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糟蹋貶抑數百年的「番語」,當今已躍升為國際學界公認的無價瑰寶,李壬癸院士以淺顯文字,親自講解颱灣南島語言的珍貴、研究傳統、方法論、諸語言的關聯、歌謠及危機……
在工業革命之前,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其語言約有1000種之多。颱灣南島民族(即所謂的平埔族與高山族)的語言,雖然隻佔其中的1/50(約20種左右),並在外來勢力長期壓製下,早已瀕臨滅絕的危境,至今隻剩14種還苟留殘喘著。但弔詭的是,現實中窮途落魄的颱灣南島語言,在國際南島語言學界卻被視為無價瑰寶,因為它具有兩大特徵,是其他地區(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南島語言所不及的:
(一)語言之間最為分歧多樣(語言愈紛歧的地方,錶示它時代的縱深愈長。換言之,颱灣很有可能是南島民族的祖居地,古南島民族很可能是從颱灣擴散齣去的);
(二)保存許多古語的特徵。因此,國際上各派理論的建立、比較與辯駁,以及古南島語的構擬,都必須以颱灣南島語言為依據,一定得引用和參考颱灣南島語言的資料和現象。
颱灣南島語言過去幾韆年都沒有文字記錄,直到十七世紀荷蘭傳教士到颱灣來以後,纔為西拉雅和法佛朗(Favorlang)兩種平埔族語言留下珍貴的文獻資料。從明鄭王朝到清代,二百多年間並沒有留下多少語言資料。直至日治時期,纔由小川尚義開啓颱灣南島語言的研究大門,之後陸續有淺井惠倫、土田滋等人的投入。畢生鑽研颱灣南島語言的中研院院士李壬癸,正是當前此一領域最具代錶性的學者,本書收錄瞭他近年來的十餘篇文章,可以代錶其較近和較新的看法。李院士針對颱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研究傳統、方法論、諸語言的關聯、歌謠及危機等議題,一一提齣瞭權威性的看法。這些見解都曾以英文發錶在國際知名的期刊上,得到國際學界的高度重視與討論,現經由作者本人親自改寫,以較淺顯易懂的中文呈現在讀者麵前。
閱讀這些文章,我們既能看見奔走各地,搶救採集一息尚存的瀕危語言,比較研究彼此關聯的研究者身影,也能體會跨海整理編輯小川、淺井、史蒂瑞等人的研究遺産,並與現今的資料分析比對,積極融新匯舊的學術傳承苦心。這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科普教育的書籍之所以取名「珍惜颱灣南島語言」,就是希望讀者能經由認識颱灣南島語言,懂得珍重疼惜此一國際學界公認最珍貴的颱灣文化資産,並為保存延續這塊島嶼的古老言語共盡心力。
作者簡介
李壬癸
1936年生於宜蘭,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總統科學奬得主,曾擔任中研院史語所語言組主任、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第一任)、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中研院語言所籌備處主任(第一任)、颱灣語言學會會長(第一任)等。在當今研究颱灣原住民語言的學者中,以李院士的成果最為豐碩。曾獲國科會研究傑齣奬及傑齣特約研究員奬,教育部學術奬及原住民母語研究著作特殊貢獻奬,行政院傑齣科技榮譽奬,颱美基金會傑齣人纔成就奬等等。除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錶數十篇研究論文外,也齣版《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1996)、《颱灣平埔族的曆史與互動》(1997)、《颱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1997)、《颱灣原住民史─語言篇》(1999)、《巴宰族傳說歌謠集》(英文,2002)、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 (2 vols, 2004)、《噶瑪蘭語詞典》(英文,2006)、《新港文書研究》(2009)、《珍惜颱灣南島語言》(2010)等專著。
前言
第一篇 颱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
一、我們有不同的想法:颱灣南島語言的多樣性
二、從本土到國際:颱灣南島語言研究的契機
第二篇 颱灣南島語言的曆史迴顧
三、颱灣南島語言的迴顧與展望
四、日本學者對於颱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
第三篇 颱灣南島語言的研究方法
五、颱灣南島語言的田野調查
第四篇 平埔族諸語言的關係
六、從文獻資料看颱灣平埔族群的語言
七、颱南和高屏地區的平埔族語言,兼論麻豆社的地位
八、巴賽語的地位
九、新發現十五件新港文書的初步解讀
十、消失的藉據---新港文書
第五篇 颱灣南島語言的隱喻
十一、人體各部位名稱在語言上的應用
十二、沙阿魯阿的歌謠
第六篇 颱灣南島民族的危機
十三、每兩周有一種語言消失
十四、何止十族
十五、死語,能復活嗎?
十六、何謂「太魯閣族」?
十七、搶救本土語言勿炒短綫
【附錄】
我的學思曆程
作者序
颱灣最有價值的文化資産是什麼?毫無疑問的就是颱灣南島語言。為什麼?因為颱灣南島語言具有這兩大特色:第一,這些語言的差異性最大,第二,它們保存最多的古語特徵。一個地區的語言愈紛歧,這錶示語言分化的年代愈久遠,也就是說,南島民族在颱灣居留的年代縱深最長。也因此,颱灣最有可能是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homeland)。此外,要重建古南島語,必須使用颱灣南島語言的資料。如今,國際南島語言學者大都接受以上這兩種看法。
本論文集所收的文章,其主要內容可分為這幾方麵:第一、颱灣南島語的重要性(1-3),第二、研究曆史的迴顧和展望(4-5),第三、調查研究方法(6),第四、平埔族群各種語言的相互關係(7-11),第五、颱灣南島語言的隱喻(metaphor, 12-13),第六、颱灣南島語言的危機(14-18)。附錄〈我的學思曆程〉是我在颱灣大學通識教育論壇的演講稿。第一篇文章可視為本書內容的扼要說明,可作為導論,讀者不妨先看。
本書所收的十二篇論文,是我近十年來(2001年以後)用中文撰寫有關颱灣南島語言的文章,大都曾經在國內的期刊上或專書裏發錶過。現在把它們收在這個論文集裏,以方便有興趣的讀者作參考。1997年我曾齣版過兩部論文集,《颱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和《颱灣平埔族的曆史與互動》,如今都已絕版,而且有的內容稍嫌過時。1999年我齣版《颱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可以彌補前兩部書的部分缺失。這部論文集可以代錶我較近和較新的看法,而且有些內容是在探討以前並沒有討論過的問題,例如〈人體各部名稱在語言上的應用〉和〈我們有不同的想法〉,其中討論颱灣南島語言數詞係統非常有趣的現象。尚請方傢不吝指正。另一方麵,部分內容難免稍有重復的地方,也請讀者包涵。
2004年我齣版瞭一部《颱灣南島語言論文選集》(上下冊),所收的論文大都是以英文撰寫的,雖也有幾篇用中文寫的,但是內容偏重語言學專業研究的成果,並不太適閤一般的讀者。其實,我已把若乾篇原以英文寫成的主要研究成果再以中文寫齣來收入本論文集裏。例如,我把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x western plains languages(西部六種平埔族群語言的內部關係)跟Origins of the East Formosans: Basay, Kavalan, Amis and Siraya(東部颱灣南島語:巴賽、噶瑪蘭、阿美、西拉雅的起源)閤併起來,扼要地寫成〈從文獻資料看颱灣平埔族群的語言〉。
本書除瞭十二篇有關南島語言的論文以外,也收瞭六篇我近幾年來在報刊上發錶的短文,內容大都是跟颱灣南島語言密切相關的課題。附錄卻是談我從1968年起,這四十年來調查研究南島語言的心路曆程。
李壬癸2009.9.20
《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而博學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尋颱灣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聲音。作者的敘述風格充滿瞭人文關懷,他不僅僅在梳理語言的演變和現狀,更在講述每一門語言背後,那些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我被書中對語言與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描繪所深深吸引,例如,某些語言中可能擁有大量描述不同植物、動物的詞匯,這些詞匯的豐富程度,直接反映瞭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讀到這些內容,我不禁會聯想到自己所處的現代都市,我們對自然界許多事物的認知,已經變得非常模糊,很多曾經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動植物,甚至名字都叫不上來。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語言在維係這種關係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還探討瞭語言與身份認同的緊密聯係,他指齣,當一門語言麵臨消亡時,一個民族的身份認同也會隨之動搖。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很多時候,使用母語,不僅僅是為瞭溝通,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徵。這本書讓我對“文化”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日常的言談舉止,體現在古老的歌謠,體現在代代相傳的故事中。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原住民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但關於語言這方麵的瞭解一直停留在模糊的層麵。《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傳統的學術論文模式,而是巧妙地將曆史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融為一體,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對語言與社會結構之間關係的探討,例如,某些語言中是否存在錶示社會等級的詞匯,某些稱謂又如何反映瞭親屬關係和社群的組織方式。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它更是塑造社會形態、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載體。書中還穿插瞭許多來自第一綫研究者的田野調查片段,那些鮮活的口述曆史,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諺語和歇後語,都讓這本書充滿瞭生命力。我常常在閱讀這些片段時,仿佛置身於那些偏遠的村落,親耳聽到老人們用純正的母語講述著他們的故事。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瞭語言背後蘊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認同。作者通過對語言的描述,讓我們看到瞭原住民在麵對現代化衝擊時,他們如何努力地維係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他們是如何通過語言來錶達自己的身份和歸屬感。這本書的意義,遠不止於學術研究,它更是一部關於民族精神傳承的寶貴記錄。
评分翻閱《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紮實和論證的嚴謹。作者在書中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介紹不同南島語言的語音係統、詞匯結構以及語法特點,並且通過大量的例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我不是語言學專業的學生,但書中清晰的解釋和詳細的圖錶,讓我即使麵對一些相對專業的概念,也能大緻理解其含義。我特彆驚嘆於作者對某些細微語言現象的敏感度,比如書中對某些形容詞的使用習慣,或是某些動詞的時態變化,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卻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通過這些細節,我開始能夠更細緻地分辨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每一門語言都像一個獨特的窗口,摺射齣其使用者獨特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書中的對比研究也非常齣色,作者將不同語言在同一概念上的錶達方式進行比較,讓我看到瞭語言的“彈性”和“多樣性”。例如,在描述“天空”這個概念時,有的語言可能隻有一個通用的詞,而有的語言則可能根據天氣、時間等因素有不同的細分詞匯。這種對比不僅展現瞭語言的精妙,也引發瞭我對人類認知世界方式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明白,語言的保護和傳承,並非僅僅是記錄和保存,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內在的邏輯和文化價值。
评分我一直以為,對於颱灣南島語言的瞭解,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詞匯和發音來概括,直到我讀瞭《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纔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淺薄。作者在這本書中,用一種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方式,展現瞭颱灣南島語言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他不僅僅關注語言本身,更關注語言所承載的曆史、文化、社會以及生態信息。我被書中對語言的“生態係統”的描繪所打動,作者將不同的南島語言比作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生態係統,當其中一種語言消失時,整個係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這一點讓我聯想到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語言的保護同樣如此,每一門語言的消失,都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損失。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紮實,作者引用瞭大量的語言學研究成果,並結閤瞭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某些瀕危語言的“搶救性記錄”過程的描述,這些記錄不僅僅是文字和錄音,更包含瞭對語言使用者的深度訪談,以及對他們生活方式的細緻觀察。這些細節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也讓我更加珍視這些來之不易的研究成果。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語言學著作,它更是一部關於文化搶救和傳承的史詩。
评分拿到《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仿佛迴到瞭童年時期,外婆用那種帶著濃厚地方口音的語言哼唱的古老歌謠,那些曾經聽不懂卻異常溫暖的詞語,如今在書中被細緻地解讀,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是我文化基因中最古老、最淳樸的一抹色彩。作者的文筆不像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帶著一種敘事的力量,將曆史的塵埃輕輕拂去,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鮮活的語言如何在颱灣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在時代變遷中,麵臨著被遺忘的風險。讀這本書,我仿佛與那些早已遠去的祖輩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用語言講述著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信仰、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不可分割的聯係。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語言的記錄,更是關於颱灣原住民文化的一部情感史詩。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語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角色的描寫,比如在祭典儀式上的呼喚,在傢庭聚會上的笑語,在教導孩子耕作時的叮嚀。這些細微之處,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體現語言的生命力。有時候,我會忍不住在腦海中迴響那些書中齣現的詞匯,嘗試著去理解它們背後承載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發音的組閤,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智慧。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語言的消失,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是一種文化基因的斷裂,一種人類文明的損失。作者的呼籲,真摯而有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母語的認知,也激發瞭我想要去瞭解、去學習、去傳承的強烈願望。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閱讀這本書,感受那份被遺忘的美麗,並加入到珍惜和保護這些珍貴語言的行列中來。
评分《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一種深沉的憂患意識,但又不失希望。他沒有迴避南島語言所麵臨的嚴峻現實,即許多語言正瀕臨消失,但他也積極地介紹瞭很多緻力於語言復振的努力和成果。我被書中關於“語言的生命力”的比喻所打動,作者將語言比作一種生命體,它需要滋養,需要傳播,需要被熱愛,纔能得以延續。而當語言失去使用者,或者使用者對其失去熱情時,它就會逐漸衰弱,最終走嚮死亡。這一點讓我深思,我們是否也應該像對待植物和動物一樣,去對待我們身邊的語言?這本書讓我開始關注身邊一些正在流失的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我意識到,即使不是南島語言,很多語言也同樣麵臨著被遺忘的風險。作者的呼籲,不僅僅是對颱灣南島語言的呼喚,更是對所有珍貴語言的一種普世性的關懷。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文化自覺”的強調,作者認為,隻有當一個民族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有瞭清晰的認識和高度的認同,纔能真正地將其傳承下去。這本書讓我對“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宏大敘事,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我們的語言息息相關。
评分拿到《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我最先被其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樸素卻充滿力量的美感,仿佛預示著書中內容的重要性。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對颱灣南島語言的熱愛和尊重所深深感染。他不僅僅是在做一項學術研究,更是在完成一項文化的傳承使命。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語言的記憶功能”的闡述,作者指齣,語言是承載民族記憶的重要載體,那些古老的歌謠、神話、傳說,都通過語言得以代代相傳。當一門語言消失時,與之相關的集體記憶也會隨之消逝,這是一種無法彌補的損失。這一點讓我聯想到,我們是否也應該更加重視我們自己的母語,因為它同樣承載著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文化傳承。書中還深入探討瞭語言的“教育功能”,作者認為,語言是培養下一代的重要工具,通過語言,孩子們纔能學習到民族的價值觀、行為規範以及生存技能。因此,保護和傳承南島語言,不僅僅是為瞭保護語言本身,更是為瞭培養能夠承載民族文化的新一代。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有瞭更廣闊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傳承和價值觀的塑造。
评分《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是一部充滿智慧和溫情的作品。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瞭颱灣南島語言的斑斕畫捲。我被書中對語言的“意象”和“聯想”的描繪所深深吸引,作者通過對特定詞匯的解讀,讓我們看到瞭原住民如何用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世界。例如,某些語言中描述“風”的詞匯,可能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風,還可能包含著更豐富的象徵意義,比如傳遞信息、帶來變化等等。這種對語言背後深層含義的挖掘,讓我驚嘆於人類語言的無限可能性。書中還探討瞭語言的“演變”和“創新”的過程,作者指齣,語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而不斷演變。新的詞匯會産生,舊的詞匯會消失,語法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對語言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到這些內容,我不禁會思考,我們今天的語言,是否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錶達方式,而接受一些並不那麼貼閤我們自身文化的錶達?這本書讓我對語言的保護有瞭更緊迫的意識,它不僅僅是保存曆史,更是為瞭保存我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基因。
评分這是一次令人驚嘆的閱讀旅程,從《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的開篇,我就被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所吸引。作者並非僅僅羅列詞匯和語法,而是將每一門南島語言都置於其獨特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深入剖析。我看到瞭語言如何與地形地貌相互作用,如何在不同的族群互動中演變,又如何在殖民曆史的衝擊下艱難生存。書中的案例研究,比如對某些特定詞匯的起源追溯,或是對某個古老故事如何通過語言代代相傳的描述,都讓我驚嘆於作者的嚴謹考證和深邃洞察。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詞匯的生命力”的章節所打動,作者用生動的比喻解釋瞭,當一個族群的日常生活發生變化時,他們的語言也會隨之産生適應和創新,新的詞匯誕生,舊的詞匯則可能逐漸消亡。這讓我聯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許多詞語,很多都是源自外來文化,而那些真正源自本土的、承載著獨特生活方式的詞匯,卻越來越少聽到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為我們揭示瞭颱灣南島語言的豐富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它發齣瞭一個響亮的警鍾,提醒我們這些活著的文化遺産正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作者對語言瀕危現狀的描述,充滿瞭憂慮,但也充滿瞭希望,他指齣瞭許多正在進行的努力,比如語言復振運動、教材編寫、以及通過藝術形式傳播語言等等。這讓我相信,隻要我們願意付齣努力,這些寶貴的語言就還有重生的可能。這本書是一部獻給語言的挽歌,也是一麯為未來而奏的希望之歌。
评分在閱讀《珍惜颱灣南島語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颱灣這片土地上豐富語言遺産的深刻情感所深深打動。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語言學上的嚴謹考證,更在於其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文化的敬畏和對傳統的珍視。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語言與歌謠、神話、傳說之間聯係的探討。作者通過分析不同語言中獨特的詞匯和錶達方式,嚮我們展示瞭這些古老的故事是如何被賦予生命,又是如何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它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書中對語言的“社會功能”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指齣,某些語言的詞匯和語法結構,能夠反映齣其使用者的社會關係、權力結構以及生活習俗。例如,某些語言中可能存在大量的稱謂詞,用來區分不同的親屬關係和社交地位,這反映瞭原住民社會高度重視人際關係和社群聯係的特點。讀到這些內容,我不禁會聯想到自己熟悉的語言,我們是否也有一些詞語,能夠如此細膩地捕捉和反映我們的社會文化?這本書讓我對“文化”有瞭更立體、更具象的認知,它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鮮活地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