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五章 贏家的詛咒
The Winner’s Curse
-------------------------------------------------------------------------------------------------------
下次你晚上出門發現身上現金不夠的時候,可以在就近的小酒館裏試試這個實驗。拿一個罐子,裡面裝滿硬幣,記下這些硬幣總共值多少錢。然後到吧台當著眾人的面,拍賣你手上這個裝滿硬幣的罐子(你要說會付給得標者紙鈔,以免有人討厭硬幣)。你很可能得到以下結果:
1. 平均的投標價格將遠低於硬幣的總值。(投標者為風險趨避者)
2. 得標的價格將會超過硬幣的總值。
進行這個實驗,你不僅獲得了夜間娛樂所需的資金,也教育了酒館裡的顧客「贏家的詛咒」的危險。
-------------------------------------------------------------------------------------------------------
贏家的詛咒是一個概念,首次討論此概念的論文作者是ARCO(Atlantic Richfield)石油公司的三位工程師,卡潘、克拉浦及坎貝爾(Capen, Clapp, and Campbell, 1971)。概念很簡單。假設有多家石油公司有興趣購買某塊土地的鑽探權,我們假設該權利對所有的投標者而言,價值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這個標案是所謂的「共同價值」標案(common value auction)。而且,假設每一個投標廠商都是從他們的專家那裡得到這項權利的價值估算。假設這些估算是沒有偏誤的,因此估算數的平均就是這塊開發區的共同價值。這個標案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我們知道,要估計某個地方的石油蘊藏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的估算差異會非常大,有些過高,有些過低。即使公司有時出價會低於他們專家的估算,那些專家提供高估算值的公司,其出價也傾向於高過專家估算值低的公司的出價。贏得標案的公司是專家估算值最高的公司,這的確是可能發生的。如果真是這樣,標案的贏家可能就是輸家。贏家將因為以下兩個原因,而「受到詛咒」:一、他的得標價超過開發區的價值,廠商因而蒙受損失;或是二、開發區的價值低於專家的估算,得標的廠商因而感到失望。我們將這兩者分別稱為贏家的詛咒版本一跟版本二,比較溫和的版本二,即使得標廠商有獲利時也適用,只要利潤低於投標當時的預期都算。兩個版本中的贏家對於結果都不會高興,所以兩個定義似乎都很適當。
如果所有的投標者都是理性的,就不會發生贏家的詛咒(請見寇克斯及伊薩克〔Cox and Isaac, 1984〕),所以贏家的詛咒構成了市場環境裡的一個反常現象。然而,在共同價值的標案中,理性的行動可能會有困難。理性出價需要先區別事前可得資訊條件下的標的物預期價值,以及在贏得標案條件下的預期價值。然而,即使一個投標者抓到了這個基本觀念,贏家的詛咒版本二還是可能會發生,如果投標者低估了因其他投標人的存在而必須做的調整幅度。
標案的一般形式是出價高的人贏得標案,並支付他所出的標價,此處有兩項因素要考慮,而這兩項因素的作用是相反的。其他投標者的人數增加,暗示要贏得標案,你的出價必須要更積極;但是如果你得標,其他投標者人數的增加也會增加你高估標的物價格的機會──這表示你的出價應該不要太積極 。最適出價的求解,並不容易。因此,投標人在各種情境下是做對了,還是被詛咒了,是個實證上的問題。我會從實驗及實地研究兩方面提出證據,顯示贏家的詛咒可能是個普遍的現象。