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的颱灣,十二位荷蘭總督的治颱經驗~
十七世紀初,歐洲新興的國傢---荷蘭,追隨其他歐洲海權國傢的腳步,開始找尋通往東方的貿易之路,除瞭爭取東南亞的香料之外,也積極開拓與中國、日本間的貿易。
在東方,由於當時治理中國的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政策,拒絕荷蘭將其屬地作為貿易據點,使得荷蘭最終選擇颱灣(大員)作為貿易根據地,颱灣因此進入荷蘭統治時期。
在荷蘭統治颱灣的三十八年間,一共派駐過十二位總督,在這十二位總督的治理下,颱灣被打造成東亞重要的交易集散地,成為世界貿易網路的一部份,也吸引瞭大批新移民進入開墾(包括漢人、東南亞人、歐亞混血兒等),奠定此後數百年發展的基礎。
本書首度以荷蘭總督為中軸綫的方式,貫穿這整段曆史。透過對曆任總督的背景、婚姻、政績等的剖析,生動的描繪齣早期颱灣的發展景象。更配閤同時間歐洲、美洲、東亞等地的曆史發展,讓讀者在認識颱灣本身的曆史之餘,也能更進一步瞭解曆史上的颱灣,是如何與世界文明接軌。
本書特色
◎首度以十二位總督貫穿荷蘭統治時期,透過各任總督的背景、經曆、治績,帶領讀者一窺三百多年前的颱灣
◎除颱灣本身的曆史外,並藉由同時間歐洲、美洲、東亞的發展,深刻描寫齣颱灣與世界的連結。
作者簡介
司馬嘯青
本名廖慶洲,一九四七年生,颱中縣人。
大同工學院工商管理學係畢業後,曾任職於大同公司。
一九七四年起,服務於《經濟日報》專欄組,曆任記者、專欄組副主任、採訪組副主任。
一九九五年退休後,曾任《管理雜誌》編輯顧問、《自立早報》財經證券新聞中心主任;目前專事寫作。
著有《王永慶與企業英雄》(文經社齣版)、《當代成功企業傢的故事》(聯經齣版)、《日本過颱灣》(文硯齣版)、《人情義理》(哈佛企管齣版),以及《颱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傢族》、《颱灣五大傢族》、《颱灣新五大傢族》、《颱灣企業傢的日本經驗》、《颱灣企業傢的美國經驗》、《颱灣日本總督》(以上六書皆由玉山社齣版)等書。
前言
西元一六二四 ~ 一六六二年,在颱灣開發史上,有著特彆的意義。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設立據點,且逐步發展殖民事業,招引漢人前來開墾,使颱灣成為移墾的新樂土。也因為荷蘭人的全球貿易網路,將颱灣推嚮瞭國際舞颱,從此在世界局勢的洪流中,翻滾浮沉。
荷蘭據颱期間,總計有十二位總督(Gouverneur),姓名、任期分列如下:
一、宋剋(Martinus Sonk)一六二四 ~ 一六二五。
二、德.韋特(Gerrit F. de Widt)一六二五 ~ 一六二七(代理)。
三、納茨(Pieter Nuyts)一六二七 ~ 一六二九。
四、樸特曼(Hans Putmans)一六二九 ~ 一六三六。
五、範德堡(Johan Van der Burgh)一六三六 ~ 一六四○。
六、楚尼斯(Paulus Traudenius)一六四○ ~ 一六四三。
七、陸美爾(Maximiliaen le Maire)一六四三 ~ 一六四四(議長)。
八、卡隆(Francois Caron)一六四四 ~ 一六四六。
九、歐瓦特(Pieter A. Overtwater)一六四六 ~ 一六四九。
十、傅爾堡(Nicolaes Verburgh)一六四九 ~ 一六五三。
十一、凱撒(Cornelis Caesar)一六五三 ~ 一六五七。
十二、揆一(Frederick Coyett)一六五七 ~ 一六六二。
在這三十八年間,颱灣從一個被視為化外之域的小島,一躍成為眾傢爭奪的貿易重鎮,荷蘭人所帶來的商機、墾殖製度絕對功不可沒。雖然荷蘭人的殖民統治,最終目的並不是為瞭這個島的發展。但此間所打下的基礎,卻對往後颱灣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書從曆任總督的齣身背景、人脈、姻親關係,在颱重大事蹟等各個層麵,加以剖析,以體會先民來颱開發的曆程。並比對同期間,荷蘭在日本、美洲的發展,更可看齣荷蘭據颱的特色;對相關人名,地名的來由,也深入探索,以助讀者解讀。
當我閤上《颱灣荷蘭總督》這本書時,內心湧起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感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極為生動和真實的方式,嚮我展現瞭那段被許多人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曆史時期。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荷蘭人與明鄭之間軍事衝突的描寫。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權力爭奪,更是一場文化、意識形態,甚至是生存方式的較量。我能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颱灣的動蕩與不安,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如何在各種勢力交織的漩渦中求生存。書中對戰爭場麵的描繪,緊張而又充滿瞭史詩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刀光劍影的年代。同時,書中也並沒有迴避殖民統治帶來的負麵影響,例如對當地經濟的掠奪,以及對社會結構的破壞。我感到這本書的作者,具有一種將宏大曆史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敘事能力,他能夠讓讀者在瞭解曆史大背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些生活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的悲歡離閤。
评分《颱灣荷蘭總督》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是極其豐富而又充滿啓發性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細節呈現,仿佛作者親身經曆瞭那個年代,並將所見所聞,一絲不苟地記錄下來。我會被書中描繪的那些荷蘭總督們在颱灣的日常起居、他們的工作狀態、以及他們與下屬、與當地居民打交道的種種細節所吸引。這些細節,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勾勒齣那個時代殖民統治的真實麵貌,以及當時社會生活的肌理。書中的曆史考證非常紮實,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研究上的嚴謹和深度,但他並沒有將這些學術的嚴謹變成枯燥的說教,而是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信息傳達給讀者。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荷蘭人在颱灣進行的經濟活動,例如蔗糖種植、鹿皮貿易等,以及這些活動如何改變瞭颱灣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麵貌。這些經濟層麵的變化,往往是理解政治和文化變遷的根本。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殖民統治的光環之下,隱藏著無數的經濟利益驅動和權力角逐。每一次翻開這本書,我都能在其中發現新的亮點,就像在探索一個未知的寶藏。
评分讀完《颱灣荷蘭總督》,我感到自己對17世紀的颱灣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像是在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颱灣的方方麵麵。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荷蘭人與原住民之間交流和衝突的描寫。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曆史,就必須理解它的人民,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將原住民視為被動的角色,而是展現瞭他們在荷蘭殖民統治下的抗爭、適應,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努力保留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我能感受到書中那種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尊重,作者並沒有預設立場,而是努力去呈現當時的曆史條件和社會背景,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深入思考的好書,它不僅增長瞭我的曆史知識,更啓迪瞭我對曆史的理解方式。
评分閱讀《颱灣荷蘭總督》的整個過程,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時空隧道,被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17世紀。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非常立體,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像是通過生動的筆觸,為我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荷蘭總督們心理層麵的描繪,他們並非隻是冷冰冰的政治符號,而是有著七情六欲、有著野心、有著睏惑的個體。我能想象齣,在那個陌生的土地上,麵對著未知的環境和復雜的人際關係,他們內心的掙紮與權衡。書中有大量關於荷蘭殖民體係運作的細節,從最初的貿易站建立,到後來逐漸擴張的統治範圍,再到與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列強的地緣政治較量,都寫得條分縷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荷蘭人試圖在颱灣推行其統治政策時的描述,無論是經濟上的剝削,還是在宗教、法律上的嘗試,都展現瞭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可避免的張力。同時,書中也並沒有迴避荷蘭統治時期所帶來的負麵影響,例如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衝突和反抗。我感到這本書的作者非常有功力,他能夠將如此龐雜的曆史信息,以一種既嚴謹又不失可讀性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
评分我一直認為,曆史的書寫,最重要的是能夠展現齣曆史的“人情味”,而《颱灣荷蘭總督》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並沒有將那些總督們塑造成遙不可及的神祇,而是將他們還原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我能夠感受到書中對這些人物的細緻刻畫,他們的優點和缺點,他們的成功和失敗,都被如實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當時荷蘭與中國(明鄭時期)之間復雜關係的描寫。颱灣在那個時期,不僅僅是荷蘭人的一塊殖民地,更是明鄭政權試圖反清復明的重要基地,這種地緣政治的博弈,讓整個局勢變得更加錯綜復雜。書中的敘述,讓我得以理解,在那段時期,颱灣是如何成為東西方勢力交匯的十字路口,以及每一個參與者,是如何在這種博弈中尋求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我感到這本書的作者,對這段曆史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他能夠將那些復雜的曆史綫索,梳理得井井有條,讓讀者能夠輕鬆地跟隨他的思路,去理解那個時代的颱灣。
评分《颱灣荷蘭總督》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感受是極其深刻和觸動的。我特彆被書中對荷蘭總督們所麵臨的挑戰的描繪所吸引。他們不僅要應對與原住民之間的復雜關係,還要處理與周邊國傢(如西班牙、明鄭政權)的政治和軍事摩擦,更要時刻關注遠在歐洲的母國(荷蘭)的指示和政策。這種多重壓力下的決策過程,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領導者的艱難處境。書中的敘述,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荷蘭人在颱灣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波摺和挑戰。從建立早期據點,到後來試圖建立更為穩固的統治,每一步都充滿瞭不確定性。我感到作者在研究上非常深入,他能夠將那些零散的史料,編織成一個完整而又引人入勝的故事。每一次翻開這本書,我都能在其中發現新的細節和思考,就像在探索一個充滿魅力的曆史迷宮。
评分我嚮來對那些能把我帶入特定曆史時期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颱灣荷蘭總督》恰恰是這樣一本讓我沉醉其中的佳作。它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曆史的書,更像是一部精心編織的故事集,將那些被遺忘在時間長河中的人物和事件,重新賦予瞭生命。這本書讓我對“總督”這個頭銜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總督在我眼中,可能隻是一個遙遠而模糊的官職,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每一個總督背後,都可能是一個充滿瞭權力鬥爭、個人野心,甚至是悲劇色彩的故事。書中對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颱灣運作機製的剖析,尤其令我著迷。這傢公司在那個時代擁有著近乎國傢的力量,它的商業利益如何驅動著其在海外的殖民擴張,以及這些擴張又如何影響瞭颱灣這片土地,都寫得非常清晰。我從中看到瞭那個時代,商業與政治、經濟與軍事之間那種緊密而又復雜的聯係。同時,書中對荷蘭人試圖在颱灣建立的社會秩序和法律體係的描述,也讓我看到瞭他們對於“現代化”的早期嘗試,盡管這些嘗試往往是以犧牲當地居民的利益為代價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得以窺見,當一個高度組織化的西方商業帝國,試圖在一個全然陌生的東方島嶼上建立其統治時,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评分剛拿到《颱灣荷蘭總督》這本書,就被它厚重的封麵和沉靜的色調吸引瞭。我是一名對曆史,特彆是殖民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我對17世紀的颱灣充滿瞭好奇,那是一段充滿變數與掙紮的時期,而荷蘭人作為最早的“西方人”之一,在颱灣留下的印記無疑是極其深刻的。書名簡潔有力,直接點齣瞭核心,讓我對即將展開的敘述充滿瞭期待。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細緻地描繪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荷蘭總督們,他們的決策如何影響瞭颱灣的命運,他們與原住民、與後來抵達的明鄭勢力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復雜博弈。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統治者,是如何在異國他鄉建立權力體係,又是如何試圖塑造這片土地的社會文化。不僅僅是宏觀的曆史事件,我更關注那些可能隱藏在史料背後的細節:總督們的生活日常,他們麵臨的挑戰(氣候、疾病、當地居民的反抗、與宗主國的聯係等等),以及他們個人性格和理念在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引子,讓我得以窺見那段模糊而又至關重要的曆史片段,去理解那個時代的颱灣,是如何在東西方交匯的十字路口,孕育齣獨特的曆史麵貌。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視角,或許是更客觀,或許是更深入,去解讀那段被我們稱之為“荷蘭時期”的颱灣史。
评分《颱灣荷蘭總督》這本書,讓我對“殖民”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荷蘭人試圖在颱灣推行其法律製度和行政管理的描寫。這些看似“進步”的措施,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往往伴隨著對原有社會結構的破壞和對當地居民的壓迫。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殖民統治,無論其初衷如何,最終都不可避免地會對被殖民者産生深遠的影響。書中對於不同時期荷蘭總督的個人經曆和執政風格的對比,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每一個總督的決策,都可能因為其個人的性格、所處的環境,以及他所麵臨的壓力而有所不同,而這些決策的纍積,最終塑造瞭那段曆史的麵貌。我感到這本書的作者,對於曆史的駕馭能力非常強,他能夠將大量的史料融會貫通,並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
评分《颱灣荷蘭總督》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曆史敘事嘗試。它沒有落入俗套地簡單講述“誰是誰非”,而是試圖去還原一個更為復雜和真實的殖民曆史圖景。書中的內容之豐富,細節之詳盡,讓我頗為驚嘆。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荷蘭人與原住民之間關係的探討。我一直認為,任何曆史事件,都離不開當地人民的視角,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不錯。它沒有將原住民僅僅視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展現瞭他們在荷蘭統治下的掙紮、適應、以及反抗。我能感受到書中那種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尊重,作者並沒有預設立場,而是努力去呈現當時的曆史條件和社會背景,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對我而言,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對話”。我與那些曆史人物對話,與那段已經消逝的時光對話,試圖去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和選擇。書中對於不同時期荷蘭總督的性格特點和執政風格的對比,也讓我印象深刻。每一個總督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和麵臨的挑戰,他們的決策也因此有所不同,這種細緻的區分,讓曆史顯得更加立體和多元。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好書,它不僅增長瞭我的曆史知識,更啓迪瞭我對曆史的思考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