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

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戰爭
  • 愛情
  • 曆史
  • 小說
  • 情感
  • 夢境
  • 人性
  • 命運
  • 文學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大時代的寫照.中國人的故事
長篇紀實小說.也是口述曆史

  這是唐德剛教授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從共産中國與美國關係正常化之後開始展開,兩天之中以倒敘法寫下半個世紀中國的變動。那些年月,那些變遷,恰是中國從民國到邁嚮廿世紀裏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唐教授自己的傢庭背景,倒也像書中男主角一樣,是個龐大宅第和人口眾多的大觀園呢。他自己經過瞭抗日、國共內戰到負笈海外,真的像一摺一摺的戲在眼前經過。他做觀眾,他也做演員。正因為那些動盪,唐教授是親眼看見的,並且真真實實一路從那烽火裏、風雨裏、春花鞦月裏僕僕風塵走瞭過來,所以我們的曆史學傢在這部書裏,有時候是帶你在外麵看,遠處看,但也帶你走進去看,血淚與辛酸,絲絲分明。在遠處看,或許是曆史;或許隻是一齣戲。在裏麵看呢,是苦難,也是人生。而這一段曆史,這些曾經在舊時代裏活躍著的人,也都將一個個走下曆史的舞颱,再也不會復返瞭。不管你是抱著怎樣的心情看這些故事,這些人,這些事,也永遠不會在我們以後的時代再現。一個時代就這樣在紛紛攘攘中結束瞭。

作者簡介

唐德剛

  一九二○年生,安徽省閤肥縣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曆史係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曆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曆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李宗仁迴憶錄》(中英文版)、《顧維鈞迴憶錄》(英文原著,紐約時報係發行,大陸有中譯本)、《鬍適口述自傳》(中英文版)、《鬍適雜憶》(中文版,英文版現正整理中)、《中美外交史1844-60》(英文版,華盛頓大學齣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和《張學良口述曆史》(遠流)等書,另以中英文分彆齣版包括曆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在美國舊金山傢中因腎衰竭過世,享壽八十九歲。

塵封的航綫:追尋失落文明的最後迴響 作者: [此處留空,由讀者想象一位探險傢或曆史學傢] 頁數: 780頁 裝幀: 精裝,附帶手繪地圖與文物拓片復刻插頁 齣版時間: [此處留空,想象為一次新的考古發現後的首次齣版] --- 導言:被時間之沙掩埋的群星 這是一部關於“薩迦文明”(The Cygnian Civilization)的深度考古報告與探險手記的閤集。薩迦文明,一個在主流曆史記載中幾乎完全消失的古代海洋強權,其存在僅在極少數被認為帶有神話色彩的早期航海日誌和零星的深海遺址碎片中被提及。我們的旅程,始於對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謎團的追逐:南太平洋深處一處異常穩定的地磁異常點。 本書並非一部浪漫的冒險小說,而是一次嚴謹而艱辛的知識重建過程。我們試圖還原一個建立在聲學科技和潮汐力學之上的社會,如何在一夜之間,仿佛被某種宇宙級的力量抹除。它沒有經曆緩慢的衰退,而是留下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停滯的時間切片。 第一部分:深海的耳語——聲學考古的開端 章節一:阿卡迪亞的幽靈信號 故事從秘魯海岸外一艘深海勘探船的意外發現開始。常規的聲呐掃描捕捉到瞭一個不規則的、極低頻的規律性脈衝,其模式超越瞭已知的任何自然現象或現代人造物。我們稱之為“阿卡迪亞信號”。最初的猜測指嚮軍事試驗或深海火山活動,但信號的復雜性和結構性,暗示著一種高度智慧的、有目的的通信。 章節二:象牙之城的殘骸 通過對信號源的精確定位,我們抵達瞭一片位於海平麵以下三韆米處的海底平原。這裏不是預期的泥沙沉積地,而是一片由一種前所未見的、極度堅硬的類骨質材料構築而成的宏大城市遺跡。我們將其命名為“圖拉之城”。圖拉的建築風格極其注重流體力學和聲學共振,沒有尖銳的角度,一切都呈現齣平滑的弧綫,仿佛是為瞭更好地“聆聽”海洋。我們首次發現瞭薩迦文明的文字——一種由點、綫和波紋構成的三維符文係統,主要刻畫在一種被稱作“共振闆”的物體上。 章節三:時間凝固的樣本 在圖拉的一座保存相對完好的圓形建築中,我們找到瞭大量的有機物遺骸。這些遺骸的DNA結構高度完整,但其生物學年齡卻無法用碳十四測定法準確推斷。更令人不安的是,所有生命體——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處於一個“瞬間死亡”的狀態,仿佛時間在它們身上被按下瞭暫停鍵。現場沒有發現任何戰鬥或災難的痕跡,隻有死寂與完美。 第二部分:潮汐的法則——薩迦文明的社會結構與科技 薩迦文明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似乎完全擺脫瞭對火和重力機械的依賴,轉而將整個社會建立在對海洋潮汐周期、月相變化以及水下聲波傳輸的精妙掌控之上。 章節四:水下矩陣與能量循環 本書詳細解析瞭薩迦文明的能源係統。他們利用復雜的“潮汐諧振器”——巨大的、埋藏於深海火山附近的共振結構——將地球的引力潮汐能轉化為可控的、穩定的電磁或聲能。我們復原瞭數個小型的諧振器模型,並初步證實瞭其能量轉換效率遠超現代技術。 章節五:無聲的交流與心智圖譜 薩迦人的通訊方式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他們似乎通過特定的頻率調製,直接在水分子介質中構建齣復雜的、類似三維全息圖的信息包,這種信息傳遞不僅包含瞭語義,還可能包含瞭情緒和純粹的概念。我們通過對刻在“共振闆”上的符文的深度分析,推測齣他們可能擁有某種集體意識網絡,個體知識可以瞬間共享。 章節六:天空的僭越者 盡管薩迦人生活在海洋深處,但他們的擴張野心並未止步於深藍。考古證據顯示,他們擁有能夠短暫突破海麵、進行短距離大氣飛行的裝置。這些飛行器並非基於空氣動力學,而是利用高頻聲波的斥力場驅動。我們找到瞭數個被深海壓力扭麯的“推進單元”,它們的設計理念完全顛覆瞭我們對推進力的理解。 第三部分:大湮滅——理論與推測 薩迦文明的輝煌戛然而止,留下的隻有沉默的結構和冰冷的遺骸。這一部分是所有理論中最具爭議性,也是最難以證實的探索。 章節七:內部的裂痕:對“完美”的質疑 我們研究瞭圖拉城內發現的少數幾件“私人藝術品”——它們並非用於功能,而是用於錶達個體情感。這些作品中隱約透露齣一種對“絕對和諧”的厭倦與反抗。是否存在一股力量試圖打破集體意識的桎梏?我們試圖在記錄中尋找社會分裂的蛛絲馬跡。 章節八:高維的訪客 根據對阿卡迪亞信號的頻率解構,一些理論物理學傢提齣瞭一個驚人的假設:薩迦文明並非自然滅亡,而是主動或被動地捲入瞭一場與更高維度存在的交互。信號的最後幾段錄音,其頻率模式與我們已知的任何物理學定律都不符,更像是一種“維度偏移”的痕跡。他們可能不是“消失”瞭,而是“轉移”到瞭我們無法感知的空間。 章節九:自我封存的預言 在圖拉城市中心最高的尖塔頂端,我們發現瞭一個由純淨水銀構成的球體。球體內部被高度冷凍,並在其錶麵銘刻著最後的告誡。這段文字以一種更加原始、更接近宇宙通用語的符號寫成,其核心信息是:“當海洋停止低語,群星便不再歡迎歸人。”這被解讀為他們預見到瞭某種外部的、宇宙尺度的威脅,並選擇自我封存,而非抵抗。 尾聲:迴聲的遺産 本書的最後,作者不再提供確鑿的證據,而是迴歸到對人類文明未來的反思。薩迦文明的興衰,是關於技術頂峰與哲學基礎之間關係的終極警示。當一個文明的科技達到能夠操縱自然基本力量的程度時,他們最終麵對的,可能不再是外部的敵人,而是自身存在的悖論。 《塵封的航綫》是一部邀請讀者潛入曆史深淵、親手打撈文明碎片的著作。它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隻留下無盡的迴聲,在深海的寂靜中,等待著下一個能夠聽懂潮汐律動的探尋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下篇】昨夜夢魂中

第1章 記得初相遇
 姥姥的學生
 抱著她跑警報
 兩條心路曆程
 「小蒼蠅」和「小八姐」
 辛苦的車伕
 跟「小聾」走後門
 最先的晚餐
 春江邊底情人巷
 初戀的迷惘
 有癡有愚

第2章 「省長」和「省長小姐」
 光著屁股、同人打架!
 姥姥不敢「燒紙惹鬼」
 「葉省長」和「省長小姐」
 送彆
 那個Dora是誰?
 第一頓早餐 

第3章 「洞」房的裏裏外外
 我們的小「洞」房好不好?
 「洞房」的來曆
 烽火溫情
 「老颳拉巴巴」
 「十三太」傳奇
 大魚底愛情波摺
 地震中的初吻

第4章 空襲之後
 一條「新街」的毀滅
 嚴肅的「政治宣傳大隊」
 光棍的茶會和公主的哲學
 阿鬥的「洞房花燭夜」
 「蛤蟆呱呱地叫」

第5章 癡男情女
 「洞」中的故事
 漁民女兒底愛情
 張老師冤情大白
 「政宣大隊」是怎樣成立的
 「癡情」竟是真的!
 一張照片的潛力

第6章 夢中有夢
 孀婦孤雛
 「性騷擾」
 可怕的強姦犯
 一樁人肉交易
 少女的解脫
 再入紅塵
 「媽,我當個小學教員養活您。」
 文雅的「王叔叔」
 午夜中的一雙黑手
 剝瞭皮的蛤蟆
 「讀書的、當官的,哪個是人!」

第7章 地下乾爹
 認瞭個「乾爹」
 「偷不如偷不到」
 武當武術
 知名度的睏擾
 一場謝神驅邪的大廟會

第8章 七哥之戀
 缺少不瞭的七哥
 「不懷好意的小屠戶」
 「……七哥,我就讓你……」
 缺少靈犀一點
 阿七被捉將官裏去
 死囚牢去來

第9章 也算「兩頭大」
 「省長的老朋友」
 娘子們的宴會
 皮條的技巧
 也是由衷之言
 「也算是自由戀愛」
 「羅司令的三姨太」

第10章 小鬼難纏
 副官的功用
 「昨格手氣好哎!」
 矛盾的金三角
 「大喜近瞭,怎麼病瞭呢?」
 楊玉環的妹妹
 電話不是好東西
 丈母娘的氣焰
 你隻抓住老總的尾巴

第11章 好事多磨
 痳瘋的威脅
 婊子的醋勁
 金環「翻身瞭」
 「叫床麼二」是怎麼迴事
 三度捐軀

第12章 「病婦」底噩夢
  還要磨摺數十年
  馬桶問題
  從痳瘋病到羊癇瘋
  大夫之言
  小公館內、六親不認
  羅司令斬斷情絲
 「見色有份」
  歸還賭債的方法

第13章 夜奔
 齣虎穴、入狼群
 野而未閤
 趙三寶的牛皮
 忍和愛
 少東底生意和婚姻
 那間菩薩店

第14章 今生與昨死
 另一個世界
 跟黨到死的第一步
 新兵的喜悅
 軍中生活
 做明星的報酬
 「瑩瑩自述」
 女友口中的抗戰意義
 葉傳張批

第15章 落葉歸林
 攜美踏青
 生是林傢人
 代東
 女人呀!妳的名字就叫矛盾
 有老婆的好處
 不寫情書的戀愛
 真箇後花園私訂終身
 事後
 兩個高潮、一項憂慮
 七叔創下的好榜樣

第16章 燕燕於飛
 育苗新侶
 小燕歸來
 「哥」的起源
 韋大爺和《六法全書》
 瓦盆喜筵
 解鈴係鈴
 無心插柳

第17章 訂婚比結婚重要
 「水月春鞦」與春鞦水月
 「大仙」和「當票」
 淚自長江頭、流到長江尾
 勝利大遊行
 慶功雙宴
 百鳥朝凰與走鍋絕技
 「醜小鴨訂婚」(土風舞歌劇)
 訂婚之餘

第18章 消失前的「傢」
 一座神秘的古莊園
 「你做閻王我做鬼」
 進得莊來
 老怪的花瓶和小和尚的馬桶
 「奶奶奶」的權威
 洋私塾和土砲颱

第19章 難民的天堂和地獄
 小和尚入傢始末
 少奶奶的「毛毛」
 奶奶奶的「小毛」
 林老師的「媽」

第20章 三姐妹
 又有新發現
 三姐妹
 沒有舞颱的錶演者
 那個不賣火腿的老管傢

第21章 土洋之彆.人畜之間
 遊園驚夢
 壽字園的進化史
 隻想當個小學教師
 老實的「老打圈」
 羈糜文士武人的工具
 動物比人類善良
 從「砲颱肚」到「瞎子房」
 土皇帝和洋經理

第22章 沒有觀眾的錶演
 真戲真演
 就職典禮
 杯裏乾坤
 托上尉的農民組織
 白手奪刀
 隱隱砲聲

第23章 性之美
 送房
 「二十更更」
 春宵苦短
 「敗傢媳婦」
 職權初試
 楊小芬的媽媽

第24章 不堪迴首
 命運上的矛盾
 小霍的爺爺和爸爸
 永彆
 最後的一瞥

第25章 夢醒的時候
 帶著眼淚的稀飯
 風雨瀟瀟

圖書序言

他序1

我們在曆史轉軌的時節相遇天涯─寫在唐德剛《戰爭與愛情》再版之際

  我們的朋友唐德剛走瞭。

  他的一生,曾經參與同時也見證瞭上個世紀,在中國曆史上最風雲雷動,幾番掙紮幾番死生的時節,雖然他的大半生是在遙遠的異國度過,但他魂夢牽繞的還是那個容顔已老的故國。但凡在東方那塊土地上走齣來的人,走嚮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誰不是這樣呢?特彆是那些年,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時空的世界上,連至親的傢人都彼此音訊渺茫,無從聞問。

  也許是有這種共同的情懷吧?所以當時在美國的華人,總是多方打探來自故國的消息。我們在紐約的報社,自然就成瞭各方來打探訊息的對象,那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初期。

  唐德剛教授所開啓的「口述曆史」記事,也給我們很大的啓發;在紐約華埠的華人,不但有百多年前乘豬仔船來美作勞工的先民後裔,並且還有曾幫助孫中山革命的協勝、緻公兩個公所。老華僑們會告訴我們,在下城區華埠麥街那個小樓上,曾經是他們先祖和孫中山在此議事歇腳的地方,另外還有靠近布魯剋林橋旁的一座舊樓上,有個衣館工會,阿叔給我看他們的資料,原來這些華工們在幾十年前,為瞭支持當時抗日的延安政權,他們籌資捐款不遺餘力。不幸到瞭美國執行麥卡錫政策之時,這些人竟被莫名其妙地打入牢獄,甚至有的傢毀人亡……還有一些就是在國共內戰之時,從中國不同省分區域奔嚮海外的各個階層的難民,他們的臉上總是帶著失落和悽惶。我們從這些群落裏依稀可以讀到中國這百年來的縮影。

  這時候華埠社區開始找資料,建檔案,而後終於成立瞭華埠曆史館和華工渡海紀念館。這是因為唐德剛教授「口述曆史」的啓發,大傢開始注意曆史留下的軌跡。

  也就在那時,因為美國剛從越南撤軍迴來,由於反戰的聲浪四起,新的文化思潮齣現瞭。當時的「嬉皮」風潮影響到文學、藝術、音樂、戲劇等各個領域,竟然形成瞭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化運動。原是紐約下城區在二戰後廢置的幾十傢破舊工廠,被各地湧來的藝文界人士改裝變造成畫廊、工作室、演藝廳及咖啡座等等,將原來就存在的藝術街格林威治村延伸至下麵靠南的幾條街,就是蘇荷(SoHo)區。跟著世界各地的藝術傢也紛紛進駐,大約十年光景,原來由世界藝術中心的巴黎,而逐漸轉移到紐約來瞭。

  我們的報社就在蘇荷區旁邊,與小義大利區及華埠邊界。由於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影響逐漸擴及全美各地,諸如普普藝術、新寫實主義、後現代派、嘻哈風,甚至塗鴉風等等……這是資本主義首次接受挑戰的時刻,也是更多人對人類曆史進程走嚮這一時刻的反思;許多以前隻專注於自己專業領域不食人間煙火的高級白領們,也開始主動或被動地走入人群,並且關心環境、集體等的關係。從不被注視的華人社區,這時候竟開始熱絡起來,竟有許多美國人也進入華埠,體驗不同族群的生活。

  由於當時還是冷戰時期,國際間兩大不同意識型態的集團,互相詆毀謾罵,因而無從知道事實真相。我們的報社,是從各種不同渠道,冒著風險介紹瞭一些中國大陸情況,因而我們這裏就自然成瞭各路華人探詢的中心,甚至有從歐洲、東南亞及中南美洲各地來的華人同胞。

  在蘇荷區裏也有許多華人藝術傢的朋友,大傢常在一傢咖啡餐飲店會麵,這裏聚集瞭四麵八方的朋友。唐德剛教授因為完全沒有學究氣,他喜歡中國文學詩詞和戲麯、古董字畫等等,所以便和這些人也成瞭朋友。又由於他是較早來紐約的華人,他也沒有那些所謂的「僞洋鬼子」,張口閉口喜歡洋文成串美籍華人的派頭,所以華埠社區的老華僑們也和他有共同語言與文化鄉愁的交集(隻是鄉音不同)。那許多年,他竟成瞭新舊華僑的朋友。

  在離開故國幾韆萬裏之外天之涯的紐約,我們可以聽到老華僑們說他們祖輩坐豬仔船來做華工築鐵路的故事。在不同會所的阿叔們,會講支持中國抗日戰爭時的種種,以至於內戰時期流離失所奔赴來美的難民。也有那些傢園破敗後,一個個不堪的惡夢般的人生……這裏竟成瞭華人在離亂世界裏,相濡以沫互相取暖的地方。

  到瞭八十年代,大陸嚮外開放瞭。陸陸續續有許多人來美訪問、探親、交流。我們報社更忙瞭,各種不同的座談會,還要兼做人物專訪。其中也有一些是早年留美後又迴國去參加建設國傢的,幾乎每一個人都帶著滄桑與僕僕風塵迴來瞭,迴來重逢他們過去在美時的同窗或老友。大傢都是兩鬢如霜,年華已老。相見恍如隔世。

  我記得那年鼕天的一個夜晚,我們大傢聚在蘇荷那傢我們經常聚會的餐廳裏。我們在傾聽一位唐德剛教授的朋友,六十年代前迴國參加建設祖國的種種艱辛曆程,後來在文革中被認為是「美特」送到北大荒去勞改,說不盡的悽苦,漫漫長路……

  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都靜默著,沒有人說話。停瞭許久,他抬起頭來說:

  「風霜經多瞭,反而鍛鍊瞭我們。那時全中國都苦啊,我們是一窮二白、老弱病殘的國傢呀。同國傢的命運相比,我們個人的這些也就不算什麼瞭……我們相信中國終會站起來的……」

  真不知道以後的曆史,怎麼寫我們這個世代?在那個大風暴的時節,所有人感受的和看到的或許都不一樣吧?

  那天我們談得很晚大傢纔分手。唐德剛教授因為傢住在紐約市外的紐澤西州,他要趕車,得先走一會兒。我們看著他走齣門去。外麵正飄著雪,他嚮我們說再見。

  那時雪花滿天,我們看見他的背影遠去,看見他招手彷彿是拂去飄下的雪花還是淚水?雪地上留下他一串腳印。

  在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我們共同走瞭過來。

  唐德剛一生參與並見證瞭那個時代,他為我們留下一些記錄,這些見證也許可以給後人更多的啓示。總之,他走過去瞭,留下瞭腳印。

李藍

他序2

江山韆萬裏,傢國四十年─為唐德剛著《戰爭與愛情》說緣起

  唐德剛教授的長篇小說《昨夜夢魂中》就要結集齣版瞭,由於這部作品曾經在我主編的文藝副刊上連載過,也許我比彆人對這部小說之外的一些事知道得更多一些,所以他要我為這部小說再「畫蛇添足」一番,其實,作者的作品已經寫在那裏瞭,編者再說什麼都是多餘。我還是說點兒題外話吧。還得從認識唐德剛教授那年說起。

  那還是一九七五年的時候,也是海外華人處在一個風雨激盪,為迴歸和認同的問題而爭議徬徨的時候。當時《北美日報》的前身《星島日報》由我籌畫開闢瞭一個文藝版,在當時的美國僑社,這還是一個創舉,我們採取的編輯方針是以開放和認知的態度,也撇棄掉過去文化人「精神貴族」的思想情結。開闢不久即引起各方矚目,有的說我們思想進步,態度開明,為大傢打開瞭一扇窗,讓人看到瞭另一片天地。但也有採否定態度的,認為我們反傳統,無端給我們扣上「左傾」的帽子,更無端地將我們的小報告打迴去,把我們列在黑名單榜上。無故的騷擾和睏惑就是故事裏必然的情節瞭。

  這倒也給予我們極大的考驗;我們既然標榜開明和允許爭議,我們自己就得首當其衝做為人們的「試金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終於慢慢地學會瞭如何寬容和愛人,如何打開心胸放眼世界,我們一點點地從自己的小圈子裏掙紮著走齣來,走嚮群眾,走嚮世界。

  就在這許多不同的反應中,我們接到瞭唐德剛教授的來信。他在信中說,二十多年前他們一群留美的文藝青年,當時也齣版瞭刊物,組織瞭一個團體「白馬社」---至今他還津津樂道「當年白馬社如何,如何……」,可見對「白馬社」之深情。他說他擔心海外的文藝是否可以生長發芽?又懷疑我們是否能挨過兩年就要壽終正寢?但不管如何,他還是佩服我們有「烈士」的精神。當時我們編輯同仁還笑說,文藝版開始不久,放鞭炮的沒有,送花圈輓聯的倒來瞭;但也還是感謝他的關心,在十年前的那種光景,留學生來留學,多想學得一技之長,以安定謀生第一,誰去關心什麼中國文化的傳播?然而,我們也還是覺得感激,因為隔瞭韆山萬水的傢國,隔瞭遙遠的歲月之旅,竟還有人在關心著中國的文化在海外的播種。這給我們極大的鼓勵;不隻是我們這批在颱灣長大的中國人忽然認識到做為一個中國人的問題,也同時發現到,原來還有那麼多,那麼多遠從十年前,十五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遠的三、四十年前,從中國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省分,經過各種不同的道路來到美國的中國人,也仍然還沒有忘記他們是黃河岸、長江邊上的炎黃子孫。那以後,我纔知道唐德剛是鬍適的得意門生,又是我的同鄉前輩安徽閤肥人。他那時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做「口述曆史」---當時香港《明報》正在刊載他的《李宗仁傳》---就是口述曆史的成果之一。

  時代的變遷和現實的生活,使我們這一代人變得較為自私倒是真的,很少聽到有人再談什麼理想、抱負或使命感這一類的話。「保釣運動」是一股熱流,使許多人忽然驚醒過來,認真地想到我們做為一個中國人的位置在哪裏?想到多年來我們在颱灣唸書時所認識的「中國」,不過是教科書裏的文字和牆上的一張地圖罷瞭。三江、五嶽、黃河、長江、西安、洛陽,也無非是些美麗的名字而已。這使我們的「鄉愁」變得極為朦朧,如一齣舞颱上的神話。那時候因為種種原因,當時的處境使我們無法一探大陸國土---唐教授序文裏已說到當時大陸尚未嚮外打開大門,而颱灣已將我們護照吊銷,連親友通信都變得十分睏難。我們那些懷抱著思國思鄉的遊子,常常跑到哈德遜河岸去觀水、觀船,潛意識裏想著什麼呢?或許有一天可以從這河齣瞭海迴去吧?或許盼望著有一天兩岸的親人都可以自由來往相聚吧?我坐在夕陽裏的石欄杆下,忽然想起在颱灣的日子來,聽老一輩的朋友們談他們在大陸的傢啊,大陸的那些故事,跑反啦、逃難啦、逃日本人啦,還有就是苦難裏的點點滴滴細緻的人情味,他們講不完地說著他們北方的傢、南方的傢、什麼紅高粱啦、紫蕎麥呀………,這使我們嫉妒而又羨慕他們有那麼多的「過去」---那過去就是他們和中國曆史的賡續連接。

  唐德剛教授的「過去」,當然更叫我們羨嫉,他們經曆的那些年月,那些變遷,恰是中國從民國到邁嚮廿世紀裏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他自己的傢庭背景,倒也像書中男主角一樣,是個龐大宅第和人口眾多的大觀園呢。他自己經過瞭抗日、國共內戰到負笈海外,真的像一摺一摺的戲在眼前經過。他做觀眾,他也做演員,什麼時代能夠給你這樣豐富的生活呢?

  是十年之後。我到唐德剛教授的紐約市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去拿這部長篇小說的續稿。他和我說到三十年前他們留美時的寂寥,說到他們當初辦刊物的熱情理想,也說到我們這一些背袱著中國文化傳統的美籍華人異國的飄零與落寞。「身在曹營,心在漢」,大概一直就是這些人的寫照,他還自我調侃說他們這種人是「熊貓」,因為稀有,有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傳統,又在美國西式文化的環境中待上瞭這麼多年,而仍然是「故國情長」。我們的下一代便沒有這種苦惱,因為他們已認同瞭這裏的文化。而年輕一代的留學生恐怕這種文化衝突感也沒有這麼深,因為他們生長的環境已開始西化瞭,他們也不那麼執著於自己文化的不可改變性。他們是較適意的一代,什麼風浪也沒經曆過,人生還如一張白紙。

  就這十年的變化可真大,以前若在街上碰到一個黃皮膚的東方人,必定趨前探問是不是中國人?現在在紐約街上每天要不碰到一個東方人那纔叫稀罕。大陸開放以後,留學生潮水一樣湧嚮各個城市和大學去,他們大概不會有我們、或更早的那些老留學生那樣的「鄉愁」瞭。就這個意義來看,我倒相信唐教授說他是「熊貓」的話,那背後是有許多悵惘的故事連接起來的。其實,那故事老早就在他心裏瞭,也許已經跟瞭他很多年,動機可能不單是他在序裏說的隻是彆人的故事那麼簡單,但凡在這個時代生活過來的中國人,誰在身上沒有幾個故事?而誰的故事裏,也都依稀可以辨識到自己的血淚辛酸影子。大時代就是一個無情的鐵輾子,它從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輾過去瞭,整體的命運尚且如此,何況個人?所以,我第一次聽完唐教授告訴我這個兩天之中以倒敘法寫下半個世紀變動的故事時,我認為這是誰的故事已無關宏旨,那是時代的寫照,中國人的故事。我當時極力慫恿他寫下來,是因為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動盪,他是親眼看見的,並且真真實實一路從那烽火裏、風雨裏、春花鞦月裏僕僕風塵走瞭過來的,作為一個曆史學傢,不是單用數據寫曆史,因為人們嚮來不大相信史書的,中國曆代以來所謂史傢如椽之筆,也不過是皇帝的禦用罷瞭,倒不如民間詩人、文人的毛筆來得更能反映時代的真實麵呢。不久,他認真寫起來瞭,第一次寄給我五萬字,以後是陸陸續續將續稿寄來的,一共約六十多萬字,連載瞭兩年。這其間,唐教授多次到大陸、颱灣講學、開會、教課,又還給彆的刊物寫稿,參加討論會,等等……,虧得他還記得小說裏的人物銜接,個性麵貌,這部作品裏齣場人物有四百多人,時間上從民國初年直到八十年代,空間上更橫越瞭美國與中國。無疑的,這是一部史書,一部社會的書。它從縱的麵或橫的麵,都給我們展示瞭一個曆史片段,而這個片段正是中國近大半個世紀以來最風雲變化騷動不定的時代,就宏觀的格局與微觀的細緻,中國的《紅樓夢》、日本的《源氏物語》都屬這一類。何況我們的曆史學傢又是「紅學」專傢,受《紅樓夢》的感染,是可以在整個氣勢上看得齣來的。而這一段曆史,這些曾經在舊時代裏活躍著的人,也都將一個個走下曆史的舞颱,再也不會復返瞭。不管你是抱著怎樣的心情看這些故事,這些人,這些事,也永遠不會在我們以後的時代再現。一個時代就這樣在紛紛攘攘中結束瞭。

  由於這部人物眾多,舖排很大的小說是在報上逐日刊載的,喜歡追蹤情節的讀者自然不免失望。現在全書結集齣版,讀者的情緒可以連貫下來,這種支離破碎感當可完全避免。在連載期中,就讀者的反應來說,許多與作者同時代走過來的人最有如同身受之感,特彆是去年在紀念「七、七」抗日會上,曾有人大量影印小說中抗日戰爭中悲慘殘酷的一章分發給與會僑胞。大學裏一些研究近代史和社會學的學者們也都逐日剪存,作為史實保留。我相信,這些人已不單是以讀一部長篇小說來看待這部作品瞭。它更具有社會與曆史的意義在。

  我們相信曆史學傢的眼,往往像是用長鏡頭去看整個事件的發展和變遷的,他們可以站在高處看,站在遠處看。態度可以是冷漠而不動情。可是,當曆史學傢自己就在時代裏麵時,這鏡頭焦距是放在什麼位置呢?這些年來,不管是那裏的中國人,國內的也好,海外的也好,我們在行動上,在感情上也都隨著時代的大流經曆瞭一些事,甚至自己也在其中載浮載沉,跟著鬧鬧鬧走瞭一陣過場,我們各人迴頭來看,又是什麼滋味呢?

  我還記得在颱灣那時候,夏天碰到颱風,大傢張羅著儲水、存糧,等風來瞭,看風雨交加下徨徨奔馳的車陣人群,風把市招吹得七零八落,是一種人生的毀滅感、生活的倒置、命運的變數。人在這風雨裏抗爭著而又任命著。颱風的日子我們都經過瞭許多迴,然而,往往那恐徨的騷動後又給人一種生存的慾望與勇氣。去年我從河西走廊經嘉峪關,走古絲道,越過舊時古都武威、張掖、酒泉,而抵敦煌。真正看到瞭「敕勒川」裏「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宇宙洪荒,大野寂寥,像是開天闢地以來就是那樣地遼遂廣闊。車子一路行來,在大漠裏像一隻螞蟻般爬行。我們看到風捲起的野駱駝刺在戈壁上奔跑,遠山腳下,到處吹起瞭直上青雲的龍捲風,一直往上伸,往上伸,風的螺鏇就像小貓在轉著圈子追逐著自己的尾巴。我從來不知道狂風怒號的另一種景象是這般可愛逗趣。可是不,當地人說,若果你不幸被捲入瞭那場風暴,黃沙蓋臉,日月無光,會把你吹得七顛八倒,直不起腰來的。看來世間事,大抵也是如此,怎麼看是大?怎麼看又是小?還許在你是站在什麼距離、什麼位置、什麼角度去看它。

  我們的曆史學傢在這部書裏,有時候是帶你在外麵看,遠處看,但也帶你走進去看,血淚與辛酸,絲絲分明。在遠處看,或許是曆史;或許隻是一齣戲。在裏麵看呢,是苦難,也是人生。

  這部小說現已由颱灣遠流齣版公司齣版,書名改為《戰爭與愛情》。

李藍
一九八七年七月七日前夕

楔子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實在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文明的時代啊。你看那些野鴨野鵝,不是一陣陣地自天空飛下,嚮人們呱呱索食嗎?你不見那些自樹枝上下來的小鬆鼠,拱著手嚮人們討花生米吃!?幾韆年來,它們都是人類「打獵」的對象啊!現在不都變成人類最好的朋友瞭嗎?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實在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野蠻的時代啊。你會相信,那兒還有人把悶死的幼兒,在鍋裏蒸著吃?你會相信,有人死瞭,傢人不敢葬,因為葬下去,可能被挨餓的飢民,偷去吃瞭呢?

  我們生存在這個時代,實在是人類有史以來交通最發達的時代啊。「太空梭」的乘客,不是繞地球一圈,隻需九十分鍾嗎?那飛到我們宇宙邊緣,萬萬裏、萬萬裏以外的衛星,它拍迴來的照片,不是幾分鍾就可到達嗎?紐約的銀行傢嚮日本東京匯款,撳一下電鈕,不是一秒鍾就可匯到嗎!?

  但是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也是交通最閉塞的時代啊。它會使最不願分離的親人、情人,分散兩地,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從小到老、從紅顔到白發;是生、是死、是酸、是苦……無音無信!

  這世界真是這樣文明,又這樣殘酷嗎?這樣方便,又這樣閉塞嗎?是實人實事,還是虛構幻想呢?說是實人實事,知道的人或許嫌它不夠真實呢!不信的人也許會說那全屬虛構呢!是真?是實?是虛?是幻?---誰能作主?說它是真實,就真實下去吧;說它是虛構,也就虛構到底吧!有詩為證:

  似真似假,
  疑幻疑虛。
  這是全國大演樣版戲的時代啊!
  誰知戲颱下麵,也正分彆演著
  多少颱,非樣版的真戲呢?
  是戲劇?
  是人生?
  是國運?
  是時代?
  還是……?
  朋友!
  彆再問瞭;
  把它丟掉吧。雖然
  丟不脫的,還有人人心頭,
  永遠底創痕;
  午夜醒來,環繞床邊,
  永恆底黑影……
  …………

  話說---

代序

也是口述曆史

  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瞭。當美國尼剋遜總統於一九七二年訪問瞭中國大陸之後,大陸上關瞭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大門,對海外華僑迓然開瞭一條縫,我有幾位去國三十餘年的科學傢朋友們,乃幸運地從這條縫裏擠瞭進去。那時我們一群還在牆外徘徊底逋逃漢,對他們是多麼羨慕啊!---那偉大的祖國河山;那童年所迷戀的溫暖傢園;尤其是那慈愛的爹娘、歡樂嬉笑的兄弟姐妹、親人、朋友、夥伴……是多麼令人想念啊!我們焦急地等著聽他們迴國探親的故事。

  果然不久,他們就齣來瞭。自祖國歸來的欷歔客中,有一位是我的總角之交,我知道他青少年時代的一切往事。他齣來之後,我們日夜欷歔地談著他個人的見聞故事---這些故事太奇特,也太感人瞭。曆史上哪裏真有此事呢?小說傢憑空編造,也很難幻想得齣來!

  我們細談之後,我這個搞「口述曆史」的老兵,乃想把他這份「口述」故事用英文記錄下來---那時的美國學者,訪問中國和越南齣來的難民,曾是一時的風氣。口述者同意我的想法,但他的要求則是隻要我不用「真名」「實地」,他所說的一切,我都可用中英雙語發錶。可是這項工程相當大,我事忙,無法執筆,便拖瞭下來。

  不久,我自己也拿到簽證,迴國探親瞭。那還是「四人幫」時代。我個人的感受,和親見親聞的事實,想來我國曆史上的張騫、蘇武、班超、法顯、玄奘,乃至「薛平貴」的奇特經驗,也很難和我們相比。我住在北京的「華僑大廈」,和大廈中的旅客談來,我自己的經曆和去國時間算起來是最平凡而短促的瞭---我離開祖國纔二十五年。雖然一旦還鄉連兄弟姐妹都不相識,但比起我的哭乾眼淚的朋友們來,我是小巫見大巫瞭---中華五韆年曆史上,這個時代,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實在是太殘酷瞭。

  我一入國門、初踏鄉土,立刻就想到美國作傢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筆下的李普萬溫柯(Rip Van Winkle)來,他在我的經驗中,竟成為事實。萬溫柯其人在美東剋思琪山(Catskill Mountains)中狩獵飲酒,忽然濛濛睡去,居然一睡二十年。醒來摸索還鄉,景物全非---好一場熟睡。我自己不意也狩獵醉臥於剋思琪山下,一睡二十五年,始摸索還鄉,也是人事全非!---歐文幻想的「隨筆」(Sketch Book),竟成為我輩經驗中的事實!能不慨然。同時在我們底一睡二十五年期間,關掉大門的祖國之內所發生的種種故事,也真是匪夷所思---太奇特瞭,也太扣人心弦瞭。

  在國內與老母弟妹一住兩個月,迴想起在另一個世界裏二十五年的經驗---他們全不知道的經驗---也真如「南柯一夢」!

  由於上述吾友的經驗,與我個人近半個世紀以來耳聞目睹之事,太奇特瞭,我想曆史書上是找不到的---雖然那些故事,和曆史上的故事也發生在同一段時間、同一個世界之上。它底「真實性」和「非真實性」,也和《資治通鑑》、《二十五史》沒有太大的軒輊。《二十五史》之中的「非真實性」還不是很大嘛。所不同者,史書必用真名實地,我要筆之於書,則格於老友要求,人名地名,都得換過。

  再有不同者便是「史書」但寫舞颱上的英雄人物,舞颱下的小人物則「不見經傳」;但是真正的曆史,畢竟是不見經傳之人有意無意之中,集體製造齣來的,他們的故事,曆史傢亦有記錄下來的責任。

  這個構想,時縈心懷。兩年多前,在一次文藝小聚時,我和那位呼我為「大兄」的編輯女作傢李藍女士偶爾談起。她乃大加鼓勵,並允為我在紐約《北美日報》,她所主編的副刊「文藝廣場」上,加以連載。在她底堅決鼓勵之下,並濛她上級諸友一再邀飲,我乃每天抽齣瞭寫日記的時間,日寫三兩韆乃至七八韆字不等,由李藍逐日刊齣。一發不可收拾,自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起,逐日連載達兩整年之久。為免脫期,有很多章節竟是在越洋飛機上寫的,由世界各地郵筒寄給李藍---這也算是個很奇特的撰稿經驗吧。

  現在把這長至六十萬言的故事結束之後也不無感慨。它隻為多難的近代中國,那些曆盡滄桑、受盡苦難的小人物們底噩夢,做點見證;為失去的社會、永不再來的事事物物,和慘烈的「抗戰」,留點痕跡罷瞭,他何敢言?

  讀者們,知我罪我,就不敢自辯瞭。

唐德剛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六日於美國新澤西州北林寓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嚮來對曆史小說情有獨鍾,尤其喜歡那種能將宏大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巧妙融閤的作品。《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無疑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相當齣色。上篇我便覺得驚艷,下篇更是讓我欲罷不能。書中不僅僅是講述瞭主角們跌宕起伏的愛情,更深刻地展現瞭那個時代社會各個層麵的變遷。從權貴階層的勾心鬥角,到底層民眾的艱難求生,作者都描繪得入木三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戰爭場麵時的寫實感,沒有迴避其殘酷性,但又不至於讓人感到壓抑,反而是在絕望中透齣一絲希望的光芒。那些細節的刻畫,比如人物衣著上的破損,眼神中的疲憊,甚至是對話中的猶豫,都顯得格外真實。而“昨夜夢魂中”這個書名,簡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僅是愛情的象徵,更是一種對過往的緬懷,一種對失去的追尋。我能想象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有多少人在夢中迴味過去的溫馨,有多少人在現實的苦難中,將愛與思念寄托於夢境。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瞭更深的理解,他們不僅僅是曆史的參與者,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希望有絕望。它讓我思考,在巨大的曆史漩渦中,個人的力量是多麼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渺小的個體,用他們的愛與堅持,書寫瞭屬於他們的生命篇章。

评分

讀完《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力量,讓我熱血沸騰,也讓我淚流滿麵。下篇的故事發展更加緊湊,節奏更加明快,讓我幾乎無法停下來。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情感的刻畫,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那些欲說還休的情緒,都寫得非常到位。我能感受到主角們內心的煎熬,他們的每一次選擇,都伴隨著巨大的痛苦,但他們卻從未放棄過對愛的追求。戰爭的描寫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它不僅僅是炮火連天,更是對人性的考驗,對生命的摧殘。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戰火中掙紮的靈魂,聽到瞭他們無聲的呐喊。而“昨夜夢魂中”這個意象,更是成為瞭連接主角情感的紐帶,它代錶瞭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也是他們麵對現實殘酷時,唯一的精神慰藉。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戰爭”與“愛情”這兩個詞的含義,它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它讓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該如何去愛,如何去堅守,又該如何去麵對失去。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但同時又帶著一絲絲的溫柔。我完全沉浸在瞭《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所描繪的世界裏,無法自拔。下篇的情感糾葛比我想象的還要復雜,主角們在愛情、親情、傢國情懷之間掙紮,每一次選擇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的刻畫,那些看似平靜的錶麵下,湧動著怎樣的暗流,那些微小的錶情變化,又隱藏著怎樣的波瀾,都寫得非常細膩。戰爭的描寫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冰冷的數據和戰報,而是通過人物的眼睛,去感受炮火的硝煙,去聽戰死的哀嚎,去體會失去親人的痛苦。這種代入感非常強,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與書中的人物一起經曆那段艱難的歲月。而“昨夜夢魂中”這個主題,更是貫穿始終,成為連接人物情感的重要綫索。它既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離,更是一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愛情也能夠成為人們內心的支撐,成為堅持下去的動力。它讓我思考,在人生的重大選擇麵前,我們該如何權衡利弊,又該如何守護自己的初心。

评分

天啊,我纔剛讀完《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感覺整個人都還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裏,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真的不隻是講瞭一段愛情故事,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掙紮、選擇與無奈。下篇的情感張力比上篇更加撕心裂肺,那種在亂世中,即便心意相通,卻被命運無情拆散的痛苦,真的看得我眼淚直流。尤其是書中描寫的那些戰爭場麵,不是簡單的暴力堆砌,而是通過人物的視角,展現瞭戰爭對個體生命的摧殘,對人性的考驗。那些在炮火中奔逃的場景,那些失去親人的絕望,那些在生死關頭迸發齣的愛與勇氣,都刻畫得淋灕盡緻。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沒有刻意去歌頌英雄,也沒有去批判誰對誰錯,而是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洪流中,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選擇和尊嚴。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昨夜夢魂中”這個意象的運用,它不僅僅是男女主角之間思念的寄托,更是對逝去美好時光的一種追憶,一種對現實殘酷的反抗。讀完這本書,我真的覺得,我們現在擁有的和平與安寜是多麼來之不易,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它讓我思考,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守護自己的愛情,守護自己的人生,守護內心的那份純粹。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仿佛我就是那個身處其中的人,感受著空氣中的硝煙味,聽著遠處的炮火聲,以及心中那份無法抑製的牽掛。

评分

我自詡為一名挑剔的讀者,但《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絕對是一本能讓我摺服的作品。下篇的故事發展更加齣人意料,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讓我讀來愛不釋手。作者在刻畫人物時,非常注重其內心世界的展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錶情變化,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情感。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主角們在愛情、親情、傢國情懷之間的糾結與抉擇,他們的每一次痛苦的掙紮,都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心弦。書中對戰爭場景的描寫,更是寫實而震撼,它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但又充滿瞭對生命頑強意誌的贊頌。那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黑暗中點亮蠟燭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而“昨夜夢魂中”這個書名,簡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是男女主角之間綿延的思念,更是對那個逝去時代的挽歌,一種對美好未來的期盼。這本書讓我對“愛情”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兩個人的情感糾纏,更是在大時代背景下,一種堅守與抗爭。它讓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該如何去愛,如何去失去,又如何去重新找尋。

评分

我很少能讀到這樣一本讓我掩捲長嘆的書,《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絕對是我近幾年來的閱讀驚喜。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段蕩氣迴腸的愛情,更是一部描繪時代變遷的史詩。下篇的故事發展更加扣人心弦,主角們的命運在戰爭的洗禮下,變得更加波摺,但也更加堅韌。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他們不是完美的,有缺點,有猶豫,但正是這份真實,讓我對他們産生瞭深深的共鳴。書中對戰爭的描繪,也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作品,它不是單純的暴力展示,而是通過人物的視角,去展現戰爭對人性的扭麯,對社會結構的破壞,以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個體生命的渺小與偉大。而“昨夜夢魂中”這個意境,簡直美得令人心碎。它像是主角們在現實的苦難中,唯一能夠依靠的精神傢園,是對過往美好時光的一種眷戀,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憧憬。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愛情”這個主題,它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浪漫情愫,更是在亂世中,彼此的依靠,彼此的支撐,是絕望中的一絲溫暖。它讓我思考,在曆史的洪流中,我們該如何找尋自己的位置,又該如何守護內心的那份純真。

评分

讀完《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這本書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戰火與深情的年代,讓我體驗瞭愛與痛的極緻。下篇的情節設計更是跌宕起伏,每一頁都充滿瞭未知與驚喜,我幾乎是屏息以待地讀完瞭它。作者對人物心理的細膩描繪,讓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每一次掙紮,每一次選擇,都仿佛發生在我的眼前。戰爭的場景描寫也是相當震撼,不僅僅是宏大的戰爭場麵,更多的是戰爭對個體生命造成的創傷,那種無聲的哭泣,那種破碎的傢庭,都讓我感同身受。而“昨夜夢魂中”這個名字,更是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它代錶瞭那些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愛戀,那些在夢中纔能得到的慰藉。這本書讓我明白,愛情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它能夠支撐人們度過最艱難的時刻,能夠在絕望中找尋希望。它也讓我反思,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該如何去愛,如何去珍惜,又該如何去麵對離彆。

评分

我一直覺得,一本好的小說,不僅能帶你進入另一個世界,更能引發你對現實的思考。《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齣色。下篇的故事更加宏大,更加深刻,它不僅僅是描繪瞭一段愛情,更是將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社會百態,都融入其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戰爭場麵的描繪,它不是冰冷的戰爭機器的運轉,而是充滿人性化的,讓我們看到戰爭是如何摧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又是如何在絕望中迸發齣人性的光輝。那些小人物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被無情地裹挾,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掙紮與抗爭,都刻畫得淋灕盡緻。而“昨夜夢魂中”這個書名,更是充滿瞭詩意與傷感。它像是主角們在現實的痛苦中,唯一的精神寄托,是對逝去美好時光的一種追憶,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期盼。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和平的珍貴,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它也讓我思考,在人生的重大抉擇麵前,我們該如何做齣最正確的選擇,又該如何堅守自己的信念。

评分

真的,這本書是我最近讀到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本瞭,《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的文字,就像有一種魔力,把我牢牢地吸瞭進去。下篇的情節更是緊鑼密鼓,讓我完全放不下。作者對於人物情感的描繪,簡直是神乎其技,每一個眼神,每一句對話,都充滿瞭深意。我能感受到主角們內心的痛苦與掙紮,他們身處亂世,卻依然堅守著內心的那份愛,那種執著,讓我感動得一塌糊塗。戰爭的場麵描寫,也是做得相當到位,它不是簡單的暴力輸齣,而是通過人物的視角,去展現戰爭的殘酷,去體會失去親人的痛苦,去感受在生死邊緣的絕望。這種寫實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與他們一同經曆這一切。而“昨夜夢魂中”這個名字,更是讓我迴味無窮。它不僅僅是一個夢境,更是主角們內心最深切的渴望,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他們麵對現實時,唯一的精神慰藉。這本書讓我對“戰爭”與“愛情”這兩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們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也讓我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愛,去堅持,又該如何去麵對失去。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戰爭與愛情 (下篇) 昨夜夢魂中》的每一頁都讓我感到無比的熟悉與震撼。下篇的故事比上篇更加精彩,更加蕩氣迴腸。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命運的安排,那些意想不到的轉摺,那些感人至深的離彆,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主角們在亂世中的愛情,就像是在黑暗中閃爍的星光,雖然渺小,卻足以照亮彼此的心靈。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他們的每一次妥協,每一次反抗,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戰爭的描寫更是真實得可怕,它不是簡單的文字描述,而是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硝煙彌漫,聽到瞭哀嚎遍野。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昨夜夢魂中”這個書名,更是美得令人心碎,它代錶瞭主角們心中最深的思念,也是他們麵對殘酷現實時,唯一能依靠的精神港灣。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愛情的意義。它讓我思考,在生命的洪流中,我們該如何去愛,去珍惜,去守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