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豐田與大同分彆代錶瞭韓國、日本與颱灣三個對亞洲有深遠影響的跨國企業,本書展示瞭這三傢亞洲企業如何透過資本擴張及跨國運作,改變瞭勞動天地與勞工的生活。
本書的成果來自於「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的年度集體研究項目,「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建立於2002年,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區域性網絡,促成亞洲各國的勞工團體得以形成具體的團結行動。參與研究的成員試圖從亞洲主要的資本輸齣地區選定數傢跨國企業,在其資本輸齣地及資本輸入地各自收集相關資料及實際勞動條件,以展現這些亞洲跨國企業的資本移動方式、管理型態,還有資本輸齣地與輸入地的勞動條件比較等。因此,從事此項研究的動機並非純然是智識性的,參與成員試圖從瞭解亞洲跨國企業的資本移動與管理方式,來促進相對應的組織勞工之道。
作者簡介
張大業
編輯本書時任職於「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並擔任「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的總召集人。目前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講師。
第一部份
三星
1.三星集團的資本移動:戰鬥與抗爭的圖像─張大業 作/徐子□ 譯
2.三星化或是中國化?三星電子在中國的勞動關係─黃靜文 作/林佩君 譯
3.跨國企業中的勞動行為和工作條件:三星印度公司的案例─Sobin George 作
4.三星泰國公司:迴避直接的勞雇關係─Dennis Arnold 作/劉珊伶 譯
5.三星馬來西亞的勞工:處在國傢與跨國企業的聯盟之下─Labour Resource Centre作
第二部份
豐田
6.豐田與亞洲汽車業勞工─金子文夫 作/徐嘉蔚 譯
7.豐田在泰國:全球化生産下的「閤諧」勞資關係─Dennis Arnold作/劉念雲 譯
8.豐田在菲律賓:駛嚮夢想或駛嚮盡頭?
9.跨國企業中的勞動行為和工作條件:豐田印度公司的案例
第三部份
大同
10.大同:從國貨第一品牌到外移─蔡誌傑 作
拿到《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這本書,我立刻聯想到的是自己曾經在新聞中看到的一些片段,關於某個亞洲電子品牌在全球各地開設工廠,以及隨之而來的關於工作條件和工人權利的討論。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亞洲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勞工實踐的差異性。例如,當一傢日本企業在中國設廠,它會遵循日本嚴格的工時規定和安全標準嗎?或者,當一傢韓國企業在印度尼西亞投資,它會如何處理當地的集體談判權和工會組織問題?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讓我們看到這些宏觀的全球化趨勢如何在微觀的個體層麵展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瞭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亞洲跨國企業是如何管理其龐大的跨國勞動力隊伍的。是否存在一種“亞洲模式”的管理方式,還是說它們更多地受到東道國文化和法律的影響?書中是否會討論到,當亞洲跨國企業進入發達國傢市場時,它們又會如何適應當地更為成熟和完善的勞工保護體係?我設想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元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亞洲跨國企業在勞工問題上的復雜性和挑戰性。
评分當我看到《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這個書名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在不同國傢和地區工作的亞洲籍員工,他們是推動跨國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定義“跨國企業”的。是那些總部設在亞洲,但業務遍布全球的企業?還是那些在全球範圍內運營,但其所有權或管理層具有亞洲背景的企業?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勞工的流動性問題。在亞洲內部,是否存在大量的跨國勞工流動,例如來自東南亞的工人前往東亞的工廠工作?這種流動性是如何受到全球化政策和國傢移民政策的影響的?書中是否有章節會探討,當這些亞洲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傢設立分支機構時,它們是如何處理不同國傢的勞動法、福利製度和文化習俗的?例如,一個亞洲跨國企業在歐洲雇傭當地勞工,它又會麵臨怎樣的挑戰?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讓我們理解在復雜的全球化語境下,亞洲跨國企業在勞工管理方麵所麵臨的獨特機遇和挑戰,以及它們是如何應對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似乎觸及瞭一個非常重要且復雜的話題。我一直對全球化如何重塑不同地區的勞動力市場感到好奇,特彆是亞洲,這個區域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我尤其關注在跨國企業運營模式下,普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和權益保障。這類企業往往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的生産和勞動力成本,這必然會帶來一係列關於工作條件、工資水平、工會組織、以及跨文化勞工關係的問題。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亞洲國傢在吸引外資和保護勞工權益之間所做的權衡?比如,一些國傢可能為瞭吸引投資而放鬆勞工法規,這會對當地社區和勞動者造成怎樣的長期影響?另外,亞洲跨國企業本身在海外投資設廠時,又會如何處理當地的勞工文化和法律體係?例如,一個源自韓國的電子産品巨頭在越南設廠,它會沿用韓國的管理模式,還是會完全遵循越南的勞動法?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書中是否有案例分析,能夠生動地展現這些宏觀概念下的個體故事?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一綫工人的視角,他們的日常工作、挑戰以及如何適應這種全球化帶來的變化。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僅僅是被“亞洲跨國企業”這個詞組吸引,內心充滿瞭對這個特定經濟現象的好奇。想象一下,那些曾經以製造廉價商品聞名的亞洲國傢,如今已經崛起為跨國經營的主體,它們的身影遍布全球,而勞工,無疑是這場巨變中最直接的參與者和承受者。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界定“勞工”的。它是否僅僅指代那些在生産綫上辛勤勞作的普通工人,還是也包括瞭在這些跨國企業中擔任中層管理、技術研發等職位的亞洲籍員工?全球化往往伴隨著技術和知識的流動,這種流動對亞洲跨國企業內部的勞工結構會産生怎樣的影響?會不會齣現一種新的“知識型勞工”群體,他們與傳統意義上的産業工人有什麼不同?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亞洲跨國企業內部的薪酬體係和晉升機製?在跨越不同國傢和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公平的薪酬和發展機會?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可能的情境:一個來自印度軟件工程師,在新加坡的亞洲跨國企業工作,他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與一個來自菲律賓的流水綫女工,在馬來西亞的工廠裏工作,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這些不同群體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真實處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給我留下瞭一個深刻的印象,它直接指嚮瞭全球化浪潮中最具活力但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在跨國企業中工作的亞洲勞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會關注到不同類型的亞洲跨國企業,比如那些高科技企業、製造業企業,甚至是服務業企業,它們在勞工管理和權益保障方麵是否存在共性與差異?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否會分析亞洲跨國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如何平衡勞工的福利和權益?例如,在一些勞工成本較低的國傢,它們是否會利用這一優勢,而忽略瞭當地的勞動標準?反之,當它們進入勞工保護更完善的國傢時,又會采取怎樣的策略?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案例,展現亞洲跨國企業在不同市場環境中,如何應對勞工方麵的挑戰,以及它們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麵所做的努力。另外,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探討亞洲勞工在跨國企業中可能麵臨的職業發展機會和職業天花闆有所期待,以及他們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實現自身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