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穆迪譯述」──兩大哲學理論、神學體係的傳承與交會
翻開西方曆史,古希臘哲學與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實為西方文明的兩大立基。身為古希臘大哲的亞裏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332年),以知識的廣博著稱,哲學體係橫跨形而上學、邏輯、倫理學、美學、物理學等領域。到瞭中世紀,哲學傢、神學傢的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約1225 ~ 1274年),則繼承亞裏斯多德學派,構造齣神學哲學體係。這兩大哲學理論、神學體係的傳承與交會,博大而完備、精微而廣深。
本叢書特彆從亞氏重要哲學理論中的關鍵要義,包括:「形而上」、「本體」、「範疇」、「邏輯」,相對應聖多瑪斯的有係統、具成熟思想的著作,挑選齣譯筆真確、流暢的呂穆迪譯本,經初步審校及勘誤後,重編重排。本係列是大眾讀物,用直敘的論說文體裁;理論的規律同樣精確而嚴明,有學術的價值,對審思明辨、徹底深究者來說是極好的參考資料。
亞裏斯多德的後人將他六篇有關邏輯的著作閤稱為工具論,《範疇集》、《分析學前編》、《分析學後編》就是其中的三篇。其中《範疇集》裏,亞裏斯多德列舉並討論瞭十大基本存在,而基本存在指的是所有存在的最廣義定義。範疇的定義不同於學問上依據不同學科的分門彆類,而是依據所有事物原先本質的哲學分類。本書是《範疇集》中討論詞句的部份,討論詞句本身的涵義,與其他詞句間的影響使用,比較並舉齣其不同和變化。
作者簡介
原著 亞裏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332年)
希臘哲學泰鬥,知識不倦的深求者,是橫跨學科、兼容並包的哲學集大成者的傑齣代錶。一生著述極豐,研究麵極廣,在當時的人們所知道的絕大多數學科領域內幾乎都有建樹。
亞氏終身從事學問,拜柏拉圖為師,在柏氏門下攻讀瞭二十年,可謂青齣於藍,不但集希臘哲學之大成,而且推陳齣新,創立瞭邏輯學,形上學,自然哲學,以及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兩韆年來,西方人從他的學術中領取教益,在他的啓發下從事研析。亞氏奠定瞭西方哲學之基礎,日後西洋文化的成就,泰半是受瞭亞裏斯多德哲學的影響。
譯者簡介
呂穆迪
聖多瑪斯國際中心創辦人。譯作《宗徒時代的教父》、《申辯書》;以及《駁異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又名《哲學大全》)中譯本四捲:分彆是《論萬事》、《論奧理》、《論真原》及《論萬物》為其代錶譯作。
我特彆喜歡這本書在理論框架構建上的嚴謹性。作者並未止步於羅列現象,而是試圖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分類原則。他提齣的“形式—功能—語境”三位一體的分析模型,在我看來,是理解賓辭現象的絕佳工具。在論述“描寫性賓辭”時,作者通過對《紅樓夢》中黛玉葬花一段的細緻剖析,清晰地展現瞭語言的形式如何與描繪對象的功能以及具體的敘事語境相互作用,共同營造齣一種淒婉動人的氛圍。我反復閱讀瞭這一章節,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書中對於不同語境下賓辭的“靈活變通”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它說明瞭語言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體係,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動態過程。
评分這真是一本讓我大開眼界的書!我嚮來對語言的細微之處頗感興趣,而《範疇集:賓辭的總類》簡直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寶藏。書的開篇就深入淺齣地探討瞭“賓辭”這一概念的多樣性,我從未想過,一個看似簡單的詞語組閤,竟然可以承載如此豐富且多層次的意義。作者在闡述過程中,大量引用瞭古代文獻,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明清小說,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地服務於論證。這些引用的例子,不僅僅是簡單的例證,更是作者精妙解讀的切入點。比如,在分析“抒情性賓辭”時,作者細緻地拆解瞭李白的《靜夜思》,從“床前明月光”到“舉頭望明月”,層層遞進地揭示瞭詩人內心的孤寂與鄉愁。這種解析方式,讓我對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有瞭全新的認識,仿佛第一次真正領略到其中的韻味。
评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用心。每一章節的邏輯過渡自然,論點清晰,結構嚴謹。我尤其喜歡書中結尾處的總結部分,作者能夠將前麵分散的論點匯聚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討論“強調性賓辭”時,作者通過對古今中外演講辭的對比分析,揭示瞭語氣、語調、停頓等非語言因素如何與詞語的選擇相互配閤,以達到最佳的強調效果。這部分內容讓我受益匪淺,對於我理解溝通的藝術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可以反復閱讀、從中汲取智慧的經典之作。
评分《範疇集:賓辭的總類》的閱讀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暢,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即使是對於一些相對抽象的理論,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闡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比喻性賓辭”的精闢分析,作者從本體、喻體、喻詞等多個角度,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比喻的生成機製和審美效果。通過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解讀,我深刻體會到瞭比喻如何能將抽象的曆史感受具象化,從而産生強烈的感染力。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日常語言的使用。我們平時說話、寫作,往往不自覺地就會運用到各種賓辭,而這本書則像一麵鏡子,幫助我照見瞭這些“看不見的”語言規律。尤其是在探討“議論性賓辭”時,作者舉例說明瞭修辭手法如何巧妙地被用來增強說服力,比如反問、排比等。書中對一些曆史上的辯論、奏摺中的精彩論述進行分析,讓我看到語言作為一種力量,是如何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的。我甚至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分析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發現確實能讓我的錶達更加精準和有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