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書中所收作品,其成詩年代從西元前十一世紀至西元前六世紀,前後約六百年,産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北等地。相傳周王室有專人收集民間詩歌的製度,稱為「採詩」,《詩經》中不少作品的輯集與這種製度有關。《詩經》本隻稱《詩》,至西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被列為儒傢五經之一,故稱《詩經》。據《史記.孔子世傢》記載,《詩》中本含有三韆多首作品,後經孔子刪定,存留三百零五篇,因此也被稱為「詩三百」。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焚燒瞭諸傢典籍,不過《詩經》因為是韻文,易於傳誦,所以得以保全,至漢代重新開始流傳。傳詩者共有四傢:齊人轅固所傳的叫《齊詩》,魯人申培所傳的叫《魯詩》,燕人韓嬰所傳的叫《韓詩》,魯人毛亨所傳的叫《毛詩》。此四傢之詩,原文與章節幾無差異(個彆字句因通假而不同,個彆地方分章不同),對詩的解釋則差彆很大。自東漢鄭玄為《毛傳》作箋後,《毛詩》一係漸盛,其他三傢則逐漸亡佚。現在的《詩經》,就是毛亨所傳。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所謂「風」,據《毛詩序》所說,有「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之意。籠統言之,「風」就是某一個地方的民間歌麯。《詩經》中的《國風》,包括周南、邶風、衛風、鄭風、齊風等十五個國傢的民間歌麯,共一百六十篇。所謂「雅」,《毛詩序》訓為「正」,即政,言王政之意。政有大小,故《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共一百零五篇。在風格上,《風》、《雅》、《頌》的區彆很清楚。鄭玄釋「頌」為「容」,認為《頌》之詩歌主要是稱頌聖德,其詩篇多屬祭祀、祈禱、贊頌。《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
《詩經》的題材,大緻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方麵:一、描繪婚姻與愛情的詩,這一類詩在《詩經》中數量最多,具有濃鬱的抒情色彩,是藝術價值最高的部分;二、鞭撻黑暗現實、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場景的詩,這一類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重要的曆史價值;三、有關上古神話傳說、英雄事蹟的詩,這一類詩成為我們瞭解上古社會的珍貴資料。
《詩經》的三種主要創作方法是賦、比、興,用硃熹的話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外。」「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簡而言之,「賦」是鋪陳敘述法,「比」是比擬法,「興」是聯想法。同時,《詩經》還大量使用疊字、疊句、疊章的方式,富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錶現齣民歌的特點。《詩經》中的許多作品語言樸素自然,同時又鮮明生動,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
《詩經》是我國幾韆年文學創作的源頭,它不僅奠定瞭我國以抒情為主的詩歌傳統,而且為後代詩人的創作提供瞭範本和母題,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産生瞭無可企及的深遠影響。同時,《詩經》中的一些篇章還對當時的生活場景及曆史事件作瞭真實的描繪和記錄,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學價值,同時也是一種寶貴的思想資源。幾韆年來,解《詩》的作品多不勝數,我們撰寫這本《〈詩經〉智慧名言故事》,就是希望透過這種前人較少採用的方式,來嚮閱讀習慣有所改變的現代讀者介紹《詩經》,使人們重新領略《詩經》的語言、意境之美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本書在內容上包括名言、要義、故事三個部分:
首先,在名言選擇上,按照《詩經》的特色,注重這樣幾點:一是濃鬱的藝術氣息。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文辭曼妙,意境深邃,是曆來所稱頌的佳句。二是積極的思想意義。如「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衿寡,不畏強禦」(《大雅‧蒸民》),頌揚瞭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三是強烈的諷喻色彩。如「不稼不穡,鬍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鬍瞻爾庭有懸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魏風‧伐檀》),錶達瞭被壓迫者的心聲。四是重要的史料價值。如「厥初生民,時維薑嫄」(《大雅‧生民》),是關於周人的史詩。需要特彆指齣的是,所選的詩句,絕大多數不僅為曆代文獻經常引用,而且至今仍為人所熟悉,成為名副其實的「名言」,如「窈窕淑女」、「投桃報李」等等,這說明《詩經》中這些詩句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其次,在要義解釋上,除瞭註明原文的齣處、將冷僻字翻譯成現代語之外,還特彆注意對原文含義進行閤乎曆史事實的解釋。這是因為,自從各傢為《詩經》作注以來,歧義紛齣,尤其是當《詩經》被奉為儒傢經典之後,注疏傢常常對其含義作歪麯附會的理解。如《關雎》本是一首抒寫戀情的愛情詩,卻被附會為歌頌周代的「後妃之德」。因此有必要按照唯物史觀,還其本來麵目。此外,我們還對原文的現代意義有所闡發,以利於讀者更深刻地瞭解《詩經》中這些名言所以久傳不衰的原因所在。
再次,在故事取材上,我們一方麵注意瞭其與名言、要義在內容上的銜接,將其作為兩者的生動詮釋和意義的再度闡發;另一方麵,也注意瞭其本身所具有的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含義,將其作為名言所含意義的拓展和延伸,目的是讓讀者在趣味性閱讀中真切地感受這些看似簡單的詩句之中所蘊含的豐富寓意。這些故事採自古代的史傳、筆記、小說、民間故事和傳說,時間範圍從上古神話時代直到明末清初,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對文字作瞭潤色,力求真實性與可讀性。
需要特彆指齣的是,《詩經》之不同於先秦其他典籍之處在於,它是以抒情詩為主的文學作品,所以選入的許多段落往往隻錶達瞭一種朦朧的意緒,既無明確所指,亦不能簡單地框定在一個故事之中,由此給我們的選材帶來一定的難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盡可能地選取一些富有詩意的故事,並引入瞭後代意境相近的一些詩詞,與原文形成比照,以期啓發讀者從審美的視角來感受古典詩歌的藝術魅力。
本書在參考《毛詩正義》(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集傳》(宋硃熹著)、《詩毛氏傳疏》(清陳奐著)、《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著)等通行已久的注本的同時,還廣泛吸收瞭近人的研究成果。書中如有偏頗疏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張樹驊
山東樂陵市人。先後擔任山東省作傢協會紀檢組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山東省政協常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先後主編《儒商與二十一世紀》、《先秦經典智慧名言故事》叢書、《儒藏論壇》等書籍。
我一直對《詩經》有種既敬畏又有點距離的感覺,覺得那是遙遠的經典,離我的生活太遠瞭。《詩經智慧名言故事》這本書,卻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詩經》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智慧和人情味的古代世界。 書中關於「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我過去隻覺得是描寫桃花的。但書中將它與當時的婚禮習俗結閤,描繪瞭一個喜慶而溫馨的場景,讓我感受到那種對新生命、新傢庭的美好祝願。那種喜悅和期待,透過文字,彷彿都感染瞭我。 另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靡不有初,鮮剋有終」的解讀。它不是簡單地枯燥地講解,而是透過一個落魄的貴族的自述,來展現這句話的無奈和警示。那位貴族,從輝煌走嚮沒落,他的經歷,讓這句「善始者眾,剋終者寡」的感嘆,聽起來格外真實和令人唏噓。 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將一些看似與《詩經》不太相關的現代思維,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在解讀一些關於處世智慧的詩句時,書中會引用一些現代的例子,來說明這些古老的道理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詩經》的智慧,顯得更加生動和有活力。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故事性」。它不是學術論文,也不是簡單的詩句摘錄。它是一本真正用故事來講述智慧的書。每一個故事,都有著清晰的脈絡,有著鮮明的人物,有著深刻的寓意。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聽長輩講述那些充滿人生哲理的陳年往事。對於想要輕鬆、有趣地瞭解《詩經》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首選。
评分這次閱讀《詩經智慧名言故事》,最大的收穫是它讓《詩經》的智慧「落地」瞭。過去讀《詩經》,總覺得那些詩句像是懸在空中,遙不可及。但這本書,卻用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智慧,轉化成瞭能夠引起共鳴的故事。 書中對於「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闡述,就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而是透過講述一個國傢,從勤政愛民、國力蒸蒸日上,到最後君王沉迷享樂、導緻國破傢亡的過程,讓這個道理變得觸目驚心。那個君王的轉變,從一開始的雄心勃勃,到後來的沉迷聲色犬馬,都描寫得相當細膩,讓我彷彿親眼見證瞭一個國傢的興衰。 還有「一日三鞦」這個成語,我過去一直以為就是指時間過得很快。但書中藉由一個關於思念的動人愛情故事,讓我明白瞭「一日三鞦」背後,那種強烈而深沉的思念之情。故事裡,戀人分別後,每一天的等待都像是度過瞭漫長的三年,這種情感的錶達,遠比單純的時間概念要來得深刻。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君子」這個角色的塑造。它描寫的君子,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他們會犯錯,會有煩惱,但他們總能從錯誤中學習,從睏境中尋找方嚮。這種真實的君子形象,讓我感覺《詩經》的智慧,是真正能夠指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融閤瞭歷史、文學和哲學。每一篇故事,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審視自己的言行。對於想要在閱讀中獲得成長,或者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詩經智慧名言故事》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第一次接觸《詩經》大概是在求學時期,那時候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課本上的詩句和簡單的賞析。但《詩經智慧名言故事》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詩經》的既有印象,讓我看到瞭它更為鮮活、更富有人情味的一麵。書中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解讀,就讓我鼻頭一酸。 書裡透過一個戍邊士兵思念傢鄉的故事,將這句詩描繪得淋灕盡緻。那種離愁別緒,那種對親人的牽掛,透過文字,仿佛就呈現在眼前。士兵在異鄉看到楊柳依依,觸景生情,想起瞭傢鄉親人期盼他早日歸來的模樣。這讓我深刻理解到,詩歌不僅僅是優美的文字,更是情感的載體,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另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伐柯伐柯,公矩Likewise」的故事。這句話在課本裡大概是解釋為「斧柄」、「樣式」之類,聽起來就很學術,很遙遠。但是書中透過一個小小的木匠,為瞭學會製作精美的斧柄,不斷嚮老師傅請教、模仿的過程,生動地展現瞭「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那個小木匠的認真和執著,讓這句簡單的道理,變得如此有畫麵感。 書中許多故事,都帶有很強的「寓教於樂」的意味。它沒有直接灌輸道理,而是透過人物的經歷,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領悟。例如,關於「不患無私,惟患不公」這句,書裡講述瞭一個小國的君王,是如何因為聽信讒言,導緻國傢動盪,最終失去民心的。這個故事,讓「公平」的重要性,顯得格外觸目驚心。 總的來說,《詩經智慧名言故事》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它不僅讓我重新認識瞭《詩經》,更讓我在其中汲取瞭許多生活的智慧。對於想要瞭解《詩經》,又怕被艱澀文字勸退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入門首選。而且,書中的故事,很多都帶著一點點的溫暖和啟迪,讓人讀來心曠神怡。
评分一直以來,總覺得《詩經》距離我們好像有點遠,課本裡零星的幾篇,總讓我感覺像是埋在塵封的古籍裡,難以觸及。這次偶然翻到這本《詩經智慧名言故事》,纔驚覺原來那些遙遠的詩句,蘊含著如此貼近生活的智慧,而且透過故事的闡述,那些古老的詞語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情節。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對於「關關雎鳩」的詮釋。課本上總是簡單帶過,說是男女愛慕的開端。但這本書裡,藉由描寫周文王與太姒的愛情,將那份含蓄、真摯的愛意描繪得淋灕盡緻。不隻是單純的兩情相悅,更包含瞭對於德行、對於傢國的期許。文王從一開始的欣賞,到後來對太姒品德的讚嘆,那種情感的遞進,讓我覺得「詩」真的不隻是詩,更是人生的哲學、愛情的真諦。 另一篇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蒹葭」。以前讀,隻覺得意境很美,一種類似於追尋飄渺事物的感覺。但書中的故事,將「蒹葭」的意境與對理想的追求連結起來,闡述瞭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或許都會有一個難以捉摸的「伊人」,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書中透過不同人物的際遇,展現瞭為瞭追求這個目標,所經歷的艱辛、迷茫,以及最終或許得到的啟示。這讓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歷過類似的追尋,又是否在過程中學到瞭些什麼。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把《詩經》裡的許多名言,都轉化成瞭具體可感的故事。例如「靡不有初,鮮剋有終」,透過講述一位曾經風光一時,後來卻因驕傲自滿而衰敗的貴族的經歷,讓這句話的警示意味瞬間被放大。過去讀到這句,隻覺得是條道理,現在讀來,彷彿親眼見證瞭一個人生的起伏,深刻體會到「善始善終」的難能可貴。這種「以故事說道理」的方式,讓《詩經》的智慧,不再是書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整體而言,《詩經智慧名言故事》是一本非常適閤現代讀者的讀物。它沒有故弄玄虛,也沒有艱澀難懂的學術探討,而是用最樸實、最動人的方式,將《詩經》的精華呈現給我們。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這部古老的經典,也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瞭許多可以藉鑑的智慧。對於任何想要更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或者隻是想在紛擾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些心靈的慰藉和指引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值得推薦的選擇。
评分翻開這本《詩經智慧名言故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親切感」。不像以往接觸《詩經》時,那種隔著韆年的距離感,這本書透過生動的故事,巧妙地將古人的生活、情感和智慧,拉近到我們日常的感官。書中對於「桃之夭夭」的解讀,就讓我耳目一新。過去總以為隻是描寫春天桃花盛開的景象,但書裡卻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將其詮釋為對新嫁娘的美好祝福,以及對婚姻傢庭的重視。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類名句的處理。它不是簡單地將這句話獨立齣來,而是將其融入到一個個小故事裡,讓讀者透過具體的情節,去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例如,書中講述瞭一位在戰場上屢屢失利的將領,是如何因為一次次的失敗,最終領悟到「知彼知己」的重要性,並在後來的戰役中扭轉乾坤。這種「情境式」的講解,讓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生動,也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另外,書中對於「歲寒知鬆柏」這句的鋪陳,也讓我很有感觸。它不再隻是孤立地講述鬆柏的堅韌,而是透過描寫一位在逆境中堅持信念的士人,將這句話的意境提煉齣來。書中藉由這位士人的遭遇,展現瞭人在睏境中依然能夠保持高尚品格的可貴,也讓人反思,當我們遭遇考驗時,是否也能像鬆柏一樣,在風霜雨雪中挺立。 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巧妙,不是單純地按詩篇順序來,而是將一些具有相似主題或智慧的名言,串聯成一個個小主題,再以故事來加以闡述。這樣的編排方式,讓閱讀起來更有連貫性,也更容易讓讀者將不同詩篇中的智慧融會貫通。像是關於「忠誠」或「堅持」的主題,都能在不同的故事中找到體現,讓《詩經》的智慧,呈現齣多樣而豐富的麵貌。 總之,《詩經智慧名言故事》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從全新的角度去認識《詩經》的書。它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將古老的智慧「活化」,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悄然地吸收瞭這些歷久彌新的道理。對於渴望在閱讀中獲得啟發,或者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