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並錫曾說:「藝術傢是主體生命的闡釋者。以敏銳微細的情感,把握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收錄有施並錫2009年精彩創作,施並錫的作品,題材來自半綫大地,描繪土地上人民的生活,記錄瞭大地中的流遞現象與土地的變遷,在自然山川中,畫傢走過各種靈動的山水之間,觸動他對生命的寜靜體會,在麵對傢鄉這些美景時,他與大自然閤而為一,畫齣這些讓人心動的山水。
作者簡介
施並錫
施並錫這個人,不抽煙、不喝酒,喜歡看電影和閱讀。長年戶外寫生作畫,曬得黝黑。身高180公分,雖是個不錯的衣架子,卻不太重視衣飾外錶。以緻於2007年盛夏,從傢鄉鹿港寫生返北,風塵僕僕地從統聯下車,在承德路被兩名警察當成偷渡客而盤查。這件事使施並錫驚覺到從古到今,人們永遠以外錶取人。「身上無衣被人欺」的現象,並不會因時代改變而消失,除非人們具有慧眼,培養美感意識始有慧眼。在颱灣,人們普通「用耳朵看藝品;用眼睛聽音樂會。」
因而他發願要更努力地把自己的畫作和心得感言、散文等與大傢分享。
施並錫1971年畢業於師大美術係。擔任中學教師兩年後,決誌繪畫創作,於是辭去教職,過著靠教畫以養畫的平淡生活。老大不小時纔跑到紐約進修。迴颱後獲得師大教書之機會。迄今畫與寫不斷,齣書、畫輯19種,個展24迴。
2003~2005年,他受邀擔任高雄縣文化局局長。任內舉辦大貝湖之大型國際偶藝節、橋頭糖廠黑銅觀音文化節、推動重視古蹟文化運動、「如果縣府、醫院像美術館」活動等等,廣獲在地民眾之肯定。
隻是經曆公部門文化局主管的經曆後,施並錫更覺得颱灣民眾更需要藝術、文化之涵養,否則在颱灣社會可能很難找到愛、憐憫與正義。
所以施並錫2008年特迴故鄉彰化,成立瞭遠在民國57年由他的恩師張煥彩老師所號召的員青藝術協會,把美意識由地方散播起。如今他是員青藝協的會長,正努力不懈地發揚「隻要心中有愛,周遭任何景物,都是一件美麗圖畫。」
施並錫著作與畫冊
1.紐約藝術現場掃描(叢書)
2.牛事一牛車(叢書)
3.贊頌花開(叢書)
4.見證圖像與圖像見證(叢書)
5.生命的誕生與茁壯(叢書)
6.洋洋大觀(畫集)
7.大世紀紀事(畫集)
8.細水長流(畫集)
9.畫說福爾摩沙(叢書)
10.橘園茂纍(叢書)
11.溫柔的美感(畫詩集)
12.流嬗大地(畫集)
13.怒吼大地(畫集)
14.清淨聖地(畫集)
15.畫布之外(文集)
16.颱灣牛的心聲(評論集)
17.縱情南方2006(文、畫集)
18.高雄古蹟之美2004(文、畫集)
19.張煥彩平實的水彩畫筆2007(評論集)
20.故鄉彰化巡禮2008(畫集)
21.天天約繪2009(文、畫集)
22.美麗與哀愁巡禮颱灣2009(畫集)
23.沐浴在陽光下的田園圖像---不破章水彩畫評2009(評論集)
作者序
玉山 颱灣精神圖騰
登山,是力爭嚮上,超越自己的錶現,山,如如不動,瀋穩自在,蘊藏豐富而不露,曖曖內含光,好像有德行的君子。山,同樣也是永恆母親的象徵。凡有高山的國傢,其國民皆以擁有高山傲世為榮。
玉山 颱灣最大地標
上天恩賜颱灣玉山。日治時代稱為「新高山」,為早年颱灣八景之一。玉山海拔3952公尺,高聳入雲,群峰並峙,氣勢雄偉,它是東北亞最高峰,也應該是颱灣的最大地標。
不少登山行傢鹹認玉山遠勝富士山。然而颱灣尚未興「玉山學」之百多年前,日本已把富士山建構成團結大和魂的聖山。而颱灣人對玉山迄今依然不夠親近感通。颱灣人數百年來並不「樂山近水」。蓋一般颱灣人雖會利用土地種植生産,其實並無強厚的大地意識,即認同與深摯之愛。因此颱灣人與土地關係淡薄,與大地距離遙遠。
颱灣人之於土地,有如百鳥之於樹林;果蠅之於果園;群獸之於草原,絕無永續經營或存亡與共之深層觀念。環境一旦變動,鏇即禽飛獸散。此乃源於颱灣先民來颱,胼手胝足,隻為維護肉體凡身安足之故。所發展之社會組織,充其量隻有類似原始部落社會之宗族聚落。從宗教信仰到生活方式,語言、倫理、價值觀念等等,各吹各號,毫不團結。終無法統一意誌,建構國傢。
他人跳闆的命運
再者,曆史的不幸,曆來殖民政權都把颱灣當作南進跳闆或反攻基地。颱灣落入捨己為人作嫁之被利用、被踐踏的工具之命運。迄今命運依舊。颱灣人在曆史河流裏,扮演著「殺身不取義,殺身不成仁」的跳梁角色,喪失自我主體性。肉身活在斯土,靈魂卻是不摺不扣的遊牧民族。難怪對於好山好水無心賞,也乏疼惜之心。
登玉山 親近阮的母親
瞭解當今颱灣人之患果安在此,吾人即應該從建構颱灣價值、颱灣大地意識、颱灣人文倫理等等做起。巍巍玉山,代錶著颱灣精神的竪立。玉山被學者專傢以「方舟」稱之。它有全世界最寶貴的稀有物種。玉山也被公認為颱灣生態環境的百科全書及地質博物館。此外它也是濁水、高屏及秀姑巒三大溪之發源地。
登玉山,能知颱灣之善。親近玉山,吾人學得調整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人與曆史以及人與人之關係。登玉山,不是徵服她,而是親近颱灣大地的行為,是愛護傢園的象徵與錶現。讓玉山成為我們的精神圖騰、圖像或符碼。登玉山成為颱灣人一生中必須完成的一件盛事。讓玉山淨化我們,並團結我們。
初次翻開《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一股濃厚的東方式哲學韻味撲麵而來,讓人瞬間沉浸其中。施並錫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精湛的筆觸,將生命中最易觸動人心的“美麗”與“哀愁”融為一體,展現得淋灕盡緻。畫集中的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故事,時而憂傷,時而欣慰,時而又帶著一絲超然的平靜。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光影的運用,那種含蓄而富有張力的光影,不僅勾勒齣物象的輪廓,更烘托齣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氛圍。看著畫中人物或低眉沉思,或凝視遠方,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內心深處的迴響,感受到他們經曆的歲月痕跡。這種直抵靈魂的錶達方式,是很多現代藝術作品所難以企及的。這不僅僅是一本畫集,更像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哲學讀本,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感悟。對於我這樣長期在颱灣生活,感受著城市脈搏與人文溫度的讀者而言,施並錫先生的作品,仿佛是對我們內心深處某種共鳴的呼喚,是一種觸及靈魂的慰藉。畫集的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觸感、印刷的質感,都為藝術品的呈現增添瞭不少分數,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也能享受到物質層麵的愉悅。
评分《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內斂而深沉的力量。施並錫先生的作品,仿佛沒有名字,卻每一幅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他用畫筆構建瞭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在那裏,“美麗”與“哀愁”不再是獨立的元素,而是彼此滲透,相互依存。看著畫中的場景,有時會讓我聯想到童年時代在鄉間玩耍的時光,那時的快樂是純粹的,但伴隨而來的,也有對未知世界的淡淡憂傷。這種情感的交織,正是施並錫先生所擅長捕捉的。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關注,無論是人物的服飾褶皺,還是背景的肌理質感,都處理得十分到位,卻又不過分喧賓奪主,始終將情感的錶達放在首位。這種寫實與寫意的完美結閤,賦予瞭作品一種獨特的生命力。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多年的讀者,我常常在藝術作品中尋找與自己生命軌跡的共鳴,而施並錫先生的畫集,無疑給予瞭我這樣的觸動。它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點滴,體會那些藏在平凡中的深刻。
评分《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與感動。施並錫先生的作品,總能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觸動人心最柔軟的角落。他筆下的“美麗”,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滲透在生活中的點滴,是那些被遺忘卻又格外珍貴的瞬間;而“哀愁”,也不是沉溺於過去的悲傷,而是對生命無常的一種洞察與接納。我尤其欣賞他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那些看似簡單的樹木、山石、水流,在他的筆下,都充滿瞭生命的氣息和情感的溫度。這讓我想起颱灣的山林,每次去都會被那種靜謐與壯麗所震撼,仿佛能感受到古老的力量。施並錫先生的畫作,正是對這種力量的提煉與升華。畫集中的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首無聲的詩,等待著觀者去解讀,去體會。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它是一種精神的滋養,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评分《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是一本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書。施並錫先生以其獨到的視角,將生命中那些最易觸動人心的“美麗”與“哀愁”描繪得淋灕盡緻。他的畫作,不是那種瞬間的視覺衝擊,而是一種緩慢滲透的感染力,讓你在細細品味中,逐漸領悟其中的深意。我尤其欣賞他對光影的駕馭,那種含蓄而富有張力的光影,仿佛是生命中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的具象化。看著畫中的場景,有時會勾起我關於故鄉的迴憶,那些曾經的美好,也伴隨著時光的流逝,染上瞭一層淡淡的哀愁。這種情感的連接,正是施並錫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常常在藝術中尋找共鳴,而這本畫集,無疑滿足瞭我對“意境”的追求。
评分捧讀《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感覺如同穿越瞭時空,置身於一個充滿東方哲學韻味的世界。施並錫先生的畫作,沒有激烈的色彩對比,沒有炫技的筆法,卻有著一種能夠直擊靈魂的寜靜力量。他將“美麗”與“哀愁”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呈現齣一種圓融、和諧的生命狀態。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人物肢體語言的刻畫,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充滿瞭故事感,仿佛能窺見人物內心的波瀾。這讓我想起在颱灣,很多人臉上都帶著一種曆經世事的從容,那是一種將美麗與哀愁都融化在骨子裏的氣質。畫集的裝幀設計也十分用心,紙張的質感、印刷的色彩,都恰到好處地襯托瞭畫作本身,給人一種高雅而沉靜的閱讀體驗。
评分《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場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施並錫先生的畫作,沒有那種張揚的色彩和炫目的技巧,卻有一種沉靜的力量,能夠穿透錶象,直達人心。他筆下的“美麗”,不是外在的浮華,而是內斂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緻;而“哀愁”,也並非是絕望的悲傷,而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理解和釋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幾幅描繪日常生活的場景,看似平淡無奇,卻蘊含著深邃的意境。或許是清晨透過窗欞的光綫,或許是夕陽餘暉下的剪影,又或許是雨滴落在石闆上的漣漪,這些細微之處,被施先生捕捉並放大,賦予瞭它們生命的情感。這種將平凡生活升華為藝術的功力,著實令人驚嘆。作為一名在颱灣土生土長的居民,我深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多少辛勞,多少無奈,但同時,也有著許多不期而遇的美好。施並錫先生的作品,恰恰是對這些復雜情感的完美詮釋,它讓我們在體會“哀愁”的同時,也看到瞭“美麗”的韌性與存在,這種平衡感,正是人生最真實的寫照。
评分初翻《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便被其蘊含的深邃意境所吸引。施並錫先生的畫作,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渲染,卻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直抵人心。他筆下的“美麗”,並非外在的浮華,而是內在的寜靜與淡然;而“哀愁”,也不是消極的沉淪,而是對生命無常的理解與接納。我特彆喜愛他對於人物錶情的描繪,即使是寥寥幾筆,也足以傳達齣豐富的情感層次,仿佛能窺見人物內心深處的故事。這讓我想起在颱灣,人們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寜靜,而施並錫先生的作品,恰恰給予瞭我們這樣的空間。畫集的編排和印刷都十分精良,每一頁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畫作,值得反復品鑒。
评分閱讀《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初入口是醇厚,迴味是悠長。施並錫先生的畫作,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會強迫你接受某種情緒,而是引導你去感受,去體悟。他描繪的“美麗”與“哀愁”,並非是二元對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交織,融為一體的生命體驗。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人物眼神的刻畫,寥寥幾筆,卻能傳達齣豐富的情感和故事。那種眼神,可能是在訴說一段過往,可能是在期盼一個未來,也可能隻是對當下的一種平靜觀察。這讓我想起颱灣街頭巷尾那些默默耕耘、曆經滄桑的麵孔,他們身上同樣承載著美麗與哀愁交織的故事。畫集中的構圖也十分巧妙,留白之處恰到好處,給瞭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處理,充分展現瞭施並錫先生的大傢風範。每一頁都值得細細品味,每一次翻動,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新的感受,讓人覺得物超所值。
评分初讀《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就被其獨特的氛圍所吸引。施並錫先生的畫作,有一種不動聲色的深刻,他用極簡的筆觸,描繪齣復雜的情感世界。畫集中的“美麗”,不是那種耀眼奪目的,而是如同晨露般晶瑩剔透,瞬間消逝卻又令人迴味;而“哀愁”,也並非是刻骨銘心的痛苦,而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如同鞦葉般的靜美。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人物神態的刻畫,寥寥數筆,就能勾勒齣一個生動鮮活的形象,仿佛可以從畫中聽到他們的呼吸,感受到他們的心跳。這種直擊靈魂的藝術錶現力,是許多當代畫作所欠缺的。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飽受現代都市節奏衝擊的讀者而言,施並錫先生的作品,提供瞭一個寜靜的港灣,讓我們得以放慢腳步,審視內心。畫集的編排也十分精美,每一頁都經過精心設計,讓人在視覺上也能得到極大的享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