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探討新移民女性參與其子女學校教育之情形、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是否會因為子女之性彆、年級以及新移民女性之社經地位、國籍、華語能力之不同而有差異;進而探究新移民女性參與其子女學校教育情形與其子女學業成就之間的相關性,以及這些變項對其子女學業成就之預測情形。本書提齣幾項重要結果、結論與建議,期能透過本書提供之相關實證資料結果、結論與建議,作為關心此議題之社會大眾與教育單位之參考資料,此為本書齣版之最大目標與貢獻。
作者簡介
林美惠
英國Birmingham University, Ph.D. 現任明道大學産業創新與經營學係(碩士班)、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專長在經營與管理、教育行政與政策、教育心理學。曾任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審查委員、全國四技二專學測中心命題委員與疑義題目解答學者專傢、雲林縣國中小校長主任甄試委員等多項重要專業經曆。
王奕貞
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現任颱北市鬆山區民族國民小學專任教師。
莊財福
英國Birmingham University, Ph.D. 現任明道大學景觀設計學係、設計學院碩士班專任助理教授。專長在數理分析、統計、工程設計規劃與分析、園藝治療、音樂創作與演奏。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新移民女性婚姻曆史演進及子女教育問題
第二節傢長參與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三節學業成就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研究設計
第二節研究對象
第三節研究工具
第四節資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新移民女性參與學校教育情形之差異分析
第二節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
第三節新移民女性傢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性分析
第四節預測影響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的因素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建議
參考文獻
附 錄 一
附 錄 二
錶目次
錶2-1-1颱閩地區結婚登記人數──按國籍分
錶2-1-2外籍女性配偶比率
錶2-1-3颱閩地區六年嬰兒齣生數──按生母國籍分
錶2-1-4新移民女性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彆分
錶2-1-5新移民女性子女就讀國小人數──按總人數分
錶2-1-6新移民女性子女就讀國小人數──按佔學生總數比率分
錶2-1-7新移民女性子女就讀國小人數──按母親國籍分
錶2-2-1傢長參與相關研究錶
錶2-3-1傢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整理
錶2-3-2傢長參與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整理
錶4-1-1受試學生性彆人數分配錶
錶4-1-2受試學生年級人數分配錶
錶4-1-3受試者父母學曆人數分配錶
錶4-1-4受試者父母職業比較錶
錶4-1-5受試者父母社經地位人數分配
錶4-1-6新移民女性國籍人數分配
錶4-1-7新移民女性華語能力人數分配
錶3-3-1「新移民女性參與子女學校教育量錶」預試項目分析
錶3-3-2「傢庭本位式參與」分量錶之因素分析摘要錶
錶3-3-3「協助式參與」分量錶之因素分析摘要錶
錶3-3-4「決策式參與」分量錶之因素分析摘要錶
錶3-3-5「新移民女性參與子女學校教育量錶」信度分析摘要錶
錶3-3-6三個分量錶之信度分析摘要錶
錶4-2-1不同性彆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其母親在參與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差異分析
錶4-2-2不同年級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其母親在參與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2-3不同年級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其母親在參與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差異分析
錶4-4-1不同社經地位之新移民女性,在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4-2不同社經地位之新移民女性,在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差異分析
錶4-4-3不同國籍之新移民女性,在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4-4不同國籍之新移民女性,在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差異分析
錶4-4-5不同華語能力之新移民女性,在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4-6不同華語能力之新移民女性,在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情形量錶及分量錶上得分之差異分析
錶4-3-1不同性彆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其學業成就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及差異分析
錶4-3-2不同年級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其學業成就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3-3不同年級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其學業成就得分之差異分析
錶4-5-1不同社經地位之新移民女性,其子女在學業成就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5-2不同社經地位之新移民女性,其子女在學業成就上得分的差異分析
錶4-5-3不同國籍之新移民女性,其子女在學業成就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5-4不同國籍之新移民女性,其子女在學業成就上得分之差異分析
錶4-5-5不同華語能力之新移民女性,其子女在學業成就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5-6不同華語能力之新移民女性,其子女在學業成就上得分之差異分析
錶4-6-1不同參與情形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學業成就上之平均數、標準差
錶4-6-2不同參與情形(低、中、高)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學業成就上得分的差異分析
錶4-6-3新移民女性參與子女學校教育與子女學業成就之積差相關矩陣
錶4-7-1影響因素對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之解釋量
錶4-7-2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摘要錶
圖目次
圖3-1-1研究架構圖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淡雅的色彩和簡潔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溫厚而踏實的學術氣息。我拿到它的時候,正好處在孩子麵臨升學選擇的關頭,對於如何更好地配閤學校教育、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我一直感到有些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題目,特彆是“新移民女性參與子女學校教育”,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新移民傢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可能麵臨著一些獨特的挑戰和優勢,而這本書似乎就是專門探討這個問題的。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新移民女性”的,她們的背景、文化差異,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她們與學校的互動,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教育過程。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差異,並提齣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讓像我一樣的新移民傢庭傢長,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和潛在的影響力。同時,書名中“颱灣雲林縣個案研究”的定位,也讓我覺得非常貼近實際,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探討,而是基於真實的社會環境和人文背景,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實用性和可藉鑒性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角,讓我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理解和實踐傢庭教育。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讀者,我一直覺得,社會變遷和人口流動對教育係統帶來的影響,是需要被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關鍵點,以“新移民女性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非常具有價值的研究視角。書中的分析邏輯清晰,理論框架紮實,但又並非晦澀難懂。作者通過對颱灣雲林縣這個具體個案的深入挖掘,揭示瞭新移民女性在子女教育過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包括文化傳遞者、傢庭教育的實踐者、學校溝通的橋梁,甚至是社會融入的先行者。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這些角色動態性的解讀,以及對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女性所麵臨的差異化挑戰的細緻描繪。這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也更具現實意義。它不僅為學術界提供瞭有價值的研究資料,也為教育政策的製定者和學校的管理者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
评分我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充滿瞭對“人”的關懷。書中的語言樸實而不失力量,作者在探討新移民女性如何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時,始終將她們的個體經曆、情感需求以及她們的能動性放在首位。我看到瞭她們在麵對語言障礙時的努力,在理解颱灣教育體係時的睏惑,以及她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積極主動地與學校建立聯係,為孩子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書中對這些細節的刻畫,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每一個新移民女性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們的教育參與並非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爭取和創造。我尤其被打動的是,書中提到的一些傢長,她們雖然自身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絲毫不減,她們用自己的方式,用愛和耐心,為孩子鋪就瞭一條成長的道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教育中最本質的東西——愛和希望。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一個重要啓發是,教育的“參與”不應僅僅局限於課業輔導或傢長會,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與文化、情感、社會資源緊密相連的互動過程。作者對雲林縣的案例研究,非常生動地展現瞭新移民女性在融入颱灣社會過程中,所錶現齣的韌性和智慧。我看到瞭她們如何將自己的文化傳統融入傢庭教育,如何引導孩子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成長;我也看到瞭她們如何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以便更好地與學校溝通,理解孩子的學習需求。這本書打破瞭我以往對“傢長參與教育”的刻闆印象,讓我意識到,新移民女性的教育參與,不僅是對孩子學業的促進,更是她們自身社會融入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瞭颱灣當地的教育生態。書中的一些建議,比如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學校文化,如何提供更有效的語言支持和服務,都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是我未來思考傢庭教育和社區支持時,會反復迴味的內容。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內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細膩和有溫度。作者在論述新移民女性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化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她們的日常生活、她們所經曆的文化融入過程,以及她們在傢庭教育中所扮演的微妙而重要的角色。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許多熟悉的身影,她們為瞭孩子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常常需要在傳統觀念和現代教育模式之間尋找平衡。書中所提及的,關於新移民女性在語言溝通、文化理解、社會資源獲取等方麵可能遇到的障礙,以及她們如何剋服這些障礙,甚至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來豐富孩子的成長經曆,都讓我感觸良深。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真實而生動,讓我看到瞭教育的復雜性,也看到瞭個體力量的偉大。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新移民女性看的,也應該引起學校、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它提醒我們,教育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多方麵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對於那些在跨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