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日本川崎市生。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荀子哲學」以及「東亞比較思想史」。著有《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荀子禮治思想之研究)》(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以及〈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漢學研究》,27-4,2009)等論文。
自序
序論
第一節:本研究的緣起暨目的
第二節:過去「忠」概念的研究評述
第三節: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四節: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忠」論之崛起──「國非忠不立」
引言
第一節:關於「忠」概念起源的四種看法
第二節:《國語》之「忠」暨「忠信」觀──國傢生存之關鍵
第三節:《左傳》之「忠」暨「忠信」觀──嚮社稷(政治共同體)的「忠誠」
第四節:中山王墓銘文之「忠」暨「忠信」觀──貢獻社於稷之人纔之人格 
第五節:《論語》之「忠」暨「忠信」觀──統治層成員個人之倫理
小結 71
第二章:「忠」論之展開──「服忠用信則王」
引言
第一節:戰國中期「臣德」之「忠」
第二節:戰國中期「君德」之「忠」和「忠信」
第三節:作為《孟子》王道政治思想來源之「忠信」
小結
第三章:對「忠」批判的崛起──「忠盈天下,害及其國」
引言
第一節:《戰國策》之「忠」觀
第二節:《莊子》與《列子.楊硃》之「忠」觀
第三節:稷下學者之「忠」觀
小結
第四章:「忠」論之重訂──「忠於濁世難」
引言
第一節:《荀子》的「忠」暨「忠信」觀
第二節:《呂氏春鞦》之「忠」觀
第三節:《韓非子》之「忠」觀
小結
結論
【附錶】先秦西漢文獻中的「忠」「信」「仁」「義」
主要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語句索引
引用文獻索引
作者跋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覺得可能有點枯燥。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從故事和人物齣發來瞭解曆史的讀者,對於純理論性的探討,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吃力。但是,我又對中國古代那種深刻的情感聯結,特彆是君臣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非常好奇。所以,盡管書名是“研究”,我還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寫得不那麼像學術報告,而是能夠通過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一些曆史人物的命運,來串聯起“忠”這個概念的演變。比如說,它會不會講到曆史上那些因為“忠”而備受贊譽,甚至犧牲生命的人物?有沒有一些關於“愚忠”或者“變忠”的討論,來展現“忠”在實踐中齣現的復雜性和灰色地帶?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用一種比較溫和、有溫度的筆觸,來講述那些關於“忠”的故事,讓我能夠感受到古人在麵對選擇時的掙紮和抉擇。如果書裏能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瞭,能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有所收獲。
评分這本書簡直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中國古代那些君臣之間的情感糾葛、傢國情懷特彆著迷,但總覺得市麵上相關的書籍要麼太學術化,要麼內容比較零散,很難找到一個清晰的脈絡。所以當我看到《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這個書名的時候,心裏就燃起瞭希望。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梳理“忠”這個概念在不同朝代、不同思想流派中的演變和發展,比如說,孔子是怎麼看待“忠”的?韓非子的“忠”又和儒傢有什麼區彆?書裏會不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嶽飛的“精忠報國”之類的,來佐證這些理論?我猜它應該會從“忠”的起源開始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各個時期代錶性的思想傢對“忠”的闡釋,甚至可能還會探討“忠”在社會倫理、政治製度中的具體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心中“忠”的重量和意義。畢竟,對於我們這些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理解“忠”的內涵,也是理解古代社會價值觀的一把關鍵鑰匙。我非常渴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史料和生動的解讀,讓我不僅僅是記住概念,更能體會那種曆史的厚重感。
评分我一直覺得,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離不開對“忠”這個字背後所承載的豐富含義的探索。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它暗示著一種深入的、係統性的研究。我個人對古代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尤其感興趣,因此,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忠”是如何維係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秩序的。書中是否會探討“忠”在傢庭、宗族、官場等不同層級中的具體錶現形式?“君臣之忠”與“父子之孝”之間是如何相互補充、又可能存在衝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忠”的製度化分析,比如,在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規範中,是如何體現和強化“忠”的觀念的?有沒有一些對不同曆史時期“忠”的社會接受度和實踐方式的比較研究?如果書中能夠通過分析古代的文學作品、民間傳說等,來展現“忠”在普通民眾心中的形象和影響,那將更加生動有趣。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對古代社會“忠”的認識的空白,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那錯綜復雜的人情世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非常硬核,充滿學術氣息,我個人是對古代史,尤其是製度史和思想史的部分比較感興趣。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剖析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核心概念的書籍,而“忠”無疑是其中最重要、最復雜的一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一個宏觀的視角齣發,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定義,而是深入到“忠”是如何被建構、被闡釋、被實踐的曆史過程中。比如,它是否會探討“忠”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不同含義?在士大夫眼中,“忠”是不是更多地意味著對君主的絕對效忠和政治理想的實現?而在普通百姓那裏,“忠”又會以何種形式體現,是傢族忠誠,還是對地方官員的服從?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分析“忠”與“孝”、“仁”等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張力,它們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關係中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對於那些喜歡刨根問底、探究事物深層邏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研究視角,我非常期待它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理論框架和嚴謹的論證。
评分這本《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給我一種沉甸甸的知識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和道德體係的演變特彆感興趣,尤其是“忠”這個概念,它在中國曆史的進程中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其內涵又極其復雜多變。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剖析“忠”作為一種核心的儒傢倫理,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官方意識形態所塑造和利用的。比如說,它會不會探討漢朝時期的“大一統”思想如何強化瞭對君主的“忠”,以及宋明理學時期,士大夫階層在“忠君”與“忠道”之間所麵臨的睏境?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對不同朝代“忠”的實踐案例的詳細分析,比如,在唐朝時期,對皇帝的“忠”與對國傢、對製度的“忠”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在明清時期,“廠衛”製度的齣現是否對傳統的“忠”觀念産生瞭怎樣的衝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我理解“忠”是如何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麵留下深刻烙印的,並對當下我們理解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現代轉化提供一些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