣摩“謙”卦的含義。我試圖理解,為何“謙”能“受益”,為何“滿招損”。這種精讀的過程,雖然艱苦,但每一次的領悟,都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得到瞭升華。我也嘗試著將《易經》的智慧運用到我的實際生活中。比如,在麵對一些復雜的人際關係時,我會思考,我所處的“位置”是否恰當,我應該如何“順勢而為”,如何“以柔剋剛”。我並沒有把它當作一本“算命書”,而是把它當作一本“人生哲學指南”。它教會我,要保持謙遜,要懂得變通,要注重內在的修為。這本書,我常常會把它放在書架上,時不時地翻閱,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讓我覺得自己的思維也變得更加開闊和深刻。

评分

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本“陪伴”。我是在我人生的一個低榖時期,偶然間接觸到《易經》的。那時候,我感到迷茫、無助,對未來充滿瞭不確定感。我無意間看到瞭一篇關於《易經》的文章,裏麵提到,《易經》並非玄之又玄的算命術,而是一種關於人生哲學和宇宙規律的深刻闡述。這句話深深地吸引瞭我,讓我覺得,或許在這部古老的經典中,能找到一些慰藉和方嚮。拿到書後,我立刻被它那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封麵設計簡潔而古樸,沒有一絲浮誇,仿佛在告訴你,它所承載的是一份曆史的厚重和智慧的深邃。我並不是一個能夠一口氣讀完大部頭書籍的人,所以我采用瞭“碎片化閱讀”的方式。我會在每天的空閑時間,翻開《易經》,隨意翻到某一頁,然後開始我的閱讀和思考。我不會強求自己理解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而是更注重去感受它所傳遞的那種氛圍和意境。我發現,《易經》的文字雖然古老,卻充滿著一種生命力。它描繪瞭自然界的種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所蘊含的哲理。我尤其喜歡它對“變”的闡述,它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在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這句話,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安慰。它讓我明白,眼前的睏境並非永恒,總會有改變的可能。我開始嘗試著去運用《易經》的智慧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比如,在遇到睏難的時候,我會去思考,這個“難”所處的“時位”是什麼,我應該如何“順勢而為”,如何“積蓄力量”。我並沒有把它當作一本“占蔔書”,而是把它看作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它不給你直接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領悟。這本書,我並沒有把它束之高閣,而是把它放在我的床頭,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都會隨手翻開,讓它的智慧,靜靜地滋養我的心靈。

评分

我對《易經》的興趣,源於我小時候聽長輩講的故事。他們常常引用《易經》中的一些典故,來解釋一些人生道理,當時我覺得那些故事既神秘又有趣。長大後,我一直對《易經》心存嚮往,直到我終於有機會擁有這本《易經》。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典雅,給人一種沉靜而莊重的感覺,一看就知道是一本不容小覷的經典。我並沒有把《易經》當作一本“速成書”來讀,而是把它當作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書。我喜歡在茶餘飯後,隨意翻開一頁,然後開始我的閱讀和思考。我不會強求自己去理解每一個爻辭的字麵意思,而是更注重去感受它所傳達的那種哲學意境。我尤其喜歡《易經》中關於“時”和“勢”的論述。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時機和形勢,不能一味地蠻乾。這句話,對於我這個曾經有過一些衝動決策的經曆來說,簡直是金玉良言。我開始嘗試著將《易經》的智慧運用到我的生活中。比如,在麵對一些重要的選擇時,我會去思考,我所處的“時位”是什麼,我應該如何“順勢而為”,如何“積蓄力量”。我並沒有把它當作一本“算命書”,而是把它當作一本“人生智慧寶典”。它教會我,要保持警惕,要懂得變通,更要注重內心的修行。這本書,我常常會把它放在我的床頭,時不時地翻閱,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在我遇到睏惑的時候,給我一些啓發,讓我更加從容地麵對生活。

评分

這本《易經》,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人生教科書”。我不是一個天生對哲學有濃厚興趣的人,我最初接觸《易經》,是因為工作上遇到瞭一些瓶頸,感到有些迷茫和睏惑。我從朋友那裏聽說,《易經》可以提供一些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入手瞭這本《易經》。拿到書後,我首先被它那厚重的質感和古樸的設計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我並不是一個能夠一口氣讀完一本大部頭書籍的人,所以我采用瞭“隨讀隨想”的方式。我不會強求自己理解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而是更注重去感受它所傳遞的意境和哲理。我尤其喜歡《易經》中關於“變”的論述。它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這句話,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讓我明白,眼前的睏難並非永恒,總會有轉機。我開始嘗試著將《易經》的智慧運用到我的工作中。比如,在麵對一些復雜的決策時,我會去思考,這個決策是否符閤“時宜”,是否符閤“道義”。我並沒有期待《易經》能給我帶來什麼“預測”或者“答案”,我更看重的是它所提供的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看待問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教會我,要順勢而為,要懂得積蓄力量,更要注重內心的修為。這本書,我把它放在我的書桌上,時不時地翻閱,它就像一位沉默的長者,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一些指引,讓我更加堅定自己的方嚮。

评分

說實話,這本《易經》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我至今還未能完全喚醒它。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一位長輩在讀,他那種專注而寜靜的神情,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書,應該是在反復閱讀中,纔能逐漸顯露齣其深意。收到書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細閱讀瞭前言和導論的部分。我試圖理解編寫者的初衷,以及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我驚訝於古人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洞察,那種將天地萬物納入一套精妙的係統進行解釋的宏大思維,讓我感到無比的震撼。但是,正如很多人所說,《易經》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那些密密麻麻的卦辭、爻辭,初讀起來,確實像是在解讀一串串密碼。我不是學文史哲齣身的,所以很多古語的含義,以及不同卦象之間的聯係,都需要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閱資料,去對比理解。我記得我曾經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去試圖理解“剝”卦和“復”卦的區彆,以及它們各自所代錶的意義。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迷宮裏穿梭,時而豁然開朗,時而又陷入更深的睏惑。但是,正是這種挑戰,反而激起瞭我的鬥誌。我不再把《易經》當作一本“易讀”的書,而是把它看作是一場關於智慧的探險。我開始嘗試著去理解它所傳遞的“道”,理解“陰陽相濟”、“剛柔並用”等基本原理。我發現,很多時候,《易經》所揭示的道理,並不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哲理,而是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它告訴我們要“知止”,要懂得適可而止,這對於我這個容易衝動、不懂得收斂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這本書,我並不指望能立刻給我什麼“預言”或者“秘訣”,我更看重的是它帶給我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態度。它就像是一塊磨刀石,在不斷地打磨我的思維,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待這個復雜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