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悲壯的衰落、曆史的轉型和時代的交替,一代先覺的知識者滿腔熱情地追求現代文明,王朝的幽靈與精神的睏惑,多重的選擇伴隨著艱難的思想跋涉。
本書著重考察1898年到1918年這個前現代階段二十年,中國知識份子思想文化的發生史和新型知識份子的成長史,從政治、經濟、實業、媒體,以及教育、社團群體、文學革命等思想文化的各方麵,清理齣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豐腴文化土壤,揭示現代新型知識份子的精神型構、心靈曆史和前現代中國文化思想的演變圖式。
作者簡介
楊洪承
大陸江蘇鎮江人,文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著有代錶作《王統照評傳》、《文學社群文化形態論》等5部學術專著。
開篇語 蒼涼的帝國遺風
第一章 王朝解體的碎片
第一節 傳統藩籬的焚燒者
第二節 「新思想界之陳涉」
第三節 康、梁的「新學」與新型知識份子的誕生
第二章 沖決羅網的吶喊
第一節 思想的大革命與批判的立場
第二節 精神內核與思想體係的創新
第三節 世紀之交的心靈放歌
第三章 文明火種的播撒
第一節 西學東進的文化思想傳播者
第二節 《天演論》與近代進化觀念
第三節 追求民族富強的「浮士德」精神
第四章 傳統與現代的抉擇
第一節 章太炎:真與俗的雙嚮流程
第二節 王國維:真與美的理想人生
第三節 蘇曼殊:新舊徘徊的「斷鴻零雁」
第五章 群落聚散兩由之
第一節 新知識界從個體到群體的演變素描
第二節 群體的個案:「中國教育會」、「南社」
第三節 開智閤群導引著新思潮的走嚮
第六章 改弦更張的匆匆過客
第一節 革故鼎新:晚清「新政」係列舉措
第二節 教育為本:京師大學堂
第三節 留學之潮:西洋、東洋初識世界
第七章 西學東漸的文化轉型
第一節 中體與西學撞擊中觀念大調整
第二節 現代媒體:報刊與「商務」齣版業
第三節 現代科技革命推動前工業繁衍
第八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
第一節 奔走呼喚建立革命大同盟
第二節 革命先驅者的思想精髓
第三節 從王朝到民國潮起潮落
第九章 思想啓濛的文學革命
第一節 「文學」治國救國的新武器
第二節 兩位「先生」引領著青年
第三節 革命話語催生「人之子」覺醒
結語 世紀之交的眺望和期盼
附錄:1898~1918(前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讀罷《廢墟上的精靈》,我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百年的思想對話。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野和審慎的態度,將1898年至1918年這二十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展現在我們麵前,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的圖書館裏,靜靜地翻閱那些被曆史塵封的泛黃手稿。書中所探討的“思想文化的理路”,並非簡單地羅列幾位重要人物的觀點,而是試圖揭示在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東西方思想的衝擊、新舊觀念的碰撞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係,並在這種構建過程中,展現齣復雜而多樣的麵嚮。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細微差異的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思想火花,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得以照亮整個時代的精神景觀。書中對於一些被邊緣化或被忽視的思想聲音的重新發掘,更是令人驚喜,讓我們看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的多元與活力,也打破瞭一些刻闆的論斷。作者並沒有給齣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一同去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那種探索的過程本身,便極具感染力。
评分《廢墟上的精靈》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在曆史轉型時期的角色與意義。作者選取瞭1898年至1918年這一特殊節點,以“廢墟上的精靈”這一富有張力的意象,描繪瞭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裏,中國知識分子所經曆的思想迷茫、痛苦掙紮以及不屈的探索。我非常贊賞作者在處理曆史敘事時所錶現齣的學理深度和人文關懷。他並沒有將知識分子簡單地描繪成救國救民的英雄,而是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的睏惑、他們的猶豫、他們的妥協,以及他們最終選擇的道路。書中對於不同思想流派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係的梳理,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思想圖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尤其是一些我先前瞭解不多的思想傢,在這本書裏得到瞭詳盡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他們思想的閃光點以及他們所做齣的努力。那種感覺,就像是作者在為我們搭建一座橋梁,讓我們能夠穿越曆史的迷霧,去傾聽那些曾經在此岸迴響的聲音。
评分這本《廢墟上的精靈: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文化的理路(1898~1918)》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初拿到此書,書名便充滿瞭詩意與曆史的厚重感,仿佛將人帶入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翻開書頁,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細緻入微的筆觸,深入剖析瞭自1898年戊戌變法到1918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前的這段關鍵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是如何在時代巨變的洪流中掙紮、蛻變、甚至是綻放的。書中所描繪的“廢墟”,既是清王朝衰敗的舊秩序,也是傳統思想文化根基的動搖,而“精靈”,則是在這片廢墟上,那些不甘沉寂、仍在探尋齣路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復雜的思想脈絡時所展現齣的清晰條理,他並沒有簡單地將知識分子劃分為“保守”與“激進”兩類,而是通過大量史料的爬地式挖掘,細緻地勾勒齣他們內心深處的矛盾、掙紮與不斷探索的曆程。那些曾經被認為是“反動”或“守舊”的聲音,在這本書裏獲得瞭更為豐富和立體化的呈現,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們思想轉變的復雜動機與內在邏輯。作者對於不同思想流派之間微妙的聯係與張力的把握,也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種智識上的盛宴,也是一次情感上的洗禮。作者在《廢墟上的精靈》中,為我們呈現瞭1898年至1918年間,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文化發展的麯摺軌跡。他以一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巧妙地將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流派的知識分子置於同一曆史框架下進行考察,展現瞭他們思想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思想流變時所使用的那種“撥雲見日”式的解讀,他能夠從紛繁復雜的史料中提煉齣最核心的脈絡,並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加以闡釋,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書中對於一些關鍵的曆史事件和思想人物的深入剖析,更是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並沒有迴避知識分子思想中的矛盾與局限,反而正是這些矛盾與局限,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他們的探索更具啓示意義。
评分《廢墟上的精靈》這本書,簡直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那個混沌年代的生存狀態與精神睏境。作者以1898年至1918年為時間維度,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壯闊而又細膩的思想畫捲。我被作者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所摺服,他能夠從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捕捉到知識分子思想演變的細微之處,並將這些細微之處串聯成一條條有力的綫索。書中對於“理路”的探討,不是簡單的概念堆砌,而是深入到知識分子個體的心靈深處,去探究他們思想形成的內在邏輯與外在動因。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不同思想派彆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客觀與公正,他並沒有預設立場,而是努力去理解和呈現每一個思想聲音的價值與貢獻。讀這本書,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他們在壓力下依然堅持的獨立思考和人文關懷,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